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 234 | 当退休老人和负债打工人成了素人作家

Vol. 234 | 当退休老人和负债打工人成了素人作家

2025/1/1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T
Tony
无相关信息。
何谷
李静泽
王迪
萌萌光
蜗牛
袁林
Topics
何谷: 何谷是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他通过写作老伴的生平来消化丧偶之痛。独居在唐山的他,儿女都在北京工作,他不喜欢社交,每天听着书走上一万多步,自己做饭自己吃。他常把老伴的生前往事拿出来回忆,有时快乐,有时抑郁,有时感慨,有时悲伤。这是他内心的精神锻炼,年龄越大,往事反而越清晰。今年中秋,何谷开始写老伴的生平,回望两人35年婚姻的细碎往事与风与历程。他说想让老伴在文字里再活一遍,有时写着天黑了,抬头看窗外万家灯火,泛起一种孤独感,他会叹息如果当时让有关心病的老伴坚持去治疗,是不是就没有意外发生。

Deep Dive

Key Insights

Why did the retired teacher He Gu start writing about his late wife?

He Gu began writing about his late wife to process his grief and keep her memory alive. After her sudden passing, he spent nearly a decade reflecting on their 35-year marriage. Writing allowed him to relive their shared moments and cope with his loneliness, often feeling a sense of regret about her untimely death.

What impact did He Gu's writing have on his readers?

He Gu's heartfelt writing about his wife resonated deeply with readers, particularly those of his generation who found nostalgia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in his stories. His work also attracted younger audiences, including a Stanford student who followed his daily posts. His writing gained significant traction, with one post reaching over 70,000 views.

How did the 35-year-old man named Snail use writing to cope with his struggles?

Snail, a 35-year-old man who faced immense financial and emotional stress after his parents' deaths, used writing as a therapeutic outlet. He documented his daily struggles, including his job as a telemarketer and his efforts to rebuild his life. His writing not only helped him process his pain but also garnered a following of over 20,000 readers who found inspiration in his resilience.

What role does writing play in preserving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history?

Writing serves as a powerful tool for preserving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history. Historian Wang Di emphasized that everyone is a historian when they document their own stories. Non-fiction writer Yuan Lin highlighted that amateur writing captures raw, authentic experiences, offering a glimpse into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and contributing to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societal changes.

How did the internet change the way ordinary people engage with writing?

The internet has democratized writing,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non-professional writers to share their stories widely. It allows individuals to express themselves freely, connect with diverse audiences, and find validation through shared experiences. This shift has made storytelling more accessible and inclusive, enabling ordinary people to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ry landscape.

Chapters
一位70岁的退休教师何谷,以文字记录下与老伴35年婚姻的点点滴滴,以此来缅怀逝去的爱人。他的真情实感触动了无数读者,也让他成为了拥有数万粉丝的素人作家。
  • 何谷用近十年时间消化丧偶之痛
  • 在社交平台连载老伴生平17篇
  • 获得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岁月纪实奖
  • 作品引发广泛共鸣,读者包括年轻人和斯坦福学生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分钟 邦尼李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退休老人 不愿鸡娃的 80 后妈妈 35 岁负债 40 万人生从头再来的打工人等等这些普通人为何坚持写作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一财播客

有这么一群普通人不是专职写作却用一次次平时如水的记录映照出中国当下普通人的生活境遇本期我们来聊聊这些素人作家的故事各位听众平时有喜欢记录和写作的习惯吗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70 岁的退休教师何谷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去消化老伴骤然离世带来的悲痛独居在唐山的他儿女都在北京工作他不喜欢社交每天听着书走上一万多步自己做饭自己吃百年孤独都听了四遍他常把老伴的生前往事拿出来回忆有时快乐有时抑郁有时感慨有时悲伤那是他内心的精神锻炼年龄越大往事反而越清晰

今年中秋,河谷开始写老伴的生平回望两人 35 年婚姻的细碎往事与风与历程他说想让老伴在文字里再活一遍有时写着天黑了抬头看窗外万家灯火泛起一种孤独感他会叹息如果当时让有关心病的老伴坚持去治疗是不是就没有意外发生

10 月 2 日起,何谷选择在每天凌晨三四点把老伴的生平发在社交平台上每天发一千字,共连载 17 篇,每发送一篇,就像是与老伴的隔空对话他说,就当成跟他的一次聊天,一次重逢在这之前,他以《我恋何谷》之名写过自己的姥姥、婆婆、父母、姐姐和哥哥那些朴素的文字触动了千千万万读者,也让他成为粉丝量数万的普通写作者

在近一万五千字的老伴的生平里他以真情实感书写自己亲历的往事迅速涨粉到六万他这么写道你来时没有天险异象你走时也没有心抖坠落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平庸人但在我的记忆里老伴活得像一道光赤诚黄绿欢蹦乱跳热气腾腾意外的是他凭老伴的生平获得首届小红书身边写作大赛的岁月纪实奖被邀请到北京

跟他一样获奖的写作者中有不愿鸡娃的 80 后妈妈有 35 岁负债 40 万人生从头再来的打工人有帮助母亲寻找自由的女儿参与写作大赛的上万名普通人留下了两万三千多篇文章囊括了云云众生中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群一个个平凡的人生故事汇集成一幅生动的时代面貌

在为获奖者颁奖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静泽说这些非职业的写作者证明了一件事那些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和奋斗只要被写出来就有光芒在视频和图像泛滥的时代文字依然是通向心灵和世界必不可少的途径继续聊聊何谷的故事他把自己描述为一个长得有点磕沉不太会说话没有文笔也没什么文化的退休老人

