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迁》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北平故宫博物院为避免珍贵的文物落入敌手或毁于战火决定迁移国宝从 1933 年到 1947 年
故宫博物院 13427 箱文物先后经历了南迁、西上、东归、北运历时 14 年的长征其时间之长、数量之大、艰辛之巨在世界文物史上都堪称之最文物重返故都再次清点几乎无一损毁、遗失这在世人看来简直堪称奇迹
这些故宫国宝究竟是怎样完成历时 14 年的迁移的?否则这一浩大功成的都有哪些功臣?转运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辛困苦?哪些地方成了抗战时期故宫国宝的藏身之地?
这 13427 箱文物历经十多年辗转两万公里历经敌机轰炸天灾人祸却无一损毁这个奇迹究竟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故宫国宝千禧之谜下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讲到
抗战胜利以后故宫博物院重庆总办事处决定把所有疏散后方的文物仍然迁回南京在此期间故宫部分国宝存放在四川乐山、安古乡近八年没有丢失一件文物也没有发生一起损毁事故
抗战胜利后的 1946 年 4 月国民政府颁赠安谷乡各个宗祠金漆大匾一块以示嘉奖匾额正文为马恒提写的"公谋鲁弼"四个楷体大字"公谋鲁弼"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相传圣人孔子的家中建有一道"空心家壁"专门用来保存圣人的书籍
圣人的伟大思想之所以得以流传千年这道嘉碧功不可没因为孔子生活在鲁国所以后人就将这道嘉碧取了一个名字叫鲁碧公谋鲁碧意思就是当地乡民保护国宝的功劳跟孔子那道嘉碧一样了不起
从 1933 年 1 月开始,故宫文物从北平南迁到南京,然后由南京西迁到贵州、四川等地保存。抗战胜利后,又于 1947 年 12 月 9 号全部回到南京。前后历时 14 年,辗转了 2 万多公里,最终这 13427 箱文物全都完毕归赵。
历经了战火 天灾 人祸竟然做到无一损毁这个奇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人们在今天可能想象不到当初为了迁移故宫人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时间一共打出 13427 箱每件文物的包装至少有四层纸 棉花 稻草 木箱有时外面还套上一个大铁箱
这个步骤保证了运输途中不管是翻车、进水损失都微乎其微根据千蕴文物的负责人之一庄上岩的儿子庄林回忆说故宫人为了打好包曾专门去琉璃厂请来大古董商号的专家传授方法对一些易碎的瓷器还打开入宫时没开封的景德镇瓷器比照景德镇当时的包装来学习
尽管有古董专家指导,但是如此精密浩大的打包工程主要还是出自故宫人自己的摸索和实验。1.3 万多箱文物,几乎都是由故宫里的文物专家、老职工,包括当时的领导亲自动手,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严密。尤其是占到文物总箱数将近三分之一的瓷器、青铜器和石鼓,最怕运输颠簸。
一般一个瓷盘会被五六个叠放捆绑先以棉花裹住外侧再用纸包起来最后用绳子绑紧才能装进约半米见方的特制木箱里故宫人经过反复的空中落下实验确认无误后这才在箱子外面打上当时政府和北平故宫博物院的封条而封条上记载着封存的年月
就这样,从挑选南迁品到如此耗时的包装完成,故宫人一共花了近一年时间。而南迁途中,正是这些繁复过度的包装帮助这些中华文化瑰宝度过了几次劫难。根据当年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的儿子欧阳定武介绍,
一点三万多箱文物来回两万公里路程没意外那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乐山 峨眉就有守卫不小心枪走火汽车在马路上翻车这样的事故但由于包装瓷石有时箱子落水了因为有油纸隔着书画最多是边角受潮有时瓷器箱子摔了裂缝也被捡到最小这些损失途中故宫都有专人一一地记录下来
欧阳定武坦诚无一损毁一失其实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并非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坏但完全损坏到不可修复的只有几件与几十万件文物相比确实近乎于零了让庄陵印象最深的是 1933 年前时任北平故宫博院院长的马恒先生曾责成庄陵的父亲庄上炎打包石鼓
