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强: 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地理观念,尤其是在政治玄学的视野下人们如何看待天下地理大势。我一开始关注龙脉是因为它好玩且少有人研究,但后来发现它研究难度很大。另一个原因是我的博士论文研究范围较小,我想寻找更有意义的题目,而龙脉研究恰好结合了疆域认同和地理这两个我感兴趣的方面。安庆建城传说与古代方士郭璞有关,郭璞曾说“此地宜城”。宋代以前,人们对龙脉的关注主要体现在都城选择上,但多从天下大势而非龙脉角度出发;宋代以后,则转变为对既有国都的论证,带有政治合法性目的。早期频繁的都城迁徙是实际需求,宋代以后的都城论证则带有政治合法性目的。金陵(南京)的王气传说及其历史演变,宋代以后,形成了对天下宏观地理形式的整体性看法,而之前则较为局部。唐代的山河两界说将天下分为文明区和蛮夷区,体现了对天下地理的宏观看法,但与宋代以后将地理与政治秩序直接关联的看法不同。朱熹构建了天地大风水系统,将天下地理大势与政治秩序对应起来。朱熹提出天地大风水系统的原因是南宋政权面临的地理困境。昆仑山作为天下中心的观念由来已久,但其具体位置存在争议。朱熹描述的龙脉系统是中心式的,以山西南部为中心,并与太行山等山脉相连。朱熹对山西河东之地特别看重的原因及其现实政治意义,朱熹的思想影响深远,但其具体的龙脉系统在元代被抛弃。江西风水术的兴盛可能与唐末宫廷阴阳师南迁有关,宋代后期出现堪舆新法。平原地区的风水选择与山区不同,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方式。三大干龙说认为中国有三条主要的龙脉,从明代开始固定下来。对北京城风水优劣的不同评价,明代中期开始,皇室层面开始讨论龙脉和风水。刘伯温等人物的神话色彩反映了明朝对风水玄学的亲近。朱熹提出的天理与地理的关系解决了风水理论内部的矛盾。王士性、徐霞客的游记体现了三大干龙说成为当时常识的事实。清朝皇帝更强调龙脉论证以巩固皇权合法性,而明朝则相对较少。康熙提出泰山脉来自长白山,挑战了传统的昆仑山中心论。康熙与李光地对泰山来脉的观点差异及其原因。清代国土扩张和测绘活动促使对昆仑山位置的重新界定,最终以冈底斯山为世界中心。晚清时期,官方测绘活动和边疆危机促进了对内陆地理认知的更新。晚清一些经学家根据新的地理知识重新建构古典观念,廖平的全球龙脉论就是一个例子。裴锦福强调中亚地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与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相似。台湾收复后被纳入中国传统龙脉理论,体现了龙脉系统与疆域扩张的同步生长。20世纪以来,人们是否仍用传统龙脉风水观念看待中国历史变迁,南京的例子延续到民国时期,体现了龙脉风水观念在现代历史中的影响。
程衍樑: 我关心宋代以前,中国人对龙脉和建都的关注。金陵(南京)的王气传说及其历史演变。唐代的山河两界说及其影响。朱熹对山西河东之地特别看重的原因及其现实政治意义。宋代人对龙脉的认知及其与昆仑山的关联。三大干龙说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官方意识形态对天下风水龙脉说的接受。明代开国以后刘伯温等人物的神话色彩及其意义。明代知识分子对王朝兴衰与龙脉风水理论的看法。清朝对龙脉风水理论的接受及其与明朝的差异。佛教世界观与以昆仑山为中心的中国式地理世界观的冲突。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内陆地理认知的更新。晚清裴锦福的地缘政治思想。20世纪以来,人们是否仍用传统龙脉风水观念看待中国历史变迁。
supporting_evidences
Jane Doe: 'Another original English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