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收听不可理论,我是宝婷这期节目我想回归一个比较古典的课题,也就是媒介最近读的书《奇云》里面看到 means,也就是方式工具这个词翻译者把它翻译成了依凭,也就是依靠凭借的这个依凭我感觉这个还意外的挺准确的它跟其他词不一样在于它体现出了一种依存感
我常常陷入这样一种循环里面就是产生了一个想法然后我就去找很多相关的资料然后读完以后试图去整理整理完又要去找更多的资料然后再去读再去整理然后就一直这样循环下去就永远没有真正读完的那个时候我本来在纸上写了我还有多少本书多少篇论文还没有读
然后我需要把它们整理完之后再开始录这期节目但是这看起来实在是遥遥无期最后我就决定还是先放过自己一马至少先坐下来开始录音虽然这个过程它不是很顺利的从头就能录到尾但是好像看着眼前的软件声音的形状在不断地被记录下来
这个东西好像才真的成为了我的一个依凭如果没有它我这几个月来所想的所看的好像都不存在一样而这样说出来的过程也在改变着我之前一些想的东西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记录过程而是不断地逼迫我怎么样用话语用声音把最接近我所想的东西传达出来
如果是换一种媒介呢它逼迫我的方式又不一样那我可能传达东西也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一直认为意义的传达它当然依存于媒介而媒介其实也是对你传达那个意义有创造性的作用刚刚我用了逼迫这个词这个词其实不是事先想好的而是我在想要怎么表达这个事情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一个词
在《奇云》里面,John Durhan Peters 就写过这样一句话,危险环境催生艺术,敌意则是发明之母。刚刚在不自觉地用了逼迫这样一个好像不是那么友好的词之后,我好像也更加理解了这句话。
就像这么简单的录音这种方式,它可能改变了我表达的内容本身。我们人类这么漫长的历史当中,生存的环境又是怎么改变我们的,所有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这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想去弄懂的问题,但当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大了。
大概是从 20 世纪以来,只要说到媒介,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其实说的是大众传媒,也就是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出现的那些新的内容生产手段。最典型的就是像电视、电影这样的技术,它成为了媒介研究绕不开的内容。然后现在大家又开始谈论数字媒介。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追溯到以前更远更远的以前美街又是什么呢
英文的 medium 或者是 media 这个词它的词源是来自拉丁语的 medius 意思是中间的 a middle ground 就是一个中间的位置这样一个意思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当中他们用过一个希腊的词也是一样的意思叫 metaxi 或 metaxu 意思是 in between 在中间在之间
在绘影片里面这个词其实是用来描述 Eros 这个角色他的状态是在人和神之间在柏拉图的泰亚泰德片里面这个词有用来描述主观和客观之间理念与现实之间在他的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对白色石头的描述有一个人说我看见了一块白色的石头这句话实际上是带有他主观感知在里面的
而客观的描述应该是这块石头具有一个性质就是它有白色这个色彩而这两种描述的共同点就是白色这种色彩正是有这个色彩才让眼睛变成了主观会看的眼睛让人作为主体参与进石头作为课题把他们两者建立了联系所以柏拉图说在这个场景中白色就是 Metaxi
在《理想国》里面,Metaxi 也用来指观点,观念,什么是观点呢?就是它是介于真理和无知之间的东西。
用在哲人身上,那么哲人是不断去用自己的观点去求索来接近真善美,这个被视作是一种很好的实践行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其实就是柏拉图所说的 Metaxi。然后后人在翻译柏拉图和亚历斯多德的时候,才把他们所说的 Metaxi 翻译成了 Medium。
Medium 所包含的含义很主要的一个意思是它起到一个连接作用原本分开的两个事物比如说人的精神世界还有他所处的外部物质世界本来是分开的但是借由一定的 Medium 就可以建立联系
文献学家 Leo Spitzer 在他 1942 年发表的文章中研究了 melieu 这个词。melieu 是一个法语词汇,后来也进入了英语,它的意思是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Spitzer 在这篇文章中就说,因为法国史学家泰纳对这个词的使用,melieu 的意思跟环境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它指的是行诉或者决定人或事的存在发展行为的周边影响和境况的集合这个句子有点绕有点长啊
