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明清档案:内阁大库八千麻袋事件始末(下)

明清档案:内阁大库八千麻袋事件始末(下)

2025/1/27
logo of podcast 档案揭秘

档案揭秘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沈宁海
Topics
我讲述了明清档案在清末民初的遭遇,从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的处理,到罗振裕的抢救,再到中央研究院的收购和整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最终归宿。这批档案几经辗转,险些被毁,最终成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源。我详细描述了各个阶段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以及他们为保护这批档案所做的努力。这其中包括北洋政府的无序处理导致大量档案流失,罗振裕的个人努力和资金投入,以及中央研究院在陈寅恪、傅斯年等学者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收购并整理了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献。 这批档案的命运,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和学术界的努力。

Deep Dive

Chapters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计划建立历史国务馆,明清档案暂时有了归属。然而,1921年前后,军阀混战,筹备处将八千麻袋的档案贱卖,部分档案流失。
  •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计划建立历史国务馆
  • 1921年前后,军阀混战,筹备处将八千麻袋的档案贱卖
  • 部分档案流失

Shownotes Transcript

接下来您将收听到档案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悬而未解的尘封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真实还原的热点事件我是沈宁海跟随我走进解密

《明清档案》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明清档案》数百年间一直深藏大内然而在清末民初,他们同国运一起跌宕起伏,险象还生末代摄政王因碍眼决定烧掉北洋政府将八千麻袋当废纸卖掉

日本满铁公司和燕京哈佛学社争相收藏围绕这批档案半个多世纪出厂人物可谓是各色分成最终这些档案在一众文人志士的保护下成了历史研究的金矿与殷墟甲骨、敦煌遗书、居延汉简一起并成为近代文献史上的四大发现

在清末风雨飘摇之际九卿汉林不元终身不得窥见一字的大内密档为什么面临被焚毁的命运被当作八千麻袋废纸处理的文献资料又是怎样在众多文人志士的保护下逃过一劫的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明清档案劫内阁大库八千麻袋事件始末下

在上期节目里我们讲到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打算建立历史国务馆于是在国子监成立了筹备处 8000 麻袋明清档案算是有了归属

但到了 1921 年前后,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了无娘的孩子。当时筹备处主任和几位同僚将八千麻袋分批贱卖,几万斤名勇乐至万历年间的档案卖给了白纸方的商人,这批大清为修名史而征集的档案也从此永久地流失了。

而存放在五门内外两侧朝房和端门门洞内重达 14.8 万斤的档案卖给了西单排落路南的童茂增纸店 1922 年 2 月客居天津的前朝遗老罗振裕来北京办事了解到这批档案的下落以后就找到童茂增纸店当听说这批档案正准备化成纸浆的时候他心急如焚表示我愿意将这批废纸全都高价收购

指电老板一听有利可图答应转售给他为了抢救这批宝贝罗振裕四处举债将档案重新集中在京津他的朋友兼亲家王国伟以前曾在上书房行走知道这些档案的价值他们一起组织了十几个人对这些档案进行了选择性的整理编幕

后来随着史料从刊出编陆续运行,宫中所藏明清档案逐渐被世人所知,为学界所关注。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专门致函教育部,请将清内阁档案剥为北大史学材料,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留在五门上的精品,即有 62 箱 1502 代,这才归到北大国学门下。

北大为此成立了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胡适、李大钊都有参与 1925 年 7 月王国维在清华演讲《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他说今日之时代可谓之发现时代并将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列为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同年北大国学门也出了成果整理出档案 52 万多件出版档案汇编多种为当时的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史料明清档案随 8000 麻袋进入公众视野 1925 年 10 月 10 日成立的故宫博物院也专门下设了文献馆可谓我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档案馆 1930 年那些仍然封存于深宫的内阁档案被文献馆接管

占原内阁大库档案的 65%虽然命运多舛但是内阁档案大多归了工匠总归是没有流散但后来可惜的是王国维不久就沉浮自尽失去经济来源的罗振裕也已经无力支撑此项整理只能忍痛割爱为内阁档案寻找新主人 1927 年 9 月 25 号上海申报刊登一则不足 40 字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全文是

前年罗振裕照废纸价收买去内阁档案 8000 代罗已出售于日本人松崎即日出运松崎是谁呢日本学者曾为满铁大连图书馆搜集中国古籍在中国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而满铁作为日本清华的一个重要的情报资料中心早就臭名昭著

以北大教授马恒为首的北京学界立刻群起公职借助新闻媒体口诛笔伐并上书国民政府坚决阻止把这批民族文化瑰宝运出精金国民政府文训以后派出农矿部参事等一群人马前往查办这才发现罗振裕早在 1925 年就将全部档案以 1.6 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藏家李胜夺李胜夺也是前情已老