2004 年退休至今,她的生活很简单,儿女离家去了北京,都没生孩子,她也乐得清闲有大把的时间,在退休后陆续听大不投的《战争与和平》,静静地顿合《平凡的世界》,大卫科波菲尔写作的初衷是闲来无事,自己哄着自己玩,也没想着输出情绪价值从 2023 年 6 月开始,她在小红书上发笔记,除了生病,每天都写

他说写作让他的生活更加充实日常中又多了一个抓手内心更加丰盈文字是心灵的读语写作的出发点是孤独但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对孤独也有一定程度的阻隔和消解作用

他写自己的亲人都是小人物也都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扣不需要塑造什么形象皮笔就来自然释放他从不研究该写啥能记住什么就写什么仿佛自己的人生重活了一遍发布时也不会选图片搞排版能发出去就行

何古知道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学价值但有真情实感他表示他是文学素人其实每一个人无论是农民工人快递小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柔软最敏感的所在那就是文学他在折服中总有一个恰当的时机被唤醒一旦被激活会感动自己也会感动别人

一开始是很多同龄人在他文字中回忆起时代浪潮和人间烟火有人留言浓处味淡淡中去肠有人感叹莫道迎光晓游槐照夜心逐渐的很多年轻人来留言甚至有在斯坦福念大四的孩子告诉他每天早晨都等着看完奶奶发布当天的文字再去上课

何谷说一个垂暮之年的老太太何德何能敢承受这般一美之词她第一篇文章就有 600 人阅读最高的一篇阅读量有 7 万多相当于有 7 万人看了她的作品对一个平凡的退休老人来说是莫大荣幸

合谷的写作在餐桌上或是梳妆台前拿着女儿用过的贝克本背面来写而其他更多的写作者则是在上下班的通勤车上在午间走出写字楼透口气的小公园长椅上在晚餐后准备出门遛狗之前写作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用手机写作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德国文学家本亚明曾经窥探在当下讲故事的人已变成了一种与我们日渐疏远的存在而且与我们的生活越走越远讲故事的艺术行将消亡李静泽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讲故事的人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拥有更自如的表达空间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之间抵达了文学的本源

他表示每一个讲故事的人忽然发现可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不是一个封闭的房间也是一个会场讲故事的人不仅确认了自我也在广泛的共鸣中迎来他的世界文学常被塑造为一个遥远的高高在上的事业但事实上文学不仅是艺术也是由普通人的书写来构成的情感经验与信念的共同体

李静泽在普通写作者身上看到生命中的风霜与雪花好月圆也看到平凡中的金戈铁马风霜剑气

比如 35 岁的中年男人蜗牛,父母同时癌症晚期,他花光积蓄,背上 40 万债务,父母还是走了。他选择拖家带口到广州,在城东村租下一间月租 600 元没有电梯和阳光的房子,从零开始,从电话销售员做起。他每天面对开单压力,每天打 100 多个电话,喊几十次口号,干了三个月才挣到 140 元的第一笔收入。

他把所有的崩溃痛苦与压力都偷偷写出来每天在公司楼下的长椅抽空写日记是这个中年男人喘息的空间从记录入职的第一篇笔记至今蜗牛有了超两万粉丝累计写了十万字他说与生活的这场战斗低着头是躲不掉子弹的要是被生活整死了这就是他留下来的证据他要是熬过来了这就是他的励志故事

再比如曾经在南京做记者的萌萌光采访过几千人过了 40 岁后他突然想为父亲写回忆录把父亲当作采访对象曾经有隔阂的父子俩坐下来不再以父亲和儿子的身份相处父亲变得完全陌生向儿子袒露自己人生的前半段

龙芒光用十天采访写下十万字回忆录他也由此结识一帮年轻写作者大家建起一个回忆录陪跑群鼓励年轻人为家中长辈写作他表示老年人最富有的就是阅历和经验是他们用一生换来的智慧观点和精神这是买不来的价值作为晚辈的我们有义务帮他们抢救那些会消散在时光尘埃里的回忆

在英国工作的雅思老师 Tony 因职业身份接触很多留学生和家长群体他发现那些能有经济实力把孩子送到英国念书的中产家庭或多或少都有直升机父母的掌控欲他常被家长们重金聘请去帮助孩子解决各种生活难题甚至被学生家长指令去拆散孩子的恋爱关系

在他的笔下留学生的生活并非表面的光鲜亮丽孩子和父母有着深层次的情感纠葛和权力博弈每一个逃脱不了父母控制的孩子内心都有压迫与痛苦他以见证人局外人的视角真实呈现每一个故事既是对自己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疏解也是向外聆听更多受众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王迪认为素人写作的价值在于把每个人的经历写下来他曾说过一句话人人都是历史学家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其实你就留下了历史用记录对抗遗忘非虚构作家袁林多年来一直在接触素人写作他的非虚构文学《我的皮村兄妹》就是对一帮当代劳动者文学的全面展现袁林认为素人写作常常是真实朴素的能看到很多原生态的生活

他佩服那些不同行业不同生活状态的普通人能在生活的间隙里进行持续的碎片化写作长期地记录自己的人生与思考袁灵说他一直抱有一种观念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写作的目的就是大声地宣示一个人的存在互联网上的写作可以让人们互相看见通过记录自己通过叙述可以见自己见众生这就是写作的意义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各位听众愿意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分享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