Spicer 写这篇文章是想说,如果要去追溯 milieu 这个词,不可以用一种单纯的查找历史的各种翻译,或者各个语言之间哪个词是从哪个词过来的这样一种单纯的手法,而是要看它更深远的一些历史源流。
比如说在亚里士多德和希腊的原子论相关文本里面可以找到一个词叫 geriaho 它的意思是 encircle 也就是环绕包围这个意思这个词跟空气大气是连接非常紧密的因为在希腊的原子论者看来空气就是原子移动的介质而空气的干湿冷暖也就是气候 climate 它其实在古典文本里面是对应 molute 的
它不仅指影响人身体外部条件的这种状况也是指影响人的精神或者就是影响生命本身的环境条件这正是占星学最早的基础通过考察太阳月亮行星的这些位置还有人出生的时候四大元素火水风土
这种元素的构成所有这些都是 natural ambience 它直接影响了人的秉性和人格所以 Spitzer 就指出 melureambience 还有 medium 这几个词是有直接的关系而这里面牛顿对它的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牛顿使用 medium 这个词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非常功能性的用法它是指光 磁力 引力 声音这种被传播出去的时候所使用到的介质第二种用法其实就是指以太 以太呢是牛顿认为的宇宙中无处不在的一种介质它被称为 universal medium 在这里 universal 达到了宇宙的和无处不在的双重含义
它还有别的名字,比如说 Is there a real medium?Ambient medium 其实都是指以太当然后来牛顿的以太论在科学上被推翻了但是 medium 这个词它与环境、空气、大气、元素这些相关的联系却永远地被留在了语言发展的历史当中
在 Peters 看来媒介这个词的含义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发生在电报发明的时候从那以后人们在理解 medium 的时候不再是一个自然物理的这种现象或者说哲学上的这种传递和连接而是跟交流传播这样的概念混同了它变成了内容信息符号的传递
Peter 在自己的书里和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数字媒介,包括其他的新媒介,其实是复古的,没有新东西,它只不过是让传递内容的速度无限接近于零,范围无限接近于广。
其实这些新媒介在 Peters 看来只是在复活旧的问题,那就是在复杂社会里面,人类到底如何在互相绑定,互相协同中共同生存,它只不过是在用新的工具和技术在进行旧的行为,比如说像书写,比如说建立导引,建立导航,指明时间和空间。
像时间立法地图绘制这样的传统是人类文明早就有的所以 Peters 研究媒介的侧重点不是在传播内容或者观点或者这种传播的形式对他来说媒介是人的存在方式他选择的词汇是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
但在进入这个词汇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跟他观念比较相近的几个学者用了什么样的词汇去描述媒介。Peters 认为跟他观念比较相近的一个人首先就是哈罗德·英尼斯。英尼斯也是一个会选择那些非常古典的技术,把他们视为媒介的一个学者。
他认为所谓的媒介史其实研究的就是战争伐木打鱼书写印刷这些技术
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英尼斯更关注的是这些技术竟然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这件事英尼斯用的词是 GangarLeverage 跟权力是非常相关的就像刚刚提到的技术也许更新了也许现在大家用的是数码产品或者是 AI 技术但是做的还是服务于权力阶层对人民进行一定的统治对数据进行管理
这种做法就像古时候的历法人口普查是一样的所谓杠杆就是一个很小的支点它会把影响力把权力转移到精英阶层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技术比如说根据农历进行定时的农作物灌溉和收获
这样一个技术,它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后果,最终形成一套组织形式或者是权力运行的方式。这种技术就像某种关口或者闸门一样,守住了控制了这个关口的人,就会实现某种形式的垄断,可能是知识垄断或者权力垄断。
如果没有身份证这样的身份文件,哪怕你这个人真实存在,你所属的社会也不会认同你的存在。新闻媒体不仅仅在报道、记录、传播一件事的发生,而恰恰也成为了很多事情发生的起因,决定着一件事情如何被叙述。
在 16 世纪西班牙海上帝国的权胜时期,费利二世国王就设置了专门的人员来进行地图制作,还有信息采集。他说只要没有文献记录下来,一件事就相当于不存在。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叫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不是亲历者,这是从二战德国军官那里流传下来的一句话。
