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自由阅读过渡产事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过渡产事的第三期节目我是 Alice 我是 Di 今天的聊天起源于我们四月读书会共读的书目由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所著的非虚构作品《回归不理》我和 Di 邀请到了我们读书会的活跃成员 ClaudiaClaudia 和大家打声招呼吧谢谢
大家好我是反复横跳来这个读书会一会平凡一会不平凡的嘉宾然后我本人的专业是心理学后来转到了医疗数据这边
很高兴可以参加这次博客谢谢 ClaudiaClaudia 之前已经拿到了伦敦某知名大学心理学的北科和硕士学位然后因为我本人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她之前从专业角度给了我很多帮助然后 Claudia 阅读的书籍那个门类还有范围都很广
我们在线下读书会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灵感迸发的时候其实我本身本人之前读的虚拟类的书比较多但是自从到了这个读书会之后我就感觉读了很多社科类的书我觉得还蛮新奇蛮有趣的
那就期待我们今天的讨论我先稍微简单介绍一下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书首先是作者迪迪亚·埃里彭迪迪亚·埃黑邦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著有米歇尔福科传这些都是豆瓣写的
然后为了简短一点我们可以在聊天里面称他的姓还是称他的名呢滴滴安或者艾里蓬滴滴安清静一些然后今天我们要聊的书《回归故里》是一本容量不大的非虚构作品这本书总共有五个章节行文开始于作者时隔约三十年回到家乡参加父亲的葬礼时的所见所感
然后从家族史和成长经历出发,书写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阶级的思考。在本书里,DDI 的笔墨挥洒到了很多方面,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近三代家族成员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选择,在法国所处社会阶级对政治立场的影响,作者从兰斯到巴黎的学习经历。
以及作者的性取向认同本书从一个家族的视角看向世界看到了阶级固化和边缘群体看到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看到了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角色的塑造和影响然后因为我之前学过法语我想多提一句的是回归故里的法语原名是 Heduchahens 中文直译应该为回到 Hans
汉斯是迪迪埃的故乡简体中文通常因为兰斯是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城市行政上属于香槟阿登大区像巴尼尔大家都知道就是喝的香槟酒的主要产区然后我在卫星地图上看了一下这个城它如果开车到近比利时应该一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到了很近很近它是属于法国的南部吗还是东北部
对我觉得接下来说的才比较有意思作者在第一章里面提到说他写这本书的缘起是回到弥依宗参加父亲的葬礼然后我查了一下弥依宗相当于兰斯是一个城然后它有个行政大区然后弥依宗是他附属的一个 village
一个市镇吧他们说市镇不能中国人喜欢说村对弥宗其市镇面积为 7.15 平方公里 2020 年 1 月 1 日统计人口数量为 2105 人真的村吧
那真的是纯想问你当时在法国生活的时候有没有听说过这个区域这个城市我完全没有我当时上学那个地方我问了很多法国人他都不知道这样啊我上学那个地方我感觉法国人他们是靠食物来区分地点的就像上巴尼尔你可能没有听过它是个地方但你一定听过香槟它就是一个省就产这个东西
他就叫了那个地区的名字然后我当时上学的地方叫 Franche-Gonday 然后 Gonday 产一种奶酪叫 Gonday 所以法国人他们说不知道那个地方我说就是那个 Franche-Gonday 大神他说 Gonday 我知道就法国人好像是以食物标记地方那所以普罗旺斯是普罗旺斯炖菜的那个地方吗对的说得真好理解的非常快
这些就是一些前情提要然后我们今天聊这本书我们之前会有想过会 relate 到一些阶级社会阶级然后一些身份认同这主要两大方面那要不先请 Claudia
因为是嘉宾我先讲了对对讲一下这个对我们先讲一下跟书你读到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啊想法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它一直给我一个蛮奇妙的感觉
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本科是心理学专业的然后这个作者又提到了很多涉及原生家庭还有他自己的身份认同的这一系列话题但是它又不是完完全全的一个自传题材的书籍它又加入了很多
社会学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我在参加一个很长很长的心理咨询在旁观一个很长很长的心理咨询但这个心理咨询呢又会讲又会给我讲很多社会学的课
我觉得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导致我没有很好地把我自己带入到这本书里面反而是在一部分是在用我自己的专业知识来 analyze 或者在判断这本书的内容另一部分是纯粹的一个学生的角度来学习一些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那你从那个专业角度你会觉得你有种在看那个案例就什么咨询案例那种感觉我觉得是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作者他从书的前部到书的尾部他其实是一个很 text book 一个很 case study 的一个从对原生家庭的迷茫不解到憎恶到逃离然后到理解
所以我觉得他没有到和解内部但是其实我觉得与人生家庭和解其实也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也不是每个人一定要做的事情但是他这个心路历程就很好的诠释了从一个人从人生家庭成长为青少年他个人的人格和他个人的自我认知和对家庭里面父权一倍的对抗的这个过程
作者他反复在书里面说他想抛弃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他的成长历程那我就是那个作者最讨厌的讨厌者今天我要跟大家唱一下反调专门用精神分析来分作者这本书好的那你觉得 Alice 你觉得这本书你读下来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我自己这几年也会想很多就是家庭和家族史对我本人的影响然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真的非常大然后另外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从祖辈开始一直到父母辈甚至他的两个兄弟都是工人阶级也依然
认为他们选择成为工人是一个就生活还挺愉悦的从他的描写来看那个感觉因为他们好像也没有想象别的可能性但是这样的一个家族里面唯独作者持续的在做一个不一样的事情然后他去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写了这么一本挺特别的书
我已经不好说他是不是阶级跃迁了但我觉得一个人想从一个所有人都在做类似选择的一个环境里面做出一个与大家都不一样的选择不知道该怎么说是说精神力很强吗还是说真的很厉害那你觉得作者这样的人物他在就是他这样原生家庭或者他在这个阶级里面他的存在是属于一个 singularity 还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呢
从概率学上讲 population 大了一定要出这么一个人回到了 savestack 对吧对但是确实对这一点我也是我其实是没有办法找出一个解释的那他的兄弟都觉得上学没什么意思那就很早的从学校里面出来然后去做工为什么就他
跟着母亲去工厂里面她要坐在旁边看哲学的书吗她的父母好像也没有读这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也挺好奇的如果你有别的见解我们也可以
我其实也没有什么见解我觉得这个事情因为它太刺人了所以很难从她的角度或者从认识她的家人的角度来去分析这种事情为什么存在不过我在想可能也是一个心理学很久的命题就是 nature versus nurture
就是他的才华或者他所选的职业道路到底是他先天的基因决定的还是他后天的家庭或者他后天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其实我觉得有可能是一个非常随机的事情就有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突然就碰到了一个让他感兴趣的事情然后他得到了某种成就感然后这种成就感就被加强了然后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随机的
就是属于 entropy 是吧那 D 你觉得这本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读这本书挺久了因为我读了蛮多跟社会学可能多少有点关系的书但是我也没有接受过特别系统社会学的教育然后这本书我打开之后最开始第一部分就比较吸引我
然后就是我在读书会的时候也念过就是他在前几个月就是有这么一句话他是说他的故乡是这个我曾经极力逃离的地方一片我曾刻意疏离的社会空间一片在我成长过程中充当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虽然说到最后还有就是也是我无论如何反抗依然构成我精神内核的家乡我还是可以很强的共情这个开头的因为我觉得就是
中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作为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然后因为我本身也对它里面提到的一些跟阶级相关的话题和社会学的话题本身就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就很快就读完了那你觉得作者在他和家乡这样的关系或者他的心路历程和你自己本人的有没有一些代入感或者一些共情的感觉呢
其实不是特别强说实话尤其是近几年就是我跟我家庭的关系我觉得是一个逐渐缓和的因为就是我会觉得我慢慢在观察我的父母我的家人他们也在变化他们也在成长所以让我觉得这种观察是让我觉得很有安慰感的对
不过作者我觉得他和他的家庭确实是有一种完全切断了信息流通的一个感觉 30 年是很久所以他没有办法就是观察到他的家人到底有没有变好的或者他的家人对他的观念有没有变好甚至他父亲对他感到自豪这件事情他也是在他父亲去世之后才知道的是的
因为作者一开始在第一章他就反复提到我不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谈我想到的事情我觉得那个答案在社会社会阶级然后他又从社会阶级上面又引申出了一些包括因为法国是民选吧然后选民的政治倾向啦然后他家里面的人的对于人生的一些选择啦他认为都是阶级在其中有呃
