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一场聚集人才、高校、产业、科技……的深度对话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一场聚集人才、高校、产业、科技……的深度对话

2024/11/2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庆
史亦朝
杨宇东
熊辉
Topics
杨宇东: 认为工科大学教师应具备至少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呼吁教育部制定相关规定,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工科教师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 强调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需要改进,避免“飞升即走”现象,鼓励教师进行真正的科研工作。 刘庆: 指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存在根本性问题,导致就业难和人才需求脱节。 分析了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加速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快速变化等问题。 强调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认为具有挑战性的科技问题主要来源于产业界,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熊辉: 认为大学教育应更注重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训练,而非专业本身。 建议大学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选择不当带来的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强调基础学科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和应用性,将物理逻辑和未来应用讲清楚。 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需要改进精工实习等实践环节,与时俱进。 史亦朝: 分享了自身选择专业的经历,以及参与带薪实习项目的体会。 认为带薪实习项目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帮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方向。 表达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和迷茫,大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目标。

Deep Dive

Chapters
当前大学教育面临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嘉宾们探讨了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如何协同破局,以及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 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 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
  • 科技发展加速导致用工市场需求快速变化
  • 需要进行教育变革

Shownotes Transcript

Translations:
中文

能不能 教育部 做 一个 规定, 工科 的 大学老师 的 任职 资格 霸 有 至少 一年 企业 的 工厂 的 工作 经历, 作为 基本 要求 和 条件。

表面 看 是 教育 问题, 其实 背后 我 发现 它是 我们 所谓 的 心智 生产、 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 国家 的 重大 面积 的 一个 基础设施。

现在 我们 有 很多 突出 的 矛盾, 比如说 人 岗 不 匹配, 比如说 整个 学科 设置 不合理。

我在 选专业 的 时候, 是 我爸 我妈 他们 给 了 我 规划 了 两个 主要 大 的 方向。 而 我 更多 的 关注 是我 将来 要 去 什么 学校。

我们 今天 就在 交大 这么 一个 非常 有 历史意义 的 一个 盛 宅 来 聊聊 教育 问题。 今天 我们 邀请 到了 长三角 国家 技术创新 中心 主任 刘庆 刘 主任, 香港科技大学 广州 协理 副校长 熊辉 熊 校长, 以及 重庆大学 crop 项目 毕业生 是 一朝 同学。 高一 高二 开始, 我的 两个 语文老师 在 课 上 的 特别 好, 一下子 就 把 我 吸过去 了。 我想 这个 文学 太好了。 那那 你 选专业。

还是 很 好的, 我 觉得 就 说明 你 那个 时候 有人 引导 你我 觉得 现在 大学生 其实 这个 专业 我 觉得 可以 大 适当 淡化。 其实 大学 是 学 一个, 怎么说呢? 是 学 一个 能力, 思维方式, 对, 得到 一个 基本 的 训练。 其实 我们 中国人 老是 讲 的对, 行行出状元, 你 其实 读 什么 专业 都 可以 做成 一个 伟大的 一件 事情, 只要你 认真 干。 是的。

那就 碰到 另外一个 问题。 如果 这些 小朋友, 这些 大学生, 新的 大学生 进入 学校 之后, 好像 进入 98521, 好像 现在 分数 很高 的 这些 院系。 但是 他 肯定 会 碰到 才发现 这个 专业 他 觉得 他 没 兴趣, 对, 或者 压力 太 大对, 完了 不愉快 了, 心情 不愉快 之后, 他 变成 中流 了。 他 怎么 去 解决 这些 问题 的。

其实 学校 的 目的 是 培养 人, 这个人 应该 要 根据 市场 的 变化, 市场 的 需求 来 变化。 而 你 如果说 只是 想到 学校 自身 的 发展, 你 做 科研 你 干, 那 你可以。 但是 你 不能说 对我 我 这个 专业 一定要 招 多少 人, 因为我 有 这么 多 老师。 这是 现在 我们的 其中 也是 一个 问题。