或许媒介的民主化已经让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即使放在今天它其实并不过时已经被记录下来的东西仍然有被消失的可能就像外部的物质要进入生命有机体内部一样它要通过一个狭窄的关口而掌控了这个关口的往往就掌握着一些新的控制的可能性
这就是英尼斯所感兴趣的美界它的杠杆作用这个杠杆作用调节了时间空间还有权力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Peters 的词汇是来自 Keitler 的 kultur,是一个德语词汇,它对应英文的 culture 这个词,但是可能意思跟我们理解的 culture 不太一样。这个词复杂的含义又对我们理解 Keitler 的另外一个概念叫 cultural technique 又非常关键。
我们无法把它简单地翻译成文化技术那样好像就变成就跟文学艺术有关的技术德语的 culture 里面其实包含着 civilization 文明这层含义当然其实英文的 culture 里面也有这个含义只不过用的不多什么是 cultural techniques 呢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解释好啊比如说像阅读书写绘画作曲
这些技术的特征是,它们在这个技术所需要用到的符号系统或者规则系统之前,很早之前就出现了。比如说唱歌还有作曲是在音乐符号之前就有了,书写和记录也在文字字母表出现之前就有了。
当然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定义的话 cultural techniques 会太宽泛了好像几乎没有任何的 technique 不是 cultural technique 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把它分为一阶二阶就是 first order second order 是什么意思呢一阶就是它处理的是原始材料并且仅此而已比如说耕作农田或者烹饪食物
二阶的技术有一个一阶技术不具备的特点,就是它们有一定的反身性或者自我指涉性比如书写技术可以用来写书写本身,绘画可以用来画绘画这件事,电影也是同理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方式也有一点点问题,因为一阶和二阶技术它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然后学者 Siegert 还说了一个三节还有三节的技术就是桥和门但我觉得那个哲学性太深了我有点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三节有一个专门研究 Kittler 的德国学者 Winsor Young 他写了几篇文章就在探讨这个 cultural techniques 到底是什么
然后他说我们要从它的发展过程三个发展阶段去理解它每一个阶段的含义,这个词最基本的一层含义就是跟农耕有关的,因为 culture 这个词它本身就是来自耕作,cultivate 这个词根。
然后他到第二个阶段就是泛化了,他指一切这种经过培养改良逐渐形成习惯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他在结构上是跟自然状态自然行为是对立的,也就是后天掌握的某种能力和技能。
第三个层次的 cultural techniques 的问题其实直接从媒介理论上升到了哲学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真的掌控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或者技能吗这些工具这些技能是不是创造了一个幻觉让我们感觉到我们是掌控它但实际并没有
写礼物的那个 Marcel Moss,他写过一篇文章讲 body techniques,body techniques 也是一种 cultural technique,Moss 就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我们去学游泳,学电影明星走路的姿势,所有这些技能的习得都是有一定传承性的,他用的描述是 they are effective and traditional,
但这里的 traditional 它应该不是传统的那个意思而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技能是靠一种口头的传承延续下来的就是代代相传所以当我们带着这种传承下来的指令去完成这个 cultural techniques 的时候我们在这件事里的主权到底是多高呢工具在这件事里的主权又有多高呢
带着这样的视角学者 Wiesman 去重新看了一个关于农耕也就是 cultural techniques 第一层含义的例子这个例子是拿农作工具梨在田地里面画一条线
正是这样一个圈地的动作,以及这个工具,才决定了发出这个动作的主体是这块地的拥有者罗马帝国的领土概念才因此存在,产权这样的概念也才存在所以到底是谁在决定谁,这个是威斯曼提出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所以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关于 cultural techniques 关于 Kittler 对媒介的这些论述目的是希望把 Kittler 这种对媒介的这种物质优先的看法带入到我们这期的讨论里面在 cultural techniques 当中有三种存在一种是执行这个技能的主体第二是跟这项技能相关的一切知识经验观念
