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5.不听歌的人如何听播客中的音乐?

25.不听歌的人如何听播客中的音乐?

2020/5/23
logo of podcast 播客评论

播客评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打破播客的第四面墙,发表个人的主观的播客评论。机械朗读,评论互动和阅读完整文字内容可以前往同名知乎专栏。**欢迎搜索加入知乎“播客圈”。 看到这个标题,你可能会有点懵,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在我写完全文后发现,根据最后一部分内容,标题如果改成《如何让不听歌的人听完播客中的音乐?》或许更加通俗易懂。不过,我还是更愿意站在听众角度讨论“不听歌的人”和“播客中的音乐”的关系,而不是站更高的角度去指导播客怎么做。所以,我保留了原本的古怪标题。 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知道我想说什么。如果你读过我的第七篇《直男听众喜欢听什么样的女性播客?)》,那么你就可以类比那篇文章。和那篇文章聊“女性播客”但不会推荐“女性播客”一样,这一次我要聊“播客中的音乐”但不会推荐“音乐播客”。 音乐与播客 除去无固定主题的生活闲聊类播客,音乐类播客和影视类播客可以说是固定主题播客中数量最多的两个品类。影视类播客,我在第十六篇文章中讨论过。音乐类播客,虽然是一个很大的品类,不过我个人听得很少,所以本文不会讨论和推荐音乐类播客,只是从各个零碎的角度说一说我了解到的音乐与播客的关系,文章最后我会推荐三个不属于音乐类播客范畴但在节目中将音乐运用得比较好的播客。 作为一个不听歌的人,我只在MP3时代和智能手机早期因为娱乐活动匮乏听过一段时间流行歌曲。没有赶上磁带和CD盛行的年代,并且在智能手机较成熟之后,我就开始听有声书和播客了。我不想隐讳自己是个缺乏文艺细胞、不喜欢专门听歌的人。对我来说,歌曲是感性而又缺乏信息量的。这一点正好可以联系到上篇文章最后部分毛冬在他的播客“基本无害”的发言,他认为播客的信息量不如文字和视频,所以是二流媒介。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在音频媒介中,播客已经是信息量比较大的一种形式,再大的如有声书听得枯燥乏味,或者像知识付费显得过于功利,而音乐则是信息量最小的音频形式。毛冬本人似乎很喜欢听歌和唱歌,我想他和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样,并不把音乐作为获得信息的来源,更多是进行精神放松和情感寄托的方式。现实中和我一样对音乐无感的人并不少,“日谈公园”的主播之一史里芬就曾在节目里说出过我们不听歌之人的心声,他说他觉得音乐没有意义、浪费时间,他在听播客时遇到音乐部分都是快进跳过的。他本人主讲的播客节目恰恰是以语速快、信息量密集著称。另外,根据Podfast China的播客听众调查报告,59.2%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收听播客之后,自己减少了听音乐的时间,据说这个数据在国外也是差不多。抛弃音乐、追从播客的人,看样子还是不少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听歌,对于播客中的音乐也不是很感冒,但音乐和播客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不得不承认的。早在播客的前身——广播电台,不论是无线电调频还是校园广播,音乐都是最主要的内容形式。到了播客时代,“大内密谈”和“日谈公园”这两家最大也是做得最久的播客都有音乐行业的背景。“日谈公园”有个经典老梗就是李叔还欠着一期多年前的年度歌曲盘点。说实话,普通人才不会关心某一年的十佳歌曲分别是哪些,可能只有身处这个行业的人以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爱好者才会关心。“日谈公园”以前做过关于音乐人的访谈,那些节目我还是都听的,最近这类节目好像是少了。还有一些是乐队组合或者歌手直接做的播客,比如青年小伙子的“跟宇宙结婚”以及好妹妹乐队的播客等等,应该是有为数不少的这类播客存在于“网易云音乐”。只不过,我在“网易云音乐”听播客的次数不多,所以像这类播客具体有多少、都是什么情况之类的问题我无从回答。“跟宇宙结婚”虽然是乐队组合的班底,但没有专门的音乐节目,只在举行活动、发布新歌、参加综艺节目等情况下聊自己的歌,或者在其他话题下插入相对应的歌曲。此外,还有一档关于音乐的知名播客“坏蛋调频”和时常会请到音乐人的播客“别的电波”,这两档播客我在“网易云音乐”短暂地听过一段时间,最后因为平台以及我个人兴趣的原因都没有再听了。这些大概就是我知道的和音乐关系最大的几个播客。 播客和音乐的关系远不止于此。