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1644年面临三条主要选择:继续效忠明朝、投降满清、或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明朝已亡,效忠明朝无实际意义;投降满清涉及民族矛盾和历史恩怨;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则相对容易接受,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政权,且吴三桂与大顺军无直接冲突。
吴三桂最终决定不投降李自成,主要因为他得知父亲吴湘被李自成的人索要20万两银子,并担心全家遭遇不测。此外,李自成对明朝官员的追赃政策让吴三桂感到不安,认为投降后可能自投罗网。这些因素促使他改变主意,转而与满清合作。
李自成在处理吴三桂问题上犯了几个关键错误:首先,他轻敌,未向山海关派遣嫡系部队,仅让投降的唐通镇守;其次,他未及时安抚吴三桂,反而追赃索款,激化了矛盾;最后,他未重视满清的威胁,忽视了关外清军的动向,导致在关键时刻被清军突袭。
吴三桂与多尔衮的合作是通过书信往来达成的。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声称要为崇祯皇帝报仇,并许诺事成后分土酬谢。多尔衮心知吴三桂的真实意图是投降,但仍热情回应,许诺封他为藩王。双方心照不宣,最终在清军支援下击败李自成,吴三桂正式降清。
吴三桂降清后被封为平西王,初期协助清廷打击李自成残部和南明势力,坐镇云南。然而,随着康熙削藩政策的实施,吴三桂最终选择反叛,提出“新明讨鲁”的口号,试图为明朝报仇。他的反叛最终失败,成为其一生中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历史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年份历史也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历史不仅有深度有厚度其实也有温度形式有态度做人有温度我是馒头大师欢迎来到历史的温度让我们读懂过去活好当下谈面未来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今天呢我们还是要继续古史春秋这个专辑
前两期分别说了魏忠贤和崇祯皇帝然后呢说到明朝亡了那关于明朝灭亡我觉得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乌三桂那今天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人公元 1643 年也就是崇祯 16 年的正月祖大寿在圣经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人是委托一名蒙古人把信带来的
信的内容应该是让祖大寿不满意的尤其是那几句话叫世成国恩世灭女真以报存二心之臣如何全身而退只求富贵返先允命这里面那句存二心之臣祖大寿觉得就是在说自己祖大寿是谁他是当年为大明王朝镇守东北边关的名将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 1631 年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他投降了满清的皇太极后来呢又归附了明朝在松井之战中死守锦州两年之久最终在 1642 年淡尽良绝的情况下再度降清
两度投降之后祖大寿虽然没有被剥夺总兵的头衔但并没有拿到兵权只是他的声名太过显赫在明朝的边关一线大多都是他的昔日旧将所以黄太极就让他出面给对面阵营的一些主要将领写劝降信祖大寿收到的这封回信就是对他之前发出的一封劝降信的回复
这封信中不仅呵斥他是存二心之臣还质疑他将如何全身而退甚至还咒他反先允命如果这封信是别人写的倒也算了祖大寿这次劝降的对象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外甥这个外甥如今率军镇守宁远是满清入关的最大障碍而这个不给面子的外甥那一年 36 岁姓吴叫吴三桂
吴三桂 1608 年生人祖籍晖州在吴三桂小时候就跟随祖父迁去山海关外的前腾卫中后所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隋中吴三桂的家是匠门世家他的父亲叫吴湘让吴三桂自幼习武所以他年纪轻轻就能骑会社
吴三桂的母亲去世的早吴湘趁凤子调回北京的时候又娶了一个妻子这个妻子的哥哥就是当时镇边名将祖大寿换句话说吴湘是祖大寿的妹夫而吴三桂自然就是祖大寿的外甥
吴湘和祖大寿都当到过辽东总兵而吴三桂也没有辜负将门无犬子这句话不到二十岁就中了武举之后开始随着父亲和舅舅南征北战从尊勇大捷到游马之战从乌桥兵变到收复登州吴三桂英勇善战冲锋在前立功无数三十一岁就做到了宁远团练总兵
