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宇:我們應該以不排除的態度看待街頭流離者,並努力創造一個不淘汰任何人的社會。
楊小豌:我從高中時期就立志從事助人工作,大學期間透過兼職和實習,逐漸確立了服務街頭流浪者的方向。我發現過去在監獄相關領域的經驗,對現在的街頭服務非常有幫助。我選擇不進入公部門,是因為我更喜歡靈活、少框架的工作環境,以及更多獨立思考的機會;公部門的工作模式有時會限制社工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導致社工容易倦怠和高流動率。我透過寫作和分享,希望提醒人們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並反思社會環境的脆弱性以及自身可能面臨被社會淘汰的風險。“躺平”現象與社會結構和個人身心健康密切相關,許多人並非出於主動選擇,而是因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找不到自身價值和方向。我從事助人工作並非源於危機感,而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擁有更多社會資源,因此希望能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並分享我的資源。我希望透過書籍和網路平台,打破人們對無家者的刻板印象,展現他們作為人的共通之處,並引發人們的同理心。我希望人們能夠看到無家者對生活品質和自由的追求,並反思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和不公平待遇。在助人工作中,我反思助人工作的本質,認為不應該以高傲或控制的態度對待受助者,而應平等對待,理解其背後的原因和經歷。一些無家者即使有能力負擔住處,也選擇留在街頭,這與習得性無助、成癮問題、人際關係疏離以及對自由的渴望等因素有關。許多上了年紀的無家者選擇留在街頭,是因為他們不想依賴子女,或者是因為與家人關係疏離。對於無家者的家庭支持問題,我不譴責家人,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無家者具備自立能力後,嘗試修復彼此的關係。即使長期從事街頭服務,我也會遇到無法理解的困境,例如無家者對離開街頭的猶豫。中繼住宅的成效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居住環境、人際關係、社工介入方式等。國外一些案例中,提供付費的獨立居住空間,更利於幫助無家者融入社會。我不認為無家者是完全可憐或可恨的,他們行為背後往往有複雜的原因和經歷,需要我們去理解和包容。我对無家者的陪伴和等待並非消極被動,而是積極主動地與他們建立聯繫,並根據他們的情況提供相應的資源和幫助。拒絕好心人給予無家者的食物,是為了避免破壞社工的助人計劃,並幫助無家者建立自主生活的能力。社會大眾和社工之間存在誤解,需要加強溝通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幫助無家者,並避免資源浪費和社會矛盾。街頭服務工作充滿挑戰,需要社工不斷學習和調整,並接受自己可能犯錯的事實。街頭服務工作雖然充滿負面情緒,但我從與無家者的相處中獲得輕鬆和快樂。團隊合作模式有助於減輕社工的壓力,並提高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在助人工作中,要學會掌握節奏,避免以自身期待去施壓於受助者。改善無家者困境需要從社會結構和政策層面入手,例如改善租房市場、增加公共住房等,並加強社會大眾對無家者的理解和包容。助人工作是一種修煉,它能提升自我認知、尊重他人和理解世界。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