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新年好!失踪人口回归啦!和大家一样,很多时候我要重新启动去做一些事情会需要花一些时间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睡前录播客是我生活当中的节奏感然后到了 12 月份一开始休假这个节奏感变化之后要重新启动它就会变得有一些困难
当然在失踪的这一段时间我其实读了一些非常不错的书而这些书呢也都给了我很多的灵感关于今年一整年我的播客要怎么去做一些和养育有关的内容尤其是一本
我非常喜欢的英国现在儿童精神分析界叫 Grand Hand Music 写的 The Womb Life 它其实写了一本关于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面究竟在经历什么的书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能看很多孕产期这个心理支持类读物可能对于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笔带过的
然后我看了她的这本书会意识到原来其实即使是一个胚胎他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与行为发展发生在妈妈的身体里而当我们在理解自己作为一个
已经成型的人不管我们现在是几岁去了解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什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等我在书里一下一定会和大家来聊一聊我读那本书的很多想法
今天想要录的内容呢其实是源于我在 12 月份和 1 月份分别在不同平台做过一些这个直播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视频号言译家找直播回放哈然后在那些直播当中呢有时候我会提到一些观点会让一些小伙伴觉得非常有趣然后因为可能直播的时候受制于时间长度我并没有展开讲的特别细
比如说上一次直播的时候我提出一个观点啊,就是认为说数学学得不好,它有些时候和原生家庭太过纠缠有关,然后我也在直播间里面说了一些我自己个人的一些观点,听懂了的小伙伴呢,觉得非常妙,当然我也很理解有一些小伙伴可能第一次接触这种挺天马行空的想法会有点…
摸不着头脑,但是又很好奇,所以我想借着今天这条播客内容来谈一谈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学不好某一个学科背后究竟是什么。我想继续拿数学来举一个例子吧。
如果说现在在听我这个节目的小伙伴我想请你回忆一下如果你小时候经历过某个怀疑的时刻认为自己的数学不够好我觉得通常来讲呢这个里面可能有两种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种数学不够好的感受呢,是那对数字或者说符号、公式或者某个解题方式、某个应用题的叙述方式,让你觉得有一种很困惑,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个也是我们可能大众语境当中说的,我不会,我感觉我学不会这个东西。
那另一种数学不好的情况呢,是你感觉自己是会的,但是做的时候呢,总是做错,甚至于可能会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在我们的传统语境当中会说那是粗心,可能你看错题啊,抄错啊,等等。
在我看来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这个数学不好它背后的心理成因可能非常的不一样当然我这里想要先声明一点就是不管我们学任何的东西它都是会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咱们在嗯
可能学数学这件事上又有认知层面的东西比如你遇到了一个足够好的老师啊做了足够这个对路子的习题啊然后你的精神足够集中啊然后你的方法都是对路子的因此可以学好大家先要把这一部分方法层面的现实层面的原因给排查掉哈然后如果说你说我周围其实老师也很好
大家都能学得很好我也很努力但我就是学不好那么这个时候呢咱们再来看看可能心理层面有什么样的一些可能性在那我刚才说的第一个可能性呢就是感觉自己看不懂做不会啊
在我自己作为一个儿童心理治疗师和很多经历过严重复杂创伤的孩子工作过程当中我发现他们大部分人的数学概念都会非常的模糊以至于可能他们都十几岁了都没有办法读出时间可能我们看一个钟表去读出现在是几点钟我们这个一个小时还剩多少分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呢那些经历过长期复杂创伤的孩子他们经常是到了很大的岁数都不会读钟表我在很早期的一节播客当中提到过这个现象应该是很早的某一集关于这个节律感的播客大家可以搜节律两个字去寻找到这一期但是除了
除了他们可能在人生早期有很多度日如年的体验可能有很多很好的东西转瞬即逝的感觉以至于他的时间感很模糊除此以外呢有一个非常本质的能够影响到他们树感的一个现实呢就是他们是无法对自己周围的事情 make sense 的
就是 make sense 这个词它在英文里面的意思说我能想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创伤的人来说可能会很难想象啊就是这世界黑是黑白是白这不是很清楚吗对吧一切都是可预测的大部分事情呢都在一个我可以想象的范围
但是我想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里面,他可能今天吃饱了饭,明天没有饭吃,或者说今天他有一个看起来春分得意的妈妈,但是明天妈妈就看起来万劫不复,甚至于要死要活,或者说今天他的爸爸是一个很爱和他玩的爸爸,但是明天这个爸爸会在玩的时候一巴掌就拍下来,
那么这样的一个环境对于一个非常幼小的心智而言,他是没有办法去理解说为什么我的爸爸妈妈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我周围的环境是这样的,他就会认为我活在一个高度不可预测的什么事情我都想不明白的这么一个世界里。
那么相对在一个相对比较健康的一个家庭当中长大的孩子呢比如说咱们设想一个两岁孩子的状态他可能知道我每天午睡完去下楼玩一会儿上来可能洗个手过一会儿就会吃晚饭吃完晚饭我洗个澡爸爸妈妈就会下班回来他们会跟我一起读书然后他们会陪着我一起去睡觉
大家看到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一个孩子会形成他人生早期最最早的一样所谓叫做逻辑和预测的东西。他会知道我吃完饭能洗澡,洗完澡我能见到爸爸妈妈,这个就有点像是我们数学里面的说推导的一个过程。
如果说爸爸妈妈他们的这个情绪不是太过起伏太大那么对这个孩子而言他望向自己的父母的时候脑中形成的概念是稳定的比如说妈妈这两个字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抱持也可以意味着好玩意味着非常的有力量
或者说爸爸这个词在他的脑海当中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概念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概念是因为我们人生早期有过这些稳定性的体验知道它是一个不变的东西
