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狂熱者——日常生活中或許用不上,但從明天開始閱讀報紙會稍微有趣一些
也許吧,我們將為大家帶來這樣的內容。大家好,我是朝日新聞的堀江真由,還有安藤秀樹,請多指教。安藤先生,這次有特別來賓呢。是啊,這次是久違的,不離開紙面也能進行的趣味會。每次都是趣味會呢。是啊,但這次特別有這種感覺呢。是啊,相當於我的提案式趣味會。那麼,這位是——請。
大家好,我是石倉哲也,請多指教。請多指教。歡迎光臨!這是您第幾次參加播客了呢?大概第6次或第7次吧?那您已經是資深來賓了呢!在新聞現場,您在科學專欄與下地先生一起合作,但在媒體談話中,可能比較低調,所以請簡單自我介紹一下。
好的,我目前在內容編輯本部擔任次長,現在的工作是負責數位方面的發布等等。
努力工作中。比起下地先生的參與,感覺有點支支吾吾的。嗯,還在摸索距離感呢。石倉先生,以前我們在指名編輯時一起工作過呢。是啊,在來到現在的內容編輯本部之前,我還是記者,在那之前是編輯,那時候就認識了。科學專欄系列化正在推進中。是啊。
感覺不錯,也許7月份就能系列化了。是啊,當這個編輯狂熱者節目播出時,可能又會有新的內容了,所以也請大家收聽。我想說的是,安藤先生,為什麼要邀請石倉先生呢?因為各種原因,平時我負責企劃,
有時是為人設寫劇本,也就是說,決定邀請誰來做什麼,而石倉先生那次,已經決定要邀請石倉先生了,然後再根據這個企劃來調整。啊,是啊,是事後才決定的。嗯,怎麼說呢。
不管是說話內容還是說話方式,總之非常聰明,聽起來很舒服。我跟很多人說過石倉先生的事,以前日本月球探測器SLIM登陸月球時,我當時是綜合版的編輯,負責編排1版和2版。那時候,
從前一天開始,如果SLIM登陸成功,我就想這樣處理,會刊登這樣的文章。當然事先會進行協商。然後實際上當天怎麼樣呢?完全不是100%事先預想的那樣,但還是登陸成功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強化方面很困難。這是頭版嗎?不是嗎?是不是失敗的判斷?我有點搞不清楚。然後,
我問了科學部的各位,但自己心裡還是有點消化不了,然後我想起石倉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就打電話給他了。石倉先生,我完全不懂,這是怎麼回事?然後他說,這就像體操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成功完成了一個超高難度的動作,但卻摔斷了胳膊。公司有說過這樣的事嗎?不是說著陸時嘎吱一聲,而是成功了,那頭版就可以了。
然後說,自治區怎麼辦呢?說自治區能不能做,完全失敗了,也有要做的說法,但還有其他新聞,所以說,那就好好做自治區吧。另一方面,自治區現在通常使用2版全部版面。根據其他新聞的擁擠程度,可以考慮是否將可理解的新聞放在外面,然後再插入新聞。那天新聞很多,應該把可理解的新聞放在外面了。嗯。
然後因為比平常小一點,所以“SLIM時事國”就成了口號。是和SLIM有關嗎?原來如此。有這樣的經過,這是2024年1月21日的長官,所以是稍微之前的事了,標題是橫排的“月面著陸”四個字。
然後第二個標題是五角形排列,寫著“日本探測器SLIM,太陽能電池板無法工作,活動縮短嗎?”這樣的三部分構成。石倉先生也印象深刻嗎?我認為這可能是最酷的標題了。不錯。
“月面著陸”只有這四個字的標題很少見吧?其他報紙,例如會寫成“日本首次月面著陸”或“日本探測器首次月面著陸”等等,用四個字來做的只有朝日新聞。
探測器要不要寫出來的問題當然也出現了。SLIM用英文打出來可能也不太清楚,SLIM用日文名字比較好。把它理解成探測器,而且是日本首次,這很困難。日本首次著陸,這可是超級新聞啊!所以想把“日本首次”寫出來,放在主圖上。
但是,如果在SLIM的照片旁邊寫著“月面著陸”,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是日本的新聞呢?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中國、俄羅斯都著陸了,那不如簡單地寫“著陸成功”這四個字吧。但是,還是想展示一些東西,所以在標題前放上照片,這有點不尋常。是啊,這是不尋常的。所以,關鍵字是“月面著陸”。
