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威教授:在明清时期,稻米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要粮食来源,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消费者在购买粮食时,会综合考虑价格和质量,并非一味追求低价。
对于农民来说,稻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即使种植过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番薯则成为农民日常主要的粮食。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稻米消费,减少番薯的食用。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种类和等级的稻米,例如太湖地区种植和消费梗米,而南京等地则消费鲜米。
明清时期的稻米主要分为杂粮和鲜米两大类,梗米(Japonica)因其粘性和香味而备受推崇,但产量较低。
东北地区的大米种植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明清时期东北地区不产水稻。
全国稻米市场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华北地区主要消费小麦、小米和高粱,而华中和华南地区则以稻米为主,这与交通成本和地域文化有关。
华中和华南地区稻米产量增加的原因,不仅与人口增长有关,还与稻米的商品化和社会地位象征有关。
马尔萨斯人口论忽略了粮食种类多样性、地域差异和市场因素,对粮食问题的分析存在局限性。
对明清时期稻米种植和消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吃好”的追求以及稻米市场的发展,以及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