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老师在写这个展览的时候她说这个展览体现了艺术家尹秀珍从个体到宇宙尺度的自由转换我认为衣服是人的第二张皮有自身的语言与时代和历史相关
我会看到是这种集体记忆或者说集体物品大家彼此之间的连接又把这个人性的一面给补充回来又把这个作品的温度感觉就拉回来了一些
在 2000 年去机场取行李的时候然后她就会观察到每个人都在行李袋前面找自己的箱子她就会觉得那个箱子就像是她的家一个临时的小家在折叠与展开凝结与融化的静默名声中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
大家好 欢迎收听 Bob rap 泡泡纸 我是兰
我是嘉宜,我们是在伦敦和洛杉矶学习、生活、工作的艺术策展人你即将听到的是泡泡纸讲述艺术领域的女性系列第五期我们以策展的思维将跨越时代和文化的女性艺术故事进行组合在播客的时空里组成一个女性艺术圆桌向我们的听众们展示女性艺术群体中的多元与广阔
那么上一期节目中我们提到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国重要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大规模各展四天策展人是乌红老师展览于 11 月 9 日开幕将持续至 2025 年的 2 月 16 日那么在本期播客中我们就将聚焦尹秀珍的艺术创作与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仅会回顾他的代表作品还将探讨他如何通过艺术回应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生命体验
尹秀珍最出名的作品是用个人日常生活里的物品做成的雕塑和装置比如衣服鞋子行李箱这些二手物件他的创作灵感很多都来自家乡北京也是嘉义的家乡极速变化的文化环境他会把这些回收来的物品排列组合重新赋予他们意义就像个人和集体的记忆雕塑
织物和衣物在他的作品里也有一种很强的女性气息,他的女性主义视角没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对抗性,而是更温和,间接地体现对社会的关怀,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腻又富有诗意的表达也是我特别喜欢他作品的一点。
我其实是很多年前从网络上知道尹秀珍的因为她当时那件作品可携带的城市系列真的火遍全网很出圈就有很多视频账号做她的那个视频然后有很多人能产生共鸣那么我相信可能大家也之前在网络上刷到过这件作品我们之后也会讲到那么我们就先从她的个人生平跟简介开始讲起吧
那么尹秀珍是 1963 年出生在北京她现在也定居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于北京的一个工人家庭她的父亲是在建筑队的因为工作关系所以常年不在家然后母亲是经年二厂下属服装厂的工人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生活比较辛苦
所以尹秀珍的童年大多数是在服装工厂的宿舍里度过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服装厂的环境中从缝纫机塌塌的声音到堆满布料的车间这些画面也许成为他早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物早已无声地根植在他的潜意识里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灵感
不过他童年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想到之后会用衣服和布料去做艺术创作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他其实对绘画和手工艺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的艺术圈就相当局限了然后文革结束了之后考大学对他来说才变成了一种可以实现的梦想所以他 1981 年高中毕业
之后就下决心要攻考大学读油画然后他就接下来的四年一边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室内油漆工一边晚上就拼命的复习备考然后他 1985 年终于如愿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然后也就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同班同学宋东
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我其实是先知道宋冬的艺术然后再了解到尹秀珍的因为宋冬也是一位很重要的艺术家然后这两位艺术家不仅在生活中互相陪伴也在艺术创作上彼此影响刚刚你在讲她整个成长经历的时候我就想到最近特别火的那个电视剧叫小向人家我不知道你刷到没
就是就蒋新和严逸言两个妈妈然后下面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是关小彤王安宇范澄澄演的就是讲的这一代人其实这一代人就是我们爸爸妈妈那一代人基本上然后讲他们也是一个什么
什么什么工厂的职工然后在这个工厂宿舍的这个小巷子里两家人一起长大小孩就是拼了命的想考大学然后他们是在苏州然后想要去比如说上海然后上大学然后后面再加上比如说改革开放啊然后但是他们没有是做艺术的这个小孩但是就是整个的时代背景和这个还蛮像的好看吗
