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S2E2 平凡故事

S2E2 平凡故事

2021/8/8
logo of podcast  不在场

不在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李剑青专辑《仍是一乡人》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其所表达的深刻主题。节目主持人从个人感受出发,分析了专辑中体现的乡愁、身份认同危机以及时代变迁等复杂情感。通过对李剑青成长经历、与李宗盛的合作关系以及专辑中歌曲的细节解读,节目展现了李剑青音乐创作中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同时,节目也探讨了当代人面对城市生活与故乡情感的矛盾与挣扎,以及社会原子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节目主持人详细分析了《仍是一乡人》专辑中歌曲的创作过程、音乐元素以及歌词意象,并结合李剑青的个人经历和创作理念,深入解读了专辑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例如,通过对《平凡故事》的吉他编排和调弦方式的分析,节目揭示了歌曲中所蕴含的压抑、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此外,节目还探讨了李宗盛对李剑青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两人之间独特的师徒关系。通过对专辑中多首歌曲的解读,节目展现了李剑青对故乡、亲情、爱情以及自我身份的探索与反思。

Deep Dive

Chapters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early life and career of Li Jianqing, from his childhood in Guilin to his breakthrough as a musician after meeting Li Zongsheng. It highlights his diverse musical experiences, including classical training and rock band participation.
  • Li Jianqing's early life in Guilin and family background
  • His classical music training and rock band experiences
  • Meeting Li Zongsheng and the turning point in his career
  • Winning awards in 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

Shownotes Transcript

李建青的这张专辑《仍是一乡人》我听了有快四年这算是我成年以来最喜欢的中文唱片之一了但是这几年我始终觉得里面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如梗在喉就好像

他这些行云流水的和声和旋律下面隐藏着一些不协调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是歌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这期节目我会逼着自己认真的去回味和思考一次那一夜听到老家来人说起那某某多不得已才成为谁人

李建青 1977 年 12 月出生在桂林的一个平凡的家庭他父亲是一个在胶鞋厂做模具的鞋匠然后奶奶给他取名叫建青是背建的建青草的青希望他像路边的青草一样又建又清这样好养活可是这个建字在中文里颇有贬义所以后来改成了今天刀建的建

健清的妈妈想要儿女双全所以在这个小儿子生出来之后本来想着把这个刚出生的她跟别人家的女婴交换掉也是因为这奶奶的坚持才没有这么做当然这种想法和行动至少在那个时候就是贫穷的西南地区是非常非常普遍的所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或者值得批判的事情

李建青的哥哥从小就去武术队习武,因为武术队里面管吃管住,而且每个月可以领到一些津贴而李建青在他爸爸的指挥下,就是去学习了小提琴他爸爸用几个月的工资,攒在一起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然后拜托自己下棋认识的朋友,是一位桂林歌舞团的专业小提琴手教他这个小儿子拉琴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教育观念,就是说即使你不能作为知名的音乐家去功成名就,起码可以陶冶情操,算是一个一技之长吧这是他爸爸的一个朴素的想法然后李建青为了练琴就失去了很多童年的生活,特别刻苦他说为了保护他拉琴的这个宝贵的双手,李建青从小被家人勒令就不可以碰任何的球类运动

结果墨菲定律就发挥了作用在某一次不知道是偷摸踢球还是怎么样胳膊摔了一粉碎性骨折直接导致他半年没拉琴他在博客里这样回忆过那个时候他的生活早上起来哥哥去武术队我在家里开始练音阶

哥哥出操回来以后一家人吃早点然后去上课中午回家我继续练我哥哥就在外面跟小伙伴们耍泥巴下午课后做作业完了以后继续练琴哥哥在门口捉迷藏玩风车什么的吃饭完了稍事休息一家人一起看《射雕英雄传》而我在 10 米外的厨房练琴他们这种平房就是厨房和屋子是隔开的

然后直到晚上十点左右睡觉基本上我是没有机会跟小伙伴玩泥巴捉蚱蜢打水仗的特别是课间休息大家都在讨论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虽然烧欠火候但仍然惊艳的时候我只能着迷的想象用心的聆听仔细的揣摩因为怕漏掉什么而不敢插一句嘴就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我念音乐符中

