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的辐射带在赤道附近非常强烈,先驱者10号在靠近木星时恰好遇到了辐射带的波动,导致所有仪器设备过载,甚至与地球失去了联系。尽管后来仪器恢复读数,但仍损坏了一个光电倍增管。
先驱者11号与先驱者10号在设计和功能上几乎相同,但轨道有所不同。先驱者11号选择避开木星赤道附近的强烈辐射区,转而拜访木星的南极,以减少辐射对仪器的影响。
先驱者10号的相机实际上是一个小口径望远镜,口径仅一英寸,内部有分光镜和光信号传感器,只能测量偏振光。通过探测器的自旋和机械装置的摆动,科学家们实现了二维扫描,最终生成200多像素的图像。
先驱者10号拍摄的木星照片分辨率为200多像素乘200多像素,每个像素对应木星表面约300公里的区域。虽然分辨率低,但这是当时最清晰的木星表面照片,科学家们首次从中看到了大红斑的结构。
先驱者11号在木星南极的飞行高度为4.3万公里,从云顶上方飞掠而过。尽管这个高度看起来很高,但考虑到木星的直径为14万公里,这已经算是非常接近了。
先驱者11号在木星南极连续拍摄了几百张照片,并为周围的四颗伽利略卫星拍摄了200多张照片,提供了大量关于木星南极及其卫星的影像数据。
先驱者11号在离开木星时再次遭遇了高能辐射层,地面测控人员担心探测器可能受损。此外,探测器还需要在五年后与土星相遇,科学家们面临是否穿过土星环的决策难题。
科学家们通过雷达天文学的研究发现,土星环的结构和密度尚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可能存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内环。为了避免探测器在穿过土星环时发生碰撞,NASA决定让先驱者11号保持安全距离。
到了1973年的4月份,先驱者11号发射了。这颗探测器基本上和先驱者10号是一样的。但是轨道有所不同。首先是上一次先驱者10号在靠近木星的时候遇到了强烈的辐射,弄得所有仪器设备都过载了。甚至和地球逝去了联系。弄得艾姆斯研究中心和承包商TRW公司的工程师们心惊肉跳的,当然先驱者10号比较幸运,最后这些仪器都恢复读数了,和地球的联系也恢复的。但是依然损坏了一个光电倍增管,这东西太敏感,容易烧。 现在看来,木星的辐射带在赤道附近非常强烈,当然,木星本身是一颗流体组成的球,没有固定表面,你也不知道厚厚的云层下面那些气体液体是怎么流动的。这些因素都得对周围的辐射带有影响。先驱者10号恰好是因为辐射带的波动,才躲过了一劫。那么先驱者11号是不是还要重蹈覆辙?有没有办法不去辐射强烈的赤道附近,咱去两极不行吗?木星的两极,从地球上几乎是看不见的,角度不对。科学家们总是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这会咱们能不能见识见识?
清除所有标记
清除选中的标记
错误类型
无错字 - 写作(在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