看 今年 的 数据, 1179万个 高校毕业生, 我们 看到 其中 毕业 之后, 很多 的 去 考研, 研究生 大 扩招。 第二 考 公 也是 很 热。 但是 还 发现 一个 特别 有趣 的 现象, 叫 本身 砖。 所以 这个 当中 是不是 反映出, 其实 我们 以前 包括 跟 刘院长 经常 在 聊, 就是 我们 关于 教育 其实 有一个 挺 长 的 一个 挺 大 的 一个 焦虑 始终 觉得 有些 根本性 的 问题 没有 解决。

我 觉得 现在 我们 国家 存在 学生 就业 难 和 企业 找不到 合适 的 人才 这 两个 矛盾 共存。 它 其实 就是 一个 脱节 的 问题。 但 脱节 的 原因 我 觉得 有 很多, 在我看来, 可能 学校 没有 完全 按照 市场 的 需求, 专业 的 这种 变化。 比如说 我们 现在已经 从 一个 过去 的 制造, 现在 变成 创造 了。 现在 我们的 很多 的 这些 专业, 它 都 随着 这个 产业 的 发展 在 要求 不同 的 来了。 所以说 我 觉得 现在 的 一个 很大 的 一个 问题 就是 学校 应该 要 实时 的 根据 社会 市场 的 需求 来 调整 我们的 专业 的 设置。

包括 刚才 刘院长 所说 的, 现在 我们 有 很多 突出 的 矛盾。 比如说 人 岗 不 匹配, 比如说 整个 学科 设置 不合理, 那么 就 整个 会 导致 我们 培养出来 的 学生 的 能力 和 真正 的 市场需求 它是 脱节 的。 这个 问题 为什么 会 产生 呢? 一方面 是因为 现在 整个 科技 的 发展 在 加速, 导致 整个 用工 市场 对 能力 的 需求 的 结构 也是 在 快速 的 变化。 我们 作为 培养人才 的 第 地方, 不 能够 跟 战场 离 得 太远。 所以 我 认为 现在 是 需要 整个 中国 做 一个 教育 的 一个 很大 的 变革 的 一个 时期。 这个 问题 非常。

尖锐 的 一个 问题。 所以 这 当中 就是我 觉得 就是 聊到 其实 这个 学科 设置, 专业 设置 的 问题。 我想 听听 刘总 你 个人 的 经历, 你 当年 是 怎么 去 思考 这个 问题。

其实 当时 的 选择, 我 上来 的 时候 选择 其实很简单。 第一, 父母 说 你 这么 小 不能 离开 重庆。 第二 然后 就是 重庆, 重庆 最好的 大学 重庆大学。 那个 时候 中国 的 工业 是 比较 弱 的。 但是 我 那时候 还是 有一个 理想, 就是我 要当 工程师, 而且 当 工程师 是一个 光荣 的 事。

我们 那 年代 90年代 说 的 自动化, 那是 属于 很 科技前沿 的 一个 东西。 所以 我 当年 本科 报 的 就是 自动化 专业。 因为我 觉得 这个 首先 是 很酷, 就是 很 前沿、 很 超前, 很 fancy。 我说 自己 首先 要 选择 自己 感兴趣 的 专业, 这是 最 基本 的, 千万不要 盲从。 我自己 定 了 三个 原则 自我 总结 出来。 第一 是 兴趣 原则, 这是 基本 条件, 然后 必要条件。 然后 第二个 原则 是 朝阳 性 原则, 但是 你 也不 能够 非要 跟 市场 作对。 然后 第三个 复杂性 原则, 因为 它 足够 复杂, 所以 它 不会 被 自动化, 所以 它 不会 被 A I 化。

小史 同学 也 我们 也 特别 有 兴趣, 刚才 我们 也 聊到 了 你是 90后, 你 当初 选择 专业 的 时候, 是你 自己 选 还是 你 父母 帮你 选 的? 其实 有 我自己 的 因素。

也有 我 父母 的 因素。 我在 选专业 的 时候, 是 我爸 我妈 他们 给 了 我 规划 了 两个 主要 大 的 方向, 而 我 更多 的 关注 是我 将来 要 去 什么 学校。 当时 我是 17年 读大学, 我 毕业 的 时候 可能 是 21年 或者 22年 左右。 因为 当时 中国 提出了 一个 中国制造 2025, 我 想着 25年 了 是不是 该轮到 我 了? 所以 我 就 觉得 可能 工程 方面 也是 我的 兴趣 之一, 也是 未来 的 发展方向。