再然后就是在执行过程中被使用到的课题工具这几者之间的主客关系以及他们自己的动能应该是被重新考虑的好再来讲回奇云这本书 Peters 对媒介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容器 container
如果你去想象一块硬盘它可以储存传送加工信息那媒介作为容器这个说法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如果去想一些别的容器可能就不那么好理解比如说像一个罐子比如女性的子宫比如人本身容器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个第一它的价值其实就在于它有留白它有空间所以它才能储存能够装东西
也就是说容器这种东西它必须有一部分是什么都没有的它才能成为一个容器它的另外一个特性就是负值 Negative 相对于大于零的正的那个负的意思容器里面储存的东西是要被使用的想象一下存折里的钱被花掉酒瓶里的酒被倒出去这些装载的东西消失的过程正是那个东西实现价值的过程
另外,容器对它里面的东西是有支持辅助作用的,甚至在需要的时候,容器甚至可能需要去改变自身,比如改变使用方式,改变形态来适应它所装的东西,来提供最好的支撑和包容。那提到包容这个词,容器的容这个表达,它其实不仅仅是描述一种客观上的容纳,
它也有着相互适配,相互认同,同质化这样一层含义如果我说这个地方容不下我,那其实并不是物理上的容纳不下在 Zoe Sofia 的文章 Container Technologies 里面她说很多哲学家并没有重视容纳或容器这样的概念而是简单地把容器称为工具或用具
但是这里面两个例外是海德格尔和唐伊德两位哲学家唐伊德在谈到人、科技还有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谈到一个重要的类别叫 Background Relations 在这个类别里面,科技的作用像是背景,也像是容器一样让人存在一个安稳的居所里面,或者是存在某种氛围里面
这种背景还有包裹的关系能够解释现在很多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穿的衣服或者我们居住的房子居住的城市或者是我们在一个虚拟游戏世界里面或者是在一艘船上在海上航行
去理解容器我们其实就可以理解媒介在根本上它隐藏在幕后作为背景作为维护性的支撑作为供应性的支撑这样一种基础设施在发挥作用同时这也可以帮我们去理解留白比如说像网络 network 如果说没有虚空没有点与点之间的空间距离的话那它就不成为一个网络
如果没有留白没有空间内容和信息也就没有办法在媒介上流动谈完所有这些我们也就能更好的去理解 Peters 所说的基础设施性媒介他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为各种大型的具有力量放大能力的系统能跨越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将人和机构联系起来
它可能是大型的硬基础设施比如说像城市的高架桥巨大的水库它也可能是软基础设施比如说从古希腊古罗马就流传下来的历史哲学宗教数学语言法律这些东西基础设施的一大特性是它往往是在幕后的不会让人直接看到
而能让人使用到这个基础设施的那个通道那个 interface 或者 portal 往往是非常小的比如说像墙上的一个电源插口或者是厨房里的水龙头所以 Peters 在讲基础设施的时候起了一个跟 McLuhan 一样的标题叫 understanding media 但这里的 understanding 不是理解的意思而是 under-standing 立于表面之下的媒介
他提到弗洛伊德就将人的内心 psychic 比作城市下水道废墟文件系统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弗洛伊德想表达的是人跟自己进行的交流对自己的理解往往是像调查犯罪现场一样他需要去通过很多表面的情绪表现
但其实这些都只是幌子而已然后去透过这些来理解我们看不到的大脑和意识的内部工作原理所以基础设施主义 infrastructuralism 它关注的就是表面世界背后我们无法理解的各种事物它是研究针眼和窄门的学科用基础设施的眼光去看媒介媒介是后勤型的 logistical
当它足够成熟的时候,它就在背景中让你感觉不到。相比于压缩时间的记录型媒介和压缩空间的传输型媒介,后勤型的媒介也具有杠杆作用,而且比前两者甚至更进一步。它更具有整合人和事物,勾连万物进行协调的功能。
Peters 的这种看法是我们想要去理解媒介的话,就不得不去关注隐蔽的环境。Peters 的另外一个指向则指向了自然界,当然他否定我们需要去特地区分人工和自然。在谈到海洋、天空、火等等这些事物成为媒介的时候,他并不是说这些元素本身就是媒介,而是说它们是自然界。
而只是对特定的物种以特定的方式通过特定的 techniques 这些元素才成为媒介媒介是自然和文化就是刚才说的包含 civilization 的那个 culture 两者的拼接那既然这本书叫《奇云》我们就先来看看云是怎么成为媒介的艺术史学家达米什所写的《云的理论》这本书回顾了云在绘画中出现的历史
