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技术人才。自1980年代起,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赴美求学,许多人选择在硅谷安家落户。2023年,超过30万中国大陆留学生来美国,其中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学生比例最高。硅谷的科技公司提供了高薪和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华人工程师。
2023年,硅谷科技行业裁员超过2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59%。裁员潮让许多工程师意识到,稳定的工作可能无法长久。Meta、谷歌、亚马逊等大公司裁员,导致许多外籍员工面临签证和绿卡申请的不确定性。裁员也让留下的员工感到公司对员工的冷漠,认为员工只是资本的工具。
硅谷华人工程师的生活并非外界所认为的单调。虽然他们在大厂工作,但生活是多面的。许多人参与文化活动、摄影、艺术等兴趣爱好。例如,工程师Frank在工作之余开始了摄影生涯,而菲利斯则从哲学博士转行成为工程师,并参与书店的创办。他们的生活展现了科技行业之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绿卡申请是硅谷华人工程师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持有H1B签证的外籍员工最多可以工作6年,如果不能在6年内开始绿卡申请步骤,就必须离境。2023年,谷歌等公司暂停了绿卡申请,导致许多华人工程师面临不确定性。绿卡审批周期长,且一旦离开公司,申请步骤可能重新开始,这让他们在工作选择上受到限制。
湾区文化沙龙是一个由在湾区工作的年轻人成立的组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如脱口秀和电影放映。沙龙为华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工作经历的平台,帮助他们拓展视野,讨论更大的社会议题。许多工程师如向峰等积极参与沙龙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来自端传媒编辑部这里是端文我是杨静从 1980 年代的留学热潮起一批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在美国成为工程师程序员并在硅谷安家落户为什么选择科技行业体面的工作之外他们的生活又是如何 2023 年科技产业的裁员潮给这些人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改变
我们的特约撰稿人卢亦文为你讲述今天是 12 月 11 日星期三
eBayThingsPeopleLove
过去的这几个月呢我一直在忙一个叫专题成长计划的事情就是我和我在端的同事是想在年轻的记者中找到想要一起成长一起跟云中文深度报道的人然后给记者一些很实际的支持跟陪伴让他们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和我们完成一个重要的深度稿件那接下来呢你就会在端陆陆续续读到这些故事和报道
今天的一文就是我们成长计划中一位特别出色的记者首先谢谢你来参加我们的成长计划谢谢端提供这个机会我们现在这篇稿件其实是在最后的编辑过程中了挺想问问一文就是回头看整个过程感觉是怎么样
我觉得最开始很难就是我们这个成长计划刚开始的几周大概是在六个月前今年五月份的时候我一直在和杨静怡讨论到底应该怎么样选题然后做了很多次不同的尝试也育才了不少人但是真正确定下来我们的方向之后我反而觉得采访变得轻松了很多也许也因为这是一个和我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所以感到很亲切
我知道你在成长计划的作品是关于在美国科技大厂工作的工程师或者说程序员的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一开始会锁定这个群体吧我加入成长计划的初衷就是想报道美国的华人和他们的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在美国生活了五年这几年也都在报道美国的科技行业一开始呢我其实是想写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公司里面建立工会的尝试以及白领工人为自己维权时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是在接触到这些科技工作者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他们的大部分生活其实都不是在公司里面或者说工作里面发生的
所以我选择了用几个月的时间去了解和进入他们的生活写一篇华人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因为这个行业其实有不少华人有二代移民也有很多现在的留学生或者说一代移民他们都选择到大厂当工程师做跟写代码相关的工作但我们其实比较少看到他们的群像报道这群人的数量大概有多少呢
