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星舰”实现捕捉式回收,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正加速发展

“星舰”实现捕捉式回收,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正加速发展

2024/10/16
logo of podcast 看航空早读|竖耳朵!来听航空新鲜事儿

看航空早读|竖耳朵!来听航空新鲜事儿

Shownotes Transcript

10月13日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进行了第5次星舰(Starship)全系统试飞。此次试飞的首要目标是实际验证捕捉式机械臂系统对超重型助推器(火箭一级结构)的回收;次要目标是实现星舰(火箭二级结构)在海上的高精度溅落。从试飞结果来看,虽然出现了一些瑕疵,但两个目标均以较高完成度达成。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之所以选择由地面重型设施捕捉回收超重型助推器,核心目的是为了取消“猎鹰”系列(Falcon)火箭上的着陆腿式结构,以减轻箭体结构重量,提升运载能力,提高火箭周转效率。但这也导致了较高的回收难度。 在此次超重型助推器的回收过程中,发动机群工作状态的总体表现稳定,保障了箭体对减速、飞行轨迹、姿态变化的精确控制能力。这说明超重型火箭的大量发动机并联技术路线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预先布置在海面预定落点附近的观测设备捕捉到了“星舰”的降落。尽管“星舰”在溅落海面后发生了爆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依然表示此次溅落是成功的。对此,一种解释是“星舰”是在法规要求下由特定安全装置受控起爆,确保其下沉,以防箭体结构持续漂浮在海面。 相较于此前的第4次试飞,此次“星舰”在落点控制精度上有不小的进步。第4次“星舰”试飞的落点(飞行轨迹)产生了大幅度偏离,这和襟翼结构出现严重烧蚀破损有直接关系。此外,尽管此次试飞的“星舰”依然是第一代设计产品,只是外部的隔热瓦敷设上做了改进,没有完全克服主要结构烧蚀破损的问题,不过程度比上次要轻。  从溅落过程来看,此次“星舰”如果选择在陆地回收可能会以失败告终。以其此前在大气层内单级试飞并成功回收的姿态变化过程作为参照标准,此次“星舰”在最后的2至3千米高度内,调节箭体姿态恢复垂直状态的动作在时机上过于滞后,箭体姿态变化的角速度明显过大。这有可能是在襟翼烧蚀破损以后,“星舰”无法同时兼顾对飞行轨迹和姿态的精确控制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