李建青后来考上了广西音乐学院然后进到了广西教相乐团一度做到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却因为炒耕炒耕就是南方的方言就是晚上打工去酒吧兼职做外快这对于他来说是这样然后太晚第二天早上迟到然后被乐团领导惩罚性的就是安排在副首席的位置

就不让他做首席他甚至还一度得到了国内知名的指挥家的邀约就邀请他转型学指挥三年以后可以出师从此成为一名高雅的衣食无忧的乐团指挥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建青父亲的当时对他最好的想象也算是实现了然而没有人能想到他的音乐职业生涯后面会有一个特别突兀的转弯

2000 年的时候李建青跟他的摇滚乐队当时叫紫太阳参加一个由全国学联办公室主办的一个叫首届全国高校原创歌曲大赛凭借歌曲摘葡萄获得了一个最佳作曲奖然后 2003 年 9 月紫太阳乐队在这个第二届兵力先锋校园乐队选拔赛的总决赛里获得过全国的亚军然后这个决赛里面就有一个评委最终成了他的伯乐这个人就是李宗盛

尽管后来他又想方设法给李宗盛间接递过去了他的这个录音的 demo 小样嘛但也没有什么回音直到他彻底把这个事给忘了之后的某一天据他的回忆是说在和乐团成员讨论哪里的白菜更便宜的时候接到了一个就乍一听如同恶作剧一般的电话就是说你好我叫李宗盛然后李宗盛请他来北京见面当时的李建青喜欢玩摇滚

痴迷的就是《魔言三杰》《唐朝黑豹轮回》这些乐队这些老一代的中央摇滚乐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的某种就是不足以外人道也的这个 guilty pleasure 当时李建青是心花怒放心说哇这大哥会不会把自己推荐给这个贾敏树呢对吧贾敏树就是中国火的制作人嘛当然他也就可见他也没有免俗的就是年轻的时候对成为摇滚巨星有过一些憧憬和幻想

这段故事特别精彩我这里就不重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马世芳耳朵借我这个栏目的 2017 年 10 月 31 号的李建青专访简单的说就是李宗盛给他出了机票和酒店的钱让他来北京待了五天但是李宗盛就只跟他聊了十分钟而且聊的都是什么关于喝啤酒小便特别多之类的这种闲言碎语然后就扬长而去就是让他摸不着头脑

然后又过了几个月总之就是经过了一些曲折吧 26 岁的李建青最终还是以这个创作人的身份辞掉了工作来北京跟李宗盛学习和工作一直到今天他的第一首被采用的创作是这个江美琪的《芥末不落》事后知道就是应该是李宗盛推荐给姚谦然后姚谦当时给江美琪做制作这样才促成了一个合作我想听出他就算有人受伤

总之李宗盛和李建青的仕途关系最开始是很奇怪的很奇怪就是一个大师对于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底层青年的一个好奇这种巨大的阶层差异背景差异还有这种就是微观的生活经验上的差异

我觉得已经大到了就是如同一百多年前的西方文豪对于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的那种由于完全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欣赏和好奇这张唱片的制作过程就是我如果仔细的去杂谋品味的话也会觉得有点像是李宗盛对李建青这个成像结合部青年的一个样本的研究的总结很有意思

在 2008 到 2011 年的期间李建青写过一些新浪博客是很有意思的资料这些博客就零零碎碎的文字记录了他在北京青年路附近的宿舍和录音棚里作曲编曲和制作的辛苦的日子虽然一方面每天跟各种知名歌手打交道做制作

他写歌参与制作的歌手啊非常多都是大腕什么林一连黎明品冠孟廷伟周笔畅刘若英等等等等太多数不过来按说呢即使是在北京也已经是很酷很酷的一份工作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呢他就始终就像一个就是一个手足无措胡思乱想的局外人自己在这生闷气的感觉

他说他怀念家乡的桂林米粉然后喜欢独处和花很多时间去照顾流浪猫然后经常没理由的就突然哭起来就这种闷闷不乐自我埋怨然后又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的这种外乡人的心情最终成了这张唱片的底色博克里还提到一件事情就是 08 年的某一天大哥为他写了第一首给他写的歌词现在来看应该就是《匆匆》这首歌