因為有照片,然後是“月面著陸”,從左邊讀的話。但是,用四個字來寫,就能產生很大的衝擊力。是啊,每個字的面積都會變大。如果寫得太多,字就會變小,所以必要的“SLIM”,“探測器”等等,就交給第二個大圖來表現,首先要突出“登陸月球了”這一點。這是設計理念。原來如此。
所以,意思是說,這樣大的照片就這樣刊登出來了?是啊,因為只有四個字,其他報紙幾乎沒有橫排標題。看了其他報紙後,覺得這個衝擊力太棒了,然後給安藤先生發了郵件,記得嗎?說“太酷了”。從那以後就開始交往了。從那以後就開始交往了,覺得你是一個會稱讚人的人。
對石倉先生印象很好。“月面著陸”的具體內容,下地先生會在3個節目中詳細講解。是啊,這個節目不涉及文章內容,而是關於編輯如何處理的問題。是啊,阿波羅11號著陸時也沒有這樣的標題。是啊,查了一下,阿波羅11號探測器於1969年7月20日
登陸月球,當時的標題是“人類踏上月球”。這也是一個很有味道的標題。有點文言文的感覺。阿波羅登陸的時代,我們當然沒有經歷過,
我是從《20世紀少年》中了解到的。我們的……是第幾萬號報紙?還是第幾百週年報紙?在朝日新聞歷代頭條新聞中,哪個是頭條新聞?這肯定是第一名。當然也有祖先的故事,也有神聖的故事,但把它排在第一位也很困難。所以,在
快樂新聞中,這是壓倒性的第一名。但是,因為沒有經歷那個時代,所以對此印象深刻。阿波羅登陸時,確實如此。確實,衝擊力很大。所以,首先說的是美國的故事,而不是日本的故事。作為朋友,也就是說,登陸了。這也成為了《宇宙兄弟》等作品的原型。當時,
真是太厲害了。ポルノグラフィティ也會出歌等等,給各個方面帶來了靈感。阿波羅確實如此。回到SLIM的話題,有人質疑SLIM的月面著陸是否成功,這方面怎麼定義著陸呢?探測器撞擊月球表面,
壞了,無法通信,那就不算著陸成功,而是失敗。但是,即使著陸不完美,即使側翻或倒置,只要能與地面通信,一般來說就認為是著陸成功。SLIM之後,美國的企業也多次嘗試用探測器登陸月球,但它們也
樋口:側翻或傾斜,但可以通信,所以說是著陸成功。深井:原來如此,所以剛才體操運動員骨折了,但還是成功了。樋口:只要活著就好。只要活著,即使骨折了,也認為是成功。樋口:大概骨折不算吧,只要著陸了。深井:不知道呢。樋口:不知道不知道。深井:不說的話。樋口:即使本人很痛苦。
原來如此。“月球著陸”還是“月面著陸”的問題也出現了。當然,那天編輯部認為字越少越好,有些報紙寫的是“月球著陸”。總覺得……嗯,只能這麼說,但在我看來是“月面著陸”。
我確實這麼認為。原因有點難以用技術手段解釋,但也有語感的問題。嗯嗯,“月面著陸”這個詞所包含的意象等等。
嚴格來說,如果只寫“月球著陸”,會讓人覺得是月球著陸了。是啊是啊,主語可能是月球,但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是啊,寫“月面著陸”的話,就能明確表示月球是賓語,這很明顯。雖然這不是原因,但“月面著陸”這個詞的整體感覺也很重要。嗯。
這次是編輯狂熱者,但我想這次會展現出另一種意義上的狂熱,所以請各位聽眾跟緊節奏。好的,所以安藤先生,我想先了解一下石倉先生的背景。好的,那麼,
石倉先生,您為什麼想來朝日新聞呢?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呢。我本來是理科生,考上了研究生院,想成為研究員,研究什麼呢?像基本粒子之類的,基本粒子物理學,也就是超微觀世界之類的。
我進入了那樣的研究所,但在研究生一年級的5月份放棄了。因為看到周圍比自己聰明得多的人,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在這裡有所成就,所以一個月後就決定放棄,
開始找工作了。聽科學專欄的節目,石倉先生講解得非常清楚,像石倉先生這樣的人也跟不上研究進度,那一定非常厲害吧。雖然我是文科生,但理科生確實很聰明,在我們公司的員工中,
他也是最頂尖的人物。但那樣的世界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很多其他的世界。在選擇了非理科研究員的道路後,新聞記者很快就出現了,怎麼說呢,職業,或者說,不會出現。但因為喜歡科學,所以在研究生院也做過科學實驗教室,教孩子們之類的,覺得很有趣,然後才知道有科學記者這個職業。
那恰好是朝日新聞的記者,所以我寫信給他,問他這份工作是怎麼樣的,聽他說後覺得很有趣,第一次知道有這樣的工作,可以把喜歡的科學寫成文章。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學習寫作,學習時事問題。
