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60|《沉靚時間》治癒受傷的「內在小孩」,找到更好的自己

EP60|《沉靚時間》治癒受傷的「內在小孩」,找到更好的自己

2025/3/26
logo of podcast 李靚蕾的沉靚時間

李靚蕾的沉靚時間

Transcript

Shownotes Transcript

嗨 大家好 我是李靚蕾欢迎来到沉静时间今天要回答听众的提问请问要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给过的阴影和伤害在亲密关系中特别是和未来孩子的关系要怎么样预备自己才可以不要再重蹈覆辙很感谢这位听众的提问这是好重要的一个问题

也许透过今天的讨论很多的生命就会被翻转听到这个问题觉得蛮感动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这位听众对自己还有未来的孩子满满的爱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童年的经历影响我们人生的程度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我们的内在小孩 Inner Child 这是心理学家 Carl Jung 荣格提出的理论即使我们长大成人了我们童年的记忆还有感受依然会存活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主宰我们的人生

所以想要获得幸福首先就要先想办法去治愈你的内在小孩你才不会被过去牵制要治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的第一步就是愿意修复每个人在成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伤害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正视这些童年的伤痛

我们现在先花一点时间细想一下你人生当中可能在无意识中做出的种种的选择你的个性你的情绪你的反应你的行为模式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通常会被什么样的特质吸引在亲密关系当中你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你跟你身边的人相处的模式还有你会在意的点会让你有情绪波动的事情这些都是源自于你童年的经历很多事情不会随着时间过去不会因为我们长大了变强壮了就消失我们幼小的心灵经历过的伤痛需要我们一件一件的去处理才有可能放下

我们在这里说的伤痛还有创伤不一定是指好像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像是你小时候被家暴啊虐打啊遗弃什么的我们在说的是其实很多生活碎片当中一些很微不足道的瞬间可能就造成了我们的伤害但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

很多时候让我们幼小的心理受伤的可能只是一句话一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们当时幼小的心灵却因为那件小事情受伤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经历过很多受伤的时刻

但是不去深想,我们不会去意识到这些伤害这么多年可能还存活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观感,还有跟世界的关系像是小时候可能有一次,同学嘲笑你唱歌会走音,所以你再也不唱歌了

幼小的你可能三四岁的时候在台上表演当时不小心尿裤子了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责骂所以现在的你无法上台给简报上了台就会很紧张

可能因为小时候有一次考试考了 30 分所以当时觉得很羞愧觉得自己很笨这个羞耻感即使你现在已经很成功了很卓越很优秀你依然无法肯定自己总是会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好现在即使已经变得很优秀了但自己看到的还是小时候那个自卑弱小考试不及格的自己

有一天有一个阿姨可能随口看到你就说了一句你的鼻子好塌啊什么一点也没有遗传到你妈妈的美貌你到了现在可能还是会对自己没有自信

有一年过年的时候长辈们在打牌你站在旁边观看有一个长辈输了钱睡口就说了一句啊你带衰啊运气不好站到旁边去从此你可能就觉得自己克六亲相信自己的运势不好然后也许会反而因为这份相信帮自己招来了厄运的频率这些都是生命中很零碎的一些瞬间

通常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是一些小事情所以不会特别去细想幼小的自己面对这些伤害时的感受和情绪这些受伤的小瞬间会堆积着我们未处理的情绪或是感受

只要我们有伤痛还没有面对我们就会一直带着一个受伤的小孩一直成长然后去工作啊生活啊谈恋爱啊结婚啊交朋友啊行走江湖结果呢就是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会很大的程度的控制我们的情绪我们的选择还有我们的行为这具体是怎么样影响我们呢

有一个很日常的案例有一对夫妻常常会为了很多生活上的琐事争吵因为这个先生非常的严苛常常的很严格的要求太太坚持期望太太要依照他的标准去生活因此他们常常争吵

例如像是太太只要一躺下即便她已经做完了所有她该做的事她晚上因为带孩子也常常睡不好只是白天的时候想要趁空休息一下但是她的先生就会不断地批评数落她说她很懒惰就是不断地用言语羞辱她

因为这样太太的生活就变得很有压力之后他只要听到先生回家的脚步声或是开锁的声音他就会马上从床上跳起来赶快把床铺好后来先生走上一个自我察觉的一个旅程那时候他就发现他看到他太太躺下的时候会这么反感其实是因为自己童年的经历

