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切り口を動詞にすればジャーナリズムになる 柱・梁・屋根の組み立て(イルカをたどって・連載編) #50-485

切り口を動詞にすればジャーナリズムになる 柱・梁・屋根の組み立て(イルカをたどって・連載編) #50-485

2025/6/19
logo of podcast MEDIA TALK メディアトーク

MEDIA TALK メディアトーク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堀江麻由
野里京正友
Topics
野里京正友: 我在构思连载时,会联想到建造建筑物。柱子是素材,梁是切入点,屋顶是问题意识。只有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连载。梁(切入点)至关重要,它能将各种素材整合起来,并决定取舍。屋顶(问题意识)决定了文章要传达的信息和对社会的诉求。我以“追踪海豚袭击事件的现场”为切入点来组织素材,这个切入点是一个动词。将切入点设定为动词,记者就必须亲自去调查和行动。如果用名词作为切入点,报道可能会变成对事件的简单回顾,缺乏行动性。我希望通过报道,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和相处方式。人类与其他野生动物的相处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要么过度捕杀,要么使其灭绝,要么将其引入新的环境,导致严重的问题。记者如果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写出系列报道。 堀江麻由: 之前已经请教过野里京关于连载写作的问题,现在想再次探讨。从现状到追溯海豚的来历,需要记者进行推测和假设。这次连载给人的感觉就像侦探在追踪线索。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连载报道就会变得杂乱无章,往往会以单篇报道告终。

Deep Dive

Chapters
連載記事の構成を、建物の建設に例える。柱は素材、梁は切り口、屋根は問題意識という3つの要素が重要である。
  • 連載記事は柱(素材)、梁(切り口)、屋根(問題意識)の3要素で構成されるというメタファーが提示された。
  • それぞれの要素がどのように記事構成に影響するか説明されている。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我是朝日新聞的堀江麻友。今天我們請到了福井總局長兼國際報道部員,野里京正友先生。野里京先生,您好。您好。上次我們和太田雅彦先生一起聊了關於海豚的話題,

這次想聊聊一些媒體相關的話題。之所以聊這個,是因為上次野里先生來節目是2024年8月,我們聊了關於如何撰寫連載的話題。標題是「即使一年才寫一次,連載該怎麼寫?」,前篇是第50-361集,後篇是362集,關於連載的

寫作方法,當時我們好像沒有學到這些呢。是的,每次寫連載都很辛苦,面對現象時,如何構建連載才能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各家媒體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參考了一些被稱為經典之作的連載,

是的。

斗膽嘗試了一下,連載發表後,我們來做個總結。是的,時隔半年來做總結,很有趣。當然,這只是一個答案,一個例子。是的,這只是野里先生的風格。我想讓聽眾們也參與進來,

有很多聽眾朋友提出了他們的預測,在介紹他們的評論之前,我想先回顧一下野里先生提出的連載結構。是的,在構思連載時,我習慣用建造房子的方式來思考。

我之前這樣說過。建造房子需要很多木材作為柱子。但是,只有柱子是無法站立的。是的,只有材料堆在那裡,並不能成為房子。那該怎麼辦呢?需要將這些柱子連接起來,這就需要樑。嗯。

看房子也能發現,好的房子樑都很結實。甚至比一根根柱子更粗壯。樑不結實,就無法確定柱子的排列方式、間隔、位置,包括窗戶等等。所以要先架樑。只用柱子和樑搭建的連載也很多。明白了。

但是,如果沒有屋頂,就無法居住,對吧?是的,不能長期居住。所以,沒有柱子、樑和屋頂,房子就建不成。將其應用到連載中,柱子、也就是一根根獨立的木材,是素材。嗯。

在採訪中收集到的各種素材。樑是什麼呢?是切入點、描寫方式、取捨方式等等。即使是觀察同一個現象,不同的人描寫方式也會不同,確定描寫方式、切入點,各種素材就會呈現出來,形成一個整體,就能知道哪些該取捨。