就是之前不是大家都很喜欢看 1988 吗我感觉这个就是有一点非常中国特色的 1988 的感觉还蛮好看稍微剧情还是有那么一些些拖沓但是整体来讲还是挺好看
我发现我看的大多数电视剧都聚焦在江浙户这一边就上海的什么的像繁华然后玫瑰的故事什么的还没有怎么看北方的确实就感觉北京的这种大院生活或者是这种这种时代的生活在更早的文艺作品里面就已经被呈现的差不多了就比如说什么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
然后就感觉现在还确实最近看了蛮多男方的然后最近不是我还想看那个那个电影叫好东西最近好多人在讨论那个电影我不知道就是说那是大家看完之后觉得就是女性力量非常非常宋家演的宋家和钟楚希哦我想看钟楚希很美宋家就他的气质我很喜欢嗯
这电影好像全球上映了所以到时候可以看可以可以感觉等到我回国他就应该已经下家了下家了可以在电脑上看那么他考上大学之后于 1989 年就毕业了然后也顺利地拿到了学士学位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虽然学的是油画但当时文革后在中国就流行很多类似弗洛伊德尼采舒本华等哲学思想然后以及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八五新朝美术运动再加上很重要的八九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对他的影响也都非常的大
然后在这些很多的新潮的思想下与很多同时代的实验艺术家一样尹秀珍在大学毕业后也没有专攻有画而是转向装置场域特定艺术和表演等较为当代的艺术创作形式当时感觉很多艺术家都是这样因为我现在在写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的艺术家也是两个都是央美有画专业的毕业的但是后面就是从
90 年代开始就开始做装置艺术感觉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可能之前的艺术学院生态里面也不是说没有其他媒介吧可能就是除了油画以外其他媒介可能相对来讲更传统比如说版画系雕塑系可能就可能比油画还要更偏传统艺术一点对而且我觉得他们当时绘画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对
对于个人表达或者说是情绪释放的一种媒介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要去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一种大环境下的国家的氛围啊什么的所以我觉得对他们来说放弃油画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终于毕业了反而就觉得自己可以去探索更多新的媒介了
对所以其实在就是尹秀珍和宋东他们两个的创作的早年更多的是一些行为作品就比如 1994 年到 1995 年间尹秀珍与宋东和朱金石等艺术家一起就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两件大地艺术作品
黎树和树情然后黎树这件作品在网络上我是没有找到什么图片的如果有伙伴可以补充的话也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说然后树情这件作品就挺有意思的因为我觉得它有丸梗的谐音梗的
对因为它树是树木的树嘛然后琴就是 harps 树琴的琴是一个在田野里面歪脖子树然后尹秀珍开始用纺织的线然后呢在树上系上了很多结然后一根根线垂下来就有点像树琴的这样子的感觉我就还蛮喜欢
这些诗意的装置的就是大地艺术的然后后面他 1995 年还做了一个公众参与的这种行为艺术作品也非常有意思叫喜和因为当时其实振兴经济一直是中国的发展的战略嘛就在短短的 20 年间里你就能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增长
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环境破坏的问题就其实这也是一直困扰中国的问题我觉得所以就尹秀珍就观察到成都的湖南河水就跟全国的很多河流一样污染非常严重然后他就用一些现代工业的手段将河水取出了整整十立方米并在冰场去把它制成冰块
然后再运回到岸边然后他会邀请过路的路人用清水去洗刷这个被污染的冰块
然后洗刷的冰块的这个活动持续了整整两天因为是污水嘛所以在冰化了的之后它的地面留下了污迹斑斑的痕迹然后这件作品的社会反响也非常的强烈就大家都想呼吁政府让河水变更清淡
他当时的作品就是蛮有这种社会关怀的体现的,然后这件作品也让我想到了就是 Francis Ellis 那个推冰块的作品,因为也同样都是冰块嘛,然后 Francis Ellis 他的这件作品,就是他一直推一块冰,然后直至它融化,然后这件作品的名字叫 Paradox of Praxis,
I 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 就有的时候你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是毫无回报的事情然后他这个作品居然是 1997 年做的就是在尹修正后两年
就可能没有什么联系但我就觉得当时的可能社会环境就让这两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里面都觉得说个体在面对一个更宏大的可能是权力体系也好之中的那种无力感嗯
