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破幻见真:从《牡丹亭》到《蛇形挽歌》,虚实交织的东方美学沉浸式叙事探索

破幻见真:从《牡丹亭》到《蛇形挽歌》,虚实交织的东方美学沉浸式叙事探索

2024/12/31
logo of podcast ✨超越之路

✨超越之路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吴嘉辉
梦宁
Topics
梦宁:就本次访谈的主题,从时代背景、嘉宾经历、创作实践、行业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与吴嘉辉导演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AI时代创新创业者,特别是未来艺术创作方向的朋友提供新的视角。 吴嘉辉:分享了个人从播音主持专业到戏剧表演和导演的转型经历,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理解和诠释。他认为,将个人经历中对西方文化的叛逆,转化为对东方美学叙事根基的探索,是其创作理念转变的关键。他强调了创作主动权的重要性,以及对表达的深入思考。 吴嘉辉:详细介绍了《蛇形挽歌》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以及AI和VR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他指出,AI技术在作品中应用较少,VR技术主要用于营造感官共振和提供叙事自由性,并分享了在使用VR技术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挑战,例如硬件限制和交互设计复杂度。 吴嘉辉:对比了电影叙事和沉浸式叙事,指出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观众的角色和参与度。电影叙事中观众是观察者,沉浸式叙事中观众是参与者,甚至成为叙事的一部分。他详细介绍了《蛇形挽歌》如何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包括多层次叙事、眼神交互等细节。 吴嘉辉:探讨了融合新技术的同时如何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他认为技术是服务于创意艺术的工具,应增强而非干扰情感表达。他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挑战观众、打破认知局限的理念。 吴嘉辉:对2025年VR行业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他认为线下空间与虚拟现实会结合,头显性价比会提高,沉浸式叙事会发展得更成熟。他还探讨了沉浸式创新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全感官沉浸体验、具有社交属性的线下空间、AI驱动的个性化叙事等。 吴嘉辉:分享了对未来最有潜力的艺术创作方向的看法,他认为具有社区属性和叙事驱动的互动娱乐将会成为一种主题。他还谈到了当代艺术创作者需要具备的开放心态、跨界合作能力以及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吴嘉辉:探讨了如何在保持艺术本质的同时拥抱技术变革,他认为技术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工具,创作理念应以情感和人本位为核心。 吴嘉辉:分享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感悟,以及对新晋创作者的建议,他强调保持好奇心、觉知和对未知的探索,并真诚地与观众交流。 吴嘉辉:探讨了如何在商业价值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他认为需要理解市场,但不迎合市场,创作多层次的作品,并保持长期视角。 吴嘉辉:分享了未来创作规划,包括筹备VR互动电影,探索多层次叙事结构。他还认为AI时代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类的情感深度和文化底蕴。

Deep Dive

Key Insights

吴嘉辉导演是如何从播音主持专业转型到戏剧表演和导演的?

吴嘉辉在大学期间学习播音主持专业,但后来退学并前往北京成为一名戏剧演员。他首次进入孟京辉导演的剧组,深入探索戏剧表演与创作,逐渐从演员转型为戏剧导演,掌握了创作的主动权。

吴嘉辉导演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吴嘉辉的创作理念是“破幻见真”,融合诗意与现实,通过古老的东方思想与当代对话,探索虚实交织的东方美学。

《蛇形挽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什么?

《蛇形挽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牡丹亭》中的“至情论”,吴嘉辉好奇这种情感是否仍然存在于当代生活中,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创作。

VR技术在《蛇形挽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VR技术在《蛇形挽歌》中用于打造沉浸式体验,通过眼神交互、音效和舞台美术设计,营造感官共振,并将叙事的自由性还给观众,使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电影叙事与沉浸式叙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电影叙事中观众是观察者,叙事节奏和视角由导演掌控,故事是线性结构。而沉浸式叙事中,观众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叙事是非线性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官直接体验故事。

吴嘉辉导演如何看待AI和VR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吴嘉辉认为AI和VR技术可以扩大叙事的可能性,但技术应服务于情感表达,而不是成为干扰。他强调技术应让观众感觉不到其存在,以增强沉浸体验。

吴嘉辉导演认为未来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吴嘉辉认为未来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情感深度和文化底蕴,AI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和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艺术创作者应保持人性,避免被信息流牵着走。

吴嘉辉导演对未来的艺术创作有何规划?

吴嘉辉正在筹备一部VR互动电影,观众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进入故事,体验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目标是打造全方位的沉浸感。

吴嘉辉导演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中的创新?

吴嘉辉认为创新在于打破认知局限,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角和体验。他强调创新需要勇气挑战观众,并从古老的东方哲学中寻找创作的根基。

吴嘉辉导演如何看待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之间的平衡?

