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中国城市发展的下一步怎么走? | 两说

中国城市发展的下一步怎么走? | 两说

2025/6/8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旁白
知名游戏《文明VII》的开场动画预告片旁白。
杨宇东
陆铭
Topics
杨宇东:我认为人口流动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人们自然会向那些能够提供更多经济机会、更高生活品质的城市迁移。大城市,特别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拥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聚集资源,促进发展。 陆铭:我赞同人口流动的重要性。人们迁移到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更新城市的概念,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发展。城市不应是单打独斗的个体,而应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强调,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是城市的工具。

Deep Dive

Chapters
本段落探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大城市发展是否存在上限的问题。专家指出,需更新城市概念,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待城市规模,并考虑都市圈的范围。
  • 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吸引外部资源的集聚和交互
  • 大城市发展上限:需考虑经济一体化意义上的城市,例如广佛一体化
  • 都市圈概念:大城市的边界和想象力要从都市圈的角度去入手

Shownotes Transcript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城市这是第一财经全新跨界的内容 IP 重新发现中国邀请函中的第一句话答案有很多种防御 商贸 提高生产效率或者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而我们看到现在城市的兴起恰恰是为了吸引外部资源的集聚和交互为什么要在当下讨论城市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如何铸造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摆在每座城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中国城市发展的下一步怎么走今天带着重新发现的视角我特地来拜访经济学家也是城乡和区域发展问题专家陆明教授

想和他一起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下一层的答案我们关注的是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有驱动力和背后的一些我们说底层逻辑你的著作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叫向心力对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往高处走这句话放到现代经济里面其实人他天然地往自己有助于收入提高对

生活便利生活品质服务的数量质量多样性比较丰富这样的地方去迁移这机会带来消费机会带来工作机会所以人的流动方向为什么它是比如说农村居民不断进城有些时候我们会看到人口从小城市往大城市迁移其实都因为这样的一个力量在那里我们一说城市首先跳出来可能是北上广深对说实话我在黄浦江边上这个夜景真的让人心旷神怡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比如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到 2480 万了包括北京其实也一样你以前有一个大国大城这么一个概念和一个说法所以我们的大城市最终它有没有一个上限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更新城市的概念我们在中国谈城市往往脑子里面浮现出来这个城市的概念实际上都是一个行政管辖区的概念

其实从城市人口规模角度来讲应该去采取那种经济一体化意义上的这个城市比如说举个我们中国的例子广州佛山

你说它是一个城市还是两个城市从统计上来讲肯定是两个城市但是其实广佛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在地理上的关系其实相当于我们上海的浦东跟浦西的关系就中间隔条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跳脱出这么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辖这么一个概念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发展边界取决于交通技术

其实自古以来都这样的以前我们没有汽车没有地铁的时代其实我们一个小时跑不了多远所以它只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人口数量一旦到了一个极限之后它自然承担不了它自然就承担不了了现在按照地铁的行驶速度大

大约在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走到 50 到 80 公里的这个半径的这个范围所以这是为什么现在像东京长长长到这么大它的地理范围的半径啊其实也就是 50 公里它最宽的地方 80 公里但是 50 公里如果是放在我们上海的话从人民广场出发已经到了昆山了是 80 公里已经到了苏州市市政府了对

东京都市圈的人口现在已经到了 3700 万在日本整个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东京都市圈的人口还在进一步增长其实整个上海潜在的都市圈范围上海跟毗邻地区的人口加起来只有 3100 多万前面讲到广州佛山 2800 万了深圳和东莞加起来也 2800 万了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就是人就不多了这个大城市的边界和想象力其实还是要从都市圈的角度去入手

今年的数据到今年二月底吧全国 22 个超大特大城市的在 2035 年前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这个当中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就是超大特大型城市它开始从单打独斗开始普遍提出叫区域协同或者叫相对的一体化现在中央强调叫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随便去动那个行政边界

但你很多经济资源的配置就没有必要各自搞一个规划深圳就是非常典型

像深圳 2000 平方公里仅仅相当于上海的三分之一它加上东莞也其实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二那么它就需要变成一个都市圈发展最近随着深中通道的连接未来深圳都市圈的这个概念甚至包括中山的一个部分怎么形成一个很好的这么一个机制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一旦做成之后这种深圳规模优势 级约优势

整体就一定是很明显在上海实际上接下来就是互苏同城化跟周边的比如像嘉兴昆山太仓再有个更好的一个一体化的精神最近有个很好的案例因为我们知道华为有一个研发总部搬到了上海青浦后来我跟有关这个行业里人一聊他们说对苏州的好处很大

因为很多人生活在苏州到青浦上班其实对于整个产业和对这个个体来讲都是一件好事情从个体来讲他不在乎我在哪个行政管辖的区域当然这当中还有突破的可能是医疗教育

包括户籍土地资源等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我们现在齐缺的就是都市圈意义上的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看我们怎么理解城市了东京都市圈你看它很像一个八爪鱼中间密度很高往四周甚至这个形态它是沿着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布局的