从数据上来看,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亚裔人口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在圣塔克拉拉县,也就是许多大型科技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亚裔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任何其他的种族,达到了 74 万左右。
嗯
年轻一代的移民大部分都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从 1985 年的留学热潮开始就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赴美求学然后他们在硅谷选择安家落户 2023 年有超过 30 万大陆留学生来美国其中 STEM 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几个专业的学生比例最高
使用 STEM 专业工作许可的学生一共有超过 12 万名其中大概 24%的学生来自中国那就是接近 3 万余人除了看数据之外呢我们也可以在湾区找到许多华人的生活场所比如说圣塔克拉拉县中心的库珀蒂诺这座城市这座城市呢是苹果公司的总部然后在城市里面也有许多华人超市和亚洲食物
包括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海底捞火锅还有鲜鱼仙甜品这里还有一条街叫做 The Anza Boulevard 是华人之间有名的湾区海淀黄庄一条街这里有很多课后补习学校兴趣辅导还有升学咨询机构
在周末或者下班时间去到这里你就会看到许多华人面孔的家长等候在跆拳道游泳和其他艺术培训学校的外面所以说从补习学校到华人老年生活中心从连锁火锅品牌到华语 KTV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出旧金山湾区是三至四代华人共同的家
其实我们俩有一起去过那边参加活动我记得附近美食街就简直了就是有火锅有奶茶然后有味道不错的地方菜非常的全
对对这其实是我们也是我的采访对象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其实之前我也没有和他们有非常多的交集做这篇报道之前呢我虽然经常听到他们的信息但感觉大部分都是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说在约会对象吃食堂对
对对带约会对象去吃食堂这些东西在社交媒体像小红书上被称为叫弯曲三俗就是徒步啊采摘草莓啊桌游这些华人经常会进行的活动的总称所以说在弯曲和这个行业内呢经常有人会认为这个群体生活单调无聊又高度统一
那真的是这样吗我其实也有这个疑问所以说我觉得我去做这个报道的原因之一就是我想知道真的是这样吗就是当你拥有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你还会去做什么然后我发现现实情况其实要复杂很多大厂的华人工程师他们的生活是多面的这次我聊的其中一个人是向峰
我是在弯曲文化沙龙举办的一场社会学讲座上遇到向峰的,他是那场活动的志愿者之一,也是那次的主持人,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非典型程序员。
我们的采访是在他家里进行的当时他在那个房子里已经住了三年但是我觉得他家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尘不染我们在他的餐厅吃外卖然后我就发现他的厨房和餐桌上几乎没有什么餐具
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公司吃饭因为湾区的科技公司一般会提供比较丰富的这个伙食所以很多工程师群体都会选择在公司吃饭然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养的小猫特别活跃经常跳上跳下喜欢吃人的食物所以他一般不把食物放在外面他多大两岁多到两岁一点你从他小猫时候开始养嗯嗯嗯是的
向峰来自江苏长州今年 29 岁留小平头和短短的胡扎他讲话时礼貌斯文慢条斯理问他问题时他往往要谨慎思考后才认真开口并对他的想法加以限定常常把据我所知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从 2018 年研究生毕业开始这已经是向峰在湾区的第六年了也是他在扎克伯格的公司 Meta 做工程师的第六年
2012 年刚进入复旦大学读本科的时候向峰读的是物理专业那个时候他的学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专业的课程他就在大二的时候根据兴趣加入了计算机社团在学生社团里他逐渐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编程解决自己或是同学面临的问题
比如说学校太大,很多人经常错过有趣的讲座和活动,他们就制作了一个网站,汇总各类活动,方便同学检索。又比如,那个时候网络直播还没有像现在那么火,他们就已经在学校内网里搭建了一个直播平台,方便无法到场看讲座的同学从网上观看。
这些创新在向风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去全球最适合做技术的地方工作做出那些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因此硅谷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的目标想到美国当时我觉得技术上还是比较领先互联网技术上然后硅谷又是一个非常