考試等等,開始準備考試。但是,例如,在研究領域發表論文,需要向該領域的人解釋內容,也就是說,一定程度的預備知識是共享的。另一方面,向普通讀者,也就是非理科的人解釋理科內容的難度和差異,在我看來並沒有什麼違和感,可以輕鬆轉換。不,即使是這樣,
現在我也還在苦惱呢。因為要把最先進的研究內容讓幾乎一無所知的人輕鬆理解,需要舉很多例子,需要解釋前提的專業術語等等,真是太難了。我覺得這體現在文章中,也體現在標題中,也就是傳達方式的差異。
傳達方式的差異。以前有一個攝影系畢業的人來我們公司,在美國攝影系畢業,聽他講了之後,他一開始進入總局,去了總局後,就會被要求拍攝各種照片。他說,“你的照片裡沒有人,這不是藝術,是照片”,他以前在大學時代被認為是好的攝影方法,
與進入公司後完全不同。這讓我想到了,從大學到進入公司後的轉變是相當困難的。是啊,這是一個難題。寫出的文章如果普通人看不懂,就必須從頭解釋,但紙面是有限的,可能還沒講到重點就結束了,這也是一個煩惱。但是,
做物理研究時,需要邏輯地解釋事情,在大學和研究生院做研究時,我一直在邏輯地解釋事情,所以把這一點轉換成文章,也就是說,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邏輯來解釋,這一點,
現在想想,可能是因為做了研究員,或者說是在研究領域待過,大學院等等的緣故吧。邏輯地解釋事情很困難嗎?我覺得邏輯很難。我覺得把困難的事情用困難的方式解釋很容易,
但把困難的事情用簡單的方式解釋,就需要考慮聽眾的對象是誰。在我們公司,也就是在報紙上,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初中生也能讀懂。考慮一下用什麼樣的比喻更容易理解,用什麼來代替等等,這也很難,也很有趣。是啊,石倉先生剛才說,
也做過編輯,現在也參與數位方面的工作。所以您既有紙媒經驗,也有數位經驗,接下來我想聊一些關於編輯狂熱者的話題。之前也邀請過若松新平先生來談論標題的問題,但紙媒和數位媒體的標題設定方式,
在科學版面會有什麼不同呢?紙媒可以通過標題的大小、版面設計、圖片等在一瞬間就能理解,而數位媒體只有簡潔的32個字,如何才能吸引點擊呢?
紙媒也很難,我自己也不擅長寫標題,但數位媒體更難,必須用32個字來展現所有的魅力。
但是安藤先生,我們在製作科學版面,比如這次的月面著陸,也會遇到困難。數位媒體比紙媒有利的一點是,當某個詞語吸引到讀者時,可以立即看到文章,我認為這是數位媒體的特性。數位媒體需要點擊,
而且在眾多新聞中,要讓讀者選擇其中一個。紙媒的話,讀者已經拿起了朝日新聞,所以是已經想讀朝日新聞的人。
而數位媒體則不同,是在眾多新聞中,可能會點擊的人。所以,雖然提到了縮略圖,但我們可以調整圖片大小,添加信息等等,讓讀者更容易注意到,而標題並不是唯一的吸引點。但數位媒體基本上只有一張縮略圖,而且大小相同,所以在這種意義上是有利的。所以,
詞語的選擇很重要,數位媒體只有32個字,比紙媒的標題字數少,所以能否吸引讀者呢?並非如此,若松先生也說過,32個字讀者並不會全部看完,如果一開始就覺得無聊或沒興趣,就會立即離開。
所以這是一個不同的地方。確實,這次的月面著陸,一眼就能看到SLIM的照片,或者信息等等,一起呈現給讀者。所以,如果我那天在做數位媒體的工作,數位媒體的標題不會以“月面著陸”開頭,絕對不會。
紙媒可以結合照片使用“月面著陸”,但這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確實,我們是傳遞契機的人的團隊。創造嶄新早晨的朝日新聞社。
松下光平、三上愛出演。短劇《創造嶄新早晨》。在朝日新聞社品牌網站公開中。朝日新聞播客《新聞學校》。我們發布一個10分鐘快速學習新聞關鍵詞的節目。因為是播客,所以可以隨時收聽過去的各種主題。我們會用小學5、6年級學生也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請搜索“新聞學校”。
那么,从这里开始吧。我们将根据实际文章,看看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标题有何不同,以及它们是否有共同之处。这次邀请石仓先生出演,我使用了“若松手法”。这是什么?“若松手法”?你看了他几年来的所有文章?是的,我做了研究。没错,没错,就是那种……