2013 年《匆匆》这首歌在李宗盛北京演唱会由这个李建青作为嘉宾首唱后来回忆他说就是当时如胸口爆炸一般所有的情感倾泻而出当时感动了很多人就是别人拿手机录的这个视频在这各种平台上广泛传播

然后又摸一摸这张名为《仍是一厢人》的他的这个生涯首张唱片在 2017 年 7 月 24 号终于算是瓜熟蒂落就是大哥心爱的徒弟李建青在他 40 周岁的时候才终于被允许拿出他自己的第一张唱片这张唱片号称做了 12 年是李宗盛生涯跨越时间最长的一个制作案

分租房每月三百斤挨着烟囱睡里想的行李名字叫双溪是我的二房东尽管日子过得很久他都能从容只是有次年前餐馍给收了记得要发疯

雖然我很早就知道李建青是李宗盛的關門弟子

17 年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的时候我仍然被他强烈的李宗盛的烙印所震惊他这种叙述性的歌词还有半说半唱的这种唱腔包括吉他编排怎么说呢就好像是李宗盛把李建青作为一个媒介然后他穿过了他的身体在表达一样

就这种如同目睹就是一个人的声音被另外一个灵魂所占据的这个感觉太过于可怕就是以至于我当时刚听第一遍的时候我跟很多人一样就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排斥就太像李宗盛了当时我立刻就回想起当时听那个杨宗伟的《原色》这张唱片的时候也是一样就是似曾相识的这个感觉就李宗盛为杨宗伟打造的这张唱片

我认为很有可能是杨宗伟生涯的最高点但不知道啊但是就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是他就是最杰出的唱片但这张唱片仿佛就不是真的以杨宗伟为核心而是李宗盛就李宗盛将自己的这个离婚之后体会到的这个独身的禁欲的这种生活的滋味然后凝结在了杨宗伟的这个声音画像里而更加讽刺的是 2011 年的这张《原色》

其中包含了李建青谱曲的四首歌有底戏怀珠前戏和唱错歌词所以我很难想象当时李建青的心情我不知道他是否会对李宗盛有所怨恨呢就我自己的想象啊不知道就是自己用心用力的这种成熟的作品特别是怀珠

这样的歌我觉得他自己唱也一定是中文经典是谁唱都一样碰上了谁不会不是吗偷来的才是宝贝这千真万确的爱为何是别人眼中的罪却我拧头看输了过爱很累我的心在灰因为你趁快出的

我想这算不算是一种愿者上钩的哲学就是说李宗盛他不再将自己放在一个就是说为客户着想为歌手着想的一个抽离自我的一个制作人的位置而是试图寻找一个就是自己和对方一个可靠的真实的连接然后呢跟歌手达成一个势均力敌的就像契约一样的状态

然后彻底的把自己对于生活的一种理解交注在对方的唱片里在这个过程里面捧红一个歌手这个事完全不在李宗盛考虑范围内就是想红的歌手也不会去找他有这样的企图心的歌手也不会请李宗盛来做自己的唱片所以就变成了一种双向选择一个愿打一个愿爱形成了杨宗伟和李建青这两张两个灵魂交融的非常奇异的唱片

如果我們順著這種雙重的作者性往細處看

这种别扭它远不止于宏观上说一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在美学上的支配和笼罩就在李建青的这个案例里面它发生在徒弟在音乐创作和表达的很多很多细节里李宗盛在采访曾经说最初来投奔自己的时候这个李建青吉他弹得很差只会刷 chordfingerstyle 完全不懂

李建青也说过,大哥指点过他特殊定弦,甚至给过他一套 open tuning,就是开放定弦的一个大集合的一个谱子来供他研究他当时就觉得特别兴奋,仿佛获得了某种武林秘籍一般,然后费心忘食的去研究,等等,这样的记录这首平凡故事就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小调调弦,小九和弦,然后六弦要降三个半音,是这样的