我们中国的城市呢中间一个中心城区外围有几个原来的交线各自有一个小城市我把大比方称之为叫太阳系太阳系可能你说上海是个太阳系可能苏州也搞了一个太阳系无锡也搞了一个太阳系长三角的城区仔细看的话其实我们上海跟苏州跟嘉兴之间其实并没有完美的连城片

您发现就是我们到了远郊一些地铁开始以后地铁沿线是农田其实这个情况对于土地的高效利用来讲其实并不好的

开发区跟农田或者是工业厂房跟农田放在一块其实不够契约不够科学要把这个城市群建在轨道的这个网络基础上这个大家是有共识的那么轨道交通连通好了以后你轨道交通沿线经过的地方开发不开发这是个很新的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他可能在全国范围里做一个统筹这个事情如果做了对下一轮的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巨大的一个动力

我们在座重新发现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动因是因为我十几年前我们去看中国的很多城市有一个观感就是都是在贪大求全建了很多楼很多厂房开发区其实它城市的样貌样态我觉得就是一个超级大县城

都是因为曾经我们一个阶段呢是处在工业化时期对我们的人口密度是不够重视的过了十年我再去看其实相当有一批尽管城市规模体量很大但是它的产业在凋敝是出现了很多空的厂房空的开发区我们这十年为什么叫重新发现呢因为看到了一批很有特色的城市你说像杭州啊成都啊

他可能更多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当中去考虑到这个城市本身对人的吸引力我在我的《向心城市》那本书里我讲了一个新的观念叫做以生活留人

也就是你这个城市如果收平的高好以后年轻人他自己都会选择您刚刚讲到杭州 成都 长沙 广州为什么能够吸引年轻人他生活好中心城区的活力比较强然后他的街道布局还有街边的商业和丰富度比较好所以以生活留人我个人认为其实是一种普惠的产业政策其实国外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青年创新园区就在市中心

对这个是一个大趋势因为他首先觉得年轻人他在这边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氛围之后他才能去更好地从事创新经济越发达以后他的创新产业里面越要讲究这个信息和知识的密度

而这个信息和知识密度它在哪里呢它是在空气里它捉摸不到而它大量的创新活动就在咖啡馆茶楼里面通过我们的交谈就产生了你会发现很多科技公司它是专门挑咖啡馆和餐馆多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把自己的会客厅

还有研讨室就外包到咖啡馆里了这种事情就特别依赖于人口密度很高的中心城区的区位了原来我们适应工业化时代那种城市规划比如说把这个城市建的密度特别低对于现在的发展实际上非常不利了我们在调研里面甚至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说在北方有些城市工业园里面不能建食堂的

然后这个搞科技的公司所在的办公楼里面是没有餐饮的现在这种规定还在用有些园区我去看这楼里不能有餐饮有一个小卖部他会问好有一个小超市这个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又重新回到中心城区所以它是有道理的这也是大势所趋啊

所以我们有时候还是要改变一些简单的情绪化的思维比如说有的时候看到这个城市很大人很拥挤内心就产生一种反感跟烦躁但其实它有它的优势对我在书里面曾经讲过一句话就是我们人体感上很容易感受到大城市还有人口密度的不好对

但是我们在大城里获得的好处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密度但是我们不那样去想你觉察不到比如说我们收入更高劳动生产率更高创新更活跃甚至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有的时候人口密度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公共交通对不需要去自己开车实际上它是有利于环保的这个时候我们其实要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大城市的问题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县一个最近几年一个三四县城市像景德镇 泉州 潮州等等这些城市他们通过某一个方面单兵突进把它做得非常有特色之后它反过来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活力甚至于有些城市从人口流出又变成了人口流入你会发现好像这个城市有新的打法有新的玩法我觉得很多城市啊

要顺应我们刚刚讲到的后规划逻辑去做所谓叫服务家就是要抓住自己能够做的一些产业的机会能做啥就做啥对

你看全中我们现在大家很向往半成烟火半成仙对吧景德镇这么一个小城市十几年它有所衰败但是它现在重新变成了瓷都出现了叫景飘这个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景德镇今天你去玩的时候以为它一直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十多年前那个瓷器它就是工业化的概念大规模的日用的

现在景德镇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文创为引领以设计为引领的所以它能够做到就是所谓叫人才集聚全中国甚至有些外国人都到景德镇去长期居住长期居住对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样一个机会从一个工业化的这个逻辑变成了一个后工业化的逻辑像我去了一个特别小的城市在云南的怒江嗯

他也是他十几年前完全是人口流出都是出去打工了但是这些年来他因为一些咖啡产业一些服务业等一些先进的农业旅游业发展之后他人口自然就变成流露了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个调研包括官员也包括居民也包括企业家这个对怒江十年来的感受怒江未来的发展他们跟我的交流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说我们大城市也去过一些他说我们觉得