密集的科技公司的所在他来到了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攻读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向峰来到 Meta 实习接着获得了全职 offer 搬到了湾区加入了 Meta 旗下社交媒体软件 Instagram 的项目组顺利的求职过程满意的薪水友好的团队似乎一切都和他本科毕业时的想象相差无几
所以确实是当时的目标是很明确然后现在的状态其实也和当时的目标差不多设想的差不多听上去他的故事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就他既实现了理想又有了稳定的高薪的工作对可能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但其实对于每个想在美国留下的人签证都是他们头上的紧箍咒在美国工作必然会面临工作签证和办律卡的问题
而绿卡是我所接触到的湾区华人中离不开的谈资我先说一下背景吧就其实呢科技行业一度是最愿意为外籍员工提供工作签证和绿卡的行业由于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科技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美国本地的工程师数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这些公司也相应的将目光投向了移民群体
在雇用最多的 H1B 职工也就是美国的一种工作签证的 15 个雇主里五大科技巨头也就是 Meta 亚马逊苹果微软和谷歌都名列其中 2019 年湾区有将近 6 万名持有 H1B 签证的外国公民获准为湾区的公司工作
持有 H1B 签证的外籍员工最多可以工作 6 年如果不能在 6 年内开始绿卡的申请步骤或者在这个期间失业就必须离境申请绿卡的第一道程序是所谓的 PERM 申请由雇主代表员工提交给美国劳工部然而 2023 年 1 月起谷歌在裁员 1200 人的同时宣布暂停该申请直至 2025 年的第一季度
包括亚马逊在内的不少科技公司才采取了相同的举措而即使在没有暂停绿卡申请的公司这个过程也相应的变得极其缓慢
在 PERM 申请批准之后,雇主才会提交所谓的 I-140 表格,这是真正的绿卡申请。对于华人来说,绿卡的审批周期由于申请的人数众多,往往长达 6 年,并且只会越来越长,而在这段时间里,如果离开公司,就很可能意味着要重新开始整个绿卡申请的步骤。
这次我还采访了就职于沃尔玛的工程师 Frank 他就跟我说签证是将他和工作牢牢绑定的一根绳子你觉得你现在就是还就身处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是就是签证是一部分原因吗
签证身份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Frank 的故事和向风有点不一样他最初进入科技行业是通过一家所谓的技术咨询公司社交媒体上常常称为 ICC 或者 CCC 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外包公司
这类公司往往承包大型科技公司的项目并为其提供短期的人才作为合同工即使工资相对较低合同期短但由于这类公司可以提供工作签证合同结束后还有转正的可能对于毕业之后找不到全职工作却急需留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所以 Frank 从美国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呢就通过这样一家公司获得了沃尔玛的一份合同工的工作在他刚开始工作的九个月里因为当时他都是合同工的这个身份嘛他对我说他完全扎到工作里头就是经常主动加班在美国雇主只能为全职员工申请 H1B 工作签证所以他那么努力也就是希望有机会从合同工转成全职员工
说到 Frank 这个人我还想多问一句他也是本来就很喜欢科技行业想留在硅谷实现理想的那种人吗其实不是 Frank 对这个行业不算是一个有执念的人对当时我是高考没考好我当时其实大学也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然后我高考没有考到我想要的学校然后我们学校刚好最高分都会去学电子信息工程因为当时是最火的专业所以我就分到那里但是
他的父亲说这个专业有前景但也没有问过他自己是不是感兴趣他对我说他大一的时候晚上十点一起做实验的同学相约离开实验室回宿舍的路上还在聊技术当时呢他就在后面默默地跟着不想插话然后也觉得他插不上话可是到了申请研究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又认为应该出国升校所以他申请了一所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学校
本来 Frank 其实是想先在专业对口的这个工程学院开始读书然后再转专业去读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但是他转念一想又担心自己比较难以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如果要读这种人文社科专业的话所以他就觉得算了还是继续读工程吧当时我当时的想法是
我研究生要去一个好学校然后要去把这个学期学好但实际上我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我觉得更多的当时还是有社会对一个人的期望还有说父母对我的期望他说他最后选择计算机专业的理由是这是一个在美国好找工作的专业