我记得 有 一个故事 挺 有趣 的, 就是 西安交大 原来的 校长 王 出国, 他 机械制造, 他 就说 了 一段话, 说 现在 是 他们 这个 专业 还在 做 铁榔头, 说 40年 前 就这样, 现在 也没有 改变。

他说 的 那个 事儿 叫 精工 实习。 就是说 绝大部分 工科 的 学生, 学生 进来 以后, 他 要 了解 工程 是个 什么。 我 倒 觉得 那个 实习 的 设计 没有 大 的 问题, 只是 说 好像 很 传统 的 一点。 因为 过去 高考 以前 都是 在学 数理化, 反正 考 成绩 都是 做 试卷, 很少 有 动手。 只是 说 现在 他 应该 与时俱进。

我是 这么 看 这个 问题, 就是说 我 个人 认为 王 校长 说 的 这个 逻辑 本身 是 没有 问题 的, 我是 非常 认同 的。 我 过去 在 读书 的 时候, 我 经常 觉得 很 痛苦。 我说 这个 数学 为什么 会 这么 枯燥? 所以 我 考试 可以 考 得 很好, 但 并不 意味着 我喜欢。 如果你 去 教 一门 算法 课, 比如说 教 深度 学习 或者 叫 强化 学习, 你 不 能够 把 背后 的 物理 机理 能够 讲 出来, 你 不 能够 把 它 中间 的 人性 和 社会性 讲 出来, 你的 学生 肯定 是 越 教 越 没 兴趣。 这是我 个人 认为 我们 现在 中国 的 教育 一定要 改变 的 事情, 特别是在 基础学科 上, 现在 就是 需要 寓 教 于 学。

这 学校 长 讲 的 非常 好, 就是我 讲 任何 一门课 要把 背后 的 物理 逻辑 还有 未来 的 应用 讲清楚。

那 问题 也 来了, 现在 大家 都 在学 I 是不是 能够 很 快乐的 学 A 我们的 A I 的 教材? 那 我们的 学生 和 教育 怎么 去 适应 这种 变化?

我 个人 认为 其实 现在 是在 严重 脱节。

严重 作践。

对, 因为我 在 企业界 也 干 过, 像 我们 特别是 A I 这 一块, A I 是 I T 的 一部分, 整个 信息技术 的 一部分。 过去 的 几十年, 你看 我们 整个 人类 的 过去 几十年 的 科技进步, 尤其 在 I T 行业 的 科技进步, 基本上 没有 哪 一件 事情 0到1是 由 学校 做 的, 都是 企业 做 的。 换句话说, 我们 真正 的 具有 挑战性 的 问题 都 是从 产业界 产生 的。

史 同学 今天 我们 请 的 特别 对。 接下来 你 要 回答 老师 们 的 这个 提问。 他 这个 项目 之后, 对 你的 实习, 你 给 我们 谈谈 你的 切身体会。

就是说 带薪 时期 从 大二 开始 的, 我们 到 这个 企业 中, 首先 我们 要 熟悉 企业 的 运转 模式, 我们的 这个 职责 范围 之后, 就是 一个 出现问题 解决问题, 没有 问题, 发现 问题, 解决问题, 是 这么 一个 过程。 这个 其实 在 学校 里 是 没有 遇到 过 的, 反而 是 主动性。 对 一个 主动性 这个 非常 关键。 在 这个 过程中 我们 发现, 原来 我 这里 不懂, 那里 不懂 这个 东西, 我 可能 在 这儿 我要 学 明白。

那 接下来 对你 就业、 找 工作 这些 经历 有没有 帮助?