影响和固化的因素的就想听一听你们对他在书中写的这个方面你们有没有一些想法我觉得可以先从什么系阶级我们今天聊的所谓社会阶级是大概是什么聊一聊我们眼见的我们感受到的或者我们读到的社会阶级当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样貌可以第一可以先说我再提一句就是因为这是作者他在书里面有提到他觉得他自己出生的时候就被
两种社会规范所审判了然后一个就是他的他是同性恋吗一个就是他的同性恋身份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出身但是他在书的最开头就说他觉得很容易去谈论自己作为同性恋身份但是很难就是谈论自己阶级的身份而且就是即便他可以很强的共情这个工人阶级但是这还是他极力逃离的一个阶级
然后关于阶级如何定义,我也就是这两天快速的看一些资料好像就是主要的话,一个就是从马克思,就是马克思就是分为就是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然后有产阶级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是不断的剥削无产阶级然后还有一个就是马克思韦伯,它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一个定义
它有一个所谓的阶级地位政党三元论然后如果通俗意义上来说我们平日聊到的阶级就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阶级我个人觉得我是阶级意识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我不太喜欢使用这个框架比如说就是可能社会学家在说我们之所以需要阶级这个定义就是因为比如说我们在衡量比如说一个社会是否幸福
然后我们有就是一非常幸福,五非常不幸福,然后阶级只是这样子的一个 criteria,一个标签,但是我觉得当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习得阶级这个概念,我们可能不会去反思那么的,就是这个词道是怎么来的,然后我们就开始用阶级这个概念来想象或者是定义一些事情,然后这可能是比较危险的。
那我很好奇就是你记不记得你小时候第一次对阶级这个东西有概念会有认知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偶像的阶级是比较薄弱我不记得但是你如果现在想象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可能就是政治教育就比就是马克思那一套的就是阶级无产阶级有所以是直接从理论上开始了解到阶级这个我觉得应该是的克罗迪安
我个人对阶级的了解其实我觉得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我总觉得是从新闻里面看到的而且我第一次了解的其实不是中国的阶级而是看英国的阶级因为我小时候的时候
有一个邻居特别喜欢英国往事的八卦所以他会经常在家里放伊丽莎白女王就是刚刚过世的那个伊丽莎白女王的登记 coronation 的视频然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
我就在想很疑惑为什么大家要这么隆重的举办这个仪式如果我有一天当上了我们班的班长是不是也可以举行一个 coronation 为什么我不可以为什么他可以呢那你当时觉得为什么他可以但你不可以的这个问题有没有让你思考的那个差距
我觉得当时我是没有的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我要给自己办一个 coronation 对说不定你办了就真成了对我要成为就是我们班上的 Elizabeth
The 10th 还是 The 8th?Queen Claudia 对,Queen Claudia 不过我现在对于阶级的这个概念可能主要是来源于这个社会分层的理论就是它其实和马克思理论也有相通或有共识的地方不过他提到的是
社会分层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阶级这个概念的它第一个是个人这个个人可以指你个人的能力或者是你个人的喜好或者是你个人的社交网
他第二个呢就是阶级他这个阶级呢就是你这个人所属的阶级是什么阶级比如说你是工薪阶层你是中产阶级或者是你是性少数者或者是你是少数少数种族族裔他
每一个这样的 label 其实都是一种阶级的概念在社会分层这个概念里面但是它第三个概念呢就把这些很好的规整了在了一起它第三个概念叫阶级系统阶级系统呢就是把不同的阶级分类比如说我第一个系统是种族第二个系统是财富第三个系统是你的政治地位
那他怎么衡量这个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级呢其实他不是一个一元或者二元的问题而是一个多元大家在不同的阶级在一个系统里面抗衡那又怎么算这个不同你身上含带的这些不同的标签他在决定你这个人阶级的比重呢这个就是在针对时代的不同在不断的推进在不断变化的
比如说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你个人的财富或者是你个人的政治地位可能更多的决定了你的阶级但是在早期的话比如在德国早期或者在更早中世纪或者甚至是再往前的话那一个人的种族阶级那就是决定他个人阶级的 99%或者是极大的一个因素嗯
这个还跟我原来想的不大一样因为比如说说到阶级对吧就像今天第一分享的那本书的那个反精英教员的那本书那个封面就画了一个梯子就是一说到阶级我都会想起因为阶级这个词你在中文里面你抛开它的什么社会学语境它就是说那个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的对但是你刚刚说的概念第二个首先就打破了我的想法它首先先分类
对其实我一开始自己先先让大家推荐一下那本书那本书叫权力与特权它就是在以社会分成理论来讲阶级这个概念我一开始读到这个概念其实也是蛮吃惊的因为我们有想到阶级它是一个非常复杂有点像就是数学建模一样的感觉每一个因素它都有它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个影响力又在一直在变化的
但你们会不会觉得比如说像刚刚提出来的这个概念它会不会像一个模型就是你先有了之前的历史经验然后你现在有人试图去解释这个事情所以他做了一个模型出来我们认为一个模型好我这有点数学思维就我们认为一个模型好的标准是它非常好的解释了
我们认为首先它非常好的解释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然后又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非常好的预判了一段时间之内的事情所以我的意思是它就像一个造出来的概念
我觉得是这样的是给我这种感觉不过我个人感觉阶级本身也是一个造出来的概念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倒是相得益彰就是用一个人造概念来诠释一个人造概念确实我个人觉得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他们都是人造的但是现在有那么多人在维护他
这一点确实然后把它当做一个历史已经留存很久的东西然后就认为我就应该待在那个状态然后它会就像我那天说的那个壁垒那个事情因为我都是在生活中直接的感受到那个感觉让我太强烈了所以是这样的
不过我觉得仅仅在学术范围上讨论阶级这个概念可能它不仅仅是要维护阶级这个概念我可能觉得它是更多的针对阶级这个话题来进行探讨进行研究从而找到我们需要阶级这个根源是什么可能他会觉得是一种更理想化的
形式或更理想化的环境来单纯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因为阶级这个概念虽然它人造但是它对现在社会上面产生的影响确实切切实实非常 concrete 可能研究是研究和了解是抵抗的第一波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就我们刚刚说的那个
如果社会中大家共识的是有这些阶级的存在那么由此会引发什么样的问题呢其实我觉得每个人对阶级的理解都非常的不一样就比如说像那个书中作者提到就是左翼会用一种就是理想化或者是英雄化的视角来看个人阶级觉得他们是可以被动员的阶级而不是看到他们就是
真实的就是作为个体的困境或者是想法而且就是他们在不同就是工人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然后他们所要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嗯然后我觉得就是我们有时候也会聊就是呃比如说某个人的阶级意识强不强呃我觉得就是有些对对于阶级意识强的人阶级就是一个非常
明显的就是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感知到的然后他们也用来解释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事情的工具但是对于阶级意识不强的人这好像就是就是他可以用这个解释也可以不用这个解释所以我觉得每个人可能对阶级的定义和感知真的都非常不一样
不过这也涉及到一个 reinforcement bias 就是如果你个人特别相信一个现象会离的话那可能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都在肯定它都在 reinforce 你是对的对对对这个我是同意的
而且你刚刚说的工人或者左翼这个被动人阶级我觉得我也能体会到尤其是对于工人和农民这两个角色我觉得它在历史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宏大叙事比如说农民他热爱自己的土地或者土地是他的天
我记得就是之前我看过一部纪录片在记录中国农村的一个小镇子里面的一些农民的生活那些农民可能没有任何意识要宣传自己或者是要美化自己的职业他们就很直白有些也是一部分人他们就很直白地说我很讨厌我的土地因为他把我困在这里我没有办法去其他地方生活
我觉得在任何宏大叙事里面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和宏大叙事相反的但是总有少数或者是半数的人他的真实情况或者他的真实的个人的追求是和宏大叙事不相符的但是宏大的叙事在某一些时候是会被某一些人去写那个脚本的吗
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呢?那他动情
总在想就是我们认为很理所当然的一些事情比如说你刚刚说到的就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农民就是热爱土地的然后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工人阶级农民就是有一腔淳朴的热情的我不是说他们就不好的意思但是
我觉得这是一种别人在给我输入的观念然后至于这个别人是谁就是手握权利和资源的那一方而手握权利和资源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虽然我不愿意这么说但是感觉就是阶级更高的人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而且本来说它是被动员的阶级我觉得就再形容它是一个 disposable 可以随意移动的可以随意部署的一个资源