其实我个人来讲,相比于《奇云》这本书,我更喜欢云的理论,它不像《奇云》那么包罗万象,但是是一个非常小而美的东西,阅读体验非常好。达米施分析了一位非常善用云在画作中的画家,科雷乔。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是使用均匀规则的光线去照明的而且是用封闭的正焦直焦的方式去表现空间但是在科雷乔的这些穹顶画上面云层和云彩占据了整个穹顶使得祭坛的背景融入一整片天光之中好像没有顶一样而云它是很难画的因为它没有形状它也不受透视原则的束缚
它在物理上也无法表现受到引力的影响在一幅绘画里面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在动的但是呢有云的画面是很有动感的从这个意义上云其实起到了一种作为引导符号的作用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写过一系列文章探讨人们的物质想象是怎么与四大元素相关的
空气这个元素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动力想象比如说飞翔的欲望最近接触到了街舞街舞的舞者大家穿的是非常非常宽松的宽松到夸张后来我反复看各种视频发现这种衣服其实非常重要正是有空气的流通才给它这种飘荡的空间然后给这种舞蹈加上一些律动感但是
当然其他的一些五种也是要利用比如说裙摆这种飘荡的感觉去增加动力想象像空气风还有云这些都是形状非常难以捕捉的事物而它之所以难以捕捉是因为它们的运动是不断在打破重组着自己的形状
而不断地打破重组,这恰恰是跟人的梦境、想象这种内部总是在变化的结构是一致的。在菲尔南多·索拉纳斯 1998 年的电影《云》里面,它的结尾也正是海报上非常标志性的那一幕,云雾和人群一起涌入通往剧院的小路。
因为云雾的存在,一切都开始变得梦幻起来,变得不真实起来,而仅仅是在地面上出现了云雾,这些被云笼罩的人仿佛瞬间重力就不复存在了,他们身处的位置也仿佛不再是人间,而是天堂,电影马上从现实层面被拉入了一种梦幻的超现实的层面。
在一个场景和画面里面多了云这个元素我们对位置关系的认知对空间的体验感就全部被它 mediate20 世纪著名的摄影家 Alfred Stiglitz 他被誉为美国现代摄影之父从 1922 年起他开始拍摄云的照片画面里面是形状各异读不出任何信息的抽象的云
每幅照片也不知道是怎么摆放才是正的这组拍摄云的摄影作品名字叫做 Equivalent 对等
Staggles 自己说,他想通过这一组作品去传达他的摄影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那就是,他的摄影不是为任何特定的主体而存在的不是为了拍某一棵树,某些面孔,或者是某些精致的装潢,房屋,或者是为特权阶层云它不仅是所有人的,还是免费的
Stagglet 这种把云放在与主体相反的一个位置上的做法其实很像模拟媒介时代的白噪音的这个位置在 Keitler 的论书里面白噪音它是不承载任何信息的所以它无法被人耳记录无法被人的意识捕捉下来只有当我们的感官被 19 世纪之后的模拟媒介外化之后白噪音才真正的被记录下来
他们就像云一样,没有规则的图形,找不到它的坐标,没有办法套用任何一套规则字母数字或者类似的体系,他们是变化的形态和动态。这就像 BTR 之前发的一个状态一样,它说空镜头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术语。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 Steglitz 他就是故意拍了很多空镜头去证明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空镜头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海还有水在《奇云的海洋》这一章节里面 Peters 说海洋是最远处的没有媒介的区域但它同时也是所有媒介的媒介因为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头
他特别提到船这个概念在媒介中的特殊地位这个特殊性在于船是一种技术和存在合为一体的事物船是一个人工的栖息地它是一个人工变成自然工具变成环境的例子这也使得英文中表示船的词汇像 ship, craft 在语义上与技术紧紧关联在一起
像飞机宇宙飞船这样词就不用说了 aircraft spaceship 还有像 statecraft 权术治国术还有 craftsman 工匠工艺师这样的词它直接就是表明自己技术这个含义船它缝合了自然元素海还有人工的技术也就是造船这个工艺还有人的技能像驾驶观测星象观测天气掌控风向等等
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技术整体,从而催生了更多的技术,比如说像视频保存,分工,集装,或者是使用烟火和浮标进行信号用语,还有保险业,实在太多太多实在是举不完。
在段一福的《浪漫地理学》当中,他说船是秩序与混乱,文明与原始两个极端之间最强烈对比的地方,类似的还有飞机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这个分隔。
海和高空都可以瞬间致人于死地而在飞机的内部人们坐在柔软舒适的椅子上而在船的内部文明甚至比陆地上有更精密的权力分层不管是同族相识还是船长称王船员内斗的故事都来得比陆地上更为夸张
同样是媒介学者的 Melody Zhu 出版了一本著作叫 Wild Blue Media 这里的 Wild Blue 显然就是指大海她在书中把海洋作为媒介来分析这里的媒介是一种人类科技视角的媒介比如把海洋作为档案库数据库去理解