我 觉得 帮助 是 非常 大 的。 我知道 企业 是 如何 运作 的, 我 知道 我 该 以 怎么样 的 状态 来 接手 一个 工作。 第二点 就是 就 我 个人 来说, 我 如果 去 实习 过, 不说 我知道 我 将来 要 干什么, 至少 我知道 我 将来 不想 干什么。

李 院长 就是你 做 过 校长, 办 过 企业, 也 做 科研, 所以 就 特别 想听听, 又 谈到 了 靠谱。 就是你 认为 在 不同 的 这种 体系 里面, 对 人才 的 培养 的 不同点。

就是 我们 现在 的 工科 的 老师 大多 都 没有 企业 工作 经历。 上次 记得 我们 交流 的 时候, 我 提出 一个 建议, 我说 能不能 教育部 做 一个 规定, 工科 的 大学老师 的 任职 资格 罢, 有 至少 一年 企业 的 脱产 工作 经历 作为 基本 要求 和 条件。 后来 刷屏 了, 我 最近 又 做了 一个 比较 深入 的 调研。 我们 选 了 三类 大学, 985211 普通高校、 三类 工科大学。 统计 了 随机 的 挑 了 一些 工科 学院 教师 的 过去 的 经历。 什么 结果 呢? 有过 一年 以上 企业 经历 的 不到 10%, 平均 来讲 大概 九左右, 而 这 九左右 还有 一半 以上 是 考博士 以前 或者 考 研究生 以前 去 先 工作 了 一年, 把 那个 也 算 上算 上好。 真正 博士 毕业 以后 再 参加 工作, 再来 有 工作 经历, 再到 大学 当 老师 的 比例 不到 5%。

但是 另外一个 现象 也很 有意思, 无论是 985211 还是 普通, 无一例外 70% 左右, 甚至 以上 985更高 一点。 都有 海外 学习 和 工作 的 经历。 所以 我 觉得 没有 企业 工作 经历, 特别 是对 像 信息产业 这样的 领域 是 非常 糟糕 的。 对他 培养 的 学生 他 都 不懂, 对 吧? 他的 任务 天天 写。

任何 一本 知识。 现在 这个 高校 的 考核 机制, 对于 老师, 尤其是 青年教师, 现在 有一个 词 大家 老师 都 不愿意 听到, 就 飞升 即 走, 他 哪里 有 时间 去做 真正 的 科研。

所以 我 个人 认为 现在 高校 面临 老师 的 考核, 教授 的 考核, 面临 一个 很 重要 的 问题。 我们 所 考虑 的 问题 其实 不 在于 这个, 是 在于 你的 整个 一个 考核 指标。 对, 就是说 如果你 把 教学 学生 打分 当做 一个 重要 的 考核 指标, 大家 就会 把 这件 事情 做好。

我 觉得 这个 的 高校 他 要有 淘汰 机制, 这个 我 觉得 是 哪个 地方 都 应该 存在 的, 知道 吧? 但是 就像 刚才 校长 讲 的, 我们的 评价 应该 是一个 综合 的。

好像 耶鲁大学 也有 个 教授 说, 现在 这 一代 年轻人 都是。 天赋 很高, 很 聪明, 很 有 灵气。 但是 他在 面临 一些 问题 的 时候, 他 也会 焦虑, 也会 不知道 这个 未来 会不会 产生 一些 职业 未来 的 迷茫 感, 精神 的 焦虑, 甚至 我们 叫 空心 病。

其实 就 我 个人 而言, 和 我身边的 朋友 而言, 大家 这个 焦虑 和 迷茫 是 普遍存在 的。 普遍存在。 而且 我 觉得 其实 人 每个 阶段 都 会有 不同 的 迷茫。

你说 这个 有没有 什么 办法 解决? 这个 得 有什么 办法 解决? 我 觉得 这就是 我们 今天 主题, 我 突然 就 get 到 这个 答案 了。 对, 这就是 高校 要 解决 的 问题。

我 个人 认为 我们 现在 的 高校, 特别是在 大 模型 所 驱动 的 人工智能 时代, 所 面临 的 一个 培养 的 方向 的 一个 大问题。 就是现在 我们的 高校 要 培养 什么样 的 人? 中国 现在 最 缺 的 我 认为是 缺 金 头脑。 金 头脑 是什么? 就是 能够 完成 技术 产品化 的 人, 能够 做 0到1 的 创新, 能够 实现 各种各样 的 新产品 的 新 概念、 新发明。

