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5|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音樂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feat. 車炎江

EP5|音樂是流動的建築-音樂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feat. 車炎江

2025/3/25
logo of podcast 大叔聊古典

大叔聊古典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Topics
車炎江:我大學就讀建築系,起初是基於一種想當然爾的想法,認為在理工科系中,建築系與藝術的關聯性最強。學習過程中,確實接觸到素描、水彩、油畫等藝術相關課程,並累積了大量的製圖經驗,這些都為我日後轉向音樂領域奠定了基礎。此外,建築系學習的藝術史和建築史,也讓我對音樂史的學習更加容易上手,並能更深入地理解不同音樂風格背後的文化脈絡和時代背景。然而,單純從書本和老師那裡學習西洋音樂史,並不足以真正理解其內涵,唯有親身體驗才能真正領悟。我認為建築物可以被視為音樂的容器,不同的建築空間會影響音樂的創作和呈現方式。例如,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複雜的空間結構,造就了其獨特的聲響效果,也對音樂創作提出了挑戰,促使新的作曲技術的產生。不同建築空間的特性會影響聲音的傳播和感受,因此,不同類型的建築空間適合不同的音樂風格。 在國際間的學術研究領域,音樂與建築的關係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我雖然是建築系畢業,但過去很少將建築知識與音樂專業結合。直到親身經歷,例如在古希臘劇場所址唱歌,才深刻感受到建築空間對聲音效果的影響。高樓層建築臨近高速公路,高樓層反而噪音更大,這也與聲音傳播的規律有關。台北國家音樂廳的建築結構,導致不同樓層的聲音效果差異很大,高頻聲音在高層座位更清晰。許多多功能演藝廳的聲音效果不佳,因為其設計並非專門為音樂演出而考慮。歷史上,歐洲一些非皇家投資的音樂演出場所,其空間聲響效果並非完美,但其音樂呈現更注重精神層面的表達。 學術界對音樂與建築關係的研究,常從歷史案例入手。例如,当代作曲家 Carl Jenkins 的樂曲《Palladio》,其靈感就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 Palladio 設計的圓廳別墅。音樂和建築都具有數字化的核心成分,例如比例和節奏,這構成了它們之間聯繫的基礎。音樂理論的基礎是數字,而建築設計也需要考慮比例等數字關係,兩者都建立在數字之上。西方音樂中的「完美音程」的概念,建立在簡單的整數比上,這與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的思想相符。音樂和建築都以數字為靈魂,兩者之間更容易相互轉換和借鑒。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獻堂禮拜中,一首經文歌的節奏比值與教堂的長寬高比例相符,體現了音樂與建築的巧妙結合。20 世紀,布魯塞爾 1958 年萬國博覽會的展覽館,其設計與電子詩篇的音樂作品緊密結合,體現了建築與多媒體藝術的融合。一些當代建築師將音樂作品中的數字信息,轉化為建築設計中的尺寸和比例,以此創作建築作品。用音樂作品作為建築設計靈感的來源,需要選擇可以被量化的音樂作品,提取其中的數字信息。台灣建築師黃聲遠的作品,雖然沒有直接從音樂中提取元素,但其作品中體現出一定的音樂性。布索尼的《對位幻想曲》中,樂譜的第一頁繪製了一座教堂的圖樣,其 12 個空間對應作品的 12 個樂章,體現了音樂與建築的對應關係。西方音樂記譜法是一種視覺符號,這使得它與視覺藝術和建築之間存在許多轉換的可能性。 彭博/育廷:建築系課程中,一部分與藝術相關,例如素描、水彩和油畫等。 彭博/育廷:簡譜也是數字和符號的組合。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而當你在享受音樂與建築這兩種藝術之際,都會有撼動人心的效果。今天《大叔聊古典》邀請建築系出身的音樂學家車炎江,與我們分享從希臘羅馬時代,一直到幾十年前的當代,音樂與建築兩之間的連結,遠比我們想像地還來得緊密!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