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佛教关于正念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通常被称为通往觉悟的直接道路。
您将学习正念的四个基础——对身、受、心、法的观照——重点强调直接经验而非智性理解。
您将在本期节目中学到: ✔ 正念四大基础的清晰分解 ✔ 如何通过呼吸、姿势和无常来观照身体 ✔ 以非反应性的方式观察感受、心理状态和法的意思 ✔ 精进、正知(sampajañña)和正念(sati)的作用 ✔ 这些教诲如何支持内在的稳定性和指导他人的信心 ✔ 为什么直接经验而不是理论是正念教学的基石
🌿 探讨《念处经》如何成为您自身旅程和教学道路的活生生的指南。
⭐ 给我们留下评论,分享正念如何提升您的个人或专业实践!
正念练习网站:mindfulnessexercises.com 正念教师连接社区:mindfulnessexercises.com/connect-mindfulness-community Instagram:@Mindfulness.Exercises LinkedIn:Mindfulness Exercises Facebook:Exercising Mindfulness
<raw_text>0 欢迎收听正念练习播客。我是肖恩·法戈。今天我们将重点介绍一段关于正念的中心佛教文本的对话,名为《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这部经文本身已有2500年的历史,但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本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书籍来探讨它
名为《念处经:通往觉醒的直接道路》(Satipatthana, The Direct Path to Awakening),由我的老师之一尊者阿那律耶(Venerable Analio)撰写。尊者阿那律耶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正念和冥想作家之一。
并且他被许多人,包括约瑟夫·戈德斯坦(Joseph Goldstein),认为是当今在世的最高级的正念修行者之一。所以今天我们将重点介绍关于尊者阿那律耶关于正念的书籍以及他对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生活中其他方面的看法。
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加深我们自身的正念,以及我们如何以完整性与他人分享正念的方法。所以我希望您能享受并从今天的谈话中获得许多宝贵的见解。
让我们开始吧,欢迎大家回到深度探讨,正如大家所知,我们在这里深入探讨正念,你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是修行者,也是教师或有志成为教师,所以今天我们将探讨我认为对任何处于这种位置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加强你自己的正念,并真正自信地承担起指导他人的角色,这非常重要,是的,所以
我们这次深度探讨的资料来源非常出色。它是《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通常被称为通往觉悟的直接道路。我的意思是,标题本身就很有暗示性,对吧?就像它指向了一些真正强大的东西。绝对的。这本经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非常有影响力,因为它只是……
如此清晰而实际地阐述了这些正念的基本原则。对于任何真正想要加深理解并想要指导他人的人来说,我认为它都非常宝贵。绝对的。所以我想我们的任务就是真正尝试提取一些关键的见解
从这部经文中,特别是那些能够增强你的个人修行并建立这种坚实的自信,我认为这对教学至关重要。而且我真的很想探讨这些古老的教诲与
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修行有何关联。所以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念处经》提供的正念的基本原则。好的,让我们稍微展开一下。所以这部经文首先概述了四个念处(Satipatthanas),这四个基础。这些都是关于什么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什么?这些是正念的四个基础。对身、受、心、法的观照。
这部经文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我们如何真正参与这四个方面的非常具体的定义。它说一位比丘,我们可以将其扩展到任何专注的修行者,精进地、正知地、正念地观照这些,重要的是,对世间的欲求和不满都远离。精进、正知、正念,远离欲求和不满。我的意思是,这听起来像是相当大的承诺。这是一个承诺。
但很明显,以这种方式持续地参与这四种观照,可以真正为一个人的修行创造一个稳定和值得信赖的中心。是的。而且,你知道,如果你的修行感觉很扎实,我认为这种信心必然会支持你的教学。正是如此。所以这个最初的定义,它实际上突出了正念的主动和有意的本质。它不仅仅是被动地观察。对。
而是主动地以这些特定的品质来观照。而这正是培养深刻而可靠的理解的关键,这对于你自身的成长以及你有效指导他人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对,是的。所以这不仅仅是说,“哦,我要注意一些事情”。而是说,“不,我们正在赋予它一种关注的品质和一种意图的品质”。正是如此。好的,让我们进入这四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所以我们有对身的观照,或者说kaya nupasana,而这部经文在这里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内容。所以从呼吸开始,
到姿势,甚至观照尸体。它相当全面。是的。《念处经》实际上详细介绍了许多将意识带到身体的方法,正如你提到的,呼吸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修行,对吧?在《安般念处经》(Anapanasati Sutta)中有详细描述。
我们的姿势,所以行走、站立、坐着、躺下,我们的活动,你知道,向前移动,环顾四周。然后甚至是解剖部位,构成身体的元素。然后最后,观照正在腐烂的尸体。所以最后一个确实令人震惊。所有这些不同的看待身体的方式背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所以核心目的是建立正念,特别是存在一个身体。
这种意识的培养程度足以达到经文中所说的“胜解”和“持续的正念”。但重要的是,没有对身体的执着或依恋,你知道,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观察一棵树,你知道,不会立即标记它的种类或评判它的美丽,只是在那一刻看到它是什么。你知道,所以通过这些练习来理解身体的无常,对吧?