我们 中国 的 学生, 但 也 包括 我们这一代 开始 我们 比较 擅长于 答题。 就是说 因为 我们 高考 的 制度, 包括 后来 学习 都是 这样 一个 结果。 但是 我们 缺乏 定义 问题, 定义 产品, 所以 我们 很少 出现 特别是在 to c 端的 产品, 这个 东西 是 我们 设计 的, 甚至 这个 产品 是 我们 定义 的 这个 不存在 的 东西。 实际上 这个 东西 在 A I 时代 到来 以后, 我们 将来 会 更加 的 被动。 在 你的 观察 当中, 一方面 我们 国家 的 缺失 在哪 一段, 我们 现在 试图 去做 一点 弥补, 或者 做 一点 补充。

因为 毕竟 我们是 一个 新的 机构, 另外 力量 也 有限, 所以 我 干了 一件 事情, 就是 把 我们 国创 中心 体系 里 的 将近 500家细分 领域 的 龙头企业, 他们的 技术难题 征集 上来。 我 把 它 转成 大学老师 能够 带 研究生 完成 的 课题。 所以 现在 我们 每年 大概 有 3000个学生, 我 给 提供 奖学金, 让 他们 联合 培养, 其实 教育部 早就 认识到 这个 问题 了, 给 各个 学校 的 延伸 指标 要求 一半 以上 都是 叫 工程 工程硕士。 所以 我 觉得 怎么能够 让 是 企业 参与 高校 的 人才培养, 能够 让 这个 培养出来 的 研究生, 他在 研究生 阶段 就 对 企业 的 课题 感兴趣。 所以 我 觉得 在 研究生 阶段, 能够 让 企业 和 高校 联合 培养 研究生, 这是 我们 努力 在 做 的 事情。

对 现在 我们的 做法 是 就是说 我们 现在 是 鼓励 我们的 老师 去做 横向 项目。 所以 我是 说 我们在 做 新型 高校, 新型 高校 我们是 一个 创新 生态 球 学校 的 核心 是什么? 我们 这里 有 矿, 我们是 什么 矿? 人 矿 这个人 矿 的话, 这些 人 这是 财富, 就是 矿产。

今天 这个 收获 很大 一个 就是 你的 生态 球, 对 吧? 整个 把 教育 只是 他们的 内核, 它 整个 建立起 了 一个 生态。 然后 刘院长 那边, 其实 是 把 企业 的 需求 直接 导入到 教育 系统 里面 去。 其实 隐形 的 在 改变 或者 叫 颠覆 目前 的 这些 硕士。

所以 这个 就是说 刚才 我们 讲 的 老师 最好 有 企业 工作 经历, 他 知道 企业 用 什么。 还有 干脆 他的 题目 就 来源于 企业, 这 也 非常重要。 对, 只有 两点 不 结合 的话, 他 培养出来 的 人 学生 就会 写 论文。

是 所以 我们 今天 聊 的 是 表面 看 是 教育 问题, 高校 尤其是 围绕 高校, 包括 就业 什么。 其实 背后 我 发现 它是 我们 所谓 的 心智 生产力, 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 国家 的 重大 面积 的 一个 基础设施。 是的, 这个 基础 问题 不 解决, 我们 说 这个 地基 打的 不牢。

这就是我 特别 想说 的。 我们 从 小学 幼儿园 开始 到 高中毕业 就 一个 伟大的 理想, 考大学。 进了 大学 以后 很快 找不到方向, 或者说 不能 很快 找到 方向 的话, 其实 他 就 实现目标。 但是 如果说 你 很快 用 通过 靠谱 这种 模式, 它 从 真实的 社会, 真实的 工作 场景 找到自己 的 目标。

好, 本期 节目 科创 大家 谈 我们 需要 怎样 的 大学教育 就 到 这里。 你 觉得 大学教育 应该 是 什么样 的? 欢迎 在 评论 区 留言, 下期 科创 大家 谈 将来, 聊聊 企业 需要 什么样 的 人才。 听众 朋友们 敬请 关注, 我们 下期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