就像之前很多国家在战争时期都有女性去
走出家门去工作可是战争结束之后又鼓励女性回国家庭她其实并不是站在为了女性好这个角度来给女性提建议她只是把女性当成一个可调用的人力资源她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然后就是作者在书里面对当今左翼的批评就是说左翼逐渐地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
我们这里说的是法国作业
我会提到这个我会想到作者在写他的家庭身为工人阶级或者他们的家庭在脱离工人阶级之后他们对于选举或者他们对自己选票的这样一个态度我觉得也是跟这个问题相关的定你觉得就是不仅是在法国吧可能在欧洲这个地方你觉得选民的阶级对他的投票时的行为有什么直接或者不直接的关联
也是从这本书里面引发出来了就是作者说公认这些他们关心的是他们眼前的事情而不是宏大叙事所以就是比如说在
20 世纪末就是当左翼可以直接的去响应他们的需求的时候他们就就是走向左翼但是当现在如果他们觉得就是右翼的叙事就是这右翼叙事比如说就是右翼对他们现在生活困境的或者说他们有一部分人失去工作的解释就是全球化之后有很多的移民进入他们现在的国家然后就是抢走他们工作的
所以就是这个叙事非常的好用就是见到一个敌人然后他们就比较容易的去接纳这一套叙事所以就是他们觉得眼前的问题可以通过投靠为右翼投票而解决就比如说英国脱欧他们觉得是可以解决他们眼前的问题的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对 我觉得我可以理解你说的而且之前我们也提到过一本叫反对选举的书它里面也提到相关的概念不过它当时是用美国的选举来举例的它提到美国从早期到近期的选举它出现的一个变化就是选民不再是为了政策而投票而是为了自己的归属感而投票找一个代理人
对我觉得他更多的可能是形容他们投票的倾向或者他们投票的 probability 更加 concrete 更加不会改变了比如说如果你只是为了 policy 只是为了政策来投票的话那么如果出现了一个人他虽然不是和你同一个派系的但是他提出了更好的政策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你的选票就会被动摇
但是如今很多情况下发生的事情是在美国的话如果你是一个 liberal 或者你是一个 conservative 的话你只会投给 liberal 或者 conservative 的 candidate 就是说你之前已经支持他们了然后他就会持续地选择支持他们对 就像有 blue state 和 red state 一样其实 blue 和 red 它是越来越固化的
我觉得这个就可以
可以牵扯到为什么他会孤化我觉得就是本身政治派系上面或者是你可以更加拓展就是阶级上面的孤化导致的就可以把它延伸到阶级比如说工人阶级他明明可以以政策来投票但是为什么他导致了他们会越来越偏向左翼或者右翼的这样的倾向我觉得也是同一个
我先回应一下 Alice 刚才说选民其实是不理性的我也是在看台词人选之人的时候里面的一句台词我觉得非常有道理选民确实是不理性的他们可能会因为比如说我不喜欢这个人的发型然后他就不选他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所谓的民主就是在这种不理性的选民的基础上面所产生的
那你认为为什么我们所谓的阶级现在是一个部着的状态这个我觉得很难解释我觉得是因为就是当阶级已经产生了之后然后资源就是会
自然的流向已经拥有资源的既得利益者然后这个既得利益者他们肯定是想要维持这个现状的所以就是一个社会里面大多数人其实都会想要维持这个现状然后可能这个既得利益者然后他们就会
想办法去我不是很想用剥削剥削这个词但是这个就先先用这个说法吧就是他们他们会就是不断的进行这个剥削他们可能有意识或者是没有意识的在进行这个剥削嗯对
这个其实跟知识分子为什么天然的会左倾是有联系的就是因为就是所谓的左翼和右翼最开始的起源就是在法国的议会里面就是法国的议长他左边坐了一个人右边坐了一个人然后左边那个人就是为了提出反对意见的然后
知识分子,尤其是学习人文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天然职责就是为了去质疑这个现状所以我觉得这是为什么知识分子天然会做清的这个和国内古代的阎官的职责很像天生为了批判皇帝的决定还有他的政策
不过提到继续孤二我觉得我能想到的解释就是收尾分层他所提到的假说其实就是一个从强权统治到正义统治的一个过程
强权统治可能就是早期各个国家通过军队或通过宗教通过权力来导致的民众对于他的政策的一种服从但是慢慢的统治者意识到用强权统治他需要付出的资源有点太多了他不想浪费他自己的资源所以慢慢的变成了正义统治
正义统治这个概念呢说的通俗一点说的简单一点其实就是把他想维护的东西变成正义这个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公正的东西不一定会变得强大但是强大的东西一定会变得公正这好可怕就比如说一个国家的主权它必须要 legitimacy 就是所有国家的就是
政府都在寻找这个的这个他们可能可能会从就是呃建构自己国家的历史或者说各个地方寻找自己的或者宗教宗教也是也是一个在欧洲很大的一个因素吧我觉得嗯
而且本身在立法的这个过程在一个国家立法的过程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普通民众的参与度是远远没有上层阶级的同事参与度的比率要大的所以有特指民主国家吗我觉得不只不只民主国家所以我觉得这个就导致了在制定什么是公正什么是正义的这个过程之中
就已经加入了很多的不公正
这是 Claudia 你推荐的那个《反对选举》那本书里面她有提到就是说选举民主制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冥想的政府而不是明智的政府就是她比较推崇的是欧洲比较早期的抽签制嘛但是在那个《回归故事》这本书里面作者对抽签制其实也不是特别的看好因为她也很难想象就比如说假设她的家庭成员她的哥哥或者说她的母亲到了一个
他觉得他不会做出一些非常有利的
是这样的我觉得我在看反对选举那本书之后抽签制虽然相对于现在的选票选举制它是一个从一种程度来说更加公平的一个角度但是它在抽签制实行的国家如果你看那些国家的话都是非常人口非常少
然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选民也比较 homogeneous 也比较单一化 单一化 同质化所以我觉得在抽签随机抽签来统治国家或者制定政策这个是很难落实到人口基数大或者是政治结构比较复杂的国家的现在世界上是有抽签制
在 1970 年或者更早他们会有一些实验性的这样的
试验吧那这样的试验是发生在某一个国家还是发生在一些研究里面我也不能保证我现在说的是完全正确但是我的对这种设计是它是政府推广的在冰岛进行的一个实验可能一个种政治实验吧他们当时就是在全国随机抽签抽取一部分人然后给他们一个月的假期
然后把他们全都聚集在一个会议室里面然后无人生还吗你可以这么想啊虽然有人生还但是我觉得到故意到最后大家开会加班制定政策也差不多快要过劳死了但是就是这个月里面他会是给他们公务员这个比例的工资的就相对参加了一个公务对一个月的公务对那种
这还挺有意思的但是我跟作者估计是一样的想法我怎么能让随机数生成一个就是国家决策者就是我的生活我怎么能依靠这些随机数抽出来的人对但是我觉得你这个就刚好提到我们之前提过的 meritocracy 这个概念了就是比较我觉得艾莎丝这个想法就是比较务实的想法嗯
但是就是如果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公平的话如果公平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最重要的东西的话那确实首先就是比较公平的那谁定义的公平就概率一致就叫公平吗我觉得你这个提问还挺好的就是公平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我觉得每个人对公平都有不同的感觉或者概念嗯
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公平不都是主观感受吗就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公平都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如果把它放到宏观位置上我觉得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你觉得公平是指弱者和强者他们得到的结果或者他们得到的福利是一样的还是弱者和强者他们被给予的机会是一样的
我好像偏向机会这么说起来那我觉得你可能你的概念就是比较偏向 meritocracy 这个概念其实这个概念就是我们可以说一下这个中文这个中文是什么来着有一个比较风俗的解释是任人危险我就比较简单的解释就是有 merit
有才干的人就是应该得到被奖赏或者说就是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或者说就是他可以去做决定或者他也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在资源分配当中他是以人的能力来分配资源的嗯
就是比如说你的才华是在制造业或者你的才华是在艺术业那你得到资源也不一样或者你的才华你的个人能力的高低不一样那你得到的资源分配也不一样好像我一直是这样想问题我突然意识到因为我之前对我本人有一个就是我在很多事情上
工作呀生活很多事情上感觉不大好我都会以为是我的能力的问题然后突然有一天意识到很多事情跟我能力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个就可以提到我们刚刚在讲的那本书叫 Against Meritocracy 虽然我们三个都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既然有人提出来要反对它对吧我们也可以自己
我们可以当这本书的作者重新写一下这本书我草草地扫尾一下今天然后他就是说西方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也是跟艾莱所说的一样他们是觉得他们应该给能者更多的权利的但是现在就是这个 meritocracy 破产了我觉得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就比如说博士去送外卖
我觉得也是 meritocracy 破产的一个事实吧社会学家觉得就是之所以我们要考虑阶级相关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不平等的问题但是这个 meritocracy 的这一套制度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让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了这个社会反而越来越不公平了所以说就是他们就觉得 meritocracy 这套制度是应该被质疑的但是在我眼里目前的问题是在于
没有承认才华的广泛性我的意思是说他有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他有他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去上大学就是我的我是这个意思就像法国他会分工程师学校和普通公立大学然后也有其他的专门院校
就比如说你是不愿意念书的人你觉得学不下去那也可以做学一门手艺因为我觉得工作