这直接抵消了执着,这是个人修行和有效指导他人的关键障碍。对。所以这是关于观察而不被判断或认同所困扰。正是如此。这说得通。在每一个身体观照之后,都有一个重复的短语,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你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吗?是的,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非常重要。在每一次对身体的观照之后,修行者都持续地观照身体的内部、外部或两者兼而有之。
他们还观照身体内部生起和消失的本质。所以这种持续的反思,它只是将这种对无常的理解铭刻在心中。它超越了智性的认同,进入了一种经验性的认知。而这是教学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基础。
绝对的。你可以看到这种保持平衡和观察而不反应的能力是多么宝贵,你知道,这既是为了应对你自己的身体感觉,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同样做到这一点,而不会让你自己的反应妨碍到他们。绝对的。所以如果你不会被你自己的不断变化的身体体验所扰乱,你将更有能力平静而平和地引导他人度过他们的体验。
愤怒或不愤怒的状态,迷惑或清晰的状态,无论心是专注还是分散,收缩还是扩张,甚至是解脱或未解脱的状态。这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清单。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状态呢?所以修行的核心是不带评判地认识到当下的心念品质。所以正如经文中所说,他知道一个贪欲的心是贪欲的,或者他知道一个专注的心是专注的。所以这是关于观察当前心念的状态,
而不被它所左右或批评它。同样,这种非反应性的意识似乎在这里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绝对的。而心的反复出现的句子。这里的反复出现的句子侧重于建立对心的正念。目的仍然与胜解和持续的正念相同,而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心念状态。这种观察心念状态的练习培养了深刻的自我意识。
你知道,作为一个老师,这让你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你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能够对你的学生可能正在经历的心念状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理解。对。而这种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心念状态的能力,对老师来说感觉非常宝贵。绝对的。好的。最后,我们来到了对法的观照,或者说Dhammanupassana。这个似乎有点宽泛。它涵盖了佛教教义的不同类别。
是的,它的范围更广。所以这部经文概述了五个需要观照的法类别。这些代表了佛教理解的核心要素,你知道,从我们面临的障碍,即五盖,如贪欲、嗔恨、昏沉、掉举和疑;
到,你知道,我们经验的本质,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我们还有六内六外处,七觉支,即正念、正精进、正勤、喜、轻安、定、舍。
然后是四圣谛。哇,这需要吸收很多东西。那么对于每一个类别,观照的重点是什么呢?对于五盖,重点是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或不存在。对于五蕴,重点是理解它们的生起和消失。对于六内六外处,重点是内感官和外在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七觉支是根据它们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如何培养它们来观照的。
而对于四圣谛,重点是直接理解它们。所以是苦、集、灭、道。所以这是关于将正念带到这些佛教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们在我们经验中显现。是的,正是如此。而法的反复出现的句子。这里的反复出现的句子强调对法的正念。
而意图是,与其他观照一样,是为了胜解和持续的正念,而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理解或观点,你知道,对这些基本教义的直接经验性理解可以真正增强教师分享这些原则的信心