最後,屋頂是什麼呢?是問題意識。用某種切入點將這些素材排列起來,並加以描寫,才能向讀者傳達什麼樣的訊息,向社會訴求什麼。如果沒有問題意識,作品的訊息性就會很弱,只會變成雜燴,就像沒有屋頂的房子一樣。

這就是我整體思路的框架。基於此,我之前預告說要寫關於海豚的文章,並問聽眾朋友們,如果用房子的例子來比喻海豚襲擊事件的連載,你們會選擇什麼樣的切入點?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大家的預測。可能大家沒想到這麼早就會介紹這個。海豚襲擊事件,大家可能聽說過,在福井和石川等日本海沿岸地區,三年內至少有50多人被野生的海豚襲擊,在海水浴場等地被咬傷。究竟是什麼樣的イルカ,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宣佈要寫這個連載時,採訪才剛剛開始,還沒寫出來。我問大家,你們會選擇什麼樣的柱子、樑和屋頂?收到了很多聽眾朋友的來信,太高興了。是的,我想介紹一下。首先是來自朝日愛知的聽眾朋友,

如果是我,柱子是實際發生的海豚襲擊事件的受害情況;樑是受害者和目擊者的證詞,以及飼養海豚的專家的意見;屋頂是海豚棲息的海域的變化,

以及是否是人為造成的。第一個預測是這樣的。這些都很重要。都是必要的要素。是的,這很

棒,已經可以開始採訪了。能想到這些,或者說馬上就能去現場採訪的感覺。是的,再介紹一位聽眾朋友的預測,來自ゆうじ的聽眾朋友,他這樣思考樑:1. 可能是一隻與族群分離的海豚,為什麼會與族群分離呢?2. 如果真的咬人的話,肯定不止縫五針那麼簡單,動物的玩耍意味著什麼呢?3. 海豚產業的現狀。4. 這個海域原本就有海豚嗎?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是個很好的觀點。5. 如何避免靠近海水浴場,這大概很容易超越人類智慧的動物的戰鬥。

想的話就沒完沒了。真是智慧的寶箱啊,感謝ゆうじ先生提供採訪靈感。這也和野里先生的想法很契合。確實,和熊或野豬的區別,水族館和海洋生物的關係等等,在觀察這種生物時,與其他生物的對比非常重要。是的,在之前的節目中也介紹過,大家聽過之後再聽這個節目會更容易理解。關於海豚的

是的。

部分,會怎麼樣呢?是的,ゆうじ先生也提到了屋頂,他認為屋頂可以是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的共存等等。是的,這和我非常接近。朝日愛知和ゆうじ先生提到的這些觀點,雖然不是全部,但大部分我都用作柱子。哦。

所以,海豚襲擊事件的情況、目擊證詞、專家的觀點等等。還有,對海豚來說,玩耍意味著什麼等等。是的,這些素材作為素材來使用。在採訪中獲得的素材,

作為一個個謎題來使用。這些素材聚集起來後,我就開始思考如何描寫,我選擇了追蹤現場的切入點來排列素材。我用動詞來思考切入點。動詞,這很重要。

在我們業界,編輯經常會說要考慮切入點,或者橫向聯繫,但該怎麼做呢?雖然很有趣,但總是說要考慮描寫方式和切入點,但大家往往用名詞來思考切入點,我也是這樣。確實,如果用動詞來思考,就會變成新聞報道。

因為這意味著你必須親自去做那些坐在辦公室裡寫不出來的事情。如果用動詞來思考描寫方式,就會變成去採訪誰,去哪裡調查,吃什麼,睡覺等等。這樣一來,寫作

就會變成一件動態的事情。記者很容易被寫作本身所束縛,但在此之前,必須行動起來,去調查,去走動。所以,將切入點本身變成動詞,

就能產生附加價值,因為讀者是付費閱讀的,所以要對此負責。如果用名詞來思考,就會變成什麼什麼事件,什麼什麼周年紀念,

什麼什麼事件發生在什麼年份等等,這樣就無法行動了。如果只用現有的素材來寫,就會變成雜燴式的連載,而不是去追蹤什麼,去調查什麼,去採訪什麼,重新挖掘疑問,這樣就會發現自己需要更多採訪,

