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新一期读笨书本期读笨书是一期非常私人和小众的话题录这一期的起因是我最近读到一本很喜欢的书是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周磊写的《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
这本书呢它被分类在了文化研究而且作为一本偏学术的书籍我猜测可能它的读者群体不会太广但是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有几个原因吧第一个原因是我本身对语言相关的研究就很感兴趣尤其是对华裔学者做的语言研究充满好奇
二的话呢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我对第四章非常好奇我就直接开始读第四章我惊人的发现第四章写的很多内容跟我硕士论文研究的主题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如果我更早读到我在想它说不定会成为我的参考文献第三的一个原因是
这本书的文字我觉得哪怕它是经过翻译以后我认为都是非常具有美感的从我自己读文献的经验来说我觉得一些好的论文它写的美感是完全不亚于一篇优美的散文的因为我自己也一直有读文献的习惯哪怕一开始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有一点畏惧心
就是害怕里面提到的一些学者啊或者是一些理论我根本不够熟悉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就发现我完全不会被一些打引号的不熟悉给绊住我意识到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开始穿过一些理论用我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与文献里面提到的一些
现象建立了连结而这个连结它会让我更贴近书里面的内容至少我是在这样读学术书籍的就它不一定对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普通人就是作为非学术圈的人可以办到的事情并且可以经过训练做到的事情
那在这期播客里面呢我会借这本书的第四章的内容来讲讲这一点包括为什么我想通过这本书来讲我们普通人要如何透过理论去做学术这里的学术是一个更广义的学术或者如何去找到自己想要研究的那个 topic 如何在研究的 topic 与自己的生命经验建立联系我也想以这本书为例子来聊一聊
最后的最后呢因为我对自己硕士写的那个毕业论文就是充满了答应好的希望的这种希望不是说我写的好因为还是需要很多的训练和学习的包括英文的训练但是我发现那年的社科训练以及我导师对我的一些鼓励他让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一个
尤其是做社科相关的研究一个好的研究的选题是学术之路开启非常重要的一步你要有好的研究的视野而我偶尔会被人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重庆的人你也没有离散经验然后
身边也没有移民那你为什么会对移民研究非常好奇甚至会去好奇那些移民劳工我也想在这一期的最后简要聊一聊这一点
因为硕士那一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学习到的东西会支撑我走很久我也希望在将来能够再次开启我的研究我是觉得学术不是什么非常高深的东西如果你对一个话题感兴趣如果你想要在一个题上挖得足够深如果你在探索一个领域的过程中发掘了一些
比如说前人还没有研究的 gap 那你都是在做学术不一定非要在学术圈为了发表论文辛苦十几年才要做学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把学术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秩序
好了那如果你对这期节目感兴趣的话就欢迎你收听下去以及最后的最后我会把这期播客里面提到的我觉得很好的论文我觉得很好的书我会放到那个 shownotes 底下欢迎大家阅读
那我们正式开始吧我想先在开头提一个问就是好奇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去读一篇学术论文或者买一本学术书籍来我自己来说
就是我在找书找文献这件事情上我是一个非常具有完全的主动性的人就是我不是那种别人塞给我什么书我就去读的人就得是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就会很主动的去寻找
再好奇大家一点就是当你们拿到一本学术书籍时你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打开呢以及你们会对阅读学术书籍产生恐惧吗产生恐惧之后又如何化解呢
拿周磊老师这本书来说我看豆瓣也有一些人觉得有点晦涩或者说外行人看个乐我当时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反应是我就把它翻到目录页然后大致扫了一页每张的开头于是我选择了没有按照目录页
