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带式方案虽然越野能力强,但能量利用率低,耗电量大,不适合月球环境。跳跃式方案虽然越野能力更强,但当时的技术无法实现。因此,苏联工程师最终选择了轮式方案,既省事又能满足月球车的基本需求。
月球车1号内部装有同位素热源,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热量,确保探测器在月球夜晚不会被冻死。此外,探测器顶部的活动盖子在夜晚可以关闭,加厚保温层,进一步防止热量流失。
月球车1号原本预计工作3个月,但实际上工作了10个多月,远超预期。它在月球表面共行驶了10.54公里,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区域,并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
月球车1号在底部安装了第九个轮子,专门用于测量行驶距离和方向。这个轮子没有驱动能力,但通过其留下的痕迹,地面人员可以精确计算月球车的行驶里程和方向。
在一次日食中,地球挡住了太阳,月球表面的温度在3小时内从130度骤降至-100度。由于月球车1号自带放射性热源,它成功抵御了极寒,避免了被冻坏。
月球车1号配备了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全向天线用于与地面建立通信,但信号较弱;定向天线信号较强,能够实现更快的通信。此外,还有一个棒状天线,波束极窄,指向性极强,但需要精确对准地球测控站。
月球车1号使用钚-238作为放射性热源,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热量。钚-238的半衰期为87.7年,能够长时间稳定地输出热量,确保探测器在月球夜晚的生存。
月球车1号在月球上拍摄了2万多张月球表面的照片和200多张全景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月球车1号的重量为756公斤,远重于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140公斤)。它的设计体现了苏联“傻大黑粗”的风格,注重功能而非轻量化。
月球车1号配备了八个轮子,每侧四个,每个轮子都有独立的电机控制。轮子采用金属笼子结构,直径为51公分,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重量,同时保证了月球车的行驶能力。
月球上太阳出来了,那么月球车就可以开始到处溜达,月球上的黑夜,月球车就必须趴窝休息了。只要是月球车在行走,地面上就必须随时有两个人来操控这个月球车。一个负责开车,一个负责对着天线。正因为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太远,无线电通信有延迟,所以他们不可能像打游戏那样那么爽。他们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必须谋划很久。天线稍微一歪就丢信号。这可不得慎重嘛。这事儿实际上是个体力活。一点都不轻松。 月球上一个白天,相当于地球上半个月。为了不浪费宝贵的阳光,地面操控人员必须三班倒的监控月球车的行动。本来拉沃契金设计局预计这家伙能在月球上工作3个月,实际上工作了10个多月。算是远远超额完成任务了。月球车1号走的最远的一天是走了2公里。而且还经历了一次日食,地球恰好挡住了太阳,月球表面的温度从130度在三个小时之内就降到了-100度。好在月球车1号自己带了放射性热源,所以这家伙不会被冻死……
清除所有标记
清除选中的标记
错误类型
无错字 - 写作(在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