不过就像刚才说的他找工作的过程其实没有那么顺利在美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要进入科技大厂的话就需要不停地刷题这题目叫做 lead code 也就是这些面试的时候要被考察的技术问题那 Frank 说自己其实不是那么喜欢学习然后也不太擅长理工科最后他毕业的时候才退而求其次进入了这家咨询公司
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在沃尔玛已经第五年了他逐渐熟悉了自己的团队还有职责这才开始思考工作以外的生活比如说他捧起了他在研究生期间就心心念念的摄像机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他的社交媒体上就有很多他拍的自己身边的人他的朋友还有身边的风景的这样一些照片
我约他采访的时候是我们一起看了旧金山的一个摄影展之后我们去了一家独立画廊他就在旧金山的海边然后我记得当时的风特别大
我记得当时见到他的时候他包里就是随时带着相机然后有事没事就拿出来拍一拍然后我们看完这个展览之后呢也在旧金山的一家酒吧坐下来聊天不过当时他很快就拿出了他的笔记本电脑说他还要再回几个工作信息因为当时我记得还是可能周五下午的四点钟左右
其实就是还是大家在工作的时间还没下班对对但是他因为很早就已经订好了这个展览他也觉得说他就翘班出门算了
所以可能对他来说最近一年吧即使是工作上要开会他也会根据他的经验判断出什么会是有必要开的什么会是没有意义的然后再决定他要不要去参加这些会议他又跟我说感觉老板已经忍他很久了与五年前处处谨慎的他相比如今的他可以说是职场老油条了我们稍后回来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请在 illmakiage.com 上课,那是 illmakiage.com 上课。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一文 Frank 跟向风入行的理由听起来还蛮不一样的像 Frank 这样是为了找工作或者办绿卡进入科技行业的人多吗
这我观察确实不少我和 Frank 去看展的那天还有一个朋友他叫菲利斯其实我很早就认识菲利斯了就我在芝加哥读本科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微信群里面认识的只不过当时呢他还不是一名工程师他在芝加哥的另一所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当时他是一年级所以四年后我在做这个采访的时候
其实在弯曲文化沙龙的一场活动的现场见到他我当时特别惊讶就是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地方相遇
一方面呢是因为他是我采访对象当中唯一一个转码的人就是他之前是在其他行业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哲学博士然后他现在在转行做工程师另一方面呢与我印象中相比其实他的变化并没有很大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是齐耳短发黑框眼镜说话也不紧不慢很
和他交流的过程当中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沉着和镇定的人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就是从博士退学肯定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决定而且又是从哲学这样的专业转来写代码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所以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他下了决心我们就约在他家聊了一次然后我慢慢地了解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进入他家的时候我发现和我聊的很多别人的家他们的住所特别的不一样他家有许多装饰品
他有一个壁炉,然后那个壁炉的正中间摆放了一幅他之前在二手店购入的一位拉丁美艺画家的油画,是一幅非常鲜艳的一幅画。他说这个画背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他就是觉得因为这幅画让他的整个房间在视觉上面有了一个视觉的中心。
除此之外其余的有朋友的话有他自己的作品都挂在他的墙上他的墙上方还有几幅马格兰图片社的摄影艺术品
在他家左边的储物室的门外有一面穿衣镜和屋子的大门正好形成了一个角度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我们却能通过镜子看见访客所以当时我们在他家里点外卖吃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那个镜子看到外面送外卖的人就已经到了家里然后他镜子旁边还有几片枯萎的植物他说这是已经死掉的植物的其余
感觉他是一个特别重视生活品质和美感的人
对对他告诉我不想因为以后可能搬家就影响现在的生活其实他之前搬了好几次家我提到我先认识他的时候是四五年前在芝加哥嘛然后他又去另外一个州美国的另外一个城市读了研究生然后他再搬到了湾区但每一次他都会非常精细的打理他的家
本科毕业之后,菲利斯就顺应自己的梦想去读了博士,两年之后他却意识到他不想再做学问了。当时他想了很久,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后来他意识到在他努力去找那个答案的时候,其实他的生活就已经在向前走了。所以他就决定这个答案他不需要当下被想出来,可以先找一个 placeholder,也就是站位服。
