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 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对“说归说”的印象改观 “说归说”是“日谈公园”旗下的一档新栏目,主要由“日谈公园”的创始人李叔李志明主持,每期节目采访一位文化届人士。我在《阿坑:15.两大“公园”的近况和我的播客收听口味的转变)》这篇文章里提到过“日谈公园”的三档新节目。当时,我的感受是这三档新节目可能不太符合我的口味,给我的印象都一般。不喜欢“说归说”的原因是它的太偏文艺,不喜欢另两档新节目的主要原因是这两档新节目太“日本”,文艺和日本都不是我很了解的事物,所以不太能产生兴趣。 “说归说”本周更新了一期李叔对张湛博士的访谈。张湛不久前就在“日谈公园”录过一期关于伊朗的节目,那期节目给我的印象是他作为一个研究伊朗的学者对在伊朗发生的国际性新闻事件给出了不同于寻常观点的解读。张湛自己也有一档播客节目“天书广播”,不过他的这档节目确实如名字一般让人觉得是在说天书,光看标题就没敢点进去。所以,这期节目更新时,我对张湛其人可以是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前不久刚听了一期他作为嘉宾主讲的节目,陌生是因为那期节目聊的主要是伊朗,我对这个人了解得不多。 “说归说”的这期访谈让我真正地知道了张湛的生平。北大“少年班”出身、年纪很轻就大学毕业、哈佛读博士顺利毕业、掌握多门外语如拥有多张银行卡般简单,这样在普通人眼里被视为天才的人却处处给人一种“逗”的感觉。选专业时也要考虑有没有用,读书时没钱也要兼职做家教,哈佛毕业成为独立学者后还要靠做导游和教英语赚钱。这和普通人想象中的天才简直大相径庭。除了经历,张湛本人的“嘚瑟劲”也是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北京人和普通人眼里的天才,他在节目里将“嘚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让人丝毫没有办法去反驳他。总之,他是一个像是普通人的天才和有天才能力的普通人。有这样有趣的访谈对象,李叔都不需要怎么发挥,节目自己就有意思了。这期节目的播放量也的确超过了前两期。 在这期节目的基础上,我回过头听了上一期节目,也就是“说归说”第三期对西方艺术研究学者王瑞芸老师的访谈。因为标题顶着“当代艺术”的字眼,我曾对这期节目下意识地敬而远之。不过,当我开始听这期节目后,我发现节目和想象的还是不一样。李叔在这期节目中扮演的角色是和大众一样对当代艺术缺乏认知和怀有恐惧的人,这在文化艺术相关的播客节目中是极少见的。访谈的对象王瑞芸老师也是一个希望艺术能够祛魅的人,她虽然研究西方艺术,但也直言无法欣赏某些知名艺术作品的美。并且,她还鼓励大家去看自己觉得好看的艺术作品,不必去硬看无法欣赏的作品。以及包括她对“艺术”一词产生的解释,都在给像我这样的艺术小白信心和鼓励,让我对这期节目改变了想法。 我看到有评论称赞李叔在节目前做了大量功课以致于在节目的谈话中表现得很好。我不想否认李叔的付出,不过我也认为李叔尽管自称对艺术毫无建树,但是作为文化人士,多少还是有了解的。如果是我,即使做足准备,能够分清梵高和高更、塞尚和杜尚,恐怕也很难把这对话谈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叔李志明和“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窦文涛有些相似,为了让嘉宾尽可能发言,可能在社交媒体或其他地方不一定,但是在自己的节目中会把姿态尽量放低,而自身知识的积累又能保证让各个话题可以顺利地聊下去,不会让话头无着无落。也正是这个原因,“日谈公园”可能是播客中受众面最广的一个,年纪小到在校学生,大到退休老年人都是其受众人群。有了李叔这个特质的保证,“说归说”这档节目的调性应该是基本定下来了。虽然是文化类的访谈节目,但依然是接地气和能够让普通人听懂的。第三期节目的标题我感觉还是有点文了,如果能再白再土一些,或许就能有更多播放量。这档节目的前两期,第一期的嘉宾宝石老舅本就是个接地气的人,第二期聊的香水虽然看上去遥远但它的本质——气味和人的嗅觉也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这样想来,我对“说归说”这档节目的印象便有了大为改观。李叔曾在一个节目中说过,现在播客做得足够大,想邀请谁就能邀请谁了。“说归说“后续还会有谁,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会持续关注,我也把这个节目推荐给大家。 来自“播客志”的采访 前几天,我接到了播客自媒体“播客志”的刘鑫老师的采访,我觉得他的提问还是挺有意义的,现将他的问题和我的回答贴在下面。 1、什么原因让你开始“播客评论”的写作? 我听了一段时间播客后,有了一些对播客的观察和想法,目前没有一个专门讨论播客的平台,所以很难和人交流想法。我在“黑水公园”的一档灵异新节目下面发了对灵异播客的总体看法和对那个节目的评价,后来被拉黑了。从那以后我就考虑单独开辟一个地方写。我看目前没有可以投稿发表这类个人心得的自媒体,于是就在知乎开了专栏自己发表。 2、这个专栏做了多久?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 2019年12月开始写。记忆最深刻的事是因为在播客制作者的微信群里贴了自己写的文章链接,结果被一些播客制作者嘲讽,最后被迫退了群。比较高兴的事是有些播客的制作者看了文章后和我进行了平等、友好地交流,比如和“引力社”化解了误解和矛盾。