吴嘉辉认为创作者应理解市场但不迎合市场,设计多层次的作品,保持长期视角,真诚地与观众对话,而不是追求短平快的商业成功。

Chapters
吴嘉辉导演分享了他从播音主持专业到戏剧表演和导演的转型经历,以及在创作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例如疫情期间创作的环境戏剧和对沉浸式叙事的尝试。他强调了叛逆精神和自我探索的意义,以及新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可能性。
  • 从播音主持专业转型到戏剧表演和导演
  • 退学后进入戏剧行业,加入孟京辉剧组
  • 从演员到戏剧导演的转型,对创作主动权的理解
  • 个人经历对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的理解
  • 环境戏剧和沉浸式叙事的尝试
  • 疫情期间创作环境戏剧的经历
  • 新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表达可能性

Shownotes Transcript

【背景介绍】

在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新时代,东方美学的表达形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蝶变。科技的参与为传统艺术开启了全新的创作空间,让更多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数字科技的革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塑艺术创作的边界,通过先进科技手段对东方美学进行创造性的解构与重组。艺术家们得以在想象力和视觉呈现的虚实交织中,编织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沉浸式艺术体验。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局限,更开创了感知与体验的全新维度。

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人机协作正在开创艺术创作的崭新篇章。东方美学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既拓展了艺术表达的边界,又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多维度的沉浸式叙事探索,我们得以在科技与传统的交汇处,发现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我们邀请到吴嘉辉导演。本次交流活动我们将围绕「破幻见真:从《牡丹亭》到《蛇形挽歌》,虚实交织的东方美学沉浸式叙事探索」,与吴嘉辉导演一起探讨科技赋能下的东方美学表达解构、“破幻见真”的沉浸式多维叙事体验、AI时代的未来艺术创作,分享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我们期待通过这次深入的对话,能够给更多致力于成为AI时代创新创业的超级个体/创业者,尤其是未来艺术创作方向的朋友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共同探索AI时代下创新创业的新路径。

【嘉宾介绍】

本期活动的飞行嘉宾吴嘉辉导演,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北京文化基金青年戏剧导演人才计划成员。作品以“破幻见真”为创作理念,融合诗意与现实,通过古老的东方思想与当代对话。2024年担任短片《蛇之哀》的导演和制片人,同年四月底在日本京都和奈良完成拍摄。2023年担任VR沉浸式作品"Mnemosyne" 的导演和制片人,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导演扶持计划。其戏剧版本《牡丹惢》入围威尼斯戏剧节户外表演单元,上海国际艺术节走出去单元,首演于博洛尼亚戏剧节,受邀参加爱丁堡艺术节。2022年,担任短片《阴阳行走》导演与制片人,入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短片季、Hishorts厦门短片周,荣获意大利都灵Life Beyond Life最佳影片。2019年—2021年间制作并导演多部戏剧,代表作《蚂蚁招待所》受邀参与北京青年戏剧节、杭州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

【超越笔记时间轴】

00:00 主持人梦宁开场,介绍本期Ultra Talk 第19期线上交流活动

00:13 梦宁介绍本期交流活动背景

02:02 梦宁介绍本期飞行嘉宾吴嘉辉导演

04:06 嘉辉回顾从播音主持专业转型到戏剧表演和导演的个人经历。

05:06 分享退学后进入戏剧行业的契机,首次加入孟京辉剧组并深入探索戏剧表演与创作

06:23 从演员到戏剧导演的转型,阐述对创作主动权的理解与其重要性

07:43 个人经历如何塑造对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的理解,强调叛逆精神与自我探索的意义

08:28 重新思考西方文化的影响,探讨东方美学的叙事根基及其对创作理念的转变

09:50 嘉辉分享创作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如环境戏剧和沉浸式叙事的尝试

11:13 嘉辉分享疫情期间创作环境戏剧的经历,结合作品《蚂蚁招待所》探讨戏剧与真实环境的融合

12:42 探讨新技术的出现如何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表达的可能性

14:10 嘉辉介绍《蛇形挽歌》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

14:54  探讨AI和VR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16:08 分享VR技术在沉浸式叙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挑战

17:07 对比电影叙事与沉浸式叙事,探讨观众从观察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19:23 嘉辉详细介绍《蛇形挽歌》如何打造沉浸式体验,并分享互动体验设计的细节

21:23 探讨过去十年观众的变化,以及不同年龄段对沉浸式艺术形式的接受度

23:49 探讨在融合新技术时,如何保持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性,技术应服务于情感表达与叙事内容

25:15 嘉辉分享艺术创作中的跨学科合作在艺术创新中的重要性

25:34 探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价值,作品应如何定义和实现创新

28:49 展望2025年VR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趋势

32:37 探讨沉浸式创新项目的发展方向:全感官沉浸体验、具有社交属性的线下空间、AI驱动的个性化等

34:02 探讨未来最有潜力的艺术创作方向,强调社区属性与叙事驱动的互动娱乐

34:33 当代艺术创作者应具备的开放心态与跨界合作能力,关注观众体验,保持真诚与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38:03 探讨如何在拥抱技术变革的同时保持艺术的本质

39:33 分享创作生涯中的最大感悟,鼓励新晋创作者保持好奇保持觉知保持对未知探索的心里,真诚与观众对话

41:44 探讨如何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理解市场但不迎合市场

42:54 分享艺术创作与创业产品的共性,强调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力与长期视角的重要性

44:02 嘉辉分享未来创作规划,筹备VR互动电影并探索多层次叙事结构

45:03 探讨AI时代艺术创作的核心竞争力,强调情感深度与文化底蕴的不可替代性

48:03 互动交流讨论《蛇形挽歌》,探讨艺术创作类作品评估标准与主观性问题

50:16 主持人梦宁总结并致谢,回顾本次活动的精彩内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主播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