然后同时她跟她的丈夫宋东也一起做了一个行为然后同样的也是去表达个体对抗这种自然与权力的这种描效吧然后宋东的这件作品也很有意思叫哈气是
是 1996 年做的宋东和尹修真就是大厨夕夜的时候来到气温零下的天安门广场前俯卧了 40 分钟宋东他在地上脸朝地面不断的哈气然后他又到了后海
而又去重复这个行为其实两张照片然后都是尹秀珍拍的一个是哈气天安门一个是哈气后海然后宋东的这个哈气呢就会在地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冰但是他这个四十分钟的一个人的如此 it's so strenuous
对吧就是他的这个行为对他的个体来说是非常困难然后并且是生理上很很有挑战性的这么一个行为但是对可能大政治运动的这个发生的地方对这个天安门对这个后海这个自然都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真的就是微不足道的改变然后所以他当时也是深深地感受到就是个人对政治环境以及大自然所能带来的影响真的就是微乎其微但我觉得被记录下来的这两张照片其实在后人看来是非常的有能量的就是是非常的能震撼到人的内心的虽然可能在实质的政治环境和自然里面是没有改变的嗯
對 而且
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后面会讲到最近尹秀珍在上海当代美术馆的这个个展在次天这个展览当中他有一个他从 2023 年到 2024 年在做了作品叫 108 口气他是一开始是和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的他邀请大众参与进来然后每个人在这个玻璃成形的过程当中对着这个玻璃吹一口气然后就让这口气
塑造这个玻璃的形状然后再让这个 108 个人每个人捐一件衣服或者一块布料再用这个布料把这块玻璃包裹起来我感觉就是有形或者无形的这个其实跟宋东哈契的这个行为形成了一个呼应就是说当
不是一个人在哈气当变成 108 个人在哈气的时候形成的场面形成的景象就变得非常的震撼其实这个作品好棒其实我觉得对于当时的艺术家和普通群众就我觉得艺术家他代表了一种就是会
反思这种日常生活和个体与社会之间张力的一直做斗争的这样的一个群体然后我觉得他们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述当时大环境下就是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嗯特别是尹秀珍的这个哈气跟这个宋东的他自己一个人的哈气做了对比之后他也蛮有意思的而且现在也是中国的疫情后的阶段嗯
然后童年的时候,1995 年,他也开始在探索用旧衣物去作为材料,做一些雕塑和装置作品。他的最早的这样的一件作品叫衣箱,是他 1995 年创作的,然后现在也是被香港的 X Museum 收藏了。
他就提及为什么要用旧衣服做材料的时候他就说因为我一直对人的生活经历感兴趣我认为衣服是人的第二张皮有自身的语言与时代和历史相关
我在 1995 年开始以旧衣物作为创作的重要材料和元素起初我找来自己从小到大穿过的衣服创作了衣箱在这件作品中我把过去 30 年来穿过的衣服放进衣箱里以水泥封存这个衣箱是尹修珍的父亲制作的然后使用了多年
然后它在衣箱的这个盖子因为它这个装置它是一个衣箱然后那个盖子是翻开的就是你能看到里面是水泥封存的衣服和一个粉色的衬衣然后它那个衣箱的盖子上面就刻上了这个文字衣箱中水泥固住的是我过去 32 年我穿过的衣服每件衣服都带着我的经历你的记忆和时代的印记
然后我就觉得这件作品超级跟我能产生共鸣的因为我跟我妈妈的身形差不多
所以我长大之后就可能从 18 岁之后吧就有的时候会去翻我妈妈的衣柜然后我就会穿我妈妈的衣服然后每次我就是去她的那个衣柜里面拿出一件她的衣服的时候我妈妈就会跟我讲她这件衣服是几几年买的这几年前买的然后她就很自豪地会跟我讲她的那个服装品位有多么多么的前卫
她就比如说我拿出一件 Jean Paul Garnier 的衣服跟我妈妈说哇这是 Jean Paul Garnier 的然后我妈妈就说啊对啊然后她的材质还是什么什么然后然后她也就会跟我讲她那个年轻的时候就去过哪里啊然后发生过什么事嗯
就有一种拿出一件件衣服就像拿出一个个就是记录着我妈妈过去回忆的照片一样也不是照片吧就可能跟像是影碟就碟片一样的嗯然后我妈妈自己就开始在脑海中播放出她的回忆讲给我听嗯嗯
对这种感觉真的还蛮好的而且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相似的感觉就是我就一直觉得就是我妈妈的衣服或者是我妈妈用过的东西不管它被洗过多少遍上面都有妈妈的味道就是你能闻到妈妈的味道真的而且我觉得这个
感受就是非常个人的因为我跟我妈妈说这个上面有你的味道我妈妈可能就觉得我有什么味道对就是想妈妈了突然虽然我上个月才刚见过她我前两天听了一个播客叫做例外状态我听了他们最新的那一期讲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的那一期然后我觉得就讲得挺好的然后
我就是在这个播客里面了解到了一段话然后这是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谈到记忆行为的时候说的一段话然后我就突然就联想到了就尹秀珍的这件作品
保罗利克是这么说的记忆行为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同遗忘作斗争是从奥古斯丁说的时间的贪婪遗忘的埋葬中夺取一些记忆的片段赋予他们之间关系一种不安的色调的不仅是记忆的艰辛努力还有对于已经遗忘正在遗忘明天会遗忘这个或那个任务的担心因为明天一定不要忘记记得