施加无法拒绝的压力。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标题,有些相似,有些则略有不同。纸质媒体的标题,第一个标题大约10个字,第二个标题大约10个字,第三个标题……以此类推,所有标题加起来接近32个字。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内容相符的标题会比较相似。
但如果内容不相符,则与数字媒体的方法有所不同。完全相同的情况,比如所谓的“趣味出し”(吸引眼球的标题),无论是谁写的,神也好,数字媒体也好,都会写出这样的标题。例如,“120年未解之谜难解谜题解开 日本地名数学家 恶魔证明成功”。
数字媒体的标题是:“120年未解之谜难解谜题解开 美日数学家挑战恶魔证明”。这两个标题几乎一样。大概就是120年来未解之谜终于解开了,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很强。然后,编辑一定会选择“恶魔证明”,因为它很有吸引力。“恶魔证明”指的是证明某事不存在。所以,它的吸引力很强。这是什么?
这就是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标题基本相同的例子。
这是什么问题呢?首先,有一个问题是:将正三角形分成四块,重新排列后可以变成正方形。将正三角形分成四块,可以重新排列成正方形。但是,如果分成三块,可以做到吗?将正三角形分成三块,重新排列后,能否变成正方形?
对此,之前的预测是“不可能”。而这次证明的是,将正三角形分成三块,重新排列成正方形确实是不可能的。这有点像……虽然有很多种分割方法,但这些分割方法可以归为几大类,然后证明每一类都是不可能的。是的,我读过,读过,但我读懂了,但即使是分成四块的方法,我也不是很理解。是的,我也不是很理解。
实际上,当我参加“解説人語”视频节目录制时,我自己动手切过。这可不是简单的分割方法,相当困难。正是因为证明了这一点……
有什么用?你会问这个问题吗?当然没用!因为这是证明某事不可能,而这种谜题有很多。这次是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也可以是将星形分割成长方形。有很多这样的谜题,其中有很多问题是关于用多少块才能做到。
这可能有助于解决其他难题。这有用吗?最终都会这样。明白了,明白了。这和编辑迷一样,对日常生活没有用,但会让明天变得更有趣。数学家们也觉得,证明了这一点很有趣。
我认为是这样的。之前我和下地先生谈到过,有些人的理论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但他们并不是为了金融而研究的。就像这样,有些人试图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而有些人则认为实践与己无关,他们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人之间有时会产生分歧,有时也会重合。同样的数学家,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通常认为实践无关紧要。虽然也有应用数学,但这些人更倾向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基础研究的人……也很酷。不说出来也能明白。如果开始考虑有什么用,学习就会失去意义。是的,是的,是的。
这次数学界的新闻发布会,关于这个谜题的新闻发布会。难得有新闻发布会,所以一定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我认为问也没关系,但我还是犹豫了一下。问有什么用?没有完美的答案。类似的解释已经有了。
提问的人也表示理解了。提问的人虽然理解了,但还是觉得必须问一下。这恰恰相反。如果有什么用,我想写出来。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想法。例如,如果问普通人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嗯……”。这种含糊其辞的提问方式,让人难以回答。
