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艇“祥云”AS700在广西桂林交付客户,飞艇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细数人类航空历史,飞艇这种航空器经历了兴盛和衰落,甚至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飞艇为什么“消失”?而今,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飞艇? “老”飞艇的消失 20世纪初期,随着人类对于航空事业的兴趣日益增加,人们开始尝试着制造航空运输工具,飞艇应运而生。在当时人类掌握的飞行技术能力内,飞艇展现出了巨大的运载能力,且相对安全,能够在空中行驶数百千米并升降自如,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一度风靡全球。 后来,随着航空科技发展,尤其在飞机诞生后,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飞艇的能力:飞机的飞行速度更快、高度也不低,还能完成更多复杂的任务;飞艇则相对笨重、运输效率较低。而且飞艇体积大、速度低,容易受到攻击。随着同一时期飞机性能不断提高,军用飞艇逐渐被飞机所取代。 此外,飞艇升空所依赖的浮升气体氢气,由于易燃易爆,因此生产、运输和保存成本都较高。但尽管这样,在人类工业发展初期,在相关管理标准尚不完善的时期,氢气依然容易导致事故。这为飞艇的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 1937年,纳粹德国制造的“兴登堡”号飞艇在着陆时因静电火花引起氢气爆炸,导致35人遇难。之后英国、美国也发生了多起大型飞艇事故,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飞艇的发展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新飞艇的归来 近年来,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升级后的新飞艇“强势回归”。新的问题出现了:当人类有了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为什么还需要飞艇? 这就不得不提到飞艇独有的特点。首先,与高速航行的飞机相比,现代飞艇的最大优势是滞空时间长。通常来说,飞艇的飞行时间是以天为单位的,工作期间一般只受天气、故障和例行维修的限制,甚至无需耗能就可以漂浮空中,可以执行为期数周甚至数月的任务。 其次,飞艇体积较大,运载能力出众。现代飞艇靠空气静升力升空并停留空中或平稳飞行,气囊和艇体可设计得很大。 再次,现代飞艇使用成本低、部署能力强,其升降不需专门的机场、跑道和发射场,也不需昂贵的地面控制与导航装置。维护工作所需人员少、过程简单且经济性好,全周期运维费用更低。 此外,在装卸货过程中,飞艇可以悬停在空中完成操作,没有安全风险。这意味着,飞艇不用落地就能完成超大型物体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