如果说浴室是一个人的“人生KTV”,
那我觉得一个人驾驶的车舱内就是一部《活着》,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就是“世界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NPC”的具像化。
然而,汽车赋予了驾驶者匿名性和力量,这是非常糟糕的组合,
会进一步释放心中的恶。
分享汽车带来的“匿名性”:
- 心理距离的诞生
- 去个体化:当人被封闭在金属车厢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被遮挡,会产生一种”匿名感"。这种匿名性会降低自我约束,让人更容易释放攻击性
- 工具化认知:司机更容易将其他车辆视为”移动的障碍物"而非"载着人的汽车",这种物化倾向会削弱共情。
- 环境压力的催化
- 战或逃:堵车、抢道等场景会激活人的应激反应。在封闭空间内无法"逃跑","战斗"本能便通过鸣笛、辱骂甚至追逐表现出来。
- 控制感失衡:驾驶中人对速度、路权的掌控欲极强,一旦被干扰(如被超车),会产生类似"领地受侵犯"的愤怒。
- 共情机制的失效
- 面部表情缺失:人类共情依赖面部神经镜像反应(看到别人皱眉自己也会不适),但隔着车窗和防晒膜,这一过程被阻断。
- 快速决策需求:驾驶需要瞬间判断,而共情需要时间思考。大脑会优先选择更原始的”威胁反应”而非理性共情。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