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结束,共持续36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至少30多个政权,政权更替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分为四个小时期: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包括曹魏、蜀汉和东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在263年灭蜀汉,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280年灭东吴,完成了统一。
西晋的统一时间很短暂,细算起来只有20多年,被称为“暂时统一”。
十六国时期的主要政权包括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燕、后燕等,被称为“五胡十六国”。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是一本经典的通史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专业性与通俗性兼备,但在史观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由于成书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书中带有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法的痕迹,使用了如“地主阶级”、“农民起义”等词语,这些在今天的史学界已不再流行。
王仲荦在书中大量引用史料,描述了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苦难,如被剥削、压迫、饥荒、瘟疫等,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抨击。
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分为三步:首先阅读通俗性通史著作,形成整体架构;然后阅读每个朝代的专门著作,深入了解;最后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十四史体量庞大,文言文难懂,记事分散,容易磨灭兴趣,且存在史实错误,初学者应先读专业历史学家写的通俗性历史著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