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吾** 这是一档富有人文价值和美学品味的自述类音频节目**,提供趣味性&有价值&有启发的新知。 节目邀请当代具有创造力、思想力和启迪力的代表者——他们来自不同领域,学贯中西、长于跨界、乐于分享,或旁征博引,或梳理脉络,或回溯自我,呈现自述者的灵感来源和自我塑造中的吉光片羽。 第一季 中国当代建筑师** Vol.8 董功 | 可以让青春静止的人** 冬日傍晚的三里屯 直向建筑工作室的二层 穿过一座座白色的建筑模型 董功正在工作台翻阅一本建筑图册 是资源匮乏时代的南斯拉夫建筑作品集 他说比起资源过剩的当代 他更怀念90年代的简单岁月** 与建筑师华黎、张轲,画家村的朋友们的写生年代 水瓶座的他,带着理想主义和一点自我设限 当你看到他的作品,你会觉得他就是一名值得被期待的建筑师 他那座“海边图书馆”就像是海子的诗一般,面朝大海,看尽潮起潮落··· 董功的青春期限有多长没人知道,但他作品中弥漫的浪漫之气却可以久久不散** 今天,董功要和我们聊聊上世纪90年代他在清华的那段青春岁月···** 建筑师 董功 董功**,建筑师,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出国攻读建筑学硕士后在纽约工作,回国后建立自己的事务所,不断努力和实践构筑自己的建筑思想。曾受邀参与第 16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FREESPACE 主题展及中国馆展览;曾获得瑞士建筑奖入围奖(2018);意大利“Archmarathon” 建筑奖最高奖(2016);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4)等奖项。代表作品:船长之家改造,海边图书馆,海边教堂,阿丽拉阳朔糖舍酒店,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 内容提要 记忆碎片 上世纪90年代,也是中国房地产经济刚开始的时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事是:学生有机会可以不按照学校指定的方式去过校园生活。 上世纪90年代的清华北门外 当时作为在清华读建筑的学生,第一次有机会接触社会就是画图赚一些钱,然后有了这些钱就能和几个爱好相同的哥们一起租在外面的院子里一起住。 我们那时共同的爱好就是画画··· 习作 -董功 1995 在北京那会,最有名的“圆明园画家村”解散了,很多画家艺术家也因此被驱散到周边的各个地方,其中当时的清华北门就是他们的一个新据点,我们管那个地方叫北门外。 学生时代的董功(左一) 那个年代的朋友们,很少会去想“很实际的事情”,例如毕业以后找工作、未来怎么发展自己的事业等等。 90年代的清华北门外 当时清华“北门外”的几个哥们和我一起组了一个小团体,叫“美术小组”,每周日我们都会去附近的村庄,以实景写生的方式去画农田。 学生时代的董功和朋友们 这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启蒙性的。 静物习作 -董功 1993 农田习作-董功 1996 第一次有机会自己去创作,去理解绘画,真正的坐在农田里去画一个场景,感受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天气状态,在这种理想主义氛围中去体验这个世界。 农田习作-董功 1993 那是一段特别美好单纯的回忆。 村庄习作-董功 农田习作-董功 1993 如今建筑实践已经占据了我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但是我还是会继续绘画,画那些相对抽象的东西。 习作-董功 1994 习作-董功 1996 习作-董功 1996 最好的建筑,就是不需要解释的建筑。它的所有的痕迹,不需要通过历史去解读,而是凝固在那,它可以完全穿越这一代人或是那一代人,击穿很长很长时间的障碍。** ——董功** 海边图书馆 -董功 END. 出品人:朱丽康 、钱厚琳 音频剪辑:李志雨 图片:直向建筑 提供 第一季特别鸣谢 : 李翔宁 特邀合作伙伴:一筑一事、有方、马蹄设计 独家音频合作平台:喜马拉雅 FM ** 本文为《一言一吾》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