对不起我先顺着讲就是因为我开始讲我就意识到我那个地方我也是讲不通的因为我要是这么说我就会说那他在这个社会里面会找到他的一席之地这是非常老中人的说法老中国人的说法而这个找到一席之地的方式呢就是我们要求每个人
都要在社会中进行一份工作而这份工作对社会所做的唯一有利的事情就是促进社会再生产这个就是一套框架就是说我是先把自己框在这个里面我才会说这个社会的问题是在于他没有去发掘每个人应有的才能而放他到他觉得舒服或者说他能发挥他的才华的位置
那你是觉得对才华这个定义现在是被局限在了生产力的这个概念里面我觉得有一点点这样的感觉然后这就引申到你刚刚说的福祉的问题就是我是这么想的就是如果我们不考虑说你的工作只是为了社会的生产那你你本人的能力或者说才华你是有可以发挥在很多地方的但不是所有你
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之一也是资源本身的稀缺吧
像我觉得国内现在这种博士生需要去送外卖我觉得可能一个我能想到的原因就是人才市场的内卷导致了拥有高学历的人的比重是远远超过了需要高学历人力的资源的需求的就是一个供施的不平对一个 supply 远大于 demand 的这个状态
另外一点的话我觉得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他们对于财富或者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品或者是马斯洛里面除了温饱以上的这些资源他在一定环境里面他太稀缺了所以导致了他的竞争越来越大你觉得博士生送外卖这样的现象吗
是为什么产生的你看我是比较一部分是比较同意 Claudia 刚才说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比如说国内社会里面尤其是针对学习人文社科的人来说就是合适的工作会比较少就是我会我认识好多在国内学习比如说可能学历史然后他们之后就完全就是转到另外一个就有机会更多的行业里面是非常多国内确实有一种文科无用论的感觉
这个也可以看我们之前说的那一题的狗屁工作这本书狗屁工作作者比较激进吧他本人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 FIRE 是指的三个行业是可以不用存在的 F 说的是 finance 金融
二是 insurance 保险三是二亿是 real estate 的一个房地产业他认为这三个是不需要存在那伦敦 Canada 整个区域都可以被消灭掉了对就其实对金融在伦敦在英国还是算一个挺大头的产业但是我本人我跟我办公室的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当然这一个是一个我感觉挺伟的命题我跟办公室的同事我们当然要维护我们这个阶级还有的东西
但他们可能平时也没有想的时候我跟他们提出狗屁工作作者提的这个这三个行业不需要的观念他们会觉得这三个行业毕竟还是有促进虽然他们本身不生产实际的产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业的发展的因为工厂比如说工厂是实业工厂要生产东西的时候
他可能一开始因为要买原材料嘛他需要一些钱那这个时候他可以先向银行贷款然后在实际卖出以后再还款可以银行就他相当于银行是作为一个工具
对然后银行同时也承担了就是资本在市面上流通的一个职能吧所以他像一个中间人一样对因为你知道金融学中国的大学就是高等教育教材他们都会说金融学是什么促进生产的一个有力工具这是不是洗脑我也不知道哈哈哈哈
不过提到兼容这个事情我觉得在我小时候兼容本身这个词语就有一种很精英阶级的给我的感受你就是感受哪来我觉得这也是从媒体而来的比如说我们小时候看的一些都市丽人职场剧都是金融行业的小时代
那我小时候可能我可能还没有那么年轻吧我小时候看的可能还是一些更早的粉红女郎对我记得粉红女郎它里面就有一些蛮脸谱化或者是蛮 stereotypical 一些都实力人职场女性的一些速写嗯
但是我觉得等到我真正接触到金融或者数据或者是接触到一些在金融行业工作的朋友我才能真实认识到这个就是一份工作是的在国外做金融的都说自己是金融民工就是那些我觉得那些画像都是我确实不知道电视剧为什么要搞这个舆论风向就我小时候看
电视剧也会有这样的描写但是实际上到工作里面大家就是普普通通地做这种工作你觉得这个是不是一种变相的美国梦的感觉就是你如果有一定的才华你就一定可以成为跨越阶级成为一个精英像电视剧里面做金融工作的女性一样变成一个精英
我稍微讲一点金融史吧我觉得 Claudia 这里说的是有道理的就是金融业的产生我在我的认知里面应该是 19 世纪末那会儿就是嗯
维多利亚时代吗大家在英国是维多利亚时代然后美国也开始已经有工业啊那些都在造了但这个时候就像我说的就是有一些钱啊你需要借贷啊这些它逐渐流通了以后然后那个时候起来的资本家和银行家 JP 摩根就是摩根有钱到什么地步我们泰泰尼靠尘船上面有一大批他从欧洲买的那种
非常老的西式珍品然后都随着他的年号传下去嘛然后到现在摩根在那个纽约都有一个叫摩根图书馆的地方那里面有非常多他的珍藏从欧洲买过去的画呀然后真本的书啊然后整个他 library 是仿造那个图书馆是仿造欧洲这边以前的贵族他们用的私人图书馆的样子建造的然后摩根他成为了
华尔街的神话然后就像你说的那么多人然后硅谷再后来到进入科技社会硅谷又有了神话那全世界的人看到了得到了所谓成功这个事情可能很多人都想复制这个成功就被写成这种 formula 一个公式了对是的说到摩根我觉得在伦敦生活的朋友如果去狗岛的话一定可以看到那个巨型的 JP Morgan 公司的上标
今天 Claudia 也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我们现在录的地方也是我上班的地方叫金丝雀码头它其实是伦敦的新金融城然后我就在思考因为我第一次来这个地方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上海陆家嘴然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地方一定都要就是这样的公司一定要非要一个这么有压迫感的高楼而且它一定要是玻璃外墙的一定要超过
还有那二三十层三四十层而且晚上一定要把那个里面的灯全打开那个是加班的狗对就是那里面的灯基本上都是声控的所以只要有人加班它就是亮的那一层亮就是有人在工作对都是加班人的鞋和泪是
对今天你问那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我是觉得那是实用考虑因为这个公司就是这么多人那是不是这种 by nature 就是自然上的实用上的考虑就造就了他这种形象他就是要一个这么大的庞然大物然后仅仅有条一个精密大机器然后所有人只是在里面按部就班的工作然后去维持这么一个大机器的运转非要做成这种有压迫感的形象然后他存留在了人们的心里面
我觉得对吧说来我觉得金融公司或者这种资本企业的建筑设计我觉得它是有意的在传达一种压迫感或者是一种父权感的印象吧
对 我觉得他想创造的是一个就是一尘不染的闪闪发光的现代的一个形象因为首先就是高楼大厦肯定是它只会出现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方我觉得不是一种压迫感我觉得他们想要创造一种就是虽然说你做的工作内容的实质非常的无聊但实际上就是你们在做的事情还是非常的闪闪发光的
就是一种附加的价值对哇这里我想提一下身份认同的事情因为这个附加的价值可能就是很多孩子想要的因为我有过那个阶段然后就是羡慕都市丽人就是闪闪耳光想成为啊想成为对然后作者他说的有一句话我
跟这个认同就是为什么我们非要坐实这么一个身份认同为什么一定说我是这样的然后找到一群人然后进到里面 DDI 在回归库里面说如果要感到自身的合法性就必须被自己的过去被社会被组织机构承认对人来说好像被自己承认是不够的你要被一个群体权威的群体承认好像才有认同感
你觉得这种对于个人对自己肯定的这样一个价值的一种不满足你觉得它的原因是什么拥有的太少我自己的例子是这样的拥有的太少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可能给我感觉是现代人的一个病结吧可能就是对于自我存在的意义没有找到任何答案
然后 self-actualization 的这个就是马斯洛最上层的那个金字塔尖尖没有达到那对于自己意义的探求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吗我觉得在某种体系上它是很重要的嗯
在个人存在意义这个角度我觉得更多可以看一下个人存在意义它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演变我觉得它是一个去宗教化的过程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就是在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逐渐萎缩而造成的一部分空缺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被补上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或者是很多同龄人他们从事的工作没有给到他们一种很踏实或者一种很有成就感的感受就是有一种我不知道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我怎么样可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或者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那所以他们现在可能找了就很多人首先能即时找到一个方法就是做一份工作然后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话对吧对对然后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因为你工作了就是说明你是被社会需要的可是我又是觉得这个工作给你到的自我价值嗯
他又是没办法完全满足人的人对自我架势的一个需求的可能也是现代社会里面很多工作他比较按部就班或者是或者说他首先考虑的是集体的需要不是你的需要他的目的是把人异化
我觉得我感觉他也不是目的是把人异化他是他的目的跟你的目的不一样对或者是他的目的或者他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会导致人的异化嗯我觉得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前的人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得到自我的认可感的
一个原因就是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范围比较小然后他们也看不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说我们现在就比如说你是一个在比如说中国的山区里面出生的小孩但你也有手机你也可以看到就是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但是你同时又知道自己没有可能非常难去得到那种五彩斑斓的世界五彩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分为什么现在身份政治这么