就我觉得这段话它很打动我的一点它对于就是记忆行为的这个角度不是说我们要去记得某件事情而是说我们去不要忘记记得就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会遗忘这件事情嗯
然后我就觉得突然就是在准备这期播客的时候我就觉得尹秀珍的她的这个创作包括就是把很多衣服布料封存或者用很多穿过的衣服这样去做装置的这个行为就很像一种对抗遗忘的仪式而且我觉得很多艺术家他也有这样子的感觉就是用一些日常物品
去记录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他这件作品是用水泥把衣服封存了那么这个封存的行为我觉得也有种就是像这个哲学家说的那种不安的色调
因为当你把他那些衣物都封存了之后你就再也无法打开那个曾经的记忆了你就知道他被封在这个水泥里面就有种张力在记忆与遗忘之间嗯然后就会让我就在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也会去思考就是这个封存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多这种已经遗忘或者我们正在遗忘的东西嗯
对我感觉你说的就是对抗遗忘这件事就是因为我一开始在想这件作品的时候就在想它为什么要用水泥来做这个风层因为水泥感觉起来是一个蛮冰冷的东西
就是因为你看到水泥的时候它已经没有什么触感也没有什么温度又非常硬然后这种密度又非常大的东西你就感觉它会压垮一切的生命力的存在但是又仔细一想当你把这些衣服封在水泥之下的时候就像我们刚刚说的所有的实际上的气味包括
触感然后包括它那么密封不和外界空气接触虽然我们不知道它里面到底在发生什么但是好像对于我们的记忆来说对于我们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不断地在遗忘旧的信息的这个过程来说像是某种安慰就说有一个这么坚硬的东西把它锁住了里面的东西就不会就不会跑走
嗯 李秀珍也说衣服像是人的第二层皮嘛就我觉得用水泥封住这些衣服也有种把自己
过去的一层层皮把过去的每一年的自己都给封印了的感觉其实就是他开始做这些作品的时间当时在中国也是一个就很多艺术家也会在他们自己私人的空间里面去探寻用日常的这种物品去做艺术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
它是后面被中国当代艺术学者高明路归纳总结然后把它称作叫公寓艺术时期 Chinese apartment art 然后因为当时受到很多政策的限制
潜味与实验艺术无法进入官方的公共空间展示只能在私人空间内进行展览与交流其实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展览方式就比如说嘉宜的这个公寓画廊对吧不过我觉得就是那个年代它更特别的一点就是
他们是被迫进入到公寓的空间嗯其实是去做一种对外部环境的这种应对所以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段历史而且高明路也有说到当时的这是中国很多公寓它是公共政府的财产所以它是公共寓所的感觉就是公寓嘛嗯
就也不属于个人所以就是这个 Chinese apartment art 就被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七八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特定的现象就存在出来了确实我当时读到这个段的时候觉得还蛮神奇的因为就是也确实现在在做这个公寓空间吧也在想这个公寓空间因为其实
其实我们在想公寓空间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想到从欧洲那边盛行起来的沙龙文化,大家会在家里面不管是一起探讨一个什么东西啊,还是一起有一些私人的演出啊什么。
但是其实想到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早的其实很多的装置艺术也是从这个文化分支出来的,包括其实现在稍微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些了解的人也会知道的,比如说像北京东村的艺术家工作室的整个的群落其实,
它也是通过艺术家去租用农民的房子然后去居住去生活然后同时兼具工作室和就是展览空间的这个作用而存在的然后在这些空间里面它其实展的作品也是和这些空间有很大关系的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想象的
直接把任何的作品搬到公寓里面去展很多这个时期的作品其实它是天然的从公寓这个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然后它的可销售性不强然后整个公寓艺术文化也是比较反商业化的这么一种思维方式然后也有很多的作品
主要是强调比如说他的观念或者他的想法,然后就地去才做的这些作品,可能在这个展览之后这些作品就直接被拆除,然后没有再次在其他的场合展示过。
然后其实宋东和尹秀珍是在这个公寓艺术这个文化当中在 90 年代的代表人物因为当时经过了六一波的政治运动之后其实在 90 年代整个艺术环境有一波紧缩的状态然后大家其实在 80 年代好不容易开始去突破到公共场域包括像我们不断提到的八九艺术大展已经到了
美术馆的门前但是其实在 90 年代又慢慢地缩回到了这些私人的场域里面但这也其实激发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比如说 1994 年尹秀珍在他的公寓里面创作的这个作品叫做《关系》他就是用了公寓里面的门然后公寓里本身的这种结构然后再加上石膏和棉线