石鼓是唐代出土的珍贵文物上面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的字刻在石皮上但当时石皮已经跟骨身分离每个石鼓都有一吨多重石头很旧外部都风化了一不小心就蹭到字庄林回忆说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父亲是如何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庄陵的困惑后来在故宫学专家郑新渺的一篇论文当中得到了解答 2010 年郑新渺在《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中追叙故宫人经过反复商量使用浸湿的高丽纸附在石骨面上用棉花清暗使纸张接近石身干了以后就固定在那里即把石皮上的字紧贴于骨身上
然后每个石鼓包上两层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辫子缠紧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内用稻草塞岩石箱外包上铁皮条这才保证了那些石鼓毫发未伤
13427 箱故宫文物从北平到南京由南京分流到贵州、四川抗战胜利后重庆聚首又重返南京路途漫漫战火纷飞又是如何保证异乡不差呢?根据欧阳定武回忆这首先得益于故宫一套规范的文物清典核对制度
在南迁前故宫人对每一件运出的文物全部重新清点核对编号造册有专家行政人员和领导组成五到六人小组按照青铜瓷器书画玉器等门类分头进行记录人审核人唱票人监理人都要签字从北平出来的时候每个箱子都有编号
随五批文物一起离开北平走完全城南迁路的还有二十位故宫人其中包括马恒、庄上炎、纳志良等近十位故宫专家还有工人眷属一大批文物运到南京以后曾一度存放在上海期间经历了一次再核对一套更规范的制度基本在那时确立了下来
比如一件文物品名年代尺寸颜色花纹都要写在文物单上装箱时装箱单就封在箱里另一份原始单子要装订成册印刷出好几份除了故宫人自己留存之外还要分送给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这样几家对册子文物数量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缩水
在战争年代运输途中的波折是超乎想象的而故宫人是靠一套落实到人头的制度完成这次奇迹是迁移的欧阳定武回忆说从 1933 年正式迁出北平开始沿途就很不容易了有一次运送文物的消息在徐州走漏了风声有土匪准备接火车当地政府头一天剿匪第二天火车通过过程很惊险
漫漫长路并不总是那么一片坦途有很多时候需要靠原始的坚抗方式前进那么故宫人是如何应对繁琐的文物挪窝呢 1937 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南京有不保之余国民政府决定西迁 1.3 万多件南迁文物也分三路追随南路的八十箱由庄上岩负责中路的 9369 箱由欧阳道达负责
北路的 7286 箱由那治良负责其中除了故宫文物之外还包括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剑的珍品为保证一路上人不离物、物不离人文物虽有军队护送但是所有车辆上均配有故宫人全程直接押送从总押运官到每个押运小组必须盯在那儿不离开文物一步
根据欧阳定武回忆,按照规定,文物每到一个地方,出发时间、运输工具、转岗、转车、转船、故宫人必须有文字记录。欧阳定武的父亲欧阳道达由于是三路总负责,为此签下的字不计其数。在签一的过程中,即使对扛箱拱也有牌子管理法。
那时一个扛箱工要从出库管理员手里拿一个牌子箱子运到了牌子就交给入库管理员一个牌子算一个活摔了箱子要登记出库入库管理员都由故宫人担任运完了两边要对牌子合对好了签字画押以后才能发车有一点差错就走不了
这样的制度也保证了庄上严护送的八十箱精品书画、瓷器等能够经湖北、湖南辗转到达贵州贵阳、安顺再到川南八县无一损失而巧合的是从 1937 年最后一批文物离开南京到 1947 年文物回到南京两个日期竟然是同一天然而完整如初的文物其实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跨过了整整十年
除了堪称颠沛流离的运输之外故宫人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同样严峻的如何能让 1.3 万多件文物精品不毁于保存期间呢这一担心是事出有因的在战乱时期能用的仓库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庙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气潮湿白蚁滋生几年下来那些书画绸布青铜器怎么能受得了自然的侵袭呢
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管理仓库的故宫人平时要请质疑专家要务去疑天气清好相对平安时要把文物定期拿出来整理晾晒晾晒是一个技术活拿一箱需要晒故宫的专家们都是内行按照当时的故宫制度每一次晾晒都要有专家在场有卫兵把守有几个人签字有的必须专家亲自动手工人主要是协助
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晾晒必须在众目睽睽下进行那时经常租农民的长院晒文物,长院外围有部队站岗、放哨另外,谁开箱、谁监督、谁晾晒、谁装饷、怎么入库整个过程都有一个清单,又叫出组单小组里每个人都必须签字,尽管每组的规模不一,最多的是十人左右的小组
