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把建筑作为方法

把建筑作为方法

2023/4/18
logo of podcast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李翔宁
马岩松
Topics
马岩松:我认为建筑师的个人特质(‘刺’)是无法隐藏的,它会通过建筑作品自然流露。建筑师进行创作时,虽然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但建筑本身是实际有用的东西。我不喜欢把‘刺’放在前面,而是隐藏在作品背后。 老建筑翻新方面,我认为应该与历史平等对话,尊重历史的方式是与它对话,而不是把它供起来像博物馆一样。但有些老建筑确实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一点都不能碰。在罗马的一个项目,审批就花了十年。处理老建筑需要非常小心和虔诚的姿态,始终把人文价值作为核心,而不是物质。 关于网红建筑,我不太在意别人怎么评价,我认为好的建筑最终还是会有人去体验。 李翔宁:建筑师的‘刺’(个性、批判性)虽然带来困扰,例如难以放松,但也是其创作的动力和重要特质,不应磨灭。年轻建筑师应保持这种‘刺’,它代表着一种个性。 老建筑翻新方面,我认为建筑如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需要诊断、加固或采取其他措施。关键在于搞清楚如何保存或记忆建筑,方式有很多种,原真性并非绝对。 公共空间的定义在变化,私有空间可以转变为公共空间,反之亦然。建筑师应挑战公共与私有的界限,思考如何提升空间质量,让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建筑师的角色不应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更应关注社会理想,通过建筑去改变现状,为社会提供人性化的温度。未来需要更多具有独立思想、批判性和创造勇气的建筑师。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建筑作为一种方法, 其实是在社会中提供一种人性的温度。——李翔宁 有独立的思想,有批判性, 有敢于创造的勇气。这类人得出现。 ——马岩松 马岩松:难隐藏的刺** 建筑师通过建筑表达理念,可能有人不喜欢,但它的确是一个实际有用的东西。而刺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创作者如果是一个诚实的人的话,你没法把这个“刺”隐藏起来,它还是会显示出来**。 李翔宁:有刺很辛苦** 有刺很累,只能趴着睡,没有办法躺下来。英语里lie on your back是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如果建筑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英雄,或者某些人天生有反骨,那么必承其重,你也必须忍受“有刺”带给你的这种困扰**。 就像马工说的焦虑也好,或者抵抗、反抗的这样的一种意识,会带来做设计的很多张力**。这种困扰也会激发你自己,每天都不能好好睡觉,就会产生琢磨这个事儿的一个动力**。 马岩松:老建筑翻新** 我希望和历史平等对话,今天我们也在做一个新的历史,尊重历史的方式就是和它对话,而不是把它供起来,像博物馆一样。但有时候它真是一个博物馆,真的一点都不能碰。比如我们在罗马正在做一个项目,光审批就搞了10年,我从年轻建筑师到现在,它还在建,老建筑处理起来需要非常小心,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你需要这种非常小心和虔诚的姿态**。 甚至我还认识一个日本人,就生活在高迪的圣家堂里边,从20多岁的时候开始在这里手工修复雕塑和建筑细节,一直到现在。他说自己一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但在这过程中也是有创造的,加入了很多人文理念,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无论你动不动老建筑,采取什么措施,始终把人文的价值作为一个核心,而不是物质**。 李翔宁: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王安忆小说里曾写过,上海外滩有一个“情人墙”,是年轻人谈恋爱的地方。1980年代的时候,上海很缺乏公共空间,年轻人要谈个恋爱,不能在家,也不能在弄堂里,会被亲戚朋友看见,在学校摸黑谈个恋爱可能会被治安大队给抓了。所以那时候外滩最公共的空间,反而在做最私密的事**,可以看到一对一对的情人拥抱接吻。当私人空间非常缺乏的时候,公共空间就会被挪用。 其实在西方,比如说在早期的基督教被禁的时候,教众实际上就只能在自己建的家里,或者在地下室里,或者是在墓穴里面举行小型仪式,其实那些也是非常私密的地方,变成了公共空间**。 人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可以突破空间的障碍和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的障碍**,最后来满足你对公共交往的这样一种诉求,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