因为小时候这位先生很希望他的妈妈陪他一起玩但是他的妈妈常常都躺在床上让他感到不被妈妈疼爱甚至有时候连他肚子饿了妈妈还是一直躺在床上所以躺在床上这件事情是先生的一个情绪引爆点

这位先生会对太太这么苛刻其实不是因为他真的否定太太的辛劳还有为家庭的付出只是反映了他受伤了但还没有被治愈的内在小孩这位太太呢她每天也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是先生就会很苛刻的不断的检查太太杯中是否还有剩下咖啡

吃饭的时候他也会逼迫大家一定要吃完给大家很多压力那如果桌上有任何剩下的食物他就会指责尤其是太太就是很浪费然后他也会把家里甚至朋友剩下的食物即使自己很撑了都会硬塞把食物吃完

这样长期下来就造成他的身体很大的负担导致后来先生的肠胃啊身体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浪费的地方也都有自己能够为社会多贡献一点的地方像是这位先生他也常常不随手关灯啊这不也是一种浪费吗但太太也从来不会去指责

也有人平时很在意卫生纸的用量是否可以很节省但却很爱用大量的水泡澡总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浪费的地方确实就只能做好自己不可能去要求每一个人都依照同一个标准生活后来这位先生生了一场大病他细想以后发现

原来自己是因为小时候跟四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所以当时幼小的她想要获得妈妈的关爱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她记忆很深刻的是,妈妈对于不浪费食物有很严格的要求,常常会让她感到很害怕,很紧张。所以不浪费食物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即使妈妈已经不在了,食物吃不完会被惩罚的这种恐惧还是存在她的潜意识当中。

他也发现他唯一能获得妈妈关爱的时刻就是他把他的食物吃完妈妈就很开心的称赞他很乖啊很棒啊尤其是他除了把自己的食物吃完还帮忙把旁边的兄弟姐妹剩下的食物吃完妈妈就会抱着他说他很棒这个童年的经历让他把吃完食物当做获得爱的一个途径

他会对另一半这么紧迫盯人言语苛刻其实也是来自于他小时候的阴影因为他的母亲从小就很常数落他也常常对他言语暴力让他觉得无论如何自己都不够好所以他从来无法真心的接纳自己也无法真心的接纳别人他对他的另一半尤其挑剔

有一次太太问他为什么你对别人都可以很和善对我却是出出挑剔呢这么严格先生的回答让太太非常印象深刻他说因为你是我的另一半你是我另一半的自己我严格对待自己所以当然也会想要严格的对待你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模式不是偶然而是反映了我们童年的经历因为他的母亲从来都不接纳他只爱完美的他所以他认为只有极致的完美才会值得被爱但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不努力走出童年的阴影我们很可能会一辈子都用这些阴影去折磨自己还有我们亲戚的人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其实从出生就经历了出生创伤

我们原本在母亲的肚子里的羊水里,那时候我们活得很安逸,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可以生存,我们躺在一个很舒服的空间,很悠哉,被动的,只要透过胎盘还有脐带,就可以获得我们所有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被妈妈的身体紧紧地包围住,感受到满满的爱还有安全感。

但是我们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个瞬间我们面临的是创伤还有恐惧很多动物一出生就要想办法存活但是人类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生存的能力

这让我们很没有安全感在我们不知道这个陌生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我们不知道这些周遭的人会怎么样对待我们这种随时可能无法顺利生存的恐惧会让我们觉得很无助很没有安全感

所以我们会透过一次又一次的测试透过我们和主要照顾者的依附关系形成我们的世界观

所以如果我们在幼儿时期感到我们的需求都会及时被满足我们想要喝奶的时候就会有人喂尿布湿了会有人换哭了会有人陪伴有人安慰我们就会透过这些正面的经验慢慢消除我们对世界的恐惧还有不信任

相反的如果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从婴幼儿时期就被不合理的要求要学会各种礼仪或是技能在过程当中承受很多挫折或是被责骂被忽略或是被冷落这些童年的负面经验或是童年阴影即使我们长大了都还是会跟着我们这让我想到我怀第一胎的时候

