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通过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举荐,成为曹操的丞相文学掾,这是他登上政治舞台的开始。此前,曹操曾征召他,但他因汉室衰微且被曹操控制而拒绝。最终在曹操的威逼下,司马懿被迫出仕。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并未获得重用,主要从事一些普通的本职工作,如随曹操征讨张鲁时提出建议,但未被采纳。由于加入曹操集团较晚,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人才济济,司马懿没有太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司马懿曾奉曹操之命与曹丕交往,为曹丕出谋划策,获得了曹丕的重视和信任。尽管曹操警告曹丕,认为司马懿有野心,但曹丕与司马懿关系良好,多次保全了他。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开始大放异彩,被封为和津亭侯、丞相长史,成为曹氏霸府中的核心幕僚。曹丕利用司马懿调整丞相府的人事布局,为全面掌握权力铺平道路。
魏明帝时期,司马懿终于获得军权,被任命为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驻守长安以对抗蜀汉的军事威胁。他在关中多次打退蜀汉的进攻,军功显赫,逐渐成为曹魏军权的核心人物。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随皇帝曹芳祭拜高平陵时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夺取武器库,隔绝禁军,并联合曹魏元老功臣,最终迫使曹爽交出权力。司马懿随后以谋反之罪处死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掌握了曹魏朝政大权。
司马懿在平定淮南叛乱时,不顾年老多病,亲自率军出征,迅速击败王凌。他承诺免除王凌的罪行,王凌不战而降,最终在押送途中自杀。司马懿通过此举震慑了反对者,巩固了司马氏家族的权势。
司马懿去世时,司马氏家族已经掌握了曹魏的朝政大权,但尚未达到可以立即取代曹魏的程度。司马懿在临终前的两年内为家族开启了取代曹魏之路,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由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完成。
参考文献: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 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胡志佳《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 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卢建荣《魏晋之际的变法派及其敌对者》 王晓毅《正始改制与高平陵政变》 王晓毅《司马懿与曹魏政治》 郭熹微《论魏晋禅代》 张伟国《司马氏篡魏军政凭借考》 范兆飞《魏晋之际的党派分野和士族升降——以淮南三叛中的太原士族群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