这个定弦非常有意思高音三根是抖操兜这个五度其实是含在这个音里面所以它听起来几乎就是一个音一个五和弦共鸣非常大如果你只听上面这三个音非常明亮通常我们会这样定弦用在大调的 open tuning 上这样悬浮在上面的是一个主音然后非常洪亮

但是呢这个 tuning 的下面三根弦却非常非常的暗淡是这样的然后结合在一起就好像交代了那个上面的音的背景一样就揭示的就是你以为很明亮那个声音其实是小调里的中音诈一听挺明亮的其实非常非常阴郁的声音就是一个前景和背景的关系

就是我第一首我意识到是这样一个调弦方式的歌然后它的前奏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感觉那为之召唤我向前走那时候不觉难受虽然愁

与其没有生息的留在孤立还不如伴随硬着头皮就千里淡寂反正那未来它无法抑郁明知这是不说迷离的一举棋拿这首歌寄过去专请自己

李宗盛对只弹吉他的迷恋是不用多说的就是但凡仔细观察和喜欢李宗盛的人都会知道吉他是李宗盛本命就在他自己有一篇文章叫《我的三个家》里面提到过就是他说我在 14 岁那年开始弹吉他然后学着把心中的话用歌来表达我靠吉他用音乐来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这个一生帮我的老伙伴我心存感激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引用完毕比如他会抓住各种契机然后就是找各种理由去请全球顶尖的纸弹吉他大师来台湾演出比如他会给年轻的吉他演奏家制作唱片像卢家红等等再比如他在北京的好像是在豆哥庄开过一个吉他工厂

这个叫做 Leigh Guitar 的木吉他品牌就是李宗盛后滚石时代就是离开了滚石之后至今他倾注最多心血的事业也是他在北京就是将近十年的这个生活的时间里面泡的地方就是泡的时间最长的这么一个地方远远超过了他的这个录音棚还有他七九八的那个生活家的院子

说到当年他开的这个琴行加咖啡厅就是在 798 里的这个叫生活家的院子我想起了当年蔡健雅来这个院子里开不差店演唱会自己当时我当时还在念书我买不起那个票还是七八百块钱就太贵了没能去乘现在想想真太亏了就是那种非常小规模的这不差店的演唱会你就是可遇而不可求 anyway

如果你仔细听一下就是他后来的歌比如山丘啊山丘这首歌的魅力我觉得有一半是来自这个复杂而澎湃的这个只弹吉他的编排那这首平凡故事的吉他编排也可以说是精彩绝伦就这首歌里全程没有鼓完全是裸露的就是赤裸的一个木吉他和作为一种就是渲染和铺陈的一个电管风琴的 solo

这是一个完全暴露出来的纸弹吉他的编排然后也没有什么炫技的 solo 甚至合声进行也不是非常的花哨基本上他就是在一个 86 拍的一个分解和弦框架里面但是就是慢慢的渗透然后翻腾就好像难过到濒临失控的那个感觉

但是又始终牢牢的把握住这个节奏就是围绕着这个拍速在摇摆就是这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很有意思我琢磨了好一阵我还是学不上来就咱们拿这首歌的副歌来举例子它和弦是一个就是 4 3 2 14 3 2 5 14 级大 7 和弦然后 3 级然后 2 级是这样的然后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右手

就是本来 86 拍的歌重音就应该在 1 和 4 上比如说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但是呢在这个歌的行进过程中它不停的就会突然间毫无征兆的窜到其他的节奏下来比如说就是变成一个 43 拍的这个重音在 135 它会变成又回来了就这样然后有的时候又是刚好错开的好像一个临时的一个 4 拍的歌或者是这个结尾这种

就是简单的和声进行力然后右手的这个变化就是悄悄的就变了然后又一会又回来了然后所有的音符的力度就是渐强渐弱乍一听感觉好像挺做作但是呢就好像是好像是一个人肉的 LFO 在控制这个音量和力度但是它这个恰恰跟这个歌的那种特别 Corky 它描述的这个人那种 Corky 的一种憋闷的那个感觉特别特别的一致所以它的副歌大概是这样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这些小事上如此一厢情愿的带入李建青的视角