因为它来自个人洞察力,而不是仅仅是智力知识。它将它从理论转变为生活经验,这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分量和真实性。正是如此。现在,在正念四大基础的定义中,这部经文强调了三个关键品质。精进(atapi)、正知(sampajano)和正念(sattva)。这些似乎非常重要。它们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看到了修行的“什么”,嗯哼。
四个基础。现在这部经文强调了我们如何参与这些,以精进、正知和正念的方式。绝对的。所以它们绝对至关重要。定义明确地指出,修行者持续地观照,精进、正知、正念。你知道,让我们稍微分解一下这些。这里的精进指的是我们投入到修行中的精力。
这是关于持续地将自己应用于这些观照。所以这不是关于严厉的自我折磨,而是更多地关于对修行的持续和充满活力的承诺。正是如此。经文阐明,虽然术语atapi有时与,你知道,苦行修行有关,但在这里它被理解为充满活力的正念。然后是正知,或sampajano。而这不仅仅是关于存在。它包含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意味着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修行。
知道哪些行为支持我们的修行,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预期的对象上,所以我们的姿势。
并避免对我们经验的本质产生迷惑。你知道,本质上是关于将正念的意识与理解带入我们的修行。而这部经文中反复出现的短语“他知道”(pajanati)真正强调了这种理解的方面。所以这不仅仅是关于存在,还在于在我们的修行中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辨别力。正是如此。最后,是正念本身,sati,你知道,我们经常认为它只是记住要存在。
但在这种情况下,它还有更多吗?是的。虽然记住是其中的一部分,但这里的正念也包括对观照对象的当下意识和持续的注意力。而经文实际上强调了它作为一种能力和力量的作用,指出了它在八正道和七觉支中的中心地位。
所以这是关于培养这种持续而专注的意识。好的,所以这三个品质,精进、正知和正念,它们共同作用。它们相互滋养和支持,创造了这种真正强大的正念修行。
我看到培养这些自然会带来对自身经验和理解的更大信任,这直接影响到你作为教师的信心。正是如此。当你持续地以清晰的理解和正念的注意力将精进的努力应用于四个基础中的每一个时,你的洞察力就会变得更加可靠,你的修行也会更加稳定。而这种内在的稳定性和清晰度是自信的基石,无论是在你的个人修行中,还是在你有效地和真诚地指导他人方面。
这部经文一开始就称自己为直接道路。
那么在探讨了这四个基础以及精进、正知和正念的重要性之后,这一切是如何与这种作为直接道路的强调联系起来的呢?这部经文明确指出,以精进、正知和正念来发展这四种观照,是净化众生、克服悲伤和悲叹、消除苦和不满、获得真正方法以及证悟涅槃的直接道路。
所以重点在于经验的直接性。通过持续地应用这些原则,你直接参与到现实本身,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智性的理解。
相信这部经文中概述的这条直接道路,可以极大地增强你对自身修行和指导他人的信心。所以正是这种修行的经验性本质使它成为一条直接的途径。正是如此。而相信这部经文中概述的直接经验,正是建立这种信心,无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作为他人的指导者。正是如此。权威和信心来自于通过这种修行直接培养智慧和理解。好的,让我们把这一切都结合起来。
我们已经对《念处经》(Saripatthana Sutta),通常被称为通往觉悟的直接道路,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已经探讨了正念的四个基础,身、受、心、法,认识到这部经文将修行定义为持续地观照这些,以精进、正知和正念的方式,远离欲求和不满。我们考察了每个基础被观照的各种方式以及反复出现的句子的意义,强调了一种非反应性的意识,这为修行和教学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基础。
我们还强调了精进作为精力充沛的努力、正知作为理解和智慧以及正念作为当下和持续的注意力等关键作用,这些品质直接增强了你以信心指导他人的能力,
并且我们谈到了如何将这些原则持续地应用,被认为是通往更深刻理解和解脱的直接途径,从而培养对自身旅程以及支持他人旅程的能力的信任。而对于你来说,作为致力于你个人正念旅程和作为教师的成长的人,参与这些基本原则,
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 绝对的。- 这不仅仅是关于技巧,而是关于培养一种以直接经验和清晰理解为基础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