那既然是暂时的站位服务标准就轻松了很多费利斯跟我说这个选择可以更加现实甚至功利一些比如说赚钱比较多的一份工作那费利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释了为什么他选择去做工程师
他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编程这件事情所以还在读博的时候他就开始自学代码他说写代码和哲学很类似就是有一个无比复杂的一个 reality 然后你通过 the keyword is 抽象思维你通过抽象的方式去把这个无比复杂的不受驯服的 realityattract 成一些
逻辑的一些抽象的概念然后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去 represent 这个世界接着呢你去思考这些抽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建立一个逻辑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哲学里面它就是一个 argument 一个 proposition 然后在代码世界里面它就是一段 program
他说这是他们相似的地方但不像的地方是你在写代码的时候你知道要回答一个问题直接运行那个程序就知道他能不能跑通但是周学的话苏格拉比几千年有钱问的问题还没有答上来所以我当时就哇好爽好 refreshing 他说那种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即使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让他觉得特别的快乐
不过其实刚转行的时候菲利斯也花了一段时间和自己和解他虽然不讨厌写代码但毕竟那不是他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相反做学问曾经是他的热忱所在因此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逃兵
一度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马农也就是社交媒体上对工程师一个比较细血的称呼但随着时间过去他已经能心平气和地解释自己的工作和转行的原因他知道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只是工作罢了他从没想过通过工作去寻找生活的意义
而且曾经读书的时候菲利斯废寝忘食地铺在做学问上而现在在将自己不那么热爱的事情当作工作以后她告诉我她才有机会重新开始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嗯 蛮有趣的就有的人是
以用科技改变世界为理想才进入了科技行业但也有人是在进入科技行业有了工作有了不错的收入之后再去找理想是的不管是哪条路你访问的这些人好像都找到了他们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
对话是这么说但其实在 2023 年硅谷让工程师们乃至所有的科技行业从业者们意识到这样稳定的生活可能是没有办法长久的这一年是硅谷的裁员潮
仅在 2023 年就一共有超过 22 万的科技行业从业者被裁员比前一年高了 59%这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2022 年年底 Meta 宣布裁员 1 万 1 千人当时他的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宣布 2023 年将是 Meta 的效率之年他说为了提高公司的商业价值让 Meta 成为一个更好的科技公司
公司将在之后的几个月内进行重组削减开支开掉不必要的项目这也是包括谷歌亚马逊微软在内的美国科技公司裁员大潮的开端之前我提到的向峰就在 Meta 工作他告诉我裁员对留下的人来说是对公司驱媚的开始
他说公司能如此不留情面地将自己的同事辞退其实也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对于资本而言员工只是可有可无的工具不过在裁员期间也是他第一次感到和同事产生了工作以外更深层次的交流我发现有挺多人也觉得受到了某种公司的压榨吧或者说
其实在那之前向峰并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思考
刚才提到向峰进入科技行业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技术为他人带来福祉不过他在第一段实习的时候就发现现实和理想不太一样与其说他当时的工作是在解决需求不如说是在创造需求比如说公司的管理层会提出一个商业目标就像要卖出多少广告或者实践多少流量的转换
在有了这个目标之后呢他们在要求工程师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当这些工作被分配到每个工程师手上的时候其实会变得非常的琐碎何向峰在大学期间完全是从零到一的创作一个新的产品然后去让自己的同学使用相比这并不符合他原本的期待
一开始他也以为可以通过更换项目组的方式来找到更能实现价值的工作但是他很快发现管理层在布置工作的时候常常会解释这个项目背后的商业逻辑但即使将这些商业逻辑抽丝剥茧他也很难对此产生认同所以在校风工作的那么几年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落差