必須去現場,這才是記者的工作,也是新聞報道。

所以,這次的連載是追蹤海豚的經歷,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這隻海豚為什麼會咬人,因為彼此靠得太近而互相傷害,追蹤下去就能真正明白。從石川縣珠洲市的能登半島最北端開始,

大約四年時間,慢慢南下。這隻幼小的海豚,是什麼樣的契機,經歷了什麼,才變得習慣人類,無法逃脫,人類又做了什麼,才導致海豚變成這樣?

可以說,是描寫了人為因素的一面。這是用動詞來描寫的,用「追蹤咬人事件的現場」這樣的描寫方式,結合沿岸的目擊情報和專家的說法,收集視頻和照片的素材,並加以描寫。這個呢,

聽了節目後,我認為,首先從去海灘採訪受海豚襲擊的人開始,這是一個容易理解的出發點,是收集素材的階段。需要採訪被咬傷的人等等,這一點我理解。但是,

從這裡開始追蹤經歷,這次也出現了很多問題,野里先生自己也做了很多推測和預測,

可能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採訪沿岸地區,就會出現這樣的碎片信息,突破口是某個人的證詞,這樣就變成了一篇報道。和讀者一起解謎,或者說一起揭開真相,這樣的寫作方式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關鍵在於能否用動詞來描寫。是的,雖然可能有點不同,但這次的連載給我的感覺就像偵探一樣,在追蹤真相。這是我有意識地這樣做的。然後是屋頂,屋頂的部分,我這次提出的問題意識是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距離,

相處方式,需要重新思考。我想把這作為訊息傳達出去。海豚咬人,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會稱之為「咬人的海豚」,但從海豚的角度來看,它可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本能行動,而

被咬的人類卻增加了。是的,太田先生在節目中也說過,咬人的表達方式本身可能就不對,對海豚來說,這只是普通的爭鬥的一部分,而人類卻把它當作攻擊來理解,僅此而已。

也有這樣的說法。

還有一種方法,例如,以人與野生動物的相處方式和距離感為問題意識,那麼熊和人類呢?浣熊和人類呢?其他動物和人類的相處方式有很多錯誤的地方。嗯。

捕殺,滅絕,從其他地方引進,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是的,現在野生動物泛濫成災,這也是問題意識的一部分,訊息性很強,

對社會的訴求很明確,這樣就能寫出續集、第三集等等。確實,如果寫八集左右,篇幅就相當於一本书了。

出書的時候,都會考慮這本書到底想表達什麼。我們也不是每年都寫書,但基於大的問題意識,

需要寫的東西,用大的結構來描寫,將自己的連載作為第一集、第二集來寫,一次寫不完。是的,所以用一種描寫方式,一次一次記錄下來,意外地會寫出第二集、第三集等等。那連

載寫到第二集、第三集時,柱子、樑和屋頂會改變嗎?如果問題意識、屋頂很明確,就不會改變。是的,當然,也可能改變,也可以改變。樑,也就是採訪方法,可能是報道等等,

可能是一樣的,但樑,也就是取捨方式和描寫方式,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如果屋頂,也就是大的問題意識是一致的,那就說明一開始就有了很好的問題意識。是的,能從宏觀角度考慮到未來。關於話題的擴展方式,

連接方式,如果說和第一次的問題意識、訊息是一樣的,那就說明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我們是傳遞契機的人們的團隊。創造新的早晨,朝日新聞社。

