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金器具主要用来显示拥有者的尊贵地位和权力,因为黄金本身非常昂贵,且传世的黄金器具数量稀少,几乎为王公贵族所独有。
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头村汉墓出土的金臂鞋高3.1厘米,长3.9厘米,重8.4克,制作精湛,融合了镶嵌工艺,展示了东汉后期金匠的高超技艺。
类丝工艺是将金条拉成细丝,精心编制成各种网状或变形的部件,再加以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常与玉器和宝石镶嵌结合,用于制作精细的金器。
硫金工艺是将黄金和水银混合制成金汞剂,流涂在金属器物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附着在器物表面。
唐代金银器皿中的盒分为上下两部分,形制多样,用途广泛。大盒多用于盛放药物、茶、香料和其他贵重物品,小盒主要用于盛放化妆品。
1972年内蒙古伊克昭蒙出土的金牌饰牌面上压制出四郎式牛的文样,以牛的脊柱为轴,画面线条流畅,动感极强,文饰丰满,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鹿型金怪兽高11.5厘米,长11厘米,重257克,为匈奴游牧民族铸造,造型雄浑,头部有鹰嘴,双角倒八字形,尾部环形,是匈奴统治者勇猛高贵的象征。
大理崇圣寺三塔出土的金翅鸟高18.5厘米,重125克,形象威猛,是印度婆罗门教大神提施奴神的坐骑,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八部众之一,象征着破除一切障碍,具有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唐代的流金银仪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外壁装饰有鸳鸯、红艳、寿代等祥瑞文样,象征着相依不离、和谐美好和国运长久,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工艺的高水平。
故宫珍宝馆的红宝石梅花盆景高29厘米,盆高7.8厘米,金盆上场下脸,盆壁饰有万字帝文和寿字,盆中梅花树以铜镀金树干、翡翠小叶、红宝石花瓣、宝兰心、金蕊制成,风格富贵热烈,是专为宫中帝后寿诞特制的祝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