这位不仅有倒卖敦煌遗书的前科而且还曾经跟前教育总长傅增湘一起从八千麻袋当中淘宝 1925 年把档案弄到手以后他本以为可以搜寻出宋代孤本却不想在这浩如烟海的文档中根本无从下手本来他就是个文物贩子无心整理研究恰逢库房漏水就赶紧想着转手

马恒这时得到消息日本、法国都有买家竞相购买他就写信给中山大学的傅斯年请他出面傅斯年是五四时期的学生领袖组织动员能力一流但是因为款项过大也无能为力

这时恰逢国民政府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傅斯年入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把清华五大导师中的三位都揽入所中而其中就有国学大师陈寅恪

1928 年 9 月傅斯年在上海请胡适及新婚的陈寅恪午餐席间谈及内阁大库档案陈寅恪说国史之责托于洋人以旧事感情言之国之耻言陈寅恪的话让傅斯年夜不能寐当天晚上他就上书蔡元培历陈收购大内档案的三大理由一 此一段文物不致散失于国有容

二明清历史得而整理三历史语言研究所由此一得声光顿起必可吸引学者来合作蔡元培接到信时即将卸任但仍然千方百计拨出两万元经费谁想到经费还没到位又传出燕京哈佛学社准备买下这批档案的消息

这李胜夺一看两家机构抢起来了,立刻拿出了无伤不坚的无赖乞丐,表示非三万元莫谈。心性孤傲,从来不愿出面求人办事的陈寅恪,这次放下了国学大师的架子,亲自跟自己向来极端讨厌的商人在价格、钱款等事物上斡旋,筹划操办。

由于担心层层请示延误时机,傅斯年甚至决定如果超出预算就先行买下,再以继承事实暴逼中研院承认。后来经过陈寅恪等几次周旋,最终敲定,7000 麻袋,座驾 2 万元均由中研院收购。1929 年 8 月,李胜夺转让的档案全都运到五门西翼城楼。

就这样这批 15 万斤的档案在几经辗转迁徙,夹剪已到,潮湿没烂,重铸熟砍之后只剩下 12 万斤,其中还有破烂不堪者大约 5 万斤。内阁档案的交易是陈寅恪加盟中研院以来为十余所具体承办的第一件大事,他也将研究这批档案列为自己的工作。

为了整理这些档案,陈音阙特地在北平城内租赁了一处宽敞舒适的四合院。除了在清华授课之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北海静心斋办公,带领十余所历史组人员,比如徐中书、李光涛等整理内阁档案。

这年九月,傅斯年与陈寅恪筹划成立了明清史料编刊会,另聘史学大家朱熹祖、陈元以及年轻的学术中坚徐中书为编刊委员,拟了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准备一边进行整理、分类、编幕,一边刊布印行,将珍贵史料公之于世。陈寅恪精通史料考证,博学多识,

朱熹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参加了北京大学国学门内阁档案的整理陈元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掌管文献部领导规划了清宫档案的整理有这三位学者坐镇十余所的工作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作家岳南在《南渡北归》一书中写道这是陈寅恪一生在生活上最舒心精神上最得意学术上最有创建的吉盛时期

1929 年 9 月开始的内阁大库档案整理、刊行工作不仅使十余所在短时间内声光顿起也为起步未久的清史研究开创了新的范式受西方现代学术进任的傅斯年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强调研究重点应当放在发掘新材料方面他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剧中称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

我们只是上穷必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为了保证严谨高效档案整理之初傅斯年就制定了看似严苛的 12 条他将整理人员分为 6 股每股由书记员会同工人两名工作每日工作 8 小时上下午各固定休息 20 分钟凡工作时间即闭锁大门禁止出入室内也禁止交谈

针对档案碎片化的问题整理又分为七步费时最多的是去灰与铺平十余所工作人员李光涛在明清档案与清代开国史料一文中回忆

我们乃是整天的八小时都在自纸堆里爬进爬出一片片的自纸都要展开细看的而且这些自纸都是几百年的旧物附带的尘土又特别多每一麻袋或细胞倒在地上时尘土便腾起多高室内差不多犹如烟雾一般

不说别的单说这些麻袋在我们整理结束以后所装的灰土便有 120 余袋堆在五门前端门门洞内每袋灰土最少以 100 斤计算的话也就共有 1.2 万斤之多了

档案的初步整理按照罗振裕预言,十幅之力约十年完成。那么照此估算,石狱所的 25 人至少需要 4 年。但是石狱所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初步整理,将全部档案大致按照年代分类清理。二次整理的主要任务是分类上架,到 1932 年年底完成,整理上架的 7 万余斤档案以编定简明目录可按年所求。