他通过潜水这个行为重新审视了 interface 界面不再是以像 Galloway 那样控制的角度而是从人的参与感脆弱性加上物理上的时间和压力的考量他还分析到海洋为人类的语言增加了各种意涵和隐喻比如说章鱼的出手身向四方这个词被用于命名香港的交通卡八达通
但实际上我对 Melody Zhu 更感兴趣的是她的方法论我感觉在写一个理论相关的学术读物的时候能把自己的方法论写清楚其实真的非常非常难 Melody Zhu 把自己的方法论归为两种一种叫 Milieu Specific Analysis 也就是前文我们提到的社会环境那个词这种方法论承认思想是在与环境的关联互动中形成的
另外一个方法论呢叫 conceptual displacement,观念上的错位挪移法,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一种生物,但是呢我们要去想象海洋是什么样的,这种方法它会去熟悉化,然后还经常被科幻小说使用。
所以这两种方法论并不回避在我们人类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思想观念其实是被大陆的生活形塑的这个事实。Melody Drew 称之为 Terrestrial Bias,就是一种陆地偏见,人有各种各样的偏见,也就像我们认为绿色代表环保,这就是一种 Color Bias。
然后就在这两种方法论之下,Melody 她做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上一集不可理论节目里面提到 surface reading,表面阅读这件事,Melody Drew 把这件事带到了看海平面,就是在海平面之上和金墨在海洋之中两种阅读,两种视角。
并且他还借此方法论挑战了以往我们谈到媒介说的就是那种可以往上面写东西 inscriptive media 明刻型媒介或者说可以记录信息的媒介比如有一种海洋生物叫幽灵霄 vampire squid 它去做出应急反应和沟通信息的时候吐出的墨汁是一团云状的液体是不具有任何留存性的
然后他还提到特德江的小说《呼吸》里面,主人公说,他的记忆不是敏刻在金属薄片上的,而是在持续的亚气气流当中。
说到呼吸啊就是跟空气有关的这种非明克性媒介我又要提到舞蹈了我最近刷到舞蹈家高燕金子他发表过一个看法他说舞蹈是一种呼吸的艺术呼吸是一种跟生命共存的现象当我们在呼吸的时候我们是没有觉知的它不像你想表达一个情感你需要把它具象成一种语言或者用一些词汇去表达
呼吸它是跟着你的情绪来的,根据你的体征,它自然会自己变化,比如说变得急促,变得缓慢,或者是你要屏住呼吸。高燕金子说,正是因为呼吸是身体里的风,身体才有无限的变化,它不是一个死板的空间和媒介。
我在想高燕金子所说的这种不受限的身体是不是就是因为呼吸或者风它的不可明克性的这种特性好接下来谈一谈天空媒介天空对人的对时间观念的塑造是直接相关的日夜变幻四季更迭让人发展出了时间周期性的概念天气的变化则是另外一种概念是概率论是时机
希腊语里面表示天气的这个词叫 kairos 它现在在英文里面就是机会 opportunity 的意思有一个韩剧就叫 kairos 我没有看过但是它的中文译名挺好的被翻译成了化石危机
Keros 这个词其实也有三重含义,第一重就是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当中,它代表的是身体最脆弱的那个部位,就是脖子和胸之间的锁骨,所以它与正确的位置,危险还有死亡是相关的。
它的第二层意思是缩之计法的一个术语也就是缩之当中的开口缩之机这种机器呢它会把杀线分为上下两层然后这两层杀线不断地交织交叠所以中间的那个开口它只会短暂地出现所以是 Kairos 这个性质然后 Kairos 的第三层含义就是一个时间的节点
在这个节点上,各种情况非常巧妙平衡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各个因素组合的一个最恰当的 fit,一个 occasion。所以被闪电击中它是非常危险的,但同时也与 epiphany 与顿悟有关联。地球的周期性节律让人的大脑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节律。
哪怕我们自己意识不到其实我们的神经已经按照不同的时间尺度按照感觉输入的速度在分配我们的劳动来听听这几个词 Temperature 温度 Tempo 节奏 Temperament 气质还有西班牙语的 Temple 时间天气这些词汇它都是共享一个语义场来自天气天空
还有对时间元素的认知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以及从这些环境中人获得的古老记忆已经在语言语意上影响了我们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当然语言或者词汇这又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课题简单的挑选一些来说的话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计算机语言中其实跟海洋跟水相关的概念特别多比如说像往上冲浪
比如说像 Dock,Port 这两个词,码头和港口,在计算机语言里面表示端口,拓展屋,软件移植这样的意思。还有像盗版资源网站,叫 Parasite,海盗网站。之前李如一还曾经把赛博空间 Cyberspace 翻译为浮控流域,流域啊。
