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中国商飞一架ARJ21支线飞机和一架C919大型客机,分别从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的飞行,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展现了加注SAF后两型国产商用飞机的良好飞行性能。 根据中国商飞发布的消息,自2022年起,中国商飞开始筹划SAF在国产商用飞机上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2024年2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批准。 这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俗称“地沟油”的餐余废油。这款生物航煤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航空煤油(3号喷气燃料)的体积掺混比例为40%,各项物性参数均与传统石油基燃料一致,符合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 此次演示飞行成功,显示我国商用飞机产业链正在积极融入全球航空业绿色发展进程;同时,也侧面显示出我国商用客机产业链的试验试飞工作正在向系统化、常态化发展。 说起我国商用客机试飞能力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ARJ21。 作为我国首款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的国产商用客机,ARJ21已经安全运行多年,生产量超百架,并成功交付海外市场。从立项到取证,ARJ21走过了艰难的12年;这12年,也是我国航空制造业上下求索、凝心聚力的12年。 对于当年ARJ21研制、试飞的背景和历程,或许很多读者还不甚明了,今日看航空推出“国产商用客机发展历程”系列文章第二期,以飨读者。 ARJ21支线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客机。ARJ21立项于2002年,回望当年,我国研发商用民机的最大难点并不是造出一架飞机,而是不仅要把飞机“搞出来”,还必须让该机符合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适航体系为代表的民机适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