把这些公寓里的东西给它串起来然后你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你会明显地感觉到它和可能现在我们会把这些作品搬到白盒子空间去展然后你也会觉得它没有那么违和但是当你看到它在一个公寓里的时候你会有点明白这个作品是从哪里来的包括它的打光是一种相对来讲比较暗的光线然后包括它整个的这个
环境其实是和他公寓的结构息息相关的然后这个作品的图我们也会放到 show notes 里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而且他就也利用了这个公寓他本身自带的特点然后在门上跟天花板做了一个连接嗯
就有一种就是你的个人跟你居住的这个空间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你的生活可以接触到的最高点的感觉有一种就是去 reach higher 但是你还是被局限在了这个空间里的感觉对的我就还蛮喜欢这个阶段的作品了因为我觉得非常的有生命力
对然后呢在这之后尹修珍也就开始创作了他的可携带城市系列就我们开头也有讲到嘛这也是我第一次了解他的创作的作品我觉得就是非常的 speak to 我自己的个人经历
然后他这个系列是从 2001 年开始创作的他这个系列的作品是什么呢就是他在就是一个个打开的行李箱里面就结合了衣服去创作一个城市的缩影所以叫可携带城市然后就是一个个行李箱被打开然后里面出现了那个城市的缩影的这些小雕塑
然后他自己在谈及他去创作这个系列的灵感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在 2000 年去机场取行李的时候然后他就会观察到每个人都在行李袋前面找自己的箱子他就会觉得那个箱子就像是他的家一个临时的小家我们每个人所有的必需品都在那个小小的箱子里面然后你就会看到行李袋上面一个个箱子就在传书
然后每一件行李其实都属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每一个都是他们自己的家然后我觉得他看这个世界的方式真的很有很有意思然后他的这个系列的建筑每个雕塑都是用衣服做的嘛然后如果这个雕塑是杭州然后他就是用杭州这个城市的人的衣服来做的这个雕塑啊
这好有意思因为我很喜欢杭州那一件因为杭州那一件就整个的色调是蓝蓝的然后就感觉很美很梦幻是我看到你放在生动词的两个照片分别是你的城市跟我的城市北京跟杭州
对北京这幅好简单啊 I wonder 我就不想知道北京发生了什么可能是因为这是他 2001 年他第一第一件作品做的就是北京嗯
然后杭州的话他可能就 went crazy 了他就是放了很多很多杭州就是著名的建筑在里面就西湖的那个三弹音乐然后还有雷锋塔什么的对这两个差了十年刚好对对我就真的很喜欢他这种很诗意的表达就缝纫这个城市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很倾注情感与记忆的一个过程嗯
我最近其实在读山本博斯的这本书直到长出青苔我终于开始读了在我们就是录完山本博斯播客的时候真的特别好读我特别推荐给大家然后它里面其实就我虽然才刚读一点但是我已经看到了就是一些我觉得跟很有关联的一些文字就比如说山本博斯他谈起
谈及建筑的时候就说建筑本身是建筑的坟墓就是因为一个建筑师他在脑海中构思一个建筑的时候他是带有他自己的这种宏大的理想但是呢你不得不去跟现实的很多东西去做妥协就比如说你的这个想法它在现实里面中实际出来是什么样的
所以一个城市它里面的每一个建筑其实就也带有建筑师这种理想与限制妥协之后的那种感觉山本博斯他拍的那些照片其实就有点像是建筑的幽魂嘛 anyways 我觉得这个可能跟英雄真的关系不大但是我想要讲的是我在读这本书它的第一章就是写他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就人类到底需要多少土地嗯
领袖真的这个可携带城市这件作品就就让我觉得就是可能对于一个人来说在动荡时期或者说在你需要去游离很多地方的时候你的行李箱可能就是你的全部就是你的居所它的空间就很小包含你的所有必需品但是你可以在拥有它的同时去拥有整个世界嗯
然后山本博斯就在他的书里面提到有一位人物叫做鸭长明他在日本的平安末期
去描写了当时的这个历史乱世然后他那本书叫方丈记然后因为压长明他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他精通乐理然后他就在当时可能聚会听到一些宫廷里面演奏的乐曲然后呢就会在家把它弹出来但是最后被宫廷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他就被流放了
因为被流放所以当时安元三年京都有一场举世闻名的大火就烧毁了三分之一的京都因为它被流放了所以它幸免于人了那场大火然后就写下了这个著名的方丈记然后它这个方丈记它开头的部分是这么写的
江河流水 禅源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浮于凝质之泡沫忽而消失忽而碰撞却无长久飘摇之力世人与栖息之处不过如此
然后他就前面写的这个泡沫这后浪已不复为前浪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是描述世间万物的这种短暂与无常压长明他自己呢是居住在一个四叠半大小的一栋小屋的就是他的起居只需要方丈四叠半可能就大概是八平米左右的样子哦
他又说所谓旅人背宿一宿犹如老蚕土枝残茧心中若有欲沉之事则迭起小屋宜居他处就我就觉得他的居所就有种像旅行者的行李箱一样就可以随时折叠搬迁
这个移动小屋既是他的栖身之地也是他与世间无常保持距离的方式就是在乱世当中还有他的安身之处对然后我就可能就最近读到的这个东西串联了起来我就突然就觉得可能我自己有的时候也是就带上一个行李箱就可以去全世界的感觉就可能人所需的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