还是之前那个哲学家巴舍拉,他说我们对语言的想象实际上就是一种水的想象,液体性本身就是语言的愿望本身,因为语言是自然流淌的。那么在现在这个数字媒介的时代,语言它可能被抽象化成了信息,这种信息可能也是被赋予了水或者海洋的特性。
另外就是性别的想象也是存在的比如人们总是把自然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巴舍拉就说头发是一丛树是藤头发还是珠宝是女性的杰作这就是动物的植物性女性深刻的植物性
还有一些类似的描述,像历史学家米什莱,他在《海》这本书当中说,海洋吞噬着并产生着粘液,抚慰着海岸并使其圆润,让海岸具有母性的轮廓。像月亮、波浪、潮汐、水中的奥菲利亚这些情节都传递着一种性别观念。
包括张德汉皮特在内的媒介学者还有像 Wendy Chen 还有像明确就说自己是女性主义的 Zoe Sofia 其实都在试图让人看到这些媒介概念中性别的一些面向最后其实我想谈一些艺术作品音乐家版本龙一分别在 2018 年和 21 年接受了记者 Starrens 的采访
在 18 年的访谈里面,记者问到他的展览作品《海啸钢琴》这个艺术品是一台经历了 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海啸之后被打捞上来的钢琴琴键上面安装了自动演奏的装置演奏的乐曲是由全球地震数据经过编程和压缩之后写出来的乐曲
这台钢琴因为经历了地震,所以很多音都已经不准了,还覆盖了一层尘土。但是艺术家团队没有对这些地震留下来的痕迹做任何改动,而是原封不动地把它做成了这样一个艺术品。在访谈中,版本龙一用了 translate 这个词,他说这个作品是他用来把地球的震动翻译成声音。
然后记者就问,那也就是说整个地球它就是一个打击乐器然后白问龙一说正是如此在 21 年的访谈中,他谈到了《时间》这个作品《时间》也是他和高谷史朗合作的一个艺术作品它的形式是一个梦幻能剧然后在舞台的表面是覆盖了一层水背景是一个大屏幕显示天气和城市的影像
在这一个能剧里面有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一名女性,手中拿着日本的一个古典的乐器叫声,她在舞台上来回地穿梭,而另外一位演员则是看起来已经非常地年长沧桑的男性,他在努力地修一条横跨水面的道路。
班门龙一在采访中谈这个作品说女人和生代表了自然而那位男性想在水中创造一条笔直的路到达彼岸但是他失败了最终发疯而且还死在了水里班门龙一解释说这位代表人类的男演员他想通过这个角色表现人的天性里面像西西弗斯的那一面他天生有开辟道路征服自然的激情
而版本龙一自己在身体经历了癌症康复的过程之后,在采访中分享了一个感受,他说癌症磨练了他的耳朵,让他去聆听日常声音的美感,无论这个声音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他认为最好的装置就是聆听雨声。
看到他在访谈中分享的这些感受,我不禁想版本龙一其实不仅是一个音乐家或者艺术家,他其实是一个媒介艺术家,不是用新的媒介,而是用艺术去表现媒介本身。类似的还有 2016 年的纪录片《森林田野天空》,这里面有对几位艺术家在《自然景观》中做艺术品的介绍。
比如说像一位艺术家叫大卫那时他从 70 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在森林里面种 22 棵树这 22 棵树的位置是一个正圆形
在树的成长过程中它一直持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修剪然后让每一棵树都去往同样的方向扭曲这样经过了 40 年的生长这个由树形成的景观才最终完成而且它还在继续成长下去
这个景观它成了一个自然环境中有过明显人为改造的景观而且这个艺术作品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种植和培育这个动作
纪录片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艺术作品比如说像用羊圈改造的石材雕塑还有通过掌握海水的潮汐变化之后艺术家在退潮的时候建了一个石堆然后石堆上面点燃火然后海水慢慢地涨潮水一点点地就跟火持平了这样两种看似矛盾的元素水和火相互交应产生了一种艺术效果
纪录片里面还有一个有点争议的艺术作品是 Richard Loam 在地图上画了两个点他把这两个点用尺子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对应在现实中是一条 10 英里的徒步路线然后这条路线就是艺术作品本身他的争议在于有些评论家认为这个根本不是艺术在纪录片里面也可以看到相关的一些辩论的录像
但是在我看来,似乎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就是艺术 art 这个词,它本身其实就是有技术技巧这个意思的。就像在纪录片的一开始,制作人他在海边用石头围了一个小的圆圈,他说这个行为就是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 culture 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 cultural act。