大一点的开箱整理当时规定还要由法院、军队、政府的代表到场总之必须保证有人做事有人监督数年的避难期里缺长院缺人手是家常便饭所以不少书画至多每年轮上通风一次文物亭在乐山和重庆期间由于白以蜀害趋紧故宫博物院甚至动员家眷们一起上阵欧阳定武的母亲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对庄陵来说,故宫人的签字程序并没有给年龄尚小的他留下太多记忆。但随父亲给文物、吹吹风、晒晒太阳的经历,却成为他童年回忆中的一段幸福时光。根据他回忆,我们的仓库安顺华严洞和八县飞仙岩几乎都四野无人,非常僻静。
我与哥哥经常在露天场子里看中国人最好的字画晚上就跟父亲玩文物接龙你说朝代 我说画家 他说作品后来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不时能在字画里发现我的旧相识那时我们曾近在咫尺
严密的文物管理制度似乎必然令那场堪称奇迹的文物南迁顺利完成。但作为当事人的后人,欧阳定武和庄陵却不这样认为。庄陵说,他一直认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比制度更重要的是人。可以说他父辈那一代故宫人的整个生命都是为了文物的完整。
在欧阳定武的印象里父亲欧阳道达即使在暂时结束运输出任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期间也每天不闲着父亲上班下班天天如此轰炸的时候也一样那首先不是一种生存手段而是一份兴趣和事业在故宫人眼里文物神圣把文物交到你手里是莫大的光荣所以你也必须兢兢业业地担当
欧阳定武回忆这场南迁当中有不少随行人员还是矛头小伙他记得最深的是一个只有 16 岁的小孩姓李文物交给他不论年龄他一样要负起责任来庄陵则回忆说父亲庄上炎自从 1937 年 813 事变后的第二天启程护送八十箱文物向南进发时就已自认为一辈子是故宫人了
1944 年庄上炎护送文物从安顺华烟洞到八县飞仙岩由于战时薪水停发庄上炎一家在护送途中经常是风餐露宿当时的飞仙岩原是八县深山里的一条石油沟只通一条石子路山里还有老虎出没这是庄林童年的恐怖记忆
后来庄上岩把石油沟里藏文物的地方命名为飞仙岩旁边的小河命名为虎溪有一句话说国家灭亡以后尚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
在著名学者张建华看来这场文物南迁承载了太多厚重的东西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和翻山越岭的汽车承载了故宫的万象国宝故宫人则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
欧阳定武认为文物南迁是一场举国合力完成的奇迹他绝对不是一个博物院院长几个知识分子就能做到的那时有军队护卫 有人民支持文物运出北平时 每节车厢都有军警火车经过的每个分段 地方都会派出军力一些路段还设有骑兵沿路跟着火车跑
到了乐山村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几个村子的族人没二话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谈价格这类事很多地方百姓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责任故宫人的功勋没有被忘记
1946 年 5 月由于护持故宫文物有功故宫博物院乐山办事处主任欧阳道达俄媒办事处主任纳治良双双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胜利勋章再后来纳治良和庄上岩于 1949 年 1 月奉命押运一批故宫文物从南京迁往台湾从此长居宝岛而欧阳道达则留守南京库房
当第三批文物被运出库后他立即用混凝土封闭了库门保证了剩下的一万多箱文物留在了大陆后来庄上炎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直到 1969 年退休有人曾送他一方图章上面刻着老庄老运好庄是庄乡的谐音运是运气的运又是运书的运
庄上言爱不释手晚年时庄上言仍自称守藏历庄上言带着文物离开南京后马恒再也没有去过南京对他来说那是一个伤心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马恒继续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52 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直到 1955 年去世享年 74 岁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同州共进中国青年报原作者张在军王梦杰
编辑海宽制作小蕾王鑫监制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