甚至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这么想只是好像我替他这么想一样就是说这是李建青的音乐语言吗他显然肯定是李宗盛的音乐语言废话因为李宗盛是一个能为了张勋哲做一首什么《爱不留》然后能不顾成本跑不远万里去找这个 Lawrence Duber 来做编曲和录音的这么一个人

Lawrence Struber 除了绝对的吉他大师以外他还是 Paul McCartneyThe Wings 时期的吉他手吉他就是李宗盛最在意的东西从生命中的精灵就是这样但这是李建清的音乐语言到今天来看他毫无疑问是了他已经是事实了仍是一箱人也完全称得上是在以木吉他为主的编曲中算是造诣其高的一张中文唱片但我始终忍不住想象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说

就只会刷块的怎么了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如果李建青顺着自己摇滚乐队的路子往下走呢也未见得就不能像不知道许薇啊或者谁其他的前辈一样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但是仿佛这种调教这种改造的叙事就是被方方面面暗示为一种好家伙这愚钝的青年得到大师的点化和拯救就是似乎有一点强加的这个感觉

当然退一万步说,如果没有这种超越世俗意义上的师徒羁绊,我们也不可能拥有这张独特的唱片。这是一个既成事实的成功,我相信就是李建青对大哥的信任以及他们两个人共享的这种他们共同相信的东西绝对是真的,所以上述的这些纸斋可能也没什么意义,只是我作为一个听者的自作多情罢了。

如果我们说回到吉他我还是想强调一下吉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乐器它是非常非常新手相连的就在今天数字音乐的制作方式里面吉他绝对属于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用软件来替代的乐器因为人的手太细腻吉他太微妙软件模仿起来很容易听着特别生硬特别假所以主要还是要靠人弹而李宗盛的音乐生涯所有作品也都指向这样一种取向就是 authenticity 就是真

真情实感的真他追求这种生活的真相时代的真实写照李宗盛从写爱到后来写性从细腻的这种过去这种都市情感写到像这首歌就完全已经不是了他在写一个背景离乡的挣扎求生的岁月里两头不靠的一个充满委屈的青年绝对要摒弃任何一丁点的绞肉造作做这种

就是一种无可逃避的直面生活真相的创作他一生都在追求这个尽管我们说这种 authenticity 似乎从来不是或者说越来越不是我们流行音乐或者广义的娱乐行业所最看重的或者说是受众最愿意买单的那一种价值李建青在马志芳的访谈里面也说过大概意思就是说

如果没有真心想说的迫切想要表达的深深打动自己决心要分享出来的事情的话就不会做音乐事实上一转眼又四年过去了他好像也没有拿出什么新作品就这种 authenticity 我不知道一个艺人一生能遇到几次或者说一个艺人能愿意为了拥有它达到它付出多少代价比如说第一张专辑要等到 40 岁才出比如说一首歌 08 年就写好了到 13 年才唱 17 年才发行

就是里面最后的一层让我不能理顺的别扭就在这个里面就是就夹在这张 EP 的字里行间这些歌词和情绪里就还是跟这个 authenticity 有关和我有关和我们这一代人有关仍是一乡人讲述的这种乡愁他毫无疑问是真的李建青所有的资料都只是在印证这一点如果一个歌手的 MV 里拍的就是他母亲就是现实生活中他母亲做饭然后这个母子两个人吃饭

然后拍的是歌手自己年少时的好兄弟长大以后他在足疗店里给人按摩打工的这些平凡的日子然后拍他自己的家乡的街道灰蒙蒙的天空下的房檐和广场我觉得这个不能叫人设因为它过于真实过于直白它直白到让观看者感到尴尬我看的时候我都有点脑门冒汗的感觉这个已经不能被称为人设了

李宗盛的访谈里透露出他就是对于写了一辈子的这个城市爱情和城市生活的这种锯齿就他这几首歌完全不是关于我们的我说就是这个这个这个听播客的小资产阶级们的

我们也不用强行代入这些歌属于这劳务市场门口马路牙子上蹲着的这个等待着下一个活计的进城务工人员这个楼下的保安属于他们李东升原话说就如果拉面店的小妹能够听懂一些那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可是拉面店小妹会听这些歌吗我不知道啊有可能听也有可能不听或者说听了以后但是没听懂