我高二11月之前是理科生,所以多少了解数学的乐趣。物理和化学不行。化学从摩尔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行了,物理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抽象的概念,我有点……数学很有趣,但是……
所以,我对这个领域很向往。我觉得很有趣。数学是我唯一坚持学习的科目,但物理……我再也不想看了,我完全不懂。石仓先生,物理啊。我一直认为物理是接近神领域的学科。
因为只要解出方程式,就能预测结果。比如,10秒后会发生什么。只有物理才能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非常痴迷。我只是到了入门阶段就放弃了。好的,下一个。这是一个例子,数字媒体的标题可以比较长,而纸质媒体的标题则必须精简。先解释数字媒体的标题:“成为第二个月球的小行星 其实是月球的一部分 美国望远镜观测证实”。
仅仅是“成为第二个月球的小行星”,当然不足以作为纸质媒体的标题。关键在于“其实是月球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将其精简成纸质媒体的标题呢?编辑可能绞尽脑汁想出了“第二个月球 故乡是月球”这个标题。第二个标题是“去年通过周回轨道观测证实”。第二个及以后的标题无所谓,第一个标题的吸引力很强。
“第二个月球 故乡是月球”。“第二个月球”究竟是什么?它的起源,它的出生地,其实是月球,是同一种东西。
为了精简,数字媒体的标题是否适用?我觉得也可以,但与其让人感到好奇,不如说:“成为第二个月球的小行星 其实是月球的一部分”。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连接词,更容易理解。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思维方式略有不同。确实,在纸质媒体上,标题可能会变成一个方框,但通常会分成两段。
其他的,比如“图特摩斯二世陵墓发现”,用一个大大的方框横着放。可能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标题很短。明白了。虽然标题被剪短了,但还是放在那里了。数字媒体的标题是我自己写的。
但我认为有趣的地方在于逻辑。因为我觉得有趣,所以才写。有趣的地方,也就是稿件中暗藏玄机的部分,也就是标题的要素部分,从采访开始我就注意到了。还有,之前在“めくろう”节目中播出的,是阿部先生做的煮鸡蛋的故事。
关于如何煮出最好吃的煮鸡蛋,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团队做了一个研究。纸质媒体的标题用了很多字。“趣味出し”是“最完美的煮鸡蛋做法 意大利研究团队用流体力学分析 热水和30度水交替浸泡32分钟”。数字媒体的标题是:“完美的煮鸡蛋做法 科学论文 意大利团队 传统的做法并非最佳”。
“最完美的煮鸡蛋做法”太长了,作为“趣味出し”有点长。但我觉得,“煮鸡蛋”这个词很重要,“做法”这个词也很重要。如果只用六个字“最完美的煮鸡蛋做法”,怎么样?我觉得也可以。用“最完美的煮鸡蛋做法”来吸引读者。但论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而且传统的做法并非如此。
虽然视频不太好理解,但“热水和30度水交替浸泡32分钟”这些关键词都包含在内。这更像是数字媒体的标题。即使在纸质媒体上,标题也很长。第二个标题……
数字媒体的标题是石仓先生写的。最初的标题与纸质媒体的标题相似。“完美的煮鸡蛋做法 流体力学应用 科学家开发烹饪方法”。
我跟编辑商量后,决定改成“意大利人挑战传统煮鸡蛋方法”的感觉。“意大利团队 传统的做法并非最佳”。意思是,有更好的方法。这种感觉……如果不是意大利,可能就不一样了。如果是英国,会怎么样?这其中包含了科学的趣味性,以及发表在论文上的趣味性。
所以,我不太明白。“流体力学”是什么?纸质媒体也会写出来,但用这种不太理解的理论得出的结果,这种反差……
不是某某人的知识问答,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做出来的。数字媒体和纸质媒体当然是一样的,只是在如何呈现、如何改变视角、以及字数限制方面有所不同。石仓先生,顺便问一下,数字媒体去掉了“流体力学”,但你想保留它吗?