松下光平、三上愛出演的短劇《創造新的早晨》正在朝日新聞社品牌網站上公開。啊,馬上就要考試了,時間完全不夠,時事問題都來不及準備。

如果要準備時事問題,可以聽《新聞學校》這個播客。什麼?這個播客會解說美國總統大選、南海海溝地震等新聞關鍵詞,而且只有10分鐘,可以在通勤途中快速學習。這樣的話,上學途中也可以聽。看,

哇,有很多關鍵詞呢。有一個「關注節目」的按鈕,這是什麼?關注節目後,就會收到新劇集的通知。我馬上關注一下。工作日每天更新,朝日新聞播客《新聞學校》。

動物和人之間的距離感,就像你剛才說的熊和其他動物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來傳達這種距離感,這次來說,屋頂是不會變的。

然後,如果更深入地追蹤這隻特定的海豚,連載寫完後,政府就會採取措施。但是,以前從來沒有過針對靠近人類的海豚的應對措施,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如此。觀察對策的走向,或者說追蹤共存之路,

如果用這樣的描寫方式,那麼在第一集連載「追蹤海豚襲擊事件」之後,第二集就可以描寫人類如何尋求共存之路,記者可以一起觀察。可以採訪沿岸的自治體,

閱讀合作學者的論文,一起進行調查等等,這樣就能寫出第二集連載了。是的,第一集主要是在海上,現場是追蹤經歷,但其他的措施,採訪對象也會不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但背後的問題意識仍然是,如何衡量人和動物之間適當的距離,應該如何相處,這仍然是屋頂下的故事。確實,我之前說過,有很多連載沒有屋頂,

沒有屋頂的話,連載寫到第二集、第三集,就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最後會讓人覺得這個連載到底想表達什麼?只會變成單發的節目。嗯。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福井的海豚,追蹤到石川縣珠洲市的能登半島最北端,2020年8月,在傳說中イルカ的神社前出現,這是我的第一集連載。是的,在那之前,它可能還和父母在一起,與母親イルカ分離,獨自一人,依靠人類等等。但是,

在那之前,它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呢?去過哪裡?在那裡沒有和人類接觸嗎?如果追蹤這些,就會變成只關乎這隻海豚的故事,其他地方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他族群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去尋找這隻海豚的母親イルカ,就像《尋找母親イルカ》一樣。

这种取材方式,就像寻找イルカ妈妈一样,有了切入点,就能顺着线索继续探寻,形成连载。确实如此,在正篇中提到イルカ能活40年左右,如果它还活着,

而且活得很健康,那么它现在可能还活着,未来也可能。他——这只イルカ是雄性,现在大概6岁了吧,也许它之前走散了,可能会加入某个群体,可能是另一个家族,也可能与某个走散的雌性イルカ相遇,组成新的家庭。

这只イルカ本来就有从北向南逐渐南下的趋势,虽然年复一年会上上下下,但它究竟要去哪里呢?确实,它也有可能去北陆以外的地方,或者说,我们已经在进行相关采访了,范围越来越广。

它会回到什么地方呢?我们对它的去向已经有了一些推论,也希望把这些推论作为依据。但问题意识始终是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方式,

如何保持距离。这不仅关乎人类,也关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存方式,如何才能共存?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决定取材方向,收集素材,进行采访。

这样一来,就能形成方向明确、内容充实的连载了吧。就是这样构思连载的。另外,

朝日新闻的数字版有一个“评论+”功能,许多读者会在上面发表对文章的感想和意见。太田先生也通过“评论+”发表过评论。我们今后也会利用这个“评论+”功能。

是的,太田先生在我的第一篇连载中提出了非常尖锐的见解,这些见解发表在数字版的“评论+”上。我修改润色了这篇文章,并请太田先生把它发表在纸质版上。

第一篇连载中没能收录目击者、受害者、渔民、专家、水族馆工作人员等等,还有潜水员的采访。

如果想把这些采访都放到连载里,可能每个人的评论只能写三行左右,只能体现采访内容的一小部分,太可惜了。所以我想把这些内容作为第二篇连载的补充,做一个1.5篇,做成一个采访系列。