1640 年寄辽总督洪承筹率军解救被清军围困的锦州挥下八个总兵吴三桂手下的两万兵马是最强也最敢打他创造性的用一千精锐骑兵分成二十队用二十只携上统领骑官的竹签进行指挥分进合击冲突决阵如入无人之境甲马山一战吴三桂面对飘汉的清军毫无惧色双方硬刚一扫明军之前的颓势
松井之战明朝关外最后一支苦心拼凑起来的大军被清军围歼阵亡五万余人只有吴三桂一支部队在突围时放开小路不走大摇大摆地走大路最终成功地跳出了清军的包围圈得以死守宁远之后拥有唯一一支成建制部队的吴三桂在宁远收拾残阵稳住阵脚多次以少胜多击退清军的进攻并且拒绝清军的右翔
为此崇祯皇帝是特别喜欢和倚重吴三桂 1643 年清军再次迂回绕道入关骚扰威胁京师吴三桂奉命入关秦王清军退去后崇祯帝在紫禁城武英殿亲自宴请吴三桂并且赐予了他上方宝剑大加勉励只是在那个时候崇祯皇帝自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
即便关外的清军此刻完全蒸发消失国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也已经是火烧眉毛 1644 年的开春吴三桂接到了崇祯的调令放弃宁远迅速率大军回北京秦王此时李自成的部队已经攻陷太原兵锋直至北京吴三桂未必知道崇祯皇帝在对他发出这道调令前和殿上群臣在率郭和背郭之间进行了多少次的博弈
他只知道作为大明臣子必须是服从命令只是多年镇守边关关外早已是军民一体要放弃宁愿不能舍弃百姓吴三桂麾下军民共五十万人从三月初启程日行十几里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等到三月二十日抵达唐山附近几乎可以遥望北京的时候吴三桂得到了消息
李自成的部队已经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从关外到北京本来只有一条道路但如今前方和后方乃至其他各个方向似乎选择的道路一下子多了起来手握大明王朝最后一支关外近旅的吴三桂来到了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其实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是继续效忠朱家的大明
这条路本来应该是乌三桂唯一可以选择的一条道路不然他也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卷铺盖从关外一路往北京赶但这条路最大的问题是大明没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崇祯当初破罐子破摔带来的恶果他自己不肯南迁也不让太子南迁导致自己两脚一蹬后真命天子没了群龙无首
有时候作为旗帜未必自己要有多大的能力它的意义就是要存在那么明朝当时不是还有南京吗但设身处地的想失去效忠目标的吴三桂与淮河以南的明朝残留势力阴性断绝互相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情况而且远隔万里当中隔着已经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无数城市如何会合所以这条路其实就等于是先断了
那第二条路向后转投降都尔滚的满清这条路应该是乌三桂最不想选的在关外镇守多年乌三桂率军与清军多次搏杀都是刺刀见红的虽说是各为其主但毕竟各自都看下过不少对方兄弟手足的头颅即便是黄太极其实不止一次写信劝降乌三桂但这一层个影总是在的更何况毕竟还是要讲一个花衣之辩
满清在那个时候属于留着金钱赎尾的义族一个汉族将领要投降义族肯定是要被骂名的所以这条路也不是上策那第三条路原地待命宣布效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这条路吴三桂其实并不反感首先李自成政权是汉人政权这是个大前提不像满清是义族
而且吴三桂和大顺军基本上没有任何恩怨不像和满清双方互杀多年其次李自成攻向北京一路势如破竹大批明朝官员已经投降了大顺政权其中像唐通、白广恩这样的边关将领曾经都和吴三桂出生入死共事过也全都望风而向了应该说大顺那个时候让人感觉是众望所归吴三桂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更何况像唐通这样兵力和地位都远逊于自己的人一投降大顺就被封了定西博接到唐通劝降书的吴三桂不可能不行动那第三点也很重要吴三桂的父母等直系亲属当时都在北京全在大顺政权的控制之下自己一旦有个轻举妄动全家肯定遭遇不测