流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就比如说你可能天然的拥有某个国籍然后你天然的拥有某个身份不是你天然拥有某个性别或者说你天然的拥有某个性向然后你不需要去做什么然后你就归属于这个团体然后这个团体可能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就是合法性就我觉得就是年轻人追星其实也是就是他们就属于分属体
然后这个群体可以给他们一种归属感以及认可感我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我有很多朋友他们是很热烈的在追一些韩国的偶像团队的心或者日本偶像团队的心我觉得追星本身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社交的体验就是通过追星可以认识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一些其他的朋友嗯
那我想问一下因为我们三个人肯定当然都是从自己的祖国嘛就是来到了外面生活比较长期在外面我想问一下你们在过来就是适应外面的生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自己要找一个认同感或者说有没有想过融入或者说有没有想要一个认同或者说如果你不想认同的话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觉得就是融入或者说是 assimilation,对我以及对一些比较少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假的概念。因为我觉得就是任何的我们以及他们都是在不同的流动的。我觉得世界上可能任何的两个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点,或者说共情彼此成为一个我们。
所以我觉得就是有语言或者说国籍或者说性向或者说任何其他的标签所组成的我们与他们都是一个不固定的所以对我来说就是我从来没有想要融入到某个群体里面去过然后我自己的我对伦敦的一个体感其实完全是出于我在其他就是我之前在布达佩斯和杜伦的体感我是对比出来的因为我在布达佩斯是就是
我之前跟大家有说过就是因为我上的是也不是英语授课我上的是德语授课所以我们这个班里面就只有我一个中国人然后所有的同学和老师都非常的惊异我的存在然后我就算就是我在巴佩斯的就是大街上面很多人会觉得我是游客然后有时候就是老师会用那个中国人来指代我而不是我的名字或什么的然后我会有一种比较强的
异乡人的感觉但是我会觉得我这个异乡人的身份是外部给我的就是外部不断的提醒我我中国人的身份但是我个人会不会会有一种非常强的就是身份认同然后另外我在杜伦的时候杜伦可能有 50%以上的居住者都是学生然后
另外的可能百分之四十吧我们就说就是本地人都是一些就是呃白人然后都是年纪比较大的所以就是这个这个分别也是非常的明显的就感觉是很是是有一个这个区隔在的所以我目前在伦敦的体感就是伦敦已经非常的多元然后已经很少的能让我从外部感受到我的就是国籍的不同嗯对吧
我觉得对我来说我可能比较更加悲观一点吧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没有人可以真正的理解其他人就是人类之间的相互理解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嗯
然后如果从这个观点拓展出来的话我觉得人对于融入集体的这个需求其实就是一个西西弗斯推石头的过程就是在努力的寻找或者努力的像一个永远不会实现的目标而努力吧
但是说到落实一点的例子的话我觉得在我来之前我是有一个对在一个异乡或者在一个其他国家环境里面融入一个脱敏的环境的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是在
我觉得是我记得是高二还是高一的夏天我是来到英国这边牛津去参加过一个夏季的夏季学校然后大概为期就是两个月左右在那个时候的话当时参加这个夏季学校项目的人有很多不同从不同国家来的学生
但是只要是从中国来的学生他们一定是通过旅游团或者学校组织的所以大家一开始都认识也是在坐同一班飞机来的所以大家就自然而然的抱团或者组在一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刚来的一周的时间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就坐在一个
纽星就很像火锅子里面吃吃饭那个食堂的餐桌上面我们都很吃力的想要了解对方或者想要跟大家变得亲密起来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对但是我们坐在那里有半小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因为大家没有任何的沟通点哦
但是没有说先开始交流吗有先开始交流但是这个交流刚好我觉得也是碰到一个蛮戏剧性的场景就是所有的交流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有交流都会遇到一个 dead end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我们就相继无言在那里坐了 30 分钟
然后之后遇到的在上那个下校的一些中国来的朋友或者是同学的话我觉得大家也是有一种不是以我们共同爱好为起点而去认识对方而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国籍而认识对方给我一个这样的印象然后可能是因为我当时的不舒适就导致了我对融入这个概念就已经开始幻灭了
所以我在来这边读大学的时候已经没有再考虑融入或者是身份认同这件事情你这个经历还挺特别的对因为我刚来英国那段时间真的非常急迫在找一个认同感然后我听你们说完以后我觉得这跟这可能跟本人的性格也是有关系的就我心里有个想法是我是真的是从
家里面逃不出来的那种感觉或者说从国内逃出来的我首先就有了一个期待就是说下一个地方新的地方我是可以开展一个新的生活的那我既然有了这个期许我就会想办法融入它然后另外认可认同这一点就是对自我的认同我以前可能自尊就是心理学上说 self-vesting 可能是不够强的然后我就需要外界
然后通过外界的认可来达到自我的认同所以就这两件事情之前曾经一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就非常努力然后我就照着所谓我们小时候看过那种电视剧里面精英女性的那种画像一件一件事情好的工作工作在好
然后你要打扮漂亮然后你要有一些财富上有一些富裕可以做一些洋出买水的事情吧就看戏啊那些的然后一周去健身房几次当年不是因为我喜欢运动但是去着去着就喜欢上了当年就是因为看起来要好看然后要拍好看的照片然后我觉得
我个人觉得我那样的想法其实挺典型的因为我周围的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当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是我当时已经觉得有问题是我这么做的同时我没有知行合一或者说我确实是知行合一也就是我这么想也这么做而我也确实做到了但我心里面不舒服或者我的身体不舒服我其实有一种排斥的感觉
我觉得你说这些给我的感受或者我的理解可能就是我觉得你是一个对周边的一个自己的所谓打一个引号领地的一个控制需求比较强就是希望有一个自己可以安定的一个地方
我就是突然想到身份认同群聚这个我感觉跟语言关系还挺大的就如果你说相同语言的话很快就开始说起来了在语言就是母语方面我觉得有一些
东西它是没有办法被翻译的就是有一些你的经历你的感受你只能跟和你在相同语境的人沟通就是没有办法和一个和你母语不一样的人通过翻译的过程跟他很好的把你的感觉表述出来是我在公司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跟我们组面那几个法国人有点面面相觑我说的实在话
三其实也玩得很好了有时候总是有点有点小尴尬中国留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融入或说交不到朋友就是语言的问题我一开始也是有点我好像语言要是我的第一那个门槛
但是就是有时候还蛮享受这个屏障的就是还有这样的人对快展开讲讲嗯就是我有一段时间是跟一个和我关系蛮好一个丹麦的朋友一起做室友我们两个一起租房子住了一年然后就在乡一起嗯居住同居
不是浪漫关系的同居共同居住在一个房屋里一个房屋的过程里面就产生了很多这种语义上面或者文化上面摩擦就发现我们对很多事情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个过程就觉得让你觉得很兴奋因为你感觉好像我进入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世界了
我觉得 E2E 是 OK 的,但我觉得多少会不舒服的场合,比如说我跟另外两个英国同学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我的经验就是有一次因为那两个同学他们都是英南北部的,杜伦或者是诺桑布的那个区域的,他们的方言非常的难听,
他们两个在那边是聊得欢快我真的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他们是平常在做 presentation 的时候我其实可以听懂他们在说什么的然后这种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我是 outside 的那种感觉这个确实因为二大于一这里会是这样的吗三个人的场合对三个人的电影只有我一个人孤单散场
我今天还跟一个英国姐姐讨论这个问题她是在伦敦长大的她祖籍是希腊那边但她肯定就是英式英语英语母语者她之前在一个德资银行的交易层本来法国人就很多在伦敦的公司所有人都直接说法语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就群发了一封邮件说请大家在公司用英语说话
然后那个姐姐就说她说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你在就是别人没有办法听懂也没有办法说那门语言你明知道这个情况你还在用另外一种语言交流难道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外星人吗就是有种没有为别人着想的感觉你说这个我有经历还是在那次非常有戏剧感的牛津下校的经历里面就是
我当时有选了一个哲学的研究课里面每节课他会随机分配小组来讨论然后有一天我分配小组除了一个一单的女生以外其他全是中国的朋友然后这个话题就自然而然的从大家都用各种各样水平的英文交流变成了逐渐变成了中文交流
然后这个过程中我就可以因为我刚好坐在那个意大利女生对面我就可以看到她的脸从一个一丝迷惑到了空洞到纳木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她甚至没有足够勇气去来制止我们同组的同学说你们可以用我听懂的方式来说嗯
因为我盯他脸看时间太长了有点尴尬我就开始我就跟我旁边人说我们还是用英文来说吧但是就是给我最大感觉是他们不是有意的而是这种无意识的好像是往自己的舒适区再靠拢的一个感觉是的所以人还是会搜索那个舒适的就方便使用嘛因为那时候可能英语确实不大好对中学的
不过说到语言我觉得给我感受比较强的还是我在留学过程中或者在准备留学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国内的家长或者是国内的一些学生他对英文口音的执着他们会追求英英美英的
我觉得道夫一定是因因美因而是追求你一定不能暴露自己的口音我认可你说的我想说的一个例子是我之前有一段的室友她是律师