我想把太田先生在“评论+”上发表的评论进行补充,并以总结的形式加入其中。在做连载时,我们会采访很多人,这也是一个重点,我们会做一些番外篇,在连载的最后加上采访内容。

是的,直接加到正篇里比较困难,但内容很有趣,所以会在最后加一两个人的番外篇采访。但是,采访内容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

番外篇就不够用了,内容变得非常丰富。比如,我了解到福井市沿岸的一个渔业合作社里,有一位从十几岁就开始从事海女捕捞(捕捞鲍鱼、海螺等)的渔民。

这位渔民在2022年在水下遇到イルカ,并被イルカ拥抱了。这种拥抱行为不仅发生在这位渔民身上,也发生在其他海女和海滩游客身上。为什么イルカ会拥抱呢?我在连载中也写到了这一点。

这是一种叫做“爱抚”的行为,类似于猿类的梳毛行为,是对人类友好的姿态。对人类来说,这就像イルカ在水下拥抱你一样。我在连载中以这位渔民的证词为例写到了这一点。但有些内容没能收录。

这位海女渔民在2024年再次与イルカ相遇了,在水下再次相遇。但我在连载中没能写到这一点,因为没有合适的篇幅。

是的,因为这次是追踪报道,所以如果写到再次相遇,会让故事变得复杂。这次的取材方向是追踪イルカ的咬人事件,所以有些内容没有符合这个方向,有很多柱子

还躺在那里。我们可以把这些没用上的柱子拿来再用,把新的素材和剩下的素材结合起来。有很多有趣的采访内容,如果强行都加进去,就会变成大杂烩。

我认为不能变成大杂烩。我想在第二篇连载中介绍这位渔民的采访。这位在水下与イルカ接触过的人,两年后再次相遇,情况完全不同,从朋友变成了什么样?

正是通过这次追踪报道,我们发现イルカ一开始并没有咬人,只是轻轻碰触,后来变成了摩擦,再后来变成了猛烈撞击,甚至造成肋骨骨折等严重伤害。我们可以看到イルカ行为的升级过程。

是不是很有兴趣?确实很想知道。因为之前是根据不同人的说法进行追踪,而如果是一个人的经历,就能更清楚地看到イルカ的变化。之前,

在半年前的播客节目中,我可能也说过,要从动词的角度来考虑取材方向,要有问题意识。即使收集了很多素材,也不能全部都用上,要根据一定的取材方向来排列这些柱子。

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呢?这源于我在刚入行时去仙台总局报道宫城岩手内陆地震的经历。我写过一篇关于地震一周年纪念的连载,可能也讲过。我采访了很多居民,有时会停下来,记录灾情,听幸存者的故事,

比如重建被毁坏的草莓大棚的故事等等。一年后完成的连载是一篇大杂烩式的文章,我对此很不满意,现在也仍然很不满意。那么,当时的采访应该如何报道呢?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当时我的取材方法还很混乱,只是收集素材,只收集柱子,收集了大量的柱子,包括历史,地震发生后该地区的情况,比如居民被迫搬迁,传统的温泉旅馆被山体滑坡摧毁等等。我收集了很多现场的采访视频、照片和证词,但是如何描绘这些内容呢?

我不知道该如何取材。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做了很多关于草莓的采访。这个地方曾经是草莓的产地,草莓销往东京,是全国第一,因为地处山区,气候凉爽,所以栗驹山山腰的公营地区种植的草莓很有名。

地震导致草莓受损,无法种植。他们重新培育草莓苗,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在灾后种植的草莓出现在了城市的蛋糕上。我当时是单独报道这些内容的。

现在看来,如果要报道一年的时间,应该把“培育复兴草莓”作为动词式的取材方向。例如,不要单独报道,而是一直写一年,一年都参与其中。我出生在米农家庭,所以对种植农作物很有感情,