1931 年明清史料假编出版这是内阁残档大规模刊行问世之史蔡元培亲自撰写了序文批评以前的修饰者只滥用间接的材料而忽略直接的材料希望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可以开一些以后注重直接史料的风气关注历史剖析热点厘清脉络发掘真相

这些遗落在历史细节的珍宝本来是器物但是经细致辅弄 细心筛选 理性分析竟然让很多历史真相株连璧合史料观的巨大变化使清史研究也面貌一新

清史对于入关前的旧事曾经长期隐晦而史书记载语言不详北大国学门的学者们借助大量清出档案打开了清出研究的新境界揭开了诸如夏架多尔滚等清出谜题其中孟森与郑天庭可为代表

李光涛则以近水楼台之变在十余所极刊先后发表一系列的文章考定清入关前后史识比如《萨尔虎之战》等也被学姐称为档案史学派的先驱但遗憾的是这个红红火火的局面随着 1933 年热河陷落平津局势紧张告终

3 月 25 号,史玉所除了负责内阁档案的第一组之外悉数迁往南京陈寅恪、徐中书仍然在北平继续整理当时对于档案是否南迁,徐中书与傅斯年是有分歧的傅斯年深恐档案毁于战火而徐中书则认为,一旦南迁之前的整理工作就全付诸流水了一切必须从头开始,所以不愿意停下来

仿佛是在与战争的阴影赛跑第一组孤军奋战在 1935 年还刊行了明清史料以边并边各实测这时傅斯年不再犹豫他让李光涛将档案择要装了一百箱约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与图书古物一起南运他们先迁长沙后迁昆明最后落脚在李庄

李庄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经常是食不果腹即便如此李光涛和王崇武等仍在整理大库档案以及明石路中得出了很多硕果只是因为没有印刷设备而未能刊印战后这批档案回归南京 1949 年又随中研院迁往台湾直到 1951 年才全部开箱重新进行登记整理

那么除了上面所说的这批档案中研院十余所当年挑剩下的还有大约五万斤一千七百麻袋档案始终存放在五门和端门 1952 年被接收归故宫明清档案馆保管这批吃之不得弃之可惜的宝贝让新中国有关部门和专家无奈了好几年一直到 1958 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三年多认为不能再让麻袋们睡大觉了

由于事关重大,国家档案局在当年 3 月份给国务院写了一个报告,几天以后得到批示同意清理。大规模清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清理从 3 月 12 号开始,承担清理任务的是档案局的全体共青团员,他们提出利用业余时间奋战百日完成任务。

这一次清理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明崇祯年间的《科抄》青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的修改稿残档这一次清理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为了避免造成损失专家们建议再复查一次

第二次清理用了三个多月,参加的人员更多,有国家档案局的干部,全国档案学习班的学员,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这次清理更加细致,对那些零片、碎片、残件都没有放过,最终把清除的残件进行了分类,装成 300 多袋,其中以吴三桂的提稿等最有价值。

1958 年 9 月 25 号国家档案局给国务院写了清查报告并提出具体的处理建议你将 300 多袋有价值的进行整理大部分废品予以销毁国务院领导同志当天急做了指示同意照办原销毁的 1358 袋中如果学校研究机关有愿意拿走一部分作为标本的可以赠送

就这样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八千麻袋事件终于完结那些当年没随八千麻袋出宫被故宫文献馆接收的内阁档案 1933 年随故宫文物南迁在 1950 年 1953 年 1958 年 1962 年分批运回了北京

1954 年 档案馆又接收了北京大学 文科研究院以及历史博物馆遗存的零散档案 共 1694 袋又 672 箱如同百川入海 内阁大库档案除运到台湾的部分如今大都汇聚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明清档案是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留存的国家记忆是紫禁城皇室生活的直面写真具有原始性、唯一性、权威性、丰富性等鲜明特征成为明清历史研究不可替代的学术资源石于卓当年整理、刊布、研究内阁大库档案的努力不仅在 1920 到 1930 年代为清史学界开创了档案制史的新范式

其所提供的原料仍在滋养后来的清史研究至今仍未衰古人研究历史重文献清档案如清史专家戴毅所言除近代考古发掘所得甲骨、碱毒外中国历朝历代档案已丧失殆尽

明清档案却因八千麻袋事件被重视如今存世一千多万件与殷墟甲骨敦煌血经居岩汉检一起被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

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北京日报原作者孙文业编辑海宽制作小蕾王鑫监制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