怒香未来的发展不能再走老路了不要又变成一个大县城他反而是希望

充分发挥鹿江这个区域这个城市本地的特色我觉得也是我们平时一直推崇的就是说最后这个城市是为人辅的而不是人是城市的工具人和产业呢还有城市呢它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其实又回到你前面说的问题啊交通对以前比如飞机场下来到鹿江县城可能要三四个小时它的东西出不去现在高速公路一周一个小时对

有了这种贸易和商业之后呢当地的就业机会就增加了所以很多人就回到了奴将或者是外地人去了奴将所以这个就是交通信息全国统一大市场所以大家就是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里面实现一种就是相互分工协作还有差异化发展也是一个梯度的发展有些城市呢产业比较高端国际化那一线城市就做这个那有些城市就服务于国内所谓叫大循环

比如你去做农业然后也可以做很好的生活品质模式就要差一环不是说大家去重复的竞争重复的配置资源每一个城市都找到自己的特色这个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还面临一个

很沉重的一个事实就是城市它会萎缩对它会变成一个流出型的或者是没有太多的产业这个问题怎么去解决我觉得大家不要去惧怕收缩任何事情我觉得都是有辩证法的两面性的那我一直在我的研究里就比较强调人均

那么当你的整个产业的规模受到局限的时候你如果人减少其实人均就提高了但是福利其实反而没有受到影响我们现在中国能看到这样一些发展模式比如说你看像在东北还有新疆

是在全国呢做规模化的大农场做的最好的开始是大型农机械最近这几年呢就是无人机开始上了对吧然后呢一旦到了规模化以后呢从事农业的人员第一不需要那么多第二从年龄和技术的结构也发生变化你看很多年轻人去做农业然后呢就是甚至是大学生他上技术上规模然后人均收入提高所以千万不能把人减少当做是一个简单是个坏事

你想如果要是做农业做成就是大家都是小农场农民致富就不可能而且没效率不能把它做一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要看人均那么从国家一盘棋角度来讲呢中央就需要还包括他所在的省就需要对这些地方去做转移致富对

那么换句话来讲这是保证一个底线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特点是省和省之间进行一种横向的产业投资在新疆我们看到的那些比如说在那里养鱼的那种产业其实你去问的投资哪投的实际上是广东投的我在那个日卡泽西藏日卡泽看到现代化的农田对其实是上海某些区域帮扶的所以我们讲的这些例子都是非常好的就是市场的力量

跟政府的力量怎么有效地配合它不像原来从八十年代开始每个地方都要搞采电后来变成每个地方都搞汽车到现在其实这个现在也仍然存在每个地方都要去搞大数据云聚算新能源汽车然后人工智能对 相互一样这是不行的不对的

我们最近做科创这个选题一切做了很多我到了每一个只要大点的城市每一个市场梦里面都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中央现在对于地方也提出很多的新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发展性质生产力也就是你不要大家都搞重复建设

第二呢做公平竞争审查原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这些手段就不许做了所以接下来我们可能就是要从牛鼻子角度去抓手就是要改革我们的激励机制考核还有就是财政税收体系来给地方政府呢它的激励啊提供一个新的一个模式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在呼吁

中国的城镇化率要提高这其实也是解决中国二元社会二元矛盾的重要抓手但是表面的数据好像又不是那么支持中国的城市化率我们看已经到了 67%了按照纳斯特姆曲线的话可能一个城市化率到 30%是高速发展 70%就成熟了这个当中其实我相信一定是有一些我们认知上或者有些误导您刚刚讲的那个曲线它是一个从发达国家的历史里面总结出来的经验

为什么会形成这个经验呢它的经济当时它处在世界经济的前沿所以当它工业化和城市化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它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它没有了我们的国家的城市化不是在没有动力这个阶段我们还有大量的动力一个是补短板的制度红利

一个是新的技术包括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不认为中国走过的城市化路径会有一个过了 60 以后会放缓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还会持续推高中国城市化那今天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共识理论上来讲中国的经济只要存在这么一个

增长的需求中国这么广袤的一个市场的话未来真正的要有一个很好的所谓的一个模式的话还是应该是更多的把人向大城市去集聚发挥中心城市城市圈都市圈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今天应该达到这个共识不应该是杨总我们两个人的共识我觉得应该是中国全社会的共识自上而下的共识政府的共识民众的共识才能大家形成某种合力

更加尊重我们的城市和区域经济繁荣客观规律来实现一种所谓科学的发展所以在你看来我们这个大国大城也好我们像大城市的向心的一列也好未来往这条我们认为是更合理的更科学的更符合规律的这些道路上去走的话最终我们要靠什么

最终我觉得还是来自于我们现在的很多体制的这个变革以人民为中心要尊重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地区和地区之间呢用十四五规划的一句话叫做在发展中寻求相对平衡也就是说人均一样才真正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度是

大致拉平的其实就解决两个问题一个呢让市场真正起到主导的最后第二呢一言以蔽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对的谢谢陆教授刚才说到很多这种创新啊它需要大量的思想交流便捷的交通很方便的这个包括一些公共设施

第一便于交流第二就是那些大城市的综合生活品质它吸引人才的流入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待在大城市的人性我们讲的城市规模经济都能有所体现有道理的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