没有赢家。但是,我觉得“流体力学”和“煮鸡蛋”的组合很好。感觉像是在认真地做一些傻事。其实我想保留它,但是……意大利团队说传统的做法并非最佳,读者可能会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说法。现在我这么认为。是的,这很让人纠结。不可能全部保留。是的,认真和有趣之间的差距,就像搞笑诺贝尔奖一样。普通人会觉得“这是什么研究?”,但它们却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差距有时会过大,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有时会产生冲突。
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时,他喊出了“Yes, we can!”的口号,当东大阪的“バチコーバー”公司制造火箭时,标题是“Yes, Higashiosaka can!”。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两者不太协调,但这种不协调却很有趣。
为什么想到这个呢?当Spitz乐队发行专辑《インディゴ地平線》时,草野先生说,“インディゴ”和“地平線”这两个词完全不搭,但这两个词的化学反应很有趣,所以就用了这个标题。我觉得这样的例子很多。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没有化学反应,但这种不协调却很有趣。有趣吗?在标题的世界里,这种情况也很多。下一个。
纸质媒体的标题是:“6×6魔法阵 30年攻克 答案有1775K种 K是京都的单位 前大学教授用计算解开”。数字媒体的标题是:“魔法阵难题证明着手 30年计算 2年攻克”。这两个标题略有不同,所以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能略有不同。确实,数字媒体的标题最初并非如此。
几乎一样,但“攻克”变成了“铁壁般坚固的难题被攻克”。我最初写的标题是“攻克铁壁般坚固的难题的男人”,编辑说“男人”这个词用不用好。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铁壁般坚固的难题”这个词,编辑加上了这个词。最初我没有加“铁壁般坚固的难题”这个词,
我没有加“辞去工作”这个词,因为辞职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个问题。虽然辞职的原因之一是这个问题,但并非全部原因。我考虑了各种因素后才辞职。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辞去工作”这个词。加了也很好。从逻辑上讲,这完全没有问题,并不是强词夺理。
“1775K种”是纸质媒体中的一个关键词。数字媒体中,“着手30年 计算2年”。我想突出30和2之间的差距,总共花了32年。
明白了,是总共的时间。我觉得“计算2年”有点短,但据说确实花了这么长时间。花了2年时间不停地计算。2年确实很长。在编写程序之前花了30年,然后计算花了2年,总共花了32年,我想突出这种异常漫长的时间。明白了,是整体的时间跨度。
这种投入感,标题中总是会想要体现出来。所以用了“多少种”,而下面则关注的是什么。是看待方式的不同。是的,确实如此。这有点难以理解,但这种表达方式很有趣。下一个故事是关于抛硬币的。
就是抛硬币,正面或反面。纸质媒体的标题是:“抛硬币并非公平 35万次实验证实 容易出现的一面”。数字媒体的标题是:“抛硬币押哪一面 35万次实验的人知道获胜方法”。我认为这两个标题基本相同。只是,我们通常认为抛硬币的概率是二分之一,正面和反面各二分之一。
纸质媒体的标题是“并非公平”,而数字媒体的标题是“知道获胜方法”。这是一种换一种说法。不是“不公平”,而是更进一步。这两个标题的出发点不同。这是编辑写的标题,我写的标题是:“抛硬币并非公平吗?35万次实验 证实概率为51%”。我直接写出了所有内容,因为我觉得用具体的数字“51%”来表示不公平感更好。但我没想到编辑会写出这样的标题。
我觉得“51%”也很有趣。因为大家都认为是50%,所以具体的数字“51”很有趣。数字媒体也是如此。就像刚才说的点击率一样,如果在标题中解释所有内容,人们是否会继续读下去呢?这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在数字媒体领域尤其如此。我已经很久没有接触数字媒体了,而且接触数字媒体的时间也不长,但是……
但是,我觉得,如果看到这样的标题,就会想知道内容。所以,这样的文章才会被阅读。如果是普通的新闻报道,标题中会包含所有信息。即使标题中包含所有信息,也会有人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想知道更多细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关键词都要隐藏在标题中。
这是一种相当老套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其有效之处。但有时并非如此。即使标题中包含所有信息,也会有人想知道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标题中包含所有信息,也会有人阅读。标题中是否包含所有信息,取决于具体情况。