他的
标题叫就是它的标题是 Home Cooking Filipino Women and Geographies of the Sins in Hong Kong 这篇论文写的就是在香港的菲律宾女性移工如何在香港这座城市中创造出
打引号加的感受的空间而这里的打引号的这个加的感受的营造它就包括了视觉声音味道气味等方式所以我当时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他写了这个 home cooking 就觉得这个 cooking 用的非常之精妙因为 cooking 在这里不止
不仅仅指移工女性她们在周末的聚会时光里面真的在做的这个烹饪也是指一种打引号家的烹饪就是如何用各种材料烹饪出家的感觉我当时读到这个标题就觉得它能够将读者的感官也拉入到这个作者做田野的现场我觉得是非常厉害的一个标题
那说回我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就是不像说母语者它的第四章的标题叫以食运思就食物的食反写中心梁炳君和马国明的后殖民写作其实恰好在写的和我读过的文献有很多相似的就是相似的东西包括一些视角的相似包括香港学者或者创作者
就是就我自己个人读到的或者我观察到的我发现如果是香港的学者或者是创作者他们要写街头或者写香港的公共空间或者说周磊在这本书里介绍的梁炳君只要你关注边缘群体关注小人物你就很难不关注到在香港的非女兵女性移工因为它就是这个香港的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所以这个以上是我非常个人的一些阅读经验我想提这一部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拆解我进入这个章节的一个路径那我就先来介绍一下这个第四章它大致讲了什么就是作者以香港作家梁炳君也就是比明野斯和香港文化批评家马国明的文本和书写经历为例子
讲了书写与声音之间的不平等现在城市景观中可见物与不可见物之间的等级以及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在持续的后知名书写场景的意义上回答了关于谁何处何时为何如何以及为谁成为中国人的历史性问题
要非常诚实的讲就是我知道梁炳君也就是秉林野思这个作家但是我是完全没有读过他的作品的周磊在书里介绍这位香港作家说他是一位对食物思考非常深入的人他的诗集里面也呈现出这一特质那以下是这个书中的一个引用
他说比如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软饮茶红酒汤和快餐等对梁炳君而言这种反复转向食物的写作说明食物是他用于思考的东西但是确切的说食物又意味着什么在梁炳君的写作中食物以及言外之意的消费的生物符号学该如何理解呢
好 这是我对这位作家的一个大致了解那接下来周磊就分析了关于吃在中国文化里所含的隐喻比如吃从鲁迅开始具有的一个写作传统以及食物甚至吞咽这个动作它与性别之间的关联例如周磊就提到在陈凯歌的《黄土地》或《苏童的米》
他是在这两个作品里面他是如何构建出一种对待食物的粗犷的大男子主义态度周磊写到吃就是成功发动一场战争吞咽被习惯性的描述为一种等同于侵略和征服的行为另外他还注意到但相反如果从一个与女性相关的视角来看吃
就经常被处理成家庭的感伤故事比如他写随意翻阅中国的食谱就可以看到这一受欢迎的文类的作者和读者更多是女性而非男性
就是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简直想要尖叫因为我之前有过一个非常类似的体验也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就是因为我奶奶是四川人然后她的家人都是常住成都的以至于我小时候就是我们家做饭最好吃的人就是我
我奶奶然后她很爱做一些川菜包括她的妈妈和小妹都是很会做川菜的人然后我奶奶家里面就有好多川菜的食谱书然后那些书她现在都存着我甚至记得就是我小时候去我爷爷奶奶家然后他们那种老日历就是那种要翻页的那种老日历然后那个日历上面的文字就会是一些简要的食谱
以至于很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在 2023 年的时候我去大英博物馆看了那个有名的晚清展当时那个展看完出来之后就是它有一个礼品店可以购物然后那个商品也会是跟这个晚清展相关的一些周边嘛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当时就很想买一个什么东西送给我家人然后我选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买什么
首先是东西很贵的然后我就也只能大概选那么一两个东西然后精挑细选然后我当时就看到一本全英文的写中国食物的食谱它的装蒸很精美我当时就动了链头想要买给我奶奶因为但我最后也没有买我当时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呢就是我想我真的要买一本英文的食谱给我奶奶
嗯