是的因为我之前我感觉在几年前的时候尤其是疫情前后然后再加上那个疫情后的那几年就到处去走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归属感很低
但是就是当时我是非常想要在某一个城市或者是某一个物理的地方找到某一种归属感但是好像现在感觉就虽然在洛杉矶又生活了其实也没有生活多久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也没有觉得对这个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然后包括我对北京也没有说非常非常强的
归属感就是你还会觉得那是你的故乡但是你不会说它是你有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但是仔细想想其实真的就是你人在哪然后你有一些你非常必须必要的东西然后包括现在可能就是你的一些重要的关系网络然后这些东西是
你可以带着走的但是同时是你走到哪都会给你某种归属感的东西是而且我自己感触也很深就是因为我感觉我
从小到大是从一个极繁到极简的过程就我以前一直都是向外求我在获得或者说是拥有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会觉得那个事物是我的安全感就我会把家里堆满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看到一个东西就想要买回来
我就感觉最近可能也是因为自己特别想去看世界然后我又是那种对于在别的城市生活很有向往的人我自己的生活就开始变得非常的极简嗯
对于拥有什么自己喜欢的事物可能就没有太多的执念了就有一种向内求的感觉物品对我来说可能是自我的一种折射或者是延伸但是更多的我觉得都在都在书里都在脑子里
对就可能我不用物品也能给我自己这种安全感包括你说的就是疫情的时候我的这种感触也非常的强烈因为当时我在美国大学而且当时刚刚放完春假跟家人从墨西哥回到学校的时候
没过三天就接到了通知说你必须要把所有东西打包好离开宿舍然后当时我又把我的父母就是从波士顿叫出来然后我们就一起打包我所有的东西然后又从范德堡就我们当时我跟嘉宜的大学然后在波士顿又隔离隔离了之后又回国然后当时又辗转了很多地方又到了香港又到了珠海
然后又到了南京然后每一个地方就是要在一个可能也没有八平没有那么夸张可能那个酒店房间有二十平吧然后每到一个地方就去隔离我现在就相信很多人也是同样的经历吧然后那个时候你真的是带着一个行李箱满世界跑就是那个行李箱里的东西就是当时你生活的全部而且你不管到了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把它变成你的另外一个家
嗯
对就人类究竟需要多少土地就可能也不需要多少尤其是现在我感觉对而且现在就是一切都是泡沫就包括就世界各地就其他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有发生战争然后就整个社会感觉就是充满了生存的不安定感和就是空间的流动性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在发展的现象吧就是因为
大家所说的这种全球化全球化它其实就是在消解很多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 boundary 所以在这种空间的流动性中我觉得就像尹修真的这个作品它为什么能跟那么多人产生共鸣就是因为它
反映了一种现代社会中的这种漂泊和微型化生存的一个缩影然后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这种感受就是被视觉化出来了就这种生命的流动跟归属就我们自己能给自己带来的这种归属感我觉得就在他的作品里面就呈现出来了就带着个人和集体化的这种记忆与故事
就成为了一种家的象征然后尹修正他在 2007 年也代表了中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然后当时当时的中国馆还是很好看的哈哈哈哈
我就不说经典的对然后 2007 年中国馆也是第二次维尼斯双年展参展然后他们呈现了四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然后这四位女性艺术家分别是沈远尹秀珍探宣跟曹斐然后整个展览的主题是日常的奇迹我觉得这个主题也很有意思然后而且当时的大环境就是
女性主义兴起的一个时间嘛然后我们在谈及女性的机遇的时候我觉得跟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就因为女性长期长期被迫被社会这种世俗观念就压迫在了一个家大小的空间里面然后其实我们大多数的生活就是日常生活嗯
领秀珍在这次威尼斯双年展就带了他就创作了这件作品他取名叫武器其实就是用旧衣物 料衣 肝等日常用品组装成的这种
就是有点像电视塔的那种塔尖但是又有点像是一个个即将射出的箭一样在空中悬挂的就很多像武器的这种小雕塑然后布满了当时的维尼斯那个 Arsenal 就油库那个空间就有种女性温柔的力量而且就是颜色特别的绚丽我觉得就是这也是
我很喜欢尹修珍他以这种女性视角但是不是那种很激进的女性主义视角他没有在去想要证明什么他只是就是在用他作为个人的方式去表达一些对社会的关怀然后我觉得这就很细腻
然后我就读到就是宋冬她的丈夫在聊她的作品的这么一段话就可能这段话她不是针对于她这一件作品但我觉得很有关联性就宋冬她是这么说的谈到尹秀珍的作品你可能会觉得零碎