然后他在英国实习的时候他们律所给非英语母语的人安排了英语老师因为律师是要见很多人虽然他非素就是他不上庭但他要见客户嘛然后当时他跟他老师说了他的烦恼他觉得他听起来还是非常像中国人然后他的那个文法老师跟他说
你其实是大可以保留你的口音特点因为这样会让你更有记忆点例如你在职业上说的清楚明白流利的前提下你可以保留一些口音然后我就觉得那个老师说的还挺懂就是其实我对就是国家
国内的朋友喜欢就是比较执着于口音这个事情其实我的观念是有变化的就是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事情的观念是有点批判的成分在里面我会觉得为什么你要对一个对沟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的东西这么执着有点形式主义我觉得是不是嗯
自尊心比较低但是最近我会想说这个本身也是一种阶级的体现就是之前我们有聊到的 Multilingual Elitism 就是多余种的精英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在这边生活的经历里面如果一个人他讲英文他是有法国口音或者是北欧口音
他们会认为你的口音很美或者是他们不会对你个人产生一种很强烈的负面的印象但是如果你有很浓的中东口音你有很浓的印度口音你有很浓的东南亚或者中国口音的话我觉得不是全部人但是在社会层面上我觉得对你的影响是宏观来讲是负面的
你觉得这是一个广泛的现象吗对我觉得是这样子的因为我可能我在的行业本来就是很来自不同国家人很多很多的我有时候渐渐觉得这种感觉会不会是个人的投射
我接触到的是其实我不是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接触到我是通过看一些社会学类的文章他们也是在通过一个统计的角度来研究这方面的事情我觉得他更多的解释是在一些场合一些工种上他求职面试过程中或者是一些阶级讨论过程中
可能在同一阶级或者同一个工作环境里面它的效果或者它的影响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如果你把它提升到阶级的程度上我觉得这种影响可能是会更明显的比如你从一个工薪阶级或者你从一个中产阶级要跨越到上层阶级我觉得一个人的口音或者种族是比你在同一个阶级里的影响要高的
我想知道他那个统计结果统计的是什么他统计的是人的感受吗不是他统计的是面试的结果和人的口音还有人的种族那他这是找相关性啊这不是因果性啊对对这找的是相关性因为他也是个社会学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统计学因为我最近对那种用相关性来解释因果性的东西都非常警惕对因为他确实是一个 causative study 嗯
但是他主要的理论确实是说就是 multilingualism 在这里面然后恰好我也通过这个就是我觉得在移动成熟还可以解释我们对口音的一个执着吧因为我们想隐藏我们就是少数族裔的一方面吧我说一个非少数族裔的例子吧你们知道在英国所有人都会嘲笑美国口音吗
英国人会永远朝向美国口音的就美音他们对美音就觉得相当老这个就不是语言在种族就不同文化背景就更远的那种文化背景下面它产生的就同样都是 English native speaker 同样都是说英语母语的人在白人之间它都分了几
对因为一个是老钱一个是新钱是这个就和我之前一开始提到的阶级分层理论也是一样的就是你所属的阶级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而是一个流动的而且不同阶级它在阶级系统里面也会变成进行竞争比如说我们全部都是 Anglo descent 的语境下面美国和英国也是有一个阶级的高下的嗯
其实我觉得美国在英国对于口音这方面也是有一定知名主义色彩或者是 Eurocentric 的 point of view 的对对
我们今天不是突然讲那个词 classy 我一度把它跟 classical 有点搞混了但是我后来突然意识到 classy 它可能就是从 class 这个就是阶级这个词源然后出来的好像直接的可以看到对吧然后我在那个字典里面稍微查了一下然后美国方面不是那个有个维氏字典吗 Marion Webster
对他那个字典的网上的那个下面解释说的是 having or showing class 就是说就显示自己的阶级地位但是在英国这一派
剑桥和牛津的线上字典都说的是优雅的时尚的我觉得老英人好还是就是他都隐身出去了对我觉得他在变相呢肯定对于就是他默认了上层就是 upper class 就是 elegant 对不过说到老钱 new money old money 我觉得最近就是几
今年或是去年在 TikTok 上面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流行风尚尚在老前锋穿搭对不对但我跟你们说真的顶流
没有时尚就不是我们这种看 TikTok 上面老前锋穿搭的人他们都是没有时尚的就那个《继承之战》这么多季里面你有看到哪一个高收品牌花哨衣服吗从来没有的他们穿的是爷爷留下的开斯米套头衫因为对他们说时间最宝贵
然后要么就是意大利裁缝手工定制的西装就是这是权利特权因为不是那个裁缝不会给所有人都定制既然讲到这个我是想聊一下就是时尚这个行业因为我个人觉得时尚行业是非常体现了阶级的高下之分的至少财富阶级在市场经济下面我们能看到的品牌比如说高阶品牌到奢侈品牌它看上去是封建有人的
但是我觉得根据购买者的购买能力它也确实进行了一些所谓阶级的划分经济上阶级的划分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天气真的特别冷我来英国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边这么冷然后我去你们知道 Premark 吧就是爱尔兰的那个快销品牌我买了一件八磅的高领毛衣为什么买高领因为省去了买围巾的钱因为也不是自己赚的钱嘛
但是呢如果是真的财富富裕到买奢侈品牌像去菜市场买大白菜一样随意的人他买一个大牌的托特包可能会当购物袋来用他也会随手放这个购物袋放到任何地方
现在那些时尚平台上面你反复看到 effortless chic 这个词就是松弛感时髦毫不费力的时髦对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实现这个的必须是要在权力财富阶级上真的 effortless 的人而不是看老前日风传达视频看的这个
另外一方面是我觉得如果是带着一种用时尚品牌武装的想法我因为穿戴了什么而显示了自己的财富能力和所谓高级品位的话它也是身份认同的一种象征你说到这个我想起之前网飞非常火的一个他们自己拍的剧叫那个虚拟安娜 Inventing Anna 对就讲那个
还是假造名媛那种对就是就是属于一个出款题材的电视剧就是那个安娜德尔维的那个故事嗯我当时看到这个采访就有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点就是那个剧里面刻意的找了一些很有名的就是但是看起来又很打印很 classy 的不是不是很多 logo 然后也是找了很多专业的呃
设计师还有服装搭配师来给剧中影主搭配但是在真正采访到或者真正他们翻阅这个真实案件资料的时候发现真实的那个主人公那个真实的安娜德威她穿的没有很 classy 她穿的确实就是 big logo
很大的标签就是一些完全可以呃显示自己潮流还有自己时尚就不是和自己呃财力的一些
我个人是对年轻人去穿着全身穿着带有明显那种品牌标识的高手就高手品牌标识的东西是非常警惕的因为它就像你在任何社交媒体上发一个那种状态对不对你只要打那个标签你就很容易被搜索到这就让我感觉是它在求一个社会的认可你得到一种认可就像
像是得到了进入某个圈层的一种入场券就是当时看到这个彩粉还有就是剧中安娜那个穿搭还有真实的安娜穿搭给我的一些思考就是为什么我会默认上层阶级他们理所应当或者是 naturally 是有 taste 的
可是他没有他有没有我觉得也是个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会默认就是如果一个人他有了财富或者他从初生就开始在一个比较富有或者比较资产的阶级我觉得人在仰望的角度总是对就对理想是有一定程度的想象完美化的想象了
其实我一看到 TikTok 上面的一些老前锋穿搭视频我觉得也是给我一种这样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我们要学习老前而不是 new money 我觉得也是对于一种阶级上面的就是我觉得并不是有意识的一种对于阶级固化的这种认可吧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是在引进了对阶级有一些维护和认可的一个观念在的
对于西方的所谓的 old money 我们的预设可能就是他们还有很多的文化资本他们可能从小接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所以说他们的品位可能来自于他们看过的歌剧或者说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觉得就是因为国内是近几十年可能这个
呃由财富所区隔的阶级才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国内绝大多数有钱的阶级是所谓的 new money 然后他们其实没有很多的品位啊我是这么理解的嗯对我文化也是一个资本嘛第一传送的那个对于阶级的一个学术解释那种社会学术解释他不是会把那个
社会阶级有三个内部又互相影响的因素一个是财富经济上的一个是政治上的和一个是文化上的就文化资本对也是挺创造的一个不过又说到就是时尚或者服饰我就可以我就可以联想到就是英国当时对英国王室那个大大大王妃她的个人时尚她的那个狂热的追求还有关注度
戴娜是一个挺特别的人因为她那个关注度我觉得是王室想要推一个典型出来清明的典型然后正好她自己确实但她穿的也很
真很随意他出圈子都是求福那样我觉得他我印象里面他我觉得他可以吸引普通民众的点是他又做到可以很亲民但是他又做到在一些政治场合中可以穿得非常的华丽就是他明白在什么场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我觉得也是除了这个以外还是给了民众一种
我有能力可以模仿他想成为且可以成为但是我又不能完全成为他我可以模拟和他穿一样的 sweater 和 t-shirt 但是我没有完全办法模仿他的珠宝还有他的正式的万里服就是一种在你永远在努力但是永远达不到的那个境界里我觉得在这个境界里面人的对于某一个事物的 infatuation 还有一个 obsession 是最大的
我之前有一个特别喜欢的电视剧里面好多台词的有点当年震撼到我是个韩剧请搜索关键词 WWW
可能这个名字不熟但有一句话你们一定听过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是从那个电视剧里面出来的是吗它里面是三个女主群像她们会配一个男的但是我们都叫她女主配的男的它里面有一个我印象非常深的场景那个女主说了一句二十代是没有钱的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出京社会的人会逞强地去买名牌包吗因为拥有太多的时候要藏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要去炫耀
这句话他说在他是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带着他下属去想签一个那个网漫的作家然后他的那个下属刚真的是新人职场新人背了一个反步包过去然后那个网漫的漫画家就说你你这小毛丫头背一个反步包你不配来跟我就是谈签约这个事情然后