这是一个我的个人分享那我们继续回到这个章节周磊他就接着写到他发现一些华人家庭就是哪怕他们移居到海外后这种食物消费的女性化是依然存在的甚至得到了强化比如他提到洗浮会的例子
举例完上面的例子周磊开始将本章里提及的梁炳君对食物的写作与前面他提及的这些作品相比较他就写到说在梁炳君这里食物总是一个意识到他物的场合
即一种在单一现象中构建其关系和连接的场合实物是一种探索隐秘的维度与可能性的方式这种维度和可能性隐藏在人与物之间看似普通平淡的接触中那梁炳君他是一名说粤语的诗人与此同时呢他用标准的中文写作在香港几代说粤语者将写作和阅读习惯建立在正式的中文书面语的基础上
这种书面语它使用一套与粤语不同的词汇和句法有不同的习语以及日常表达那接下来的部分也是我个人的一个就是体验因为我作为其实严格来讲我的母语是方言重新化但是我在就是我是在方言与普通话的夹杂中成长起来的人就是我读
他写这一段就他在粤语在普通话在英文的环境下这种长大的人其实我是能够代入的因为尤其是比如说你自己做播客以后包括你都能感觉到就很多人会说你的普通话不标准什么的这个又讲多了那周磊他就写到说
梁炳均他反复聚焦于嘴巴的某个功能接近但又不等于发音好像是要强调这个事实他或其他香港市民基于日常生活使用的话语从来都得不到那些习惯于打引号标准中文发音的人的完全认可除了作为不可理解的口吃或可笑的异类
通过突出吃及括号物质输入括号回来的口头信而不是发声括号物质输出括号回来的口头信舌头成为本地主义而不是官方的母语载体
如果一种语言的官方或标准表达采用了某个特殊的发音形式括号这里指的是普通话 括号回来人们就会太过于轻易的假定在语言 括号这里指的是中文 括号回来与不易控制 不断演化且混杂多样的文化身份
括号在这里这个事物就是中国性 括号回来 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梁炳均的诗歌没有去证实这种连续性及其投射在语言 发音和身份之间的联系而是专门通过食物消费去创造出乎意料的跳跃
它没有在书写与标准化的语言或言说之间生成整齐的对应关系而是启迪了与外来事物的遭遇就食物消费成为一个可以用于思考的事件其实这一点如果你在海外的环境里面待过应该能非常清晰地感知到的嗯
梁炳均的诗歌里面还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点是他身为香港作家因为香港本身的位置也是非常暧昧不明的例如周磊提到国际大众对香港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刻板印象
使得两柄军队实悟这里的实指的是实在的事不知疲倦的好奇心就会值得关注由此引申出的是则是香港在英帝国主义和全球经济主义之间在中国内地的国族主义和西方新自由主义道德说教之间经常被各种话语淹没的现实
我其实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是非常能够感觉到学者周磊他自身对香港的情感因为我常常也觉得这是读学术文章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我们通常认为学术写作是非常理性的非常克制的但是其实我在读一些论文的时候我还是能读到这个写作者他在写作中所谓打引号溢出的这个部分也是我觉得非常动人的部分
那梁炳君呢他有本诗集叫《蔬菜的政治》我在这里也想读一段周磊引用的梁炳君发表于《城市笔记》的一段这一段呢就显示了梁炳君对被消费的事物的关注比如蔬菜我们该如何去倾听蔬菜的语言好那接下来我开始读这一段
蔬菜也有正直的有了人为的打引号口味问题就把绿叶定出身份也把豆苗和白菜分的阶级那些扭卷的是高雅平淡就变成粗鄙
国粹派一旦有了发言权就会认为出了根什么部分都该切去前卫艺术者又或许只看到叶的尖端好好一拨蔬菜好好一株蔬菜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把它剖开两半来看幸运在一种文化传统里的人总是指着人家锅里的菜说这也可以吃吗这样煮有什么文化
然后他还有一句话我觉得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句话他说我欣赏对生命有好胃口的人他们咀嚼所有感觉仿佛那是世上的美味其实我觉得他讲这一段就是蔬菜有阶级这一段我在尤其是在海外的时候会非常明显就是比如说你去到一些
然后你作为中国人很多人就会说这个菜不如我们中国的某某某菜好吃怎么怎么样但其实你可能换一个视角来看这恰恰也证明了这个地方的一种多元那接下来就是第四章里面呢还有另一位
文化批评家叫马国明周磊介绍马国明是藉由食物和消费提供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方法揭示了香港的底层生存状况也包括了我自己很好奇的在港的旅行移工
周磊是这样写的他写在马国民的世界里视觉嗅觉和饮食记忆被用作必不可少的定向图示与梁炳君相似马国民对运用边缘事物和细节讲述鲜活的经验很有兴趣
而这些经验往往在以政治、经济作为主导的历史创造中被忽视或抹除了马国明写道主流历史是也常常是回忆的敌人比如在描述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发起的保护历史地标的尝试中马国明提醒我们官方活动和那种躲避超越进步主义官僚的努力之间的差异
一道命令就能使旧邮局保留下来但一代人的童年经历怎样才可以保留呢因此马国明在食物与消费方面的写作风格和梁炳均不同他的写作具有一种对抗和紧迫意识他所关注的与其说是食物与消费的关联和约束性关系不如说是固着于其中的暴力