那时候是一个新手妈妈那当时我们同龄的大概就只有一两个朋友先生了孩子我一怀孕他们就很兴奋的跟我分享了很多心得我第一本收到的育儿的书就是一个三个小孩的妈妈送给我的

他跟我说这是育儿的圣经我一定要好好的拜读我还记得这本书叫做百岁医师的育儿宝典是一个国外儿科权威医师的育儿法总之当时听起来就是很厉害然后妈妈们又非常的推崇就说用了这些方法宝宝都很乖变得很好带这样子那本书的封面就有小小的字写着

今天你不让宝宝哭宝宝明天就让你哭所以百岁派的概念呢就是从宝宝出生你就要开始训练宝宝让宝宝知道哭是没有用的那让宝宝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呢你就需要在宝宝哭的时候你就不要理他让他一直哭哭到绝望让宝宝知道说哭不会让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宝宝以后就不哭了

这个概念就是不要宠坏宝宝如果宝宝一哭就抱一饿就喂的话就会把宝宝宠坏然后让妈妈非常的累这些观念听起来好像听似有一点道理但其实是非常违反人性的做法因为宝宝又不会讲话宝宝他又没有办法自己吃喝拉撒睡他生存就是靠着旁边的人的照顾

所以想像你是一个宝宝你不会讲话又不会表达如果你需要帮忙你当然是用哭去表达而且你很害怕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要先确认测试一下底线测试一下说我如果哭肚子饿了会不会有人来喂我如果我尿不湿了会不会有人来帮我换如果我冷了会不会有人帮我盖被子

如果我很害怕会不会有人来安慰我抱抱我会不会有人给我爱会不会有人爱我

这些是宝宝需要知道的事情也是婴儿的沟通的方式如果依照百岁派的做法宝宝就会变得很没有安全感甚至会变得更黏人因为他不知道你这次离开以后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如果他肚子饿了需要换尿布了会不会有人再来帮他这些是他是否能顺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关键的问题

所以在婴幼儿时期依附关系就是非常的重要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瞬间我们会经历出生的创伤那如果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又再次经历让我们很没有安全感的依附关系和照护的互动模式这就会造就我们对世界的不信任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论如果小时候你没有跟主要照顾者建立好的连接没有一个健康安全的依附关系这个不健康的互动方式就会一直在你生命当中重复的上演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果我们没有去疗伤我们就会用尽一生想办法治愈自己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意识的会把所有童年的创伤都显现在成人以后的关系里我们人生当中的选择其实很多都是来自于童年的阴影或是伤痛

疗愈内在小孩可以帮助我们放下我们人生中一直放不下的人事物不然这些埋藏在心中的小事情可能随时会一触即发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按钮有一些点会特别让我们有情绪的反应就是我们的 trigger 碰触到就会让我们情绪失控

但其实不是只有会发脾气的人有引爆点有些人是 passive aggressive 就是很被动的生闷气情绪是不会外露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情绪反应只是是在他的内在引爆

冷暴力其实比起外显的情绪更难以处理我们被 trigger 以后也可能不是情绪的爆发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所以想要退缩想要后退藏起来躲起来然后逃避所以治愈我们的内在小孩是我们人生当中很重要的课题想要治愈内在小孩就要先了解你的内在小孩

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去认识他去跟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了解他的痛苦他的需求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心安慰自己治愈自己给予自己自己需要的自己的渴求所以我们要试着不要逃避或是掩盖他我们要拿回自己治愈自己的钥匙

我们不要再等待谁来拯救我们或是等待谁来给我们一个道歉让我们能够释怀我们自己就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能够释怀我们也不要再等待谁来爱我们或者给予我们安全感给予我们自信我们自己就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爱自己必须要给予自己安全感必须要找到方法让自己感到自信

这些到了最后你会发现只有你自己能给你自己因为没有任何人能给你这些你需要的东西我们的行为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花一点时间观察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会让你有情绪的反应

这跟之前我们聊的情绪 trigger 有点类似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去了解探究自己的方法就是注意自己的情绪的转变自我察觉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还有自己的反应还有自己当中的情绪每个人都有五种不同的内在小孩像是我们的分身一样存在在我们的里面

这些内在小孩呢不断的干扰我们的决定还要左右我们的情绪这五种内在小孩分别是创伤小孩孤单小孩贫穷小孩神奇小孩跟永恒小孩第一种内在小孩是受伤的创伤小孩我们心里觉得自己受伤了的那一面

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个态度就感到受伤但我们却又不愿意主动跟别人解释所以心里会有委屈也可能会选择以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第二个内在小孩是缺乏陪伴的孤单小孩