没听懂这无良的城用喧腾的夜与我局雨灯光摇曳如朝昏的旗这样的歌词我不知道一方面来说就是在唱片工业消逝的黄金年代里锻造出来的这些流行音乐的话语就这个词典里面的所有的词汇属于大城市属于红男绿女就是打工的青年人在这里没有词汇没有话语没有声音在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没有他们的份这就事实就是这样

所以网络歌曲和快手这些东西他们尽管肯定是庸俗的但他们确实也是对人山人海的他们的一种收容和倾诉然而我永远是反对这种看法就是说夏里巴人没有资格用阳春白雪的表达这个我是永远反对的因为中文属于我们所有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优雅的词汇有权利用优雅的词汇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用这些东西去通达自己的感受

而且这些背井离乡的情感对于就是对生活完全无力主宰的这种失落的和这种难受的感觉并不一定就会限定于这个特定的阶层和生活经验我相信这种情感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乡愁怀旧对母亲的思念这些普世的情感我们也不用说谁比谁更有资格去谈论谁比谁更有资格去了解但我所在意的差别是一种比较微妙的东西

就是他这里面有那种有苦说不出的那个憋闷的感觉就文人默克的风采不在于他们华丽的这个词早文笔修饰什么的而在于他们能说的特别准确就是洞察就李宗盛能把这些情感写的特别的透彻和准确但这种透彻和准确是很多离乡背景年轻人根本没有的

但是在李建青的这个话题他们的这个课题里面这个没有透彻没有清晰的这种憋闷和这种就是这种自我埋怨和自我折磨恰恰是他们要描写的东西和他们要指向的东西就李建青自己的博客里面他无数次写到自己突然就生问气或者跟朋友聊着天突然间就被巨大的难过冲化

这种憋闷好像复仇找不到谁是对手或者说这种汹涌的情绪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怎么面对和歌词里的那种透彻的准确的言说是很难调和的第二段主歌里有这么一句说那一夜听到老家来人说起那某某不得已成为谁人的妻这无良的城用喧腾的夜与我居宇灯光摇曳如招魂的妻现在的女权主义者听到这种歌词肯定会难免皱皱眉头对吧

但是就是这种一无所有的漂泊的游子他没有这种当代的观念他只是意识到说我不配拥有爱情我不配我什么也把握不了就好像自己在被这个城市戏耍和玩弄一般就这样憋在胸口说不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这张 EP 里面我最喜欢的这首歌是平凡故事的原因就他字数非常非常少虽然说他其实也算不上成功但是他确实正面挑战了这件事情

就这件事就是这种愤懑的情绪和这种擅长以剖析和洞察来打动人的这个就手术刀般的中文歌词之间就这种表达方式之间固有的矛盾我觉得这个真的是中文流行音乐的神秘海域无人知境李建青的人物报道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说就他每次回到老家跟妈妈说就是亲戚啊见亲戚他就只见两场

再多一场说啥也不见你们谁来我也不接待就这种感觉就是跟他歌词里的这些意思完全矛盾就这种烦躁我相信很多人年轻时候都经历过太真实太真实了就离开家的年轻人每次回老家的时候跟七大姑八大姨去被迫的去聊天套近乎然后被催婚催娃然后

这个没有公投语言还要硬着头皮强颜欢笑甚至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好不容易回到家跟自己思念了很久的父母坐在一起的时候也没什么话说相对无言然后谈起什么事就没来由突然间烦躁起来暴躁起来就我想问这种隔阂是年轻人没有良心吗是年轻人不懂孝顺吗我不知道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至少这种年轻人远在他乡的时候的思念和愧疚跟他近在眼前见到父母时候的烦躁是同样真实的是不是因为家乡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跟老一辈人或者跟家乡的人没有办法对话了呢是这样吗可能对一些朋友来说是但对我肯定不是我的家乡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我的亲戚们也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用拼多多砍价在微信上晒娃

