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城市有事嗎?EP152 | 🎓都計114級畢展專欄 G6 漁村轉型觀光,成為生計轉機還是文化危機? 上集

城市有事嗎?EP152 | 🎓都計114級畢展專欄 G6 漁村轉型觀光,成為生計轉機還是文化危機? 上集

2025/5/21
logo of podcast 城市有事嗎

城市有事嗎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Topics
成大都計114級第六組規劃團隊: 台湾的渔村和渔港面临诸多问题,导致衰落。渔业资源减少,人口老化外移,政策支持不足,转型困难重重。我发现,过度依赖单一经济和缺乏针对渔村特殊需求的政策是主要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才能帮助渔村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 渔村的衰落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资源减少,年轻人不愿从事渔业,政策支持不足,这些都加剧了渔村的困境。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渔村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相关政策的改进。

Deep Dive

Chapters
介紹成大都計114級第六組的畢業專題,以台南青鯤鯓漁村為例,探討如何透過「慢活」概念,結合當地資源,進行漁村再生。
  • 成大都計114級第六組畢業專題:Lights UP! 魅力‧慢活青鯤鯓
  • 以「慢活」為主軸,重新想像漁村的可能性
  • 結合文化、生態、觀光,打造永續發展的漁村

Shownotes Transcript

亲爱的朋友你们好欢迎来到城市有事吗与城大都记 114 级 B 展合作专栏这系列我们将从 B 展各组的主题出发寻访各地有趣的案例以及分享幕后的辛酸血泪让我们在云端交流一同走入城市关心城市大小事发生什么事

大家好我們是成大都基 114 級第六組規劃團隊我們這次以 Light Up 美麗慢活青昆神作為主題特別專注在台南一個小漁村的規劃至於為什麼選這個地方我們又發現這裡什麼樣的魅力就請第六組團隊一起來和大家聊聊吧

不知道大家平常喜不喜欢吃海鲜我超喜欢那说到海鲜不知道各位饕客是不是会为了品尝最新鲜的海产来去渔港走一趟呢说到渔港其实近年来有许多渔港渔村借由行销宣传以及新鲜海产而受到游客欢迎每到假日总是人潮满满而有些渔村透过环境改善扩建观光设施规划而带来人潮但大家知道吗

台湾的渔业发展乃至于其所在的渔村以及依靠的渔港仍存在着众多的课题尚待解决也逐渐导致众多渔村的没落和凋零

没错,四面航海的台湾自古以来有着丰沛的渔业资源以及优异的地理位置发展出多元及具竞争力的渔业包含陆上与海上养殖、沿岸渔捞、近海与远洋渔业等是世界数一数二的渔业大国但近年来许多沿海的小渔村没落,渔港也面临废港在这之中又有哪些因素呢?

对我也发现其实台湾很多渔村好像都面临到渔港渔机或是渔村人口外移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

要说到这些,我们可以先从认识台湾的渔村开始台湾的渔村大多是因为渔业的需要而产生有了港口建设后,渔民聚集,逐渐发展成生活一个个的渔村便慢慢产生了那你们知道台湾总共有多少个渔港吗?我记得大概是有 224 座渔港包含 9 座第一类渔港,215 座第二类渔港

渔村的没落可以归根于几个原因一是环境因素因为早期过度捕捞以及近来气候变迁跟环境污染的关系全球渔业资源逐年减少渔获量也变少又同时面临到人力成本增加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渔港选址的问题

台湾大部分的早期渔港没有受到妥善评估海岸环境所以导致后期泥沙淤积严重影响到渔船进出的功能导致民国 84 年至今已经有 21 座渔港被废港其实 3 座渔港被渔业数列入低度使用

其实渔村的没落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因为人口老化与外移严重渔业的发展随着资源减少加上长时间需要出海工作工时长日夜颠倒环境恶劣脏乱年轻人多已不愿跟随着跑船现在的渔工也几乎都是外籍移工为主而依附着渔业渔港的渔村聚落也就此成为人口严重外移产业没落的凋零聚落有些渔村也逐步思考转型发展的契机

在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下除了已经被废港或是地度利用的渔港面临到转型的难题许多有名的渔港也都朝向多元化的发展开拓不同的业务或是朝着观光化去转型