我们有时候会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是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很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很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我们会想要透过各种方式像我们的钱啊事业啊社会地位啊感情啊学位啊头衔啊社群媒体啊各种方式就是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因为小时候被忽略导致陪伴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内在的孤单小孩就会很容易让我们有比较强的占有欲会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心中有一个很特别很重要的位置我们也会透过讨好啊迎合别人来获得这样子的位置我们也会透过讨好啊迎合别人

我们因为我们的内在的孤单小孩很容易会为了想要得到爱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我们害怕被忽视的这种感受我们会宁可牺牲自己去达成别人的期待得到别人的喜爱甚至我们不惜可能会伪装自己把自己展现得很完美也是为了让别人喜欢我们第三个内在小孩是贫穷小孩

就是缺爱的孩子就是如果小时候我们觉得爱的部分有匮乏我们感受不到我们需要感受到的爱我们可能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自己没有价值所以我们遇到机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退缩也可能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我们也可能会没有自信所以就放弃尝试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去拒绝别人的爱或是别人的好意第四个存在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是夸大现实的神奇小孩

就是在童年的时候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缺乏肯定或是赞美我们对自己就会有比较负面的看法就会有比较低的自尊所以我们就会常常想要吹嘘来获得大家的关注啊还有肯定

我们可能也会常常想要强调自己的才能我们的头衔啊经历我们的人脉啊然后说我们跟谁是很熟啊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第五个内在小孩是永恒小孩就是我们内心那个长不大的孩子巨婴就是我们抗拒长大不愿意承担责任的那一面会让我们想要推卸责任

通常是两种极端就是原生家庭过于保护啊溺爱或是被迫长大的孩子可能就会抗拒长大遇到什么事情就会想要找长辈求助啊帮忙啊躲在躲在亲朋好友后面啊可能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但生活的大小事还是会期待身边的人来帮忙处理帮忙解决

就是期待家人朋友一直为你挡风遮雨还有无限的包容所以内在小孩是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不被满足的需求是我们的匮乏和缺乏的爱但其实内在小孩的存在并不是负面的而是很重要的

这五个内在小孩会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学会去照顾自己去爱自己当我们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我们也会更宽容的更有同理心的去看待别人的行为模式

我们只要能够学会怎么样去善用自己的内在资源我们就会发现面对生活中遇见的挑战还有挫折只要我们内在的资源足够的富足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能够从自己的内在找到足够的力量去治愈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安全感

我们就不再需要去紧紧抓住别人在别人的身上寻找我们需要的安全感然后去填补我们内在的需要我们也不用再等待别人来给予我们来填补我们或是来爱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被看见我们内心住着的那个幼小的心灵还在一直默默的等待自己的家人啊或是老师我们的另一半来爱我们我们需要被治愈但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就是最好治愈自己的方法

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最美好的爸爸最美好的妈妈最美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去爱惜那个幼小的自己让我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这永远都不会太迟试想如果我们能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我们就可以放过父母也放过自己这个决定和选择会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伤痕累累的也都尽力了去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也许当时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爱你因为他们也没被无条件的爱过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去爱了所以他们也不会知道怎么样给予你你需要的爱不要再期望别人来满足你的需求也不要再怨恨别人没有给你你应该拥有的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也都带着自己的伤痕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我们可能会认为父母是我们的加害者

但每个父母也都曾经是受害者在成长的时候可能很多时刻或者事件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受伤很委屈很愤怒但当我们能够爱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我疗愈我们不需要去埋怨别人或是觉得缺乏我们需要为我们的生命做一个决定就是为我们的生命完全负责的这个决定

我们不要再把儿时的创伤或是经历当成理由我暴力是因为我在暴力的环境下长大我没有安全感是因为我小时候缺爱我苛刻是因为我从小就很经常被数落或是批评生命中所有的获得都是靠我们努力创造的很多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

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要再把儿时的经历当作逃避问题的借口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人生写新的剧本可以决定不要再继续演在我们还无意识的时候别人帮我们写的剧本我们如何被对待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怎么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去意识到深深影响我们的选择住在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我们需要去跟我们的内在小孩和解也需要跟我们的过去和解我们要选择放下过去的伤痛去治愈自己内在的伤口这需要透过自我察觉还有通透的看见自己的行为模式小时候有创伤一定是父母造成的吗其实也不一定