综合各种因素 3 月 20 日吴三桂在永平府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鲁龙县贴出了安民告示说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而民不必惊恐何为新主指的就是李自成吴三桂此时已经决定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并且准备开赴北京接受李自成的召见
3 月 26 日吴三桂的大部队前行到了河北玉田县离北京已是咫尺之遥而就在这一天吴三桂个人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全军 180 度向后转沿原路急速挥杀山海关守关的已经投降大顺的唐通忽然从后方遭袭猝不及防只能弃关退守一片石
吴三桂重新占据了山海观他改变主意不投降李自成了关于吴三桂为何忽然转舵历史学界历来有各种说法不过一般所公认的是坊间一直被津津乐道的所谓冲冠一路未红颜可信度实在是不高
吴三桂当时的抉择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死存亡更会影响到包括父亲在内的全家老小的前途怎么可能所有的起因都只是为了一个叫陈圆圆的小妾史料给出的记载主要还是因为吴三桂得到了一些来自北京方面的消息
按照记录明末清初质变过程的小文续笔的记载吴三桂在临近北京的时候得报他的父亲吴湘被李自成的人索享 20 万两说是要罚没他的赃款吴三桂一听觉得自己如果去北京无疑是自投罗网于是掉头就走
按同样记录明末清初之事的刘寇志的记载说当时北京的吴家逃出一个仆人说吴湘全家都被李自成派人关押财产全部抄没吴三桂一听大怒决定改变心意那无论是小文续笔的作者张仪还是刘寇志的作者彭孙仪对农民骑军其实都是相当蔑视的所以他们笔下的记录未必可信
而从当时李自成要招降吴三桂的动机来看不至于要如此为难吴家而且以当时的时局来看即便两件误报的事情是真的未必就能排除是否有人在其中做局的可能但无论如何两个原因都指向了一件事追赃事实上李自成部队入京之后对明朝官员追赃这件事对大顺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自成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的苦所以在起义后一直是以免负作为大旗而自己的军费和政权经费都是依靠对没收官身财产和明朝藩王的家产来支撑的从特定的历史阶段出发这样的政策当然有必要性也确实团结了广大劳苦民众为闯王一路势如破竹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在 1643 年后尤其是在进占北京之后李自成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已经是从打天下向守天下转变了在天下未定的时候如何尽量缩小打击面是当务之急他应该尽快放弃向官深地主伐墨和追赃而转向相对温和的征派复义以及严厉的整顿励志杀鸡儆猴
他要通过适当的保护地主官深的利益来换取他们的支持但是李自成并没有做出改变一方面呢这也确实表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代表农民阶层的利益但另外一方面说明他在全局意识和长远目光上遭遇了瓶颈无法在适合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改变和让步而归结到具体势力吴三桂其实就是因此产生了一个变量
吴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自己在北京也不由耳目不可能不知道大顺政权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出于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恐惧吴三桂的动摇也在情理之中但导致吴三桂反水并一举影响两个王朝格局的绝非李自成一个追赃的政策在军事上说李自成也确实是太轻敌了
从某种角度上说李自成能够推翻明朝关外满清其实是可谓助力不少如果不是崇祯面临两线作战律次三番从陕西三边抽掉兵力去堵关外的窟窿李自成绝对不会打得如此轻松
所以当李自成顺利进占北京以后他应该立刻明白一个问题崇祯面临的威胁他马上也会遇到难道关外的满清会因为中原换了个皇帝就此休养生息刀枪入窟了吗但李自成似乎并没有把满清当作下一步的主要决战对手
在兵力部署上李自成把大批的大顺军的主力像撒豆子一样撒向了湖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把主要兵力都放在围剿苟延残喘的明朝残留势力上
而在北方李自成向大同真定等地都派遣了自己的亲信镇守却唯独没有向重要的山海关派遣大顺政权的嫡系而只是让之前投降过来的明朝总兵唐通镇守麾下总共也就八千士兵事实上李自成召吴三桂入京也并非明智之举
在吴三桂已经答应投降大顺的前提下李自成应该立刻做好安抚工作然后把这位抗清名将留在山海关并且立刻派遣自己的嫡系亲信带领精锐人马前去协助要知道即