不连贯但却有着某种兴奋的节奏她的作品是在最隐秘最缜密最纤细与最公开最粗糙最粗暴的物料之间的固有冲突所产生及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女性记忆欲望有关的私人物件衣服鞋子家具照片与被拆毁建筑的残余物水泥瓦砾对峙
在折叠与展开凝结与融化的静默名声中年轻女性的梦想世界与急剧变异社会之间的交战发生我觉得这就是她作品当中就是很吸引我的这种张力被细节描述之后大概就是这样子对
而且他们两个的作品因为最近 2024 年的上半年在北京又有一个宋东已旧针的双人展我觉得他们两个非常擅长用那种很碎的材料就不管是收集来的也好还是一些碎片的东西也好然后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不管是把它缝在一起也好还是就把它
摆成某一种装置也好就是我感觉这种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很有意思的表达而且我觉得也是一个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相互交织的一种表达方式还挺有意思的而且其实本身集体跟个人也没有那么割裂因为我在纽约佩斯也看了宋冬的展然后宋冬他就是很擅长运用像镜子啊然后和灯具啊这种媒介然后也其实是非常日常的
然后呢去做很多大型的装置对然后就谈到就是这种个人与集体的记忆他其实后面也还有做过一些大型的装置就类似像集体潜意识这样子的装置然后他这件作品就是用一个改装过的面包车构成的他把
就是面包车切成了两半然后在前后中间加上了一条很长很长像风琴一样的这种长形管道然后呢再用一些旧衣服制成的这种拼布覆盖在上面所以就是一个很像毛毛虫一样的超长面包车很像宫崎骏里面的那种长长的猫猫车对
然后观众是可以走进这个面包车里面的然后你走进去的时候它那个光会透过那个布料然后你就会觉得自己走在一个很绚烂的地方就很多色彩而且它也会放上这种熟悉的怀旧老歌就感觉你在穿越一个时空隧道走进你的记忆好温暖的感觉
对而且它像一个身体内部的感觉哦对对对有有这种感觉
然后他当时做这件作品的时候也是在说就在回忆当时 1980 年代的中国然后当时因为经济迅速发展嘛当时的这些面包车它昵称就叫小面然后它也变成了一种生财有道独立和灵活的象征尹秀珍就回忆到如果你一个人能出门打面的
或者是谁能开上小面就是很令大家羡慕的生活就就是变成了中国人可以有盼头的梦想生活的写照现在这种小面我们在路上看到就也已经变成了那种我感觉我看到小面的时候就觉得就是有人在努力的生活有人就是在奔波就
就可能很多货啦啦然后比如说我布展的时候就会叫一个货啦啦过来然后里面就有一个很热心的司机然后一个师傅然后就看着他的小面就在城市里奔波
现在也给我这种感觉就是为有盼头的梦想拼搏的这种写照确实而且这件作品其实就让我想到另外一件另外一件尹修真的作品就叫《行丝》就是它也是收集来的布料然后收集来的布料和写字这是我接触的尹修真的第一件作品其实
他是把这些收起来的布料和鞋子做成这种长长的从天挂到地的这种衣服
也不能说是丝带它是有粗细度就是有这个量感像人的一条腿一样但是它很长很长很长从美术馆的天上一直挂到地上然后观众可以穿行在其间其实你也会看到不同样子的鞋然后你会想象这个鞋的主人不同样子的生活就好像你
变成了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朋友或者一个小猫或者一个小狗然后穿行在一个非常繁忙的步行街或者是像中国的大城市地铁上下班的时候你就看到都是大家的腿和脚但是你看到大家的腿和脚的时候其实你也能看到这个社会的一个切面然后加上它用的颜色又是那种很
都是那种比较浅浅的然后有点梦幻的那种颜色就还蛮就是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记得在我知道红砖美术馆第一次见到这个作品在北京应该是 2020 年或者 2021 年的时候
然后这件作品就给我留下了非常非常深的印象然后也是那个时候我才开始了解尹秀珍这个艺术家那其实这个就把我们带进了我们想要给大家介绍的最近的尹秀珍的这个个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PSA 的这个展览叫《刺天》
这次的展览是由乌红老师策的展然后里面呈现了 20 件尹秀珍在不同时期进行的装置艺术作品然后有很多非常大型的作品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去看尹秀珍整个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在关心什么然后在做一些什么样的项目以及她在为了这个展去重新地
审视他之前做了一些作品的时候他做出了什么样子的改变这个乌红老师在写这个展览的时候他说这个展览体现了艺术家尹秀珍从个体到宇宙尺度的自由转换然后他建议观众们在看这个展览的时候可以从空间材质感知三个角度
来体验这个展览然后通过你的身体参与到感受这个展览的不同维度然后去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这些作品那其实下面其实就可以给大家简单的
讲一讲都有什么因为其实几个系列的作品我们在前面都已经讲到了包括他用旧衣物做这些作品包括哈契的作品那其实另外一个有非常强的集体感的作品就是叫做目光影壁他是取了
很多的观众参与者眼睛里面最亮的一个反光的部分然后把这些光亮放在了一个墙上是一个墙面装置然后你就感觉看进了很多很多人的眼睛里面然后我们也常常说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好然后就无论怎么样就感觉你看进人的眼睛里
你非常认真地在看着这个人你好像也看到了他灵魂深处的样子的这种感觉