在最初报道地震时,一位草莓种植户给了我帮助。地震发生后,山上的居民都乘坐直升机逃生,而山下发生了山体滑坡,无法前往山上的公营地区。

当时,这位草莓种植户对我说:“代替我去乘坐直升机采访吧”,并把一件绿色的夹克披在我的肩上。

他让我去山上看看情况,写篇文章。我穿着绿色的夹克,乘坐直升机上了山,和居民们一起。我记得这件事。我想描绘这位草莓种植户一年来是如何重建,以及如何让圣诞节的草莓上市的过程,以及这个地区的过去的历史,

草莓是如何成为品牌的,水是怎么解决的,被破坏的水道是怎么修复的,孩子们去哪里了等等。以草莓为取材方向,同时写下这个地区的复兴情况。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能创作出一篇主题明确、信息量大的连载,而不是大杂烩式的文章。我总觉得会写不完,但实际上,如果取材方向明确,就能更好地展现远方发生的灾难,以及如何应对灾难,如何进行复兴。

如果当时能考虑到“屋顶”的概念,明确问题意识,就不会只是当地的事情了。这次的半岛地震,

半岛最前端的居民至今仍在忍受着不便的生活,如何重建?这与当时的情况是相通的。如果当时意识到了“屋顶”,明确了问题意识,

就不会只是当地的事情了。正如刚才所说,如果只收集素材,做成大杂烩,即使以草莓为轴,也能从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是一种素材的整理方法,不要扩展得太广,

如果取材方向明确,就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参与其中,一起培育草莓,深入其中,拍照,一起吃饭,一起住宿,读者们期待的正是这一点,他们希望我们能从中发现一些东西,这是一种鼓励。

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获得信任,能否让人们感受到报纸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某种意义上,

舍弃的勇气也很重要。在撰写连载时,有些素材无法收录,但可以在第二篇连载中写,也可以分开写,但不能把所有素材都收录进去,做成大杂烩。

是的。这次,在追踪イルカ半年后,我们对イルカ的未来有了预测,所以今后还会继续追踪イルカ。是的,我想写第二篇、第三篇连载,在同样的问题意识下,选择不同的动词式的取材方向,或者因为第一篇连载的问题意识不明确而进行修改。请大家关注一下,

请在记者关注页面上

留言。我已经开始关注了,也欢迎大家提供イルカ相关的信息。是的,请大家期待今后的连载。谢谢のりきお先生。谢谢。

这次我们以イルカ的连载为例,讲述了如何撰写连载。野里京先生,イルカ的连载在哪里可以阅读呢?在朝日新闻数字版上有一个名为“A-stories”的连载系列。“A-stories”是记者们带着各自的主题进行追踪报道的成果。去年我写了一篇名为《受伤的背鳍——イルカ咬人的经过》的连载,

大家搜索一下就能找到我的连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只イルカ长相很有特点,下颚比较突出。

这是它的特征。背鳍上也有像被老鼠啃咬过的伤痕,我们就是根据这些伤痕来识别它的。文章中有很多照片和视频,大家可以欣赏一下。我会在概要栏中添加链接,大家可以点击查看。刚才提到的

记者关注功能,在连载或文章的下方,有のりきょう先生的名字和关注按钮,点击关注后,

就可以直接进行互动。关注后,就可以发送消息,大家可以留言。我作为第一位关注者关注了自己,有点寂寞呢。请大家一起参与。

再次感谢のりきお先生。感谢各位听众收听。为了继续制作节目,请大家多多支持。欢迎大家对这次イルカ的正篇和连载的写作方式发表感想。

另外,我堀江也有记者关注功能,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也欢迎大家在Discord上留言,请大家注册。朝日新闻播客,堀江真由为您播报。我们下次再见。我们是传递契机的团队,创造新的早晨,朝日新闻社。

松下光平、三上爱出演的短剧《创造新的早晨》正在朝日新闻社品牌网站上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