女主她已经做到高管嘛然后她每天就穿的挺光鲜亮丽的但是女主那个时候就我感觉有点乌托邦式的很刚的跟那个男文化家说他说我招这个人进来没有面试只看他的能力策划案也是全部是他写的你现在处在舆论的火神水热里面你除了跟我们这么大的互联网公司亲爱的以外你别无选择
你今天要么就是跟这个女生一起工作要么就是你找别家就我们就不做了这真的很无头包确实很无头包是吧更无头发的事情来了就是他们送走那个男漫画家了以后女主背的一个包那个包应该四五千英镑吧他把那个包里面东西全部倒空直接跟女主的跟那个下属的反复包置换就说这个包就送给你了然后就说这句话
这是给打工写的一个美梦对就是对韩国人老爱制造这种幻想但是我在我其实被这部剧很受感触是他做完这个女主做完这个送包的举动以后他又说他说这种时候你就要让自己外观看起来强大我也希望这个世界并不这样但世界就是如此如果不能战斗就妥协吧
我想说的这一点是因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悲观对不对但是就比如说我在生活中我偶尔也看到了一些阶级因为财富和资源暂时手中没有握有那么多的时候然后你少了很多信息源然后你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驱隔开了但是那个时候你又是没有能力的或者说我观察了
我观察到了这样的分层我还能你这样观察到它就是不可逆的过程你还能视而不见吧我觉得在这个地方女主我就给了我一个当时就给我点亮了一盏灯所以我后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就是我觉得它在用一种很现实
或者我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笨拙的方法就是你目前处在资源洼地手中没有权利的弱弱者暂时你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结构的那你你眼前可以做的事情那就是让自己适应现有的结构然后在这个现有的结构里面就慢慢积累然后当你得到一定的你自己的生活过好了你你
有了另外的一些资源的时候你再去想办法改变结构而这个办法不是一个人想出来的它可能要一群人想出来那这个时候这个电视剧乌托邦的地方就在于女主她首先做出了给予自己力量给下一代的那个动作所以
我们就可以用乌托邦的想象这个得到力量的人他也是会传递给其他人然后心心之火可以燎原这种感觉就是不过我觉得这个就给我最乌托邦的感觉就是他就是
不会觉得你得到权利对人是会有异化的其实这个电视剧里面甚至有讨论的事情因为这个女主一出现的时候她就是那种雷厉风行职场女精英的形象然后她是在这个电视剧中跟年轻人不断相处还有跟她不一样的那一类人就是更理想化那一类人相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地
回来的一个过程那我觉得这个女主也是个人非常厉害她就是思想的开放性也很强
因为就是给我的感觉我会觉得更多是当你拥有一些机会进行阶级跨越的时候我觉得很多时候会像这时候可以 cue 一下这本书 DDI 的父亲一样他会完全一种半自动式的过程把自己的思维或者把自己的
利益转化到更上阶级的那一层面而转而就是开始对自己曾经存在过的阶级产生敌对性不过我觉得这也是每个人他我觉得我觉得他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造成的结果也不一样这也是事实确实
既然我们又回到书了我觉得这本书确实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因为我不知道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这个因果关系是对吗他至少是不断地学习在学校里面然后进行了很多的学习然后又到巴黎又继续念书这么一个过程然后我们就可以眼见到
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扮演了很大的角色我也想听听你们觉得在现在这个状况下不同阶级下就是接受教育不同嘛然后你接受了不同的教育你就会持续的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吗其实就是教育本质上是不是一个阶级化的概念我的个人的观点是从历史角度上来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阶级想要的特权嗯
可能在近现代社会中它才逐渐被普及到向下的阶级让工薪阶层的小孩子或者是中产阶级的年轻人可以接受教育但我觉得那也是很新的事情对所以我觉得如果追根树原教育这个概念的本源的话我觉得它教育中所带有的阶级性或者阶级固化性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它是一个宿命式的感觉对我来说那你觉得不同所谓不同阶级的教育可以体现在什么方面我还是说回书中的教育吧我觉得可能有一部原因就是作者提到的对想象力的意志吧就是他提到过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虽然很喜欢读书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
做一个纯研究纯学术方面的工作我觉得阶级户固化本身的一定程度就是限制了人们对不同种类的教育或者把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就套上一个公立化的镜片上但是说回这个个例因为作者在后面我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强调这一点他说他母亲后来自己去上那个夜校然后
上了一段时间确实终于也没有再上下去然后他一直在说我不知道我母亲就是到底他有没有在说实话他总说自己很擅长读书我不知道作者在这是想说什么有些时候对 弟弟今天还发了一篇文章主要论点说的是那个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点
对对我看完这个我是想到就是在东亚很多人都是拿教育当作就是积极跃迁的最有效的工具就比如说那个黑暗荣耀那个剧里面那个女主也是通过教育来然后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就是
它一部分让整个教育的体系变得非常的公理化然后同时就让比如说像那个衡水中学里面的年轻人非常的痛苦哦 衡水我可以插一句吗我最近真的认识一个衡水中学毕业的是我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他跟我说他上高中的时候每三个月有 23 到 24 个小时的假期连衡量时间的 unit 都不一样了
这就是让很多年轻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的痛苦然后其次就是比如说像一些可能出生比较好他们本身就拥有很多的资源或者他们的父母的事业本来就比较开阔的年轻人然后他们可能上了比如说
国际初中国际高中会给他们展现就是不一样的世界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然后他们也不用像就是衡水或者说类似的年轻人然后去付出这么大的牺牲然后来打倒就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觉得就是他本身其实还是不公平的体现然后就是我们之前在聊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提到就是作者的
小镇座底下的身份跟国内所说的小镇座底下的身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这个区别其实也不是这么大就比如说像我分享那篇文章的作者因为他学习的也是社会学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稳固让这个阶级更加的固化而是他们想去用自己的能力去挑战这个现状但是就是国内大多数的情况还是他们想要在这个梯子上面往上面爬
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梯子永远是在哪里的然后他们只要不断地往上爬他们生活的质量就会更好然后他们很难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或者说也不应该去指责他们没有用一个批判的视角去看这个现状我觉得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就是没有为他们打开一个可能性就是有一种和不识肉糜的
那种概念在那里我最近有点矛盾一点就是我觉得现在在现在这个社会因为信息化嘛就是你知道通网然后可能但确实也有边缘地区目前还没有通网就你知道通网其实你能看到的可能性是非常多的但是我又另外有点矛盾的地方在于我又知道在一些情况下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可能性的他又只能这样
然后我就觉得我这种打开可能性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种论断是不是又太武断了我觉得你说的这个命题其实也可以就是连接到我们之前讲的在一个去宗宗教化的社会里面就是
在我们的科技或者也不是完全去宗教化可能就是一个朝后现代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里吧就是你的在信息渠道上打开了但是你在资源供给上还没有完全的可以跟上信息科技的增长的这个情况下到底你拥有的更多信息是一种诅咒还是一种赐福
不过我觉得在读书这个话题上因为我有听你们第一期的博客讲自己跟读书的关系我觉得就是我对读书的看法就是有一种完全的
反对公立读书的一种刻板印象在就是我是比较庆幸我小时候我们我的爸妈或者我的家庭是没有给我任何读书的鼓励或者不鼓励的就是我小时候的读书的爱好还有读书的选择还有书目的选择全都是我一个人进行的
可能是我自己比较享受这种有机式的对一个人知识的储备或者是对一个人他的兴趣的就从种种子开始你都要自己来完全有机不是非
对我比较喜欢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确实挺好你刚刚突然提起我们第一期播客我想起来就你会发现那期其实我们六个人中学接受的教育还有你来自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是比如说像第一项像初一都不是在那种英式导向的学校上的学嘛然后我们也来自不同的地方然而是什么让我们在这里相应对
就是我高中是不是的但我高中不是的原因是我初中在一个就是那种竞争非常积累的学校里面然后我那三年状态就非常不好我特别讨厌那种环境所以我就高中就决定一定不要在那种环境里面你会觉得有一种被归
异化,就是大家都在同一个模子里面去做我其实很讨厌那种规矩很强的环境我很讨厌那种竞争的环境,所以说反正就各种都不适合我那其实我今天跟你有点像,那我要讲你可以讲我们上帝气味主播的故事是吗其实我也是在初中的时候我是进入
可能还是得从我小学开始讲因为我从小学开始进入都是一个自然升学的过程就是完全没有参与硬是交流只是通过片区化然后分到哪个小学我去上哪个小学但是从初中开始我就进入小生初当时很风靡全国的奥数考试奥赛考试
你也考了好巧当时我就很打个引号幸运地进入了一个省重点的书中来就读我觉得就给我一个刘姥姥大光眼的感觉就是一种像霸佬进城的感觉什么鸟都用就是他对于学生的管理实在是太细致了又太军事化了
就是给我一种很大的震撼因为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是不会要求你就是嗯课业时间要做什么哦他连这个都规范吗对他连这个也会比如说就是他会要求你课业时间呃去做这套卷子或者课业时间去做这个听这个栏目或者课业时间去参加这个社会团