也有像“屠龙学院”看了文章后推荐了自己的节目,后来我听了觉得确实不错,和主播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3、如何与播客结缘,为什么喜欢播客? 以前在音频平台主要听有声小说,后来慢慢听了一些脱口秀和谈话节目,再后来就主要听播客节目。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听播客和与人交流很接近,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和人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听播客弥补了这一点。 4、有考虑过自己做播客吗? 现在做了一个和专栏同名的播客,是合成声音朗读我在专栏发的文章。以后可能会去几个比较熟的播客那里做嘉宾,一起录几期节目。暂时没有考虑独立做一个需要自己说话的播客。 5、总共收听过的播客有多少个?经常收听的有哪些?为什么喜欢这些播客? 大概二三十个吧。以前最常听的是“日谈公园”和“黑水公园”,但现在因为一些事对这两个播客态度变得比较微妙,喜欢还是喜欢的,听也还是听的。现在常听的播客比较多,具体原因可以看我在知乎专栏的文章。 6、点评播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这么做? 我以前听播客的时候,偶尔就会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感想。有些新播客或者小播客听众少,比较希望节目能有听众反馈和交流。这种我会尽量多写一点,评价一下节目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他们看了都会很高兴。成体系地写就是在知乎开专栏,这个原因在上面写过了。 7、你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 这两年出了很多新播客,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由于缺乏行业规范和听众舆论监督,都在野蛮生长。具体欠缺的地方,我在专栏里写了两篇文章。 8、还会继续做点评吗?最终想要做成什么? 有时间、有想法的情况下会继续写下去。最终我希望能有个播客爱好者的网络社区以及听众和播客制作者平等沟通的平台。 9、还有和你做类似内容的自媒体人吗? 写播客行业新闻和播客推荐的还有几个,写个人感受和观点的我还没看到过。 知乎“播客圈”的建立 正如上面我的回答所说的,我希望能有个播客爱好者的网络社区以及听众和播客制作者平等沟通的平台。豆瓣小组和百度贴吧这两大原本的网络社区平台日渐式微,上面没有像样的播客爱好者社区。豆瓣的“年度播客”话题热度虽然不低,但回复主要是个人的播客推荐,并且是以年为单位区分,无法长久在一个话题下维持下下去。独立的播客社区“凌晨四点”是个不错的平台,但是也存在入口小和交流少等问题。适逢知乎推出了名为“圈子”的社区功能,并且入口明显,看上去应该是一个知乎看重的项目。于是,我申请了知乎“播客圈”。 “运营”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很酷的词,但从零开始运营一个社区,着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我这样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按照知乎的圈子需要到达一定活跃度,平台才会把圈子和相关的搜索词、提问进行匹配。寻找这一批种子用户对我来说是一件难事。让人高兴的是刚好这个时候知乎开始支持将文章和回答以卡片的形式直接分享到圈子。所以,目前我的工作主要是将知乎平台上关于“播客”、“电台”和“podcast”的优秀回答和文章分享到“播客圈”。分享过的回答的文章我都会留个言,一方面和原作者打个招呼,另一方面也是邀请原作者和阅读者加入圈子。另外,还有标记的作用,以免进行重复分享。 在我搜素这些关键词,寻找优秀回答和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知乎上关于播客或网络电台的优质内容数量超出我的预期。虽然播客在知乎也还是比较小众的事物,但是个人和媒体对这方面的优质产出可以说是一个陈年的宝藏。目前,我看到的内容产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个人向的播客推荐、播客平台的比较、播客行业的分析、播客录制的教程、播客制作者的手记。播客推荐是偏个人感受的,其他的四类信息对播客爱好者和节目制作着来说都具有很高价值。即使像我原本对国外播客行业发展的新闻和分析嗤之以鼻,现在手边就有这些数据,哪怕只是了解与参考也是很不错的。所以,即使还没有社区交流的功能,能将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方便阅读学习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我会把“播客圈”的链接贴在下面,希望大家都能点击加入。需要提示的是,知乎的圈子功能目前只支持手机端进入,电脑端还无法操作。如果你不太会操作,可能会遇到加入后下次想再进入圈子但找不到入口的问题。点击下面的圈子链接进入“播客圈”,点击右上角加入圈子后,有三个方法可以在关闭后重新进去圈子。 1.点击手机端主页面下方页面选项栏最中间的“圈子”图标,进去“知乎圈子”页面,然后再进入“播客圈”。 2.在“我的”个人页面中,设置卡片管理后可以看到“我加入的圈子”卡片,点击卡片中的“播客圈”即可直接进入。 3.在搜索栏搜索“播客圈”,在搜索结果中找到“播客圈”的链接入口,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