然后其实这个展览它的名字叫刺天然后这也是这个展览的中心一个核心的装置作品是三件作品合为一体的这么一个大型超大型装置应该说是它 2008 年的作品飞行器再加上 2024 年的两件新作品一个叫刺天一个叫补天这两件作品
然后我们也把图都放在了 show notes 里面所以我一边描述大家可以一边去看一看就是
就是飞行器之言作品其实是当年参加上海双年展的一件老作品是把一个农用手扶拖拉机一个上海桑拿达轿车和一个用铝制材料去做的波音 747 民航飞机的模型连接在一起用白色旧衣物有点像缠胶带一样把它们缠在一起的感觉让它们三个合为一体
好像就象征了不同人群在这里汇集在一起比如说有农民然后有开着桑塔纳然后在城市里面做生意的人然后也有当时越来越多的人跟世界跟比如说国际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必须要坐飞机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
然后这些人在社会当中进行这个物理和地理上的流动,然后当时也有很多社会阶层上的流动和跃迁。就是我对这三件作品合在一起的理解是,飞行器之言作品其实象征了对过去的一个,
反应或者是这件作品的基础因为它更多的是对于历史和 21 世纪初历史状态的一个回顾那在这个飞行器的中心它其实就生发出了一个 15 米长的金属针直刺到这个美术馆大厅的上空这就看起来充满了未来感
我在录之前还在跟蓝讲就说这种开始然后在这件作品的描述就开始讲说这件作品代表了人类想要探索宇宙探索外太空的野心与欲望刺破了天空也代表人类其实去到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然后你不知道天空的外面有什么你只有把它刺破把它打破这个界限然后才能去
看到才能有机会去探索未来有什么其实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对我来讲在我的印象里非常男性视角的对于世界的探索的一种
角度通过这种暴力打破刺穿冲破的方式好像很有勇气的但是实际上有一些不顾后果的去探索这些未知的东西包括他用到的材料也是大量的金属
就是当时我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其实我有一点就是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因为感觉这和尹秀珍其他的作品的风格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不同但是接下来的一件作品叫补天其实又把这个作品的温度拉回到了我们熟悉的这个温度这个补天大家看到这张图片里面就是在美术馆的顶棚他用上千件旧衣物缝制了一个有一点像
那种玻璃花窗效果的这么一个装置就这些衣服拼在一起然后有灯透过来然后你就好像是这个金属针真的刺破了某种玻璃顶棚然后这个玻璃完全碎掉了但是又被引锈针用线把它缝起来了
这些衣物当然也来自观众的捐助然后他用这些集体的力量其实去弥合了这个刺破天空的这个窗口
然后也借用了比如说我们传统意象里面像女娲补天啊然后这种意象但其实我感觉更多的我会看到是这种集体记忆或者说集体物品大家彼此之间的连接又把这个人性的一面给补充回来又把这个作品的温度感觉就拉回来了一些嗯
其实它刺的天也是就是集体所拥有的一个冲向外太空的愿望可能不是真正的宇宙对而是一个就是去抵达某种集体梦想的这个过程嗯
对然后这个展览里面其实还包括了他的一些不同时期的比较小的作品然后包括他探讨床上探讨迷和探讨这些就是我感觉他整个很多时候他在思考的是一个就是社会对人做了什么或者说人在这个历史时期
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然后通过艺术的方式一个是怎么去呈现一个是怎么去修补和治愈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我还蛮期待的不知道寒假回国有没有机会去看这个展览对我其实上一次就想去了没有时间对但是我觉得看看照片大概也能够就是想象出那种震撼
是的而且我真的觉得虽然就是说现在在比如说大美术馆获得这种大 solo 展的女性艺术家还是非常少但是比如说当之前在一些有草匪的歌展然后现在在上海有尹秋珍的歌展这种大型的歌展回顾展我觉得还是一个
非常好的让大家去了解这个艺术家的机会而且当你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你就会意识到这个艺术家不是就是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这些作品他真的经过了就是几十年不断地思考和累积然后不断地去沉淀出的这些作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其实去看到这些作品吧
也希望我们这一期的播客能够帮助你更全面的去了解尹秀珍她的个人创作跟个人经历吧对
如果在上海的伙伴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去 PSA 看它的各展然后这个展览也是免费的对然后它一直展到 2025 年的 2 月 6 号所以大家在新年包括春节的时候都可以去看对刺破天空是一个也对未来美好的祝愿了
如果大家看了的话也欢迎和我们交流和我们分享今天的 Bubble Wrap 就到这里啦然后我们今天提到的作品的相关信息也会全部更新在小宇宙的 show notes 里面大家一定记得要去看看哦也希望你能订阅我们点赞转发这期播客你可以在小宇宙 Apple PodcastOvercastSpotify 听到我们的声音拜拜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