直到 2023 年的裁员浪潮当中,他意识到科技公司有成千上万的工程师,而他们每一个人似乎都变成了为公司赚钱的工具。这些所谓的商业目标,也就是管理层在会议上大谈特谈的一些指标,白纸黑字写下的标准,都变成了管理层裁员的理由。
这可能也是他选择在湾区文化沙龙当志愿者的原因吧也有点生活在别处的意思其实刚开始你也提到过湾区文化沙龙这个机构那可能现在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个沙龙是什么是做什么的
好,湾区文化沙龙其实是 2019 年有几个在湾区工作的年轻人成立的,这个组织经常举行线上还有线下的学术讲座还有文化活动,比如说脱口秀还有电影放映等等。
我跟向峰遇到的那次社会学讲座是在 Las Altos,就也是在湾区的一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举行的。这个图书馆它其实承载了几次湾区文化沙龙的活动,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华人经常聚集的地方。我们当时是在图书馆的一个放映室里面,这会场并不是很大,但是里面大概聚集了一百多名华人。
然后呢我们去的那次讲座因为是一位社会学的教授在谈他对于湾区的工程师的一个研究所以场下的听众都非常有顾名他们在这个讲座当中也积极地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讲座结束以后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他们就会选择开车十几分钟去附近的火锅店搓一顿然后接着刚才的话题聊下去一
一名沙龙的创办人跟我说沙龙要组织的活动不能局限于湾区的房价和生活的讨论也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这个湾区三俗他希望沙龙的讨论是关于更大的事业和议题所以其实沙龙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组织这样的个性也吸引了十几名像风这样的志愿者
我最近一次回硅谷采访是 10 月份,但这次我的第一站不是科技公司林立的湾区,而是旧金山市内的中国城,那里新开了一家书店。书店的老板正是我认识的几名年轻人,包括菲利斯还有刚才和我分享文化沙龙的这名创始人。
我前脚刚踏进店里就看到了后脚回来的菲丽丝还有她的几个朋友她告诉我刚才他们前往了书店对面的一家乐剧学校并在当地的老人面前露了一手让这十几名老人从怀疑这些年轻人到底会不会唱乐剧到对他们刮目相看爱不释手这样看菲丽丝她一边工作一边找理想这个工程进行的还不错哦
对因为我刚才提到菲利斯以前是一名哲学博士生嘛所以开书店也是他作为一个文青一直以来的梦想
对于弯曲文化沙龙来说呢其实这也是他们从成立以来理想中的一个子项目他们会希望有这样一个空间能让大家在参与讲座的同时一起读中文书籍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也通过交流书本的方式与身边的人进行联系所以
虽然这家书店才刚刚开业他们就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了一些宣传也吸引到了一大批住在旧金山河湾区的年轻华人在开业的第一周他们举行了电影放映活动他们的选片包括《十年》还有《大同市长》我去的那一天他们在墙上投影放映这个电影当时放的就是央视六套的背靠背脸对脸
有几名观众就坐在折叠的录影椅上其实是相对有一点简陋但是他们刚开业一周也没有别的书籍看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甚至非常温馨的场景一开始呢万旧文化沙龙对他们要做的这个书店的设想是和沙龙这个组织形式相同的非盈利组织
但是另一位书店的创始人则认为这个书店可以成为一个获利的公司所以就有十几个文训而来对这个想法表示有兴趣的年轻华人成为了书店的股东其中一半左右都是在弯曲生活的工程师每个人贡献了一个月的工资很快书店就凑齐了启动资金拼起来真的很文青
希望他们做得好那在这期播客最后还想问一下你采访的这几个月里你自己有什么感想或者感悟吗
对其实在采访这些年轻的科技行业从业者的这几个月里我自己也都在弯曲生活我切身地感受到不论是硅谷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科技行业以及其背后资本的影响所以我很期待知道在硅谷的歌剧不断改变的未来我聊的这些年轻人又会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怎样不同的理解
谢谢艺文谢谢杨静本期节目由杨静主持梅影制作 HY 编辑剪辑于声音设计王博为以及江河媒体工作室 AlexsonWaven 欢迎你在 YouTube 收听端文可以在节目下方的评论区随时发表您的意见参与讨论也欢迎你在 Apple Podcast 或者 Spotify 为我们评分
如果你喜欢端文欢迎你成为端传媒的订阅会员支持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道与多元声音同时也欢迎你追踪我们的社媒平台掌握更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闻有价值的新闻在节目的资讯网位可以找到相关订阅讯息以上就是今天的端文我是杨静我们下次见
That's Why You Rack
中文字幕提供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