确切的说这种暴力不仅是身体上而不是身体上的饥饿或对食物的激烈争夺导致的侵略性相反这里指的是文化暴力特别是全球化资本主义都市文化方面这与现代理论家文雅明和福克的作品形成呼应
这类暴力不是物质匮乏而是富足到冗余的结果也许可以把这类暴力称为吃的太好了食物过于丰盛以至吃不完
马国明的部分呢我就不多讲了不然这期播客的时长可能会有点点长我读到周磊还在这一章的最后一段写了一句话这句话在我看来很像是一种提醒也是我读研这一年是有体会的一点而且可以牵扯出接下来我想要聊的这个部分周磊在本章的最后一段写
读者必须进入梁炳均和马国民的文本以在两位作家提供的世界里面去寻找自己与他人的相互共鸣却又完全独立的思考我觉得这段话非常对就是你要去寻找你跟他人的共鸣但是你同时又要独立出来就是进行思考进行感受
好那接下来呢我就想聊一下我硕士期间读到的我说的我很喜欢的那篇论文也是我在这期播客的一开头就提到的这篇就是这个 home cooking 这篇我先讲一下这篇论文大概的一个写作结构吧
这篇论文它的开头呢就是作者通过描述他在 1994 年第一次去香港看见的场景将读者引入到这篇论文的这个语境中去也让我们看见香港这座城市在影视剧作品之外的一个面貌例如作者提到他在中环的码头下船然后沿着街道向前走进入一个
菲律宾人居住的社区然后他还听到女人的叫卖声女人的叫卖声而这个叫卖的内容呢就是兑换菲律宾的法定货币这个女人的叫卖声呢也唤起了作者曾经在菲律宾生活生活了三年的一个记忆吧然后呢接下来呢这篇论文它分为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个部分就是他将这个小马尼拉与女性在六天工作周中的家庭空间经验进行对比这个小马尼拉就是菲律宾女性移工聚集的地方第二部分呢他将中环描绘为一片每周都因感官经验而转变的景观在第三部分呢他就将视觉声音味觉触感与气味等地理维度结合起来
思考离散群体如何透过感官实践生产出不同的感官景观前两部分我就不在这里具体讲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一下我想聊一下 home cooking 这一小部分这一小节因为我至今记得我当时读这篇文献的时候我读这段就是还挺兴奋的因为我觉得写的很好甚至我觉得这种对感官的调动
和记者走访实地很像就是你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都是信息都会变成你研究内容的线索
作者就写道每个星期天菲律宾通过一种对达引号家的有意识建构而被重新经验这是通过食物与其他感官实践来想象达引号地方的过程使菲律宾女性以国家主体的身份被巨生化因此 home cooking 成为一种主动的创造
它是对地方的重新定位是对中环的转化是一种打引号家的感觉以品尝菲律宾食物为例味觉触觉视觉与嗅觉在这一过程中都被积极调动吃饭因而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有意识的追求而不仅仅是某种自然本能或派生的活动我这里可能我觉得我没有讲得太清楚就是
就是是这样子的就是在香港虽然我没有真的去到就是香港就是见到这一幕因为我去香港都是很小的时候了之后有机会其实也挺想去的但是我当时就是在香港的朋友曾经是拍过给我照片的就是因为一到
中末菲律宾的女性移工她们会在香港的中环聚集她们会把那个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就是比如说她们会在这个空间里面去做一些那个菲律宾的食物然后她们也会交流会交谈之类的如果大家看过一些香港的电影比如说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个黄秋生的那个电影《沦落人》对它其实就是有展现这一部分的
那菲律宾的食物呢它无论是在香港越人家庭中出现还是以打引号快餐的形式存在它是都没有像印度日本泰国或西式等流行的这种美食那样就是体现出
香港或者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常见的文化适应与混合的过程虽然这种饮食文化之间的断裂似乎说明菲律宾菜对于讲究口味的中国食客而言缺乏异国情调的吸引力但它更深层的揭示了就是与雇主就是雇主与家政工人之间的社会与文化距离
然而正是通过食用菲律宾食物的过程这些菲律宾的移工得以在香港与菲律宾之间建立新的连结所谓种族美食只有在种族边界被跨越时它才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主体化的现实无论是在街头的生日聚会上还是在中环的快餐店里
吃上一道这个菲律宾的经典炖鸡这个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一种菲律宾的食物它都重新赋予了民族与国家意义的方式这些食物因其在香港的出现而转化为国家菜其实用过程也充满了文化政治的意味所以这里就又连接回到我在这期播客提到的周磊的书就是不像说母语者的第四章就是你会发现饮食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口