北京作为文化中心,中国的音乐圈主要在北京,播客圈也主要在北京。这两个圈的重合度不低,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在音乐圈叫得出名字的,还有更多玩过音乐但没有留下名字的,在北京或许可以说是芸芸众生了。对于组过乐队、录过歌的人来说,制作播客需要的设备和场地要求都简单太多,录音、混音、剪辑又都是本来就有的基本功,再加上编曲、填词,弹录个片头曲、片尾曲,这些都不是难事。北京人闲下来,要么唱歌组乐队,要么闲侃录播客,要么就是组完乐队再录播客。播客和乐队确实也像,都是一个人很难玩起来,最好是有一群人;头部几家出名的拥有大量粉丝也赚到了钱,其他大部分都在地下凭借兴趣用爱发电;没有成熟的行业,靠着契机看起来马上就要火一把,但又让人觉得离破圈还遥遥无期。“喜马拉雅”这次举办的“中国有播客”比赛给我的感觉正是这样,不仅名字取巧于“中国有嘻哈”,内容也很相似。有些播客的粉丝实力在我的预料之内,有些播客的粉丝力量完全超出了我原本的印象,有些播客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比赛,还有些灵异怪谈节目就像“中国有嘻哈”中的喊麦选手也参加到了比赛中。一场比赛虽然改变不了行业的现状,不过也让众多播客从地下到台上,汇聚一堂进行一次正面交锋。 用音乐打动我的播客 播客用音乐打动普通听众不是难事,但要用音乐打动不听歌的人,其难度可想而知。音乐类播客首先被排除在收听范围之外,另外听到播客节目中插入的音乐我一般会选择快进跳过,能让我不选择跳过、连续听下去的已经是难得的“佳作”。以下三个播客,在配乐的运用上走了三种不同的路线,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如果你也在做播客,需要在节目中插入音乐,不妨可以参考一下。 “金汤力电台” “金汤力电台”有两个栏目,一个普通闲聊栏目,一个音乐推荐栏目“After Lounge”,两个栏目的节目数量大致保持在一比一。又因为两个主播都是音乐爱好者,不是从业者,所以给我的印象是不属于音乐类播客,但有音乐类播客的范儿。“金汤力电台”的配乐走的是专业音乐电台路线。音乐推荐节目自然不用说,选歌以及音乐背景的介绍给我的感觉都很专业。老实说,音乐推荐节目我听得不多,主要还是听他们的闲聊节目。一部分闲聊节目的配乐沿用了音乐推荐节目的配乐方式——在聊天时将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听歌环节把背景音乐放大作为过场休息,然后是继续的聊天和下一首歌的背景音乐。这种配乐方式和以前的音乐广播很像,优点是过渡非常自然,真正开始放歌时,歌曲已经在背景音乐中听了大半首,所以放歌的过程不用时间太长,也就不会引起不爱听歌的听众的厌烦。如果歌选得好,作为背景音乐,还会让聊天的气氛变得很轻松愉悦,真的是一举两得。 “芥末章鱼” “芥末章鱼”也有普通闲聊和音乐推荐两个栏目,不过推荐音乐的“懈怠歌单”节目出现的频次不高。“芥末章鱼”的常规闲聊节目,除了开头、结尾的垫乐,节目中间固定会有两到三次的音乐时间。我理解“懈怠歌单”和常规节目的区别就是在相同的节目时长中,增加歌曲数量,在放歌的间隙进行聊天。“芥末章鱼”的配乐走的是《锵锵三人行》的插广告路线。《锵锵三人行》节目中需要固定插入广告时间,主持人窦文涛的绝活就是在嘉宾聊天过程中间插入一句“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让节目戛然而止,这句话插入的时机往往是讨论到最精彩的地方,这让观众对广告没那么反感,反而对广告之后的内容愈发期待。“芥末章鱼”的歌曲插入也是类似,节目中设置固定两到三处的音乐时间,每次都会口播接下来将听到哪首歌,有时聊到关键处、尴尬处、跑题处突然插歌,有时播报歌曲的名称还能和正在讨论的话题进行联动。这算是得到了《锵锵三人行》的节目精髓,虽然音乐插入和广告一样突如其来,但结果都让人尚且满意。 “夜游神” “夜游神”的配乐方式和上述两者都不一样,既不是将歌曲提前放到背景音乐,也不是聊天过程中突然口播插入一首歌曲,“夜游神”的做法就只是后期剪辑时在适当的聊天间隙缓缓插入一首歌。这种配乐方式很常见,也是很多播客节目使用的方法。“夜游神”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配乐选的大多是经典老歌的另类版本,一方面是经典老歌让人唤起回忆,另一方面是另类演唱版本让人对歌曲充满好奇,两方面作用都让人更有耐心将歌曲听完。有时候歌曲和聊天的内容还有联系呼应,那就更加引发共鸣情绪。这种配乐方式对选歌和后期剪辑要求很高,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值得一提的是“夜游神”每期节目的手绘封面也是一大亮点。配乐和封面都下足功夫,节目听起来让人愉悦,这样的节目可以说是十分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