当然这个不变啊,它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每一天每一个人肯定有情绪上的上上下下,我说的是一个总体的感觉,这个相对应的是一些孩子他可能今天看到爸爸觉得是个恶魔,明天看到他觉得是个天使,这就意味着他在人生当中原始的对于这一些所谓物体课题的概念的体验是很难稳定下来的。
大家想我们在日后学习的时候其实不管你是相信精神分析还是认知行为的这一套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大脑的回路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早期他的大脑回路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稳定的概念我们怎么可以就是期待他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能够去知道这个稳定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或者说即使他要去明白这个概念是稳定的这一件可能对一些人来说很容易的事情他可能都要花更大的力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这个早期受过很多心理创伤的孩子他到了学龄期的时候学东西就是比别人会费劲一些
那么回到我今天最早的一个观点,这一类我们说数学学不好的孩子呢,他大概率是因为经历过很多我没有办法理解我周围的事情,这么一种童年体验,使得他未来在认知学习的时候,但凡遇到一个稳定性的概念,然后要把这个概念去预测周围的事物会如何发展,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去解决问题,就对他来说变得无比的困难。
那么我想再来说一说粗心这样的情况粗心这个情况呢其实我来举个很小的例子哈我们都知道 1 加 1 等于 2 但是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他就是会写 1 加 1 等于 3 之前和这个胡小群数学老师一起开的一个学霸心法 20 讲的视频录播课当中有谈到关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状态哈
第一种学习状态呢叫做年复形大白话就是你说啥就是啥那么年复形的学习状态呢它可能很难使得一个人去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他可能知道 1 加 1 等于 2 但他做不出 2 加 2 等于 4 来那么另一种这个学习状态呢叫做
投射型的学习状态这个投射型状态就会出现 1 加 1 等于 3 的情形那就是我大致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可能我会带着我内心大量的预设和投射进入到这个学习状态里面去
投射型的学习状态呢,在我看来它很大程度上和一个人的自恋水平有关这个自恋水平是指我们既需要有一部分健康自恋知道我想的很多东西其实它是对的但是同时我们又要有一定的健康自恋水平去做现实检验去知道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东西它和我想的是不一样的
我想当一个人在说 1 加 1 等于 3 的时候是因为他的头脑里很大程度上抱持着这么一个想法以至于他会和 1 加 1 等于 2 这个现实割裂开来当一个孩子他的成长环境当中有大量的投射大量的预设不断等着他的话那么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很少会体验那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这个呢用我们最最平常的一个例子就是什么叫你妈觉得你冷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养育环境当中大家会把自己的需求投射给孩子的一个例子可能孩子并不冷但妈妈说你就是冷的那么这个情形它就和一个 1 加 1 等于 3 的情形是一样的孩子告诉你他不冷你非说他是冷的你没有办法看见他不冷这件现实
那么偶尔一两次也不至于到很严重的程度但是如果经年累月的大事小事上一个孩子经历的和周围人的关系都是不断的这样子在被侵入的
或者说有些时候可能是小题大做的打个比方来讲一个孩子把一杯水碰倒了那把它浮起来擦干了就行了对吧但是可能在一些家庭当中呢爸爸妈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非常的小题大做因为碰翻了一杯水就说
你什么都不努力什么都不用功我这么养你你居然还这个样子那个样子就可以把一件小事无限的放大和延伸把自己很多很多的焦虑担心愤恨都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去那么在孩子的体验当中碰到一杯水就已经不只是一杯水这么简单一加一不等于二他体会到的是如果我碰到一杯水我就是要承担三四五六七这么多的一个后果
这样子一说的话,大家能不能明白很多时候,其实当一个人他没有办法看到数学的那部分现实,而是活在自己的头脑里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非常底层的心理逻辑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体验过自己真正被看见的感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真正被看见过的人,是不可能非常真实地看见周围的世界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养育环境当中总是被迫或者说可能家长也是无意的要让他承担很多不属于他的东西那在这个孩子的世界里面一加一等于二这个过程就是不成立的对他而言一加一永远大于二他要承担的比那个多很多
我在那天的直播当中还谈到一个观点就是数学它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符号和意义的学科大家知道这个符号和意义这两样东西它其实在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当中包括在心理治疗当中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元素尽管它听起来非常抽象然后那天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其实当一个人他和原生家庭非常纠缠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建立足够好的树感的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想我现在在给你们录播客的时候但凡我说到自己的想法我不会说闫一家是这么想的我只会说我今天想到因为我生活在我的身体里我和我的身体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是我但是当我
用别人的名字去指代一样东西的时候是因为我知道那是一个独立于我而存在的课题它和我是分开的两个概念在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关于用精神分析的方式理解这个学习困难的一本书叫做 Do You Read Me 它在国内还没有出版但是我有一些同行已经在翻译了