很多在看似很美好的家庭里面生长的孩子也都有经历创伤而且创伤也不一定是父母给的有时候是你的亲戚朋友啊你的邻居啊你的同学啊霸凌你的人或许很多不同的人都有可能造成你的不安全感这些人在你成长的时候对你的一句批判都有可能造成你童年的创伤

所以重新写你的人生剧本不要再让那些过去租在你的现在和未来这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些批判你的声音都会转化成你自己批判自己的声音你怎么那么懒散你怎么那么胖你怎么还是一事无成

怎么那么笨这些声音都是你人生的阻碍可能会在你积极想和别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但是可能在出门之前就会听到一些自我批判的声音你这么无趣别人想跟你当朋友吗别人只是客气不是真的想跟你一起出去面对这些自我批判的声音如果你去追溯这些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通常你会发现是小时候照顾你的人或是身边的人对你讲过的话也可能是你很亲密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同学你的邻居所以如果你不努力的把你的潜意识的这些潜台词浮上台面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你的命运但其实你的命运是你自己在造就的那我们要怎么样去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呢

首先我们要先找到一个很舒适很放松的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闭上眼睛去感受一件你想要放下的人事物不用是什么重大的事件可以是任何 bother 你的人生当中的一个很小的一件小事但可能你一直记得一直觉得自己心里还没有放下

你闭上眼睛看到那件事情那时候正在发生的人事物看到幼小的你看到你当时的情绪当时的无助你帮助当时的你去讲出你当时的情绪你当时的感受真的讲出来很重要所以就是例如我看到当时你很悲伤我看到你很愤怒你很委屈你觉得很不公平

你可以真的双手就环抱自己

告诉当时的自己我看见你当时很受伤你很难过即使当时你自己有犯错你也要能够帮助自己看见自己当时的付出和努力还有不容易很多时候对我们造成最大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苛责还有苛刻的自我批判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我们犯一次错就全盘否认自己的价值再来就是我们要学会怎么样去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是放下过去很重要的步骤我承认我当时做这件事情很自私很懦弱我没有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我承认我当时做错了哪些部分当时我很害怕当时我没有意识到

我做错了但记得是只要承认自己做错的部分不是要全盘否定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或是一个懦弱的人下一步就是承诺改变放下过去以后要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未来去想想我要怎么样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怎么样去自我察觉怎么样改变我未来的行为模式

我们为什么常常会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在我们的亲密关系当中一直会不断地想要复制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呢?即使那是不健康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说为什么我都常常遇到渣男啊或者我常常遇到同类型的情人啊就是因为我们在无意识当中想要治愈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

所以我们会无意识的想要透过重置关系有第二次机会去治愈那个受伤的自己像是有一个小男孩他的原生家庭因为爸爸外遇妈妈因为受不了打击而得了忧郁症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他还很需要爱的时候他就无法从他母亲那里得到爱了反而变成了一个需要照顾母亲的一个角色

这个小男孩长大以后很优秀有很好的工作长得也好看就是一个黄金单身汉但他会爱上的女生都是需要他拯救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焦虑啊忧郁或是有厌食症的

他不断地被这样的人吸引,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强迫性的重复,就是不断地重新制造类似的情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让创伤可以重复发生的情境里面的行为。他不断地想要在亲密关系当中复制他和母亲的关系,是因为他只有回到过去受伤的关系里面,才能再有一次机会扭转过去的经历。

也许这次他可以透过治愈这些女孩来抚平他内心的那个内在小孩那个无能为力无法治愈他母亲的小男孩透过让这些交往的女生好起来透过得到他们的爱来弥补自己从未从母亲身上获得的爱还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孩小时候经历过被父亲家暴在精神压力很大的高压环境长大

长大后他一直不断重复的被控制于很强的人吸引甚至认为像是恐怖情人的占有欲是一种很爱他的表现他一直无意识的在亲密关系当中寻找他父亲的身影因为这种熟悉的相处模式让他有安全感虽然很不舒服但是感觉很熟悉很安全

也有可能是他想要重置类似的关系长大后比较强大了可以试着去改写历史达到解救童年自己的那个意义所以治愈我们受过伤的内在小孩很重要不然我们有可能会一直在无意识当中受困于我们的内在小孩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我们如何被对待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怎么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愿我们都能选择治愈我们的内在小孩善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谢谢你们今天的收听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节目记得帮我按下订阅分享给更多朋友跟我分享你的获得沉浸时间我们下周三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