近年来有很多渔港凭借着最新鲜的海鲜透过网络行销、直播拍卖以及产地直送的海产热炒餐厅刮起一阵旋风成为了观光客假日品尝海鲜与踏青的好去处也为渔港还有渔村带来人流与新的发展机会接下来我们想要跟大家从渔村发展与相关政策聊聊以此来回应渔村的发展脉络以及该如何多元转型以及发展呢

在进入主题之前,想先问大家,你们有没有发现近几年台湾的政策焦点是不是好像越来越集中在科技产业跟服务业上面呢?好像是耶,农业或渔业的新闻真的比较少出现,没有特别注意的话很常被忽略,这对于台湾或是对于我们生活造成什么问题吗?举个例子好了,从 2000 年到现在,中央对农业的预算比例一直在下降。

这让像青昆深这样的渔村长期处在资源比较少的状态而且因为很多渔村过度依赖单一经济一旦渔价下跌或渔获减少整个地方的收入就会受到冲击难怪这么多年轻人会选择离开渔村工作机会少转型又难同时人口持续老化真的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但不是近几年有一些地方创生农村再生的政策吗这些对渔村有帮助吗有

有 像是 2020 后由地方创生 3.0 还有农村再生条例 食农教育政策这些都有带动一些地方关注希望透过文化保存 产业调整与教育推广为农村与渔村注入新动能只是你们知道吗到今年为止台南合定的 103 件农村再生计划中只有 8 件是在渔港在政策支持与资源的投入部分可能还是比较缺乏的

这比例真的太低了吧难怪大家常说渔村发展很容易被忽略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现在的政策和补助设计都比较偏向农村没有针对渔村的特殊需求我觉得这正是问题所在虽然渔村承载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但因为地处边缘人口结构老化还有建设成本又高等等的问题加上现在现行法规跟基金设计比较偏向为农村设计

不太容易符合渔村或是滨海聚落的条件缺乏对渔村需求的具体机制导致渔村在生相对被忽略在资源争取上也一直都是很困难的状况我们刚刚聊了这么多台湾渔村在地的处境那如果放到整个政策脉络来看政府现在到底是怎么样看待这些渔村的发展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可以从几个上位的政策来看首先是在国土计划中台南市对于渔村以及渔港有做明确的功能分区和发展策略重点在于土地永续利用提升基础设施还要结合海洋资源保育跟生态旅游让地方经济可以一起被带动起来

所以像青昆深这样的地方也有被纳入考量吗?有,面对人口老化和产业转型的挑战青昆深这类的聚落被规划以生活、生产、生态三个面向为核心导入农村再生跟生态保育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像以往那样的随便开发破坏原有的聚落样貌我记得地方创生 3.0 的计划很常被提到

那这个计划又是怎么连接到渔村的呢?这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地方创生 3.0 希望透过青年返乡文化保存以及创新产业的整合来活化地方资源并改善基础设施这样对渔村这种渔农混合地区特别重要

因为它有潜力发展成兼具生态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不只是卖鱼而已除了创生,有没有针对渔业本身的政策呢?其实是有的哦农业部也推动了渔业永续经营基础建设计划像是改善避风港、防波堤这些基本设施同时也引进一些观光与休闲渔业的元素不只提高附加价值,也让渔民生计更稳定

这样听起来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让渔村更具弹性跟韧性对吗没错希望青昆山或是其他渔村不再只是渔业的作业基地更是一个能结合文化与观光的生活场域

所以从国土计划到地方创生再到基础建设这些计划整个方向其实都是想要让渔村变得更宜居也更有未来对吗对整体政策都在朝向文化经济生态三者兼顾的永续发展方向迈进只是理想要落实还需要更多细致的规划跟在地参与

所有這些對於漁村漁港要如何轉型其實在台灣也尚未有明確的指導規劃許多漁村透過社區力量與農村再生計畫的支持致力發展也有透過縣市政府的協助執行硬體面的環境改善與設施興建像是前瞻計畫的水環境改善計畫就成了眾多漁港環境風貌轉型的契機

那究竟漁港的转型还能有哪些多元的方式或许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案例来思考台湾可以怎么操作我之前看过位于马尔他的马萨克洛克渔村的案例过去当地的居民主要以捕鱼为主但随着全球渔业资源下降以及年轻人的外流渔村逐渐陷入衰退