记者写稿的时候,会忍不住想把让自己吃惊的地方写出来,像“这里让我大吃一惊!”这种感觉。但如果结果一目了然,可能就没人读了。但又想让人读,所以该怎么办呢?有时候需要隐藏一些信息。如果三个要素中,有两个就够了,剩下的一个可以不写、不唱,这种情况也存在。
但它很有吸引力啊,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但为什么不是三个要素,而是两个呢?我对此感到有点苦恼。这就像我在稿件中想写的地方,我觉得这里很有趣,嗯……
很难啊。报纸上不太会这样想,但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显然是针对付费会员写的,付费会员会全部看完,但对于非付费会员来说,要让他们读到一定程度,然后想继续读下去就需要成为会员,这其中的策略与之类似。在哪里截断呢?过去是葫芦型,前半部分重点突出,中间部分是高潮,后面部分是结尾。但总的来说,记者想传达有趣的东西,这大概是最重要的。
从过去那种倒三角形的新闻,一开始就尽可能多地塞入信息,到现在的长篇读物,有起承转合,特别是科学报道,这种故事性中包含着趣味性,这时要展现到什么程度,用“一瞥”来结束呢?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领域,也许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有趣的地方,石仓先生和读者之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所以,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其说“三个原因”、“几个原因”,不如更具体地说“就是这样”,即使这样说,如果足够有趣,人们也会读。是这样吗?是的,我认为是这样。但是,这个硬币数量,知道了这个剧透的获胜方法,
知道这一点,虽然剧透了,但还没有说51%,所以让人很好奇,这是一个微妙的界限。我认为很巧妙。这篇文章好像还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是关于抛硬币的。是的,是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朝日新闻上。在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前,
做过24小时耐久抛硬币实验,不停地抛,真的是人抛的。是的,当然了,不是用什么自动装置,而是真的向几十个国家的同事发出呼吁,不停地抛,把
结果数据发过来。这大概是在最初进行硬币投资时,正面和反面大概抛的次数是一样的吧?如果一直是正面,是的,记录了最初硬币的哪一面是正面,以及结果如何,也有这样的标题。安藤先生,还有其他
纸质报纸的标题让我吃惊,我记得很清楚,纸质报纸的标题是“光?噪声?不,是宇宙飞船!”。这是关于昴星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本应去除的噪声,却成了宝藏。纸质报纸上并没有全部说明,这是“请阅读纸质报纸”的标题。数字媒体的标题是“宇宙飞船从宇宙中降落,拍摄成功,调查噪声后发现它被拍到了”。这想法正好相反。
“光?噪声?不,是宇宙飞船!”这个标题,感觉像是有一定年纪的人想出来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梗吧?我不知道。年轻人,这个梗是来自超人。是的,超人,超人出现时,会出现鸟型飞机,不,是超人吧?大概就是这个梗吧。
超人飞行的物体,飞机,超人,以及把宇宙飞船说成“光?噪声?”的地方,通常不会出现。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没有觉得很厉害吗?是的,我感觉很厉害。虽然我不知道这个梗,但我觉得标题很好,读到“光?噪声?不,是宇宙飞船!”的时候,我心想,就是这样啊,这就是这项研究,太厉害了!我记得我给研究人员发过邮件,大概是这样吧,市民的反应就是这样。原来如此。
但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数字媒体的标题是“宇宙飞船从宇宙中降落,拍摄成功”,这更像是成功报道吧?是的,正是如此。但是,“光?噪声?不,是宇宙飞船!”这个标题,在数字媒体上更像是一个引子吧?是的,
应该是这样。但对不了解的人来说,这个标题可能更吸引人。“宇宙飞船,宇宙飞船”,这个词让人感觉不太好。“宇宙飞船”不是船啊,宇宙飞船是一种船,简单来说就是宇宙飞船。这并不简单,所以,对于那些对这个领域完全没有
共鸣的人来说,哪个标题更吸引人呢?当然,也有一些人会被这个标题吸引。这很难说,没有哪个更好。如果进行A/B测试,可能也无法判断哪个更好。这个标题,“光?噪声?不,是宇宙飞船!”,其中“光?噪声?”的字号比“宇宙飞船”小一些。“宇宙飞船”的字号很大。是的,是的,新闻的重点在这里,“光?噪声?”是什么呢?这是为了让标题更有趣的前奏部分。嗯。
也有这种展示方式上的差异。这个标题很可能是资深高手做的吧?石仓先生,您印象深刻的,或者您自己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标题有哪些?