想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听到会不会觉得有点乱因为我觉得可能我自己也觉得有一点点乱因为聊这种偏学术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我每次听不可理论我都觉得主播宝婷好厉害因为我一直也很想尝试做一期那样的播客不可理论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播客因为我非常着迷于宝婷的思维模式和她每一期怎么结构这种东西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所以我只是想在这里说我觉得做上这样一期播客其实非常困难的那这期播客的最后呢我想浅浅聊一点我的硕士论文因为前几天和朋友散步的时候我们就聊天他就问我为什么会对移民研究感兴趣
因为我也知道我身边在海外读研的人或者是我当时的那个专业的中国人其实很少会把移民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大家一般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么就是跟你本科学的东西相关要么就是你自己非常
感兴趣或者是就是跟更多是跟比如说跟自己的生命经验非常相关的一些题那我也承认写这个题对我来对当时我来讲是一种冒险比如我甚至清楚的知道呃
包括我选移民研究的这个课程我清楚的知道在一些课程上我是比较能够花较少的时间去学习也能得到一个还不错的分数但是同样移民的课程尤其是英国的移民研究
他课程的设置很多是会和英国本土的一些移民政策相关而他会更多的聚焦在欧洲的移民议题上那我作为亚洲人我是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的甚至我可能也不会拿到一个比较好的分数这是一种冒险
但是我还是想这样做是因为我当时其实隐隐约约有一个念头就是有点像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路吧就是我当时确实是有这个念头的就是如果我不在海外的土壤上做这个题
那我又要什么时候会对这个题产生兴趣呢因为我是肯定不会说回到大陆的语境下去自发的对移民研究产生兴趣的尤其是我研究的并不是我身边的人那在出国之前就疫情这三年我逐渐的对流动这个议题很感兴趣包括我对出
处在流动状态中的人也很感兴趣也对处在流动中的人他们如何建立关系如何建立亲密关系都很感兴趣这是一条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线在读研之前呢因为我包括自己本人我对台湾发生的事情也很感兴趣
我也会去看一些台湾媒体的新闻报道如果你读报道者的话或者你读他的文章读的比较多你应该能够发现台湾媒体是很喜欢写一些移工相关的报道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之下他们
就是写移工的报道还是比较多的而移工或者女性移民无论他们通过何种方式流动到一个新的城市新的国家他们要面临什么问题包括他们怎么在这个新的国家去建立新的联系去建
建立新的亲密关系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题我感兴趣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就是我自我认同里面我也是我也觉得我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我也要面临或者说我也想面临流动的问题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人固定在一个地方然后就不再流动你就从此对外面失去想象了
所以我就发现这几年我的视角之中不知不觉就加入了流动的视角我去年年初在线上做过一个台湾的分享我记得当时也有好几个女生都去了台湾然后大家更多呢都
还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看台湾去游台湾但是我自己的视角可能会多一个就是我走在台北的街头我的确是会去注意那些东南亚移工的包括当时台湾的朋友介绍我去台北车站说那你还有菲律宾和印尼的小吃不过那天因为时间上的问题我就没有去之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是非常想去的
回来这段时间我也老是在想我要如何在大陆这片土壤上把我关心的议题持续发展下去我要如何把我硕士这一年的积累的事业也好议题也好与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要做的事情让这两者之间建立一个联系
当时我读到周磊的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发现这本书就是一个机会这就是一个途径这就是一个契机我的硕士学习提供给我进入了这本书的一个途径这就是联系这个联系其实是很小的但是我觉得它它确确实实就是一个联系我确实也有这方面的就是
就是未来还是很希望就是在这个联系上能够持续的做一些事情的好那这期播客就是一个尝试了希望你喜欢如果讲的比较混乱也请多包涵我们下期节目再见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