大約 10 年前,馬爾他政府與當地社群開始積極規劃再生策略目標在於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並同時注入現代創意在這轉型過程之中,政府推出了專項補助計畫鼓勵老房子修繕、公共設施升級以及環境整治並邀請設計師以及文化專家來合作將漁村打造成兼具歷史記憶與現代藝術氣息的旅遊景點

發展到現在馬薩克洛克不僅保留了傳統漁業的痕跡還結合了咖啡館、藝術展覽、海鮮美食節等多元活動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熱門景點

我记得当地居民对于保护传统遗产是非常执着的但他们在这个同时还是愿意放下这些执着然后慢慢接受一些新技术或是创新的理念像是当地许多老旧的渔村建筑在修复后被改造成文创工作室还有民宿同时保存了历史风貌也成为创意产业的新基地

这也反映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是很重要的不只让当地资源与外界资源整合也让这个小渔村能在现代旅游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很多人其实也会质疑说观光发展会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环境但其实马萨克洛克也是非常重视生态跟环境保护的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当局也严格控制旅游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从这些做法来看马萨克洛克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再生案例也是在发展观光时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的永续发展样本

沈阳,你刚才提到透过政府补助与在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才促成这样的结果可以进一步说明一下这过程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马萨克洛克的再生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跟居民之间建立的沟通平台在这个转型的初期当地政府举办了很多场的公厅会还有工作坊邀请居民、企业还有文化专家共同参与还有讨论

让大家可以去共创还有了解对地方未来发展的期望还有顾虑这种从下而上的参与模式让每一个当地的改造项目都能获得居民的认同还有支持同时政府也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还有技术辅导帮助居民去修缮老房屋改造这些公共空间让整个再生计划更具实际可行性然后打造长期效益

这样的跨界合作不仅局限在政府跟居民之间其实很多国外的大学设计团队还有文化机构也会加入到这个计划之中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透过多方的合作马萨克洛克成功打造出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富有现代创意的社区品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流以及国际投资者的关注看来在马萨克洛克的再生过程中跨部门的合作跟知识传递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马萨克洛克的成功经验能给台湾什么帮助呢我觉得马萨克洛克案例告诉我们成功的渔村再生不仅仅是对旧有建筑的翻新而是整体社区以及产业模式的革新我们必须认识到保留传统文化资产是再生计划的关键而这些文化资产不只代表了当地的历史记忆其实也是吸引旅客的重要资源所以将这些资产保护好是很重要的

再来就是像是跨界合作以及政府的支持都为再生计划提供很多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与生态永续也是同时必须纳入在规划中才不会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很多的当地需求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在保护跟发展之间寻求到更好的平衡打造出一个具有国际吸引力又能真正改善在地居民生活的多元化社区

我也認為馬薩克洛克的成功不只在於硬體建設的改善方面也體現在軟實力的提升上像是培育在地人才推廣海洋文化舉辦地方節慶等等措施都是讓居民認同這個轉型計畫的重要手段當居民能真心認同自身的文化價值改變的推動就不再僅僅是上層的倡導而是由下而上的自發行動

漁村再生必須在保存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不能一昧地排斥現代技術也不能忽略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這樣的再生模式正是我們在推動本土漁村轉型時可以參考的經驗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認為或許台灣在思考漁業、漁村、漁港的未來發展與轉型契機時可以結合的要素那究竟台灣現在的漁村轉型發展如何我們又從中發現了哪些問題敬請期待下一集的討論我們將從我們的發現中融合所選基地來思考如何規劃漁村的轉型發展

如果期待我们的分享也请千万不要错过 5 月 23 到 25 到台北华山文创产业园区或是 6 月 11 到 14 日在台南成功大学未来馆实体来看成大都记 114 级毕业特展我们的毕业作品与四年成果都会现场展示免费进场亲自走一趟打开与城市的新对话

如果你对空间、产业、南铁地下化、地方创生有兴趣,可以追踪城市有事吗 podcast,以及成大都记 114 级毕业特展 IG,对于主题有任何想法可以私讯粉丝专页。城市有事吗?来并展看看啊!我们下一次见,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