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海: 我研究曾国藩,并非关注其整个人生,而是选择了他人生中几个关键的‘至暗时刻’,即他曾数次想要自杀的时刻。通过这些时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的内心世界和所面临的困境。曾国藩的形象复杂且多变,不同时期和利益集团对其解读各异,导致出现‘曾国藩热’的现象。目前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缺乏新的资料和角度,导致其研究难以深入。“曾国藩是半个圣人”的说法是改革开放后对曾国藩评价拔高的一种妥协说法。曾国藩至少在第一次自杀尝试时,是真的想死,这既是利己性的,也是利他性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流行的自杀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中的舍身取义思想有关。曾国藩最终没有自杀,是因为他看到了扭转局面的希望。我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不应该带有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曾国藩最终平定太平天国,得益于其有效的战略(先减枝叶后除根本)和战术(结硬战打呆仗)以及后方支援。湘军作为一支特殊的军队,其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对后世军阀割据产生了影响。曾国藩组建湘军并与太平天国作战,是基于其对国家和文化的责任感。曾国藩在檄文中将战争上升到文化层面,巧妙地避开了清政府的猜忌。清政府对曾国藩的檄文并未提出异议,是因为其并未触及民族问题。湘军由读书人组成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独特现象。湘军的成功与湖南萧湘文化有关。
杜秋: 曾国藩的热度从民国时期就持续至今,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将其视为圣人,也有人将其视为元凶。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使其在晚清社会名声大噪,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曾国藩的评价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早期将其描绘成失败的丑角,改革开放后则将其塑造成成功的典范。曾国藩的成功主要源于其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进步,这符合“努力就能成功”的励志故事模式。“曾国藩很笨”的说法是误解,他实际上智商很高,在文学和科举考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曾国藩在早期仕途的快速升迁,得益于其优秀的考试成绩和为人处世能力。擅长考试的人并非“高分低能”,考试本身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曾国藩重视实践,属于理学中的经世致用派,这与他重视考试和实际能力相符。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校对王夫之遗稿的行为,体现了他重视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曾国藩的成功与他贯彻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有关。曾国藩和王阳明都通过学说取得成功,但二者的学说侧重点不同。中学时代对历史人物的简单标签化,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中国近代思想并非单一学习西方,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改造和发展。曾国藩的修身、写日记等行为并非作秀,而是其学问与实践的结合。写日记是中国传统文人反思自我、提升修养的一种常用方法。曾国藩的日记等私人记录,是研究其人生和时代的重要史料。留下个人记录,特别是私密内容,对后代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曾国藩的日记等资料,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个人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通过研究曾国藩个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晚清历史的重要事件。曾国藩留下的日记和家书等资料,为研究其人生提供了丰富的细节信息。通过对曾国藩生活细节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人生经历。曾国藩早期在江西等地指挥作战困难,是因为其军队缺乏官方编制和当地支持。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猜忌,以及湘军缺乏官方编制,是曾国藩早期面临的困境。江西等地对曾国藩的支持不足,是因为湘军与当地军队存在利益冲突。湘军作为一支特殊的军队,其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对后世军阀割据产生了影响。曾国藩不拘泥于文官武将的身份界限,体现了他将学问用于实践的理念。湖南近代人才辈出,与湖南独特的萧湘文化有关。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