当所有这些艺术家通过自然去创造他们自己的艺术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他们的艺术实际上是在向艺术这个词更古老的那个含义在致敬就是作为记忆 technique 的那个意思这些艺术作品表现的行为是种植观测使用火种绘制地图行走等等这些本身就是 art
然后在这些 art 的基础上它会去加入一些要么是审美的元素或者是一些非必要的元素比如说你如果是从实用的功能上去建造一个羊圈的话你没有必要去安排它成为一个美观的位置或者说安排它的这个跟太阳照射的那个角度让阳光洒在上面的时候有一种反光
就有一天我突然在手机上刷刷到一天世界的博客然后那个竖排版的网页我就突然想到了这个哪怕就是脱离我们讨论这个是不是艺术
只是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就是说在一个媒介上去加入一些这种不必要的成分你不太习惯的成分额外的审美的成分才是让这个媒介更加的显性让它能更被人看到而不是在一个背景里来做一个总结吧 John Derhan Peters 对自然和元素的关注难免会让人想到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是感觉器官的自然演化它是如何展现出生物还有所处环境互相整合的这个过程
但是我觉得 Peter 所做的事情或者想做的事情远远不止如此,他可能自己都不太知道自己的研究会被归到哪类里面。即使我们用 infrastructuralism,基础摄取主义,或者是 elemental media,元素型媒介去描述它,其实可能也是不太全面的。
他一方面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像大海、云、火或者气候,它们本身是媒介同时另一方面,他也认为现有的一些人工媒介比如说像新闻、天气预报其实这些人工媒介也像自然元素一样起到着环境的作用他同时又同意 Bruno Latour 不想去区分人工和自然,进行这样的分界
另外他确实在生态保护这方面提出了一些诉求,我所理解的《奇云》这本书,其实是 Peter 他想提供一个缩影,或者说想提供千千万万种缩影,就像他之前在一个访谈里面提到的《地心引力》这部电影,
他认为这部电影很吸引人的一个地方在于它让人不再拥有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个地平线让我们失去了惯常所拥有的那个视线去掉了地球中心主义而那个孤独的宇宙飞船那个孤独的标志成为了一个人类式或者是人工制造的环境人类技术的一个小小的符号和缩影
他在这本书里面提供了很多很多这样的缩影在同一篇访谈中 Peter 才提到他本来构想齐云这本书的封面是想用荷兰风景画画家卢伊斯达尔的画这幅画的名字叫 View of Harlem with Bleaching Grounds 他想用这幅画去当封面但是因为出版社的一些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这幅画它就是采用了一种眺望的视线
画的下半部分是平原然后上面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在画天空和云云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Pillars 认为这幅画看起来是在画风景画云但实际上是画风风的方向非常复杂通往各处但是你又画不出来风你是通过云去看风这些风有各种各样的漩涡各种各样的方向就像这本书复杂的内容一样
在这幅画里面,陆地上的景色是遵循近大远小的这种透视法但是对空中的云彩,这样的法则就完全失效了,你找不到任何的透视处于这幅画视觉落脚点的中心位置的是一个小教堂这个小教堂刚好处于天际线的这个位置
画家卢伊斯达尔,他其实信奉加尔文教义,在他的宗教教义中有破除偶像崇拜的要求,所以是不能在画里面直接去画一些神的画像的。卢伊斯达尔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在风景画里面加入了他的宗教思想,而实际上云也是在表达神的一种创造活动。
Peters 本人其实是魔门教徒他在另一本书《对空言说》当中有一些关于天使的论述我看到因为他的宗教信仰有一些被人诟病的声音但是这并不影响《奇云》确实是一本很丰富的书他似乎想让我们往天上看但是是以一种不同于古人的方式往天上看看向宇宙与地球的分界线
实际上理论这个词它最早就是跟天空有关的它跟剧场这个词是同源词意思是寻找观看而最接近理念规律的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那就是往天上去看
当我们再度将 culture 回归 civilization 这层含义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所有说的这些技术史它其实也是人类的生物学自然史长期研究环境的学者 Tim Ingold 认为人空于自然的这个叙事里面包含着两个极端就是人的智慧还有那种原初的大自然这样的对立应该是被抹除的
记忆 technique 更应该被放到人和环境共同生长的这种视角去看待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媒介它是一种远古生命史它被写入了我们的细胞当中没有 means 没有依凭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也没有生命以上就是本期节目内容不可理论带您用理论理解生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