然后他们相约一起跳广场舞他们的微信表情和我们的微信表情分属于不同的雅文化《在家乡》这首歌歌词里说泥雾越来越重房子越来越散吃饭的桌子上灰影在飞

然后不管就是说家乡多么的落后但是母亲的家总是要回的因为思念是久置不遇的顽疾相因是母亲给的胎记有子应该回家就不用再提那些功名尘土只要你别忘记你的初衷和你的回忆这个歌描述的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的现实感而且他们就完全如同梦境一般出城就更是了

就说在老城的家乡的这个老城的广场上人们虚掷时光一个晒太阳的老人等了一生的人忽然出现等等这样的描写就这张专辑所有的描写都如同一个一个异乡人的异乡人为这帮异乡人操办的展览就他打着现实的旗号

陈列出异乡人所有的梦境然后却唯独把这个真相藏在那个唯一的一个叫做梦境的作品里这个作品就是平凡故事里的这句歌词实际上就是说有几次梦见自己一贫如洗夕阳余晖里赤足站在酒荒的地有几次梦见自己终于回去却歇斯底里逢人就大声说委屈

只有这几句对我来说是最最真切的现实而其他的写实的描写都反而是异乡人的潜意识的幻化和投射我觉得乡愁今天不只是一个什么温暖的回忆啊这些东西因为当代人的乡愁跟古代的人的乡愁是不同的就它是前当代生活瓦解之后的残存在我们身体和潜意识里的痕迹

前当代生活瓦解的是那种圆融的彼此依赖的互惠互助的人与人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人与自己这个土地和这个场景的连接当我们回到家乡的时候

我们的五官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就是我们的理性在跟我们自己说就跟这些歌词一样说这个家乡还是好家乡的这个美好家乡的价值但是我们的那个身体或者我们的这个直觉依然知道自己已经格格不入了这种烦躁就是身心两重真实之间的不协调就这两个判断都是真实的但是他们是不协调的而李宗盛本人没有这种不协调他只是把这种

异乡人的痛苦他离远了一步然后把它大致的描述为一种就是不愿意想起又不肯舍弃的一种遭遇一种苦难一种苦难的轮廓这种转变在我们的社会文化截然不同的其他社会里也是一样的我觉得罗伯特普特南在他研究美国民主的衰落的课题的时候无意间也碰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写那本书并不是为了说这个事他是为了研究美国的民主问题

他写的这本书名字叫做《独自打暴龄》因为他看到当初大家描绘的那种托克维尔式的公民社会就是美国的社区生活正在逐渐的衰落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

关注公共话题热心于公益事业和热心于当地的这个事情的这个美国人渐渐消失了今天的美国人他们似乎不愿意再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喝咖啡和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就彼此熟识和熟人们在一起然后从事集体活动尽管他们依然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

所以乡愁是一种患之痛是一个人胳膊被生生斩断之后他的身体还记得过了多少年之后还以为胳膊还在本地生活已经消失了我们的身体在这里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在千里之外然后我们给所有的人与人的交往精心的去插入一个个的交互界面来保护来保卫我们的自由和独立我们的城市生活

就是我们给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赋予无限大的价值与此同时呢我们对任何集体的分享的就是会窥探彼此隐私的缺乏边界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粘合的社会资本加以加倍的警惕这个东西都是不好的然后我们接受了都市生活的这种许诺就是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成为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可以去拥有自由

然而当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一点自由我们就马上发现它的空洞就发现自由其实是创可贴是止痛药但是为了得到这个止痛药我们付出的就是这种乡愁里面召唤我们的东西就这种社会原子化之前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已经经历了如特休斯之船一般的替换和修补这个是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这张唱片仍是异乡人它依然只能停留在梦醒之前的那个流恋它没有醒过来或者说它允许我们这些异乡人再眯一会儿这已经是一种很难得的温存做到这些它已经是我心中过去十年最最重要的中文唱片了至于故乡当然是回不去的故乡当然是回不去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去再想象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和新旧无关跟回忆无关只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将我们自由的心重新落地在这个意义上故乡是尚未有人到达的地方感谢你收听不在场你可以通过泛用性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如果你喜欢这些节目希望你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也欢迎你为本节目捐款增加它存续下去的概率

请访问他的网站不在场.xyz 不在场.xyz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