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Mark Baker所著的《语言的原子》(The Atoms of Language)。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语言的结构,以及世界各地语言之间令人着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让我分享一些书中核心观点,以及我对语言习得的一些思考。
本书的核心在于语言的句法,也就是词语和短语在句子中的排列方式。作者巧妙地运用“参数”的概念来解释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与共性。 语言参数指的是那些能够区分不同语言句法的特征,它们决定了语言结构的相似或不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零主语参数”。这个参数指出,语言要么总是需要句子包含主语,要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略主语。英语属于前者,即使在描述天气时,我们也必须使用“it”作为形式主语,例如“It's raining.” 而西班牙语则可以省略主语,直接说“está lloviendo”,意思也是“正在下雨”。 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词序参数”。 令人惊讶的是,在所有具有固定词序的语言中,主要词序类型只有两种:主谓宾 (Subject-Verb-Object,例如英语) 和主宾谓 (Subject-Object-Verb,例如日语)。 这两种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语言。 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语言词序是随机的,或者只有一种逻辑词序的观点大相径庭。 为什么只有两种主要词序?这暗示了人类大脑在语言处理方面存在某种内在的限制。
这种现象与普遍语法理论密切相关。 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对语言的结构存在先天性的约束,并非所有语言结构都是可能的。 例如,几乎不存在宾主谓 (Object-Subject-Verb) 类型的语言。如果语言结构完全随机,那么各种词序类型出现的概率应该大致相同,但这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
普遍语法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比成人更容易习得语言。儿童的大脑似乎更容易识别和理解语言中的模式,并根据有限的语言输入推断出语言规则。 例如,听到“It's raining.”后,儿童的大脑能够推断出英语需要形式主语,这并非一个有意识的过程。 而成人则缺乏这种能力。
因此,我认为学习语言的方式应该与学习数学或物理等学科的方式有所不同。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普遍语法和语言参数,理解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规则。 语言的学习,更像是一种对大脑内在机制的探索。
这期播客的内容可能比较深入,如果你觉得有些难以理解,请务必参考提供的文本稿。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奥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语言学习的内容,欢迎关注我的高级播客。
Become a Listening Time Member to receive my specialized training: https://www.patreon.com/listeningtim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steningtimepodcast
Transcript: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xWSNFn7VoCbasASXAxArR1ZF0lfo9l96/view?usp=shari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listeningtime.english/
Learn more about your ad choices. Visit megaphone.fm/adcho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