其实有很多。最近,同样是关于宇宙飞船的报道,大约两年前,在从宇宙降落的宇宙飞船中,发现了名为“天照粒子”的粒子,这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是一种神秘的超高能粒子。我当时自己写了标题,
但我觉得失败了,我认为这是个大失败。我写的标题是“超高能粒子从宇宙中降落,来源不明,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谜”。但是,真的太失败了。
关键词在这里,“天照粒子”,研究人员将这种神秘的粒子命名为“天照粒子”,但是标题中没有写“天照粒子”。这是因为,
我认为大家不会知道。毕竟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也不是什么学术术语,所以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认为,与其说“天照粒子”,不如说“超高能粒子来了”,这样更容易理解。我从有点偏执的角度考虑了这个问题。是的。
但其他媒体都用了“天照粒子”。我应该用“天照粒子”的,我后悔了。而且,“天照粒子”还登上了X的趋势榜,我自己的文章却没有这个词,这让我
事后独自反省。没有赶上这个趋势,点击量也很低,这真让人难过。如果用“天照粒子”以外的其他词,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是的,例如,一串符号。但是,“天照粒子”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力量,谁也不知道什么词会火。还有,关于数字媒体的标题,
在若松先生那一期节目中也讨论过,要不要加引号。当然,如果用说话的语气,比如意大利队这样说,我会加引号。但为了强调而加引号,这
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福田先生是怎么想的呢?我以前好像经常用引号,经常用。我觉得这是为了强调而加的,但最近,我当时的编辑告诉我,最好不要加引号。
读者不会按照我们或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如果真的是某人说的话,那就没问题,但如果是为了强调而加引号,最好不要加。我觉得他说得对,最近我一直在努力减少使用引号。我一个人在努力。
一个人在努力啊。以前加过引号,后来去掉的例子有哪些?例如,我自称数学记者,写了很多关于数学的文章,经常用“数学的……”、“……猜想”这样的词来概括。例如,最近经常写到的ABC猜想,数学难题ABC猜想,我想加引号。
但其实没有必要。我觉得自己以前加引号也是没有意义的。加不加引号,ABC猜想都是猜想,也不是谁说的,这是一个被大家认可的问题,所以没必要加引号。有人告诉我,我心想,是啊,我以前为什么要加引号呢?我甚至觉得以前加引号是多此一举。
引号,我们在纸质媒体上使用引号的意义可能正好相反。当然,如果引号用于表示某人说的话,那就没问题。但如果引号用于修饰其他词语,则表示该词语的含义不准确,
或者含义不够完整。还有一种情况,一个词语有15个字左右,缩短后,去掉引号也行。总之,如果不会造成误读,标题越短越好。还有,如果没有引号,会被认为是某人明确认定的,或者朝日新闻明确认定的东西。如果不好,就加引号。
还有另一种情况,例如,发生了一场诉讼,判决中使用了某个词语,要不要加引号呢?因为是判决,所以地方法院或高等法院的判决,可以不加引号。也有人说,
如果是在原告方陈述的阶段,那就还没有判决结果,所以要加引号,以免让人误以为是既定事实。引号的用法有很多种,但我希望能少用,尤其是在32字的数字媒体标题中,最好只用一次。这很难把握。刚才提到的标题中,“魔鬼证明”加了引号。
如果可以,我想去掉引号,但我认为“魔鬼证明”这个词前面是复合词,后面也是复合词,所以“魔鬼”这个词可能不行,所以要加引号,或者用空格或句号之类的符号来分隔。有时也会用类似的方法。“魔鬼证明”这个词单独使用,所谓的“魔鬼证明”,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不太好理解。嗯。
正文中也经常给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加引号。大家都会加引号。这真的是为了强调吧?并不是谁说的,而是为了强调而加引号。但这个词语会反复出现,所以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加引号,后面就不加了,这样的文章也有。我想减少引号的使用。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若松先生当时为了突出重点而使用了引号。是的,为了与其他词语区分开来。是的,为了强调,认为对这个词语最感兴趣的读者最多。大概是这样吧。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很有趣。是的。
石仓先生,纸质媒体上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标题吗?很久以前的事了,关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据说由毕达哥拉斯公式化,但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巴比伦人就已经在实际应用中使用了勾股定理,或者说三平方定理。我写了一篇文章,哦,
当时的标题非常酷,我至今记忆犹新。标题是“毕达哥拉斯,你太迟了!”,巴比伦人使用三平方定理进行测量。这个标题的构思很有难度。“太迟了”这个想法,大概是因为,大家对毕达哥拉斯比对巴比伦人更熟悉吧。“太迟了”是什么意思?这让人思考。这完全是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内容也说得通。比毕达哥拉斯公式化更早的人已经想到了。标题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三平方定理几万年前就有了,这种想法很直接。重点是,这就是重点吧。这个标题也很巧妙。太厉害了!这篇文章发表在2021年12月24日的纸质报纸上。
所以,如何在纸质媒体上写出清晰易懂、吸引人的标题,这是编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既有直新闻,也有非直新闻,新闻报道,这种说法,一开始就很难把握。
如何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刚才提到的毕达哥拉斯的标题,是一个难度很高的技术性标题,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每个人都能写出同样的标题,我们不需要花时间。与其这样,不如让每个人的个性都体现在标题中,这样思考标题会很有趣。嗯。
所以,写科学或数学的人可能更难。如何在标题这个短小的世界中展现差异,这是我今天想问石仓先生的最重要的问题。这篇文章,我本来想问石仓先生最想问的问题,但还有待续,下期节目继续。我们是传递契机的团队。
创造新的早晨,朝日新闻社,松下光平、三上爱出演的短剧《创造新的早晨》,正在朝日新闻社品牌网站上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