然后这一本书里面呢就提到的观点是有很多可能到了一定年纪还不会阅读的孩子啊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上没有实现一个分化的功能当一个人他没有办法离一些东西足够远的时候他就会看不清这些东西他就会有一种只原生在此山中因此不识庐山正面目的感觉
大家要知道当我们能够去观察自己,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和这个东西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而形成这样的一个符号,能够完成这样的一个分离,它往往是能够帮助很多有长期心理创伤的人实现发展的很重要的一步。
比如说有些时候我和一些这个孩子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啊你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一些叙述啊我在那一刻非常非常的生气但是我会在那里想我究竟为什么那么生气呢啊
大家看到没有其实这个时候你是离那个生气的东西后撤了一步从一个可能第三方的甚至于我们有些时候会说那个是一个上帝视角去观察自己到底内心世界在发生什么这就是一个我这个符号开始拥有了新的一种距离一种可以被描述的状态而不是什么东西都是混沌在一起没有办法言说没有办法被思考的
而意义这一部分呢我刚才说一个是符号一个是意义对吧意义在于我们可能要去 make senseof a lot of things 我们要搞明白很多东西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说你说同样是多动我可能过两天会出一集关于这个多动症孩子的内容也欢迎这个我听友里面如果有 ADHD 孩子的家长有任何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里面先留下来然后
大家知道我其实在这和很多多动症的孩子工作我并不认为我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去治多动症本身因为它可能就是一个神经多样性咱们出场设置就这样改不了但是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多动症状都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点不一样我
我对这部分不一样的东西是非常好奇的为什么有的人多动的时候爱抖腿为什么有的人多动的时候爱挠头发有的人为什么多动的时候总喜欢不小心把东西掉了再捡回来其实这个后面都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在那里的而当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动作本身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当他能够去接受那样的一种可能性的时候
这种症状表达本身对他的这个影响指数啊就会相对低一点就好比说他可能以前会觉得我为什么会这样啊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管不住自己啊但他有一天发现哦原来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一直想去体验失而复得的感觉或者我做这件事情其实一直是在释放一些我根本没意识到的攻击性或者我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啊其实是我想逃离这个环境
当他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我身体层面的这些无意识表达,它背后有这么多的原因在那里,它们存在于我的世界当中是有道理有意义的,而这种意义感本身它就会让一个症状对一个人的这个影响指数直线下降。
甚至于有些时候它可能会不见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会看到这个意义背后我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因此它才得以有机会开始思考如果我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满足这个需求我有没有别的一些方式
这个有些时候甚至于都不像是我刚才说的那么机械化的思考啊,他可能无意识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创造出或者深化出一些新的方式,去替代过去那些可能适应不良的方式。
不知不觉续到了那么多哈其实这个语文不好啊英文不好历史物理化学这些都是有很多类似于像我刚才分析的数学的心理因素在背后但每个又不太一样大家如果对这一些感兴趣的话呢可以去订阅就是我和胡小群开的那一个学霸心法 20 讲 400 分钟的视频录播课一共是 20 集每节 20 分钟我会为你拆解大量的从精神分析视角
这个看待的和孩子学习有关的情感及行为问题但即使不订阅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想可能通过今天这期播客大家会看到我们在认知层面的教育层面所说的一个人学习不好或者某个学科学不好很多时候排除了所有的客观因素之外他可能就是有一些这个心理底层的逻辑是需要去被梳理需要去被觉察和反思的
当然这可能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这个也是一个契机因为你会发现啊我们很多时候说给孩子补习啊或者搞这个搞那个你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养育环境当中当你真的能够看见孩子尊重孩子的时候这个就是对孩子而言是补脑子的就简单来讲我就觉得当一个孩子他生活的环境
可预测性比较高不用担心爸妈这个阴晴不定或者说他这个逻辑很清爽我告诉爸爸妈妈是什么他们能接受不用在那边小题大做一件很小的事把它延伸到无穷尽那么大那么这样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学习不一定能成为第一名但也差不到哪去
说实话呢,我今天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些东西啊要是你问我说,有没有科学依据说实话我还真不确定有我也很难想象能做个实验去证明这样的一些观点我只能说在我大量的临床工作当中
当然肯定啦我觉得当一个人数学学不好的时候可能不单单是我看到的那些精神动力层面因素肯定有很多别的原因但是无一例外的你会发现当一个孩子他稳定的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会成长的不单单是一个心智层面的发展认知层面学习层面很多他过去不感兴趣的学科会开始感兴趣他觉得很困难的东西会变得没那么困难啊
所以其实只要我们对自己或者对孩子的这些部分保持好奇,可能我们都是有机会去成为一个终身的有效学习者的。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这个话题大致就是这样,然后我们下期再见啦,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