这么细啊我有一个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们那时候可能已经初三那年当天有一个讲座一个小说家给我们讲座给我每个人发了一本他的小说然后那天晚自习的时候有一个我的朋友他正好在翻看那本小说然后我们班主任进来了他看到我那个朋友而且我那个朋友成绩一直特别好可能每次排名前五前十这样子
我还看到我那个朋友在读那本书他直接就是非常愤怒把那本书撕成两半就在教室里面对当时就是我觉得令三明给我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我有点没理解老师那个不是学校的吗学校的活动对就是学校的活动学校的讲座这个老师是觉得你晚自习没有做我的卷子我感到了侮辱晚自习怎么可以读课外书
对其实我在初中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就是学校是不是很鼓励学生读课外书你要读书也是要读教辅书哦嗯你们是这样的对然后然后我们当时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嗯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就是
举个例子就是每周要考一次周考每个月要考一次月考而这种考试都是非常正式要给你分配考场你要就是戴上徽章你要进入你的考场就像考 ICT 或者考 IACS 一样我觉得那个教育者的那个思维是想让你习惯这个考试对但是他在考每次考完这个试他会开一次会然后把所有人的名次念出来然后你要上台领你的卷子然后念出来
对我们也是就每每月要排四名然后那个排名那个家长签名对然后在初二结束之后你还会因为你的名字来重新分一次巴啊滚动式的对然后给我的很大的打击就是我
嗯变成了一个白烂模式的人我会直接开始在嗯上政治课或者上一些其他课的同时开始做作业做其他课的作业然后中期我在放学之前我会把所有作业做完保证我回家可以一本书都不带
这个有种防御机制的对然后我就非常命态一定要每天把最小撮全部走了然后回家我就我不会带书包回家嗯嗯然后回家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我们知道都是都是寄宿的啊我我当时是走独的一个形式就导致了我就是对于嗯
初中的这个学习模式有一些心理创伤会的我觉得会有的这个也太可怕了对所以我高中就建了一个国际高中还是我们那个学校的直属本部旗下的国际高中所以就是又是一个很戏剧的场面就是你还是在同一个校园里但是你的体验完全变了
你的校服甚至已经变了当时我们学校就非常形式主义的让大家都要穿英式的校服欧洲中心主义对那天我们俩不是聊天吗就觉得
我其实是真的眼见了一些因为阶级因为财富能力因为政治力量就是资源力量的不同被区别对待的一些例子我去年在医院住过一段时间就是我生病我住的医院是 Wyer Chapel 跟 Chelsea 里面的医院比起来就不大一样里面医生
还是本地人还有一些亚裔但是护工和护士几乎全部都是黑人就我会联想到他们是
国家就有可能曾经是难民的人或者说生活条件没有那么好的人然后国家给了一些政策让他们比如说你去上一个护工学校然后你就可以为自己赚一些生活资本我觉得这也是可能是英国政府想要减少补贴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鼓励他们用劳力换取生产资料那种感觉然后我因为
这两年看的这些事情还有感受到这种阶级的区隔太多了我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既然已经看到了它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那我要做什么反应忽视它吗我真的做不到或者说有人基于兴趣去了解它们了解了又不能改变的话有什么用呢
我会觉得就是英国在一些小的地方已经不断地想要改进这个就是不平等的这个现状但是同时当然我也观察到比如说我接触的大多数服务人员他们都不是本地人就可以从他们口音其实都可以判断出来不是本地人但是可能在一些就是文化行业或者说就是比较高的位置其实还是一些白人然后尤其是本地人在工作是的
而且差一句就是如果对难民在英国难民处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个王菲她资助了一部电影叫 His House 是一个恐怖片但是她讲的是一个一对从我记得应该是非洲过来的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来英国偷渡来英国居住但是他们的孩子在海啸中死掉了
是在来的路上对在来英国路上然后他们俩两两个来英国之后就被分配了在一个有点像 surveillance 的地方就是给他们分配了一个像 console flat 一样的一个居住群嗯他们在那里居住的时候随时有人在监视监视他们和数据的融入度这个就可以就和身份认同也比较像就是他们要求你一定要有一定的融入度你不能做任何嗯
看起来不合群或者违法的事情这个是他们入境的时候就有人对就是要求他们就是就这个在这屋店呈呈现的效果像一种你刚出狱之后的 probation period 就是假释的情况下但是他们居住这个房子就应发生了很多灵异事件哦对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那个妈妈
他走在一个英国尤其在伦敦很地标是那种小围墙就是石头来写的小围墙就是都是灰蒙蒙的没有草他在那里面走就会遇到一些像他显眼看的一些 teenager 就是英国本地青少年然后他越走这个围墙他觉得这个越像一个迷宫他这个影片拍摄的这个角度也越像一个迷宫他
我觉得就是在传达出一种就是你作为一个难民的身份或者甚至你作为一个移民的身份在英国想要寻找这个身份证通想要寻找这个荣荣感就是一个走进围城或者走进移工的过程如果回答说
知道了这些事情有什么用呢其实王邦在《贫穷的质感》序言里面引用了英国文化史学家戴维弗莱明的话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而这篇序言的名字王邦起名叫从一个观察者变成一个行动者然后我觉得王邦在这里的行动是
用他的笔将他所观察到的一个英国社会的现状记录下来并且他在书中说希望这本书最远能触及到那些对现状十分不满四处寻找假想敌却从未在西方真正生活过的读者之前我在谈话前段提到那部韩剧情搜索关键词 WWW 那里面女主她的行动就是
他虽然人是现有结构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维护者但他在恰当的场合把他所拥有的力量传递给了下一代就我就觉得这是微小的力量吧对我经常觉得我自己拥有的很多然后我也是因为有了一些特权比如说我有从故乡出来留学的特权然后我已经工作了然后我在社会上
比起其他人是有一些特权的就说话呀什么的实时刻刻我其实都特别谨慎吧有些时候然后我也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把这些力量分散出去关于英国的工人机械我确实蛮推荐那个我丹尼尔布莱克这个电影的以及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就是我丹尼尔布莱克他的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纽卡斯尔其实就是英格兰的东北部是最穷的
而且就是因为杜伦尼纽卡斯尔只有十分钟火车路程所以我对纽卡斯尔也比较熟悉然后它的主角就是一个快要退
就是受到了一些工伤然后也快临近退休了一个木工吧然后他就是因为就是他也不会使用电脑然后他没有一些就是现代比如说写如果写自己的 CV 这种技能然后他就是突然的就是因为一次受伤然后要重新找工作然后遇到很多的困难
然后还有另外一个就是第二个主角就是一个单亲妈妈这个单亲妈妈本来是住在她是伦敦人但是就是因为她就是伦敦没有足够的房就是给她这样子的
丹青妈妈然后她就直接给他分派了一个在纽卡斯尔的一个像那种 concert house 那种所以他就只能从伦敦搬到纽卡斯尔如果您就不太能想象的就是那个丹青妈妈就是他可能贫穷到就是他去食物银行领食物然后他因为大多平时大多食物都给孩子了嘛然后他自己就饥饿到直接在那个食物银行里面就是打开一个罐头然后狼吞虎咽在那边吃罐头
我觉得这种现状就是可能生活在伦敦那里也很难可能虽然说可能平时会看到很多路上有很多这种乞讨的人吧但嗯
我觉得这样子的现状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所以这种电影至少给这些人一个展现的机会因为英国经常很喜欢用"underrepresented"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其实已经算相对来说比较中性了我们需要看到这样子的 representation 不管是那种族裔或者性别
我们只是需要更多的 representation 确实这样而且说到 foodbank 我想到去年冬天的一个新闻当时我是有一直在买一个叫 big issue 的杂志不知道你们有买过就是他们是通过算是一个慈善项目吧他们通过把这个杂志分到流浪汉手中让他们卖给其他人来获利了
然后这个杂志有写到因为去年冬天的 energy crisis 导致英国的所有人这边有暴增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可能对于我们这些相对来说经济上面稍微比较 comfortable 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些抱怨
但是它真正影响到的人是去 foodbank 领食物的人他们已经开始拒绝了领任何新鲜食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 energy 去把这些做成饭他们只能领 canned food 但是 canned food 永远就不够而且最严重的并不是说你领不到新鲜食物而是 foodbank 本身它已经承受不住 energy bill 了它 foodbank 本身已经不能开冰箱了所以它也没有办法
继续储藏这些食物了我觉得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一下两个概念因为是英文一个是 console houseconsole house 这个概念在英国就相当于是中国的我觉得像连租房那样但是当时在这个政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像钻空子就是他们不领地保但是他当时通过地价买到了一种栋的 console flat 然后是成了包租公现在变成了房托
但现在住在 console house 的人因为那个房租比较低吧可能也确实什么样的人都有然后你可以解释一下 food bankfood bank 在这边我觉得就相当于说国内的一个市州处的感觉它的食物是不是因为我去超市有时候买东西说你可以捐这个行你敢买我觉得它有一个部分来源就是这个样子
那感覺我們也差不多啦然後在這最後
我引用一下这个书的最后一部分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分因为他在说社会这个概念在全书的中章当作者告诉他的母亲他获得了在法国大学里的教师职位母亲激动地问道你做什么科目的老师哲学吗显然作者的母亲一直记得他在中学的时候始终在阅读各种哲学著作然后作者回答说
是社会学母亲问这是什么这是关于社会的感谢艾丽丝这种深情狼毒好的那我们今天就结束大家拜拜拜拜拜拜
Zither Harp
但這件事現在離我們遠了我和你一起,我沒有什麼悔過我一直以為自己是被你掛在身上我的心現在只是在睡覺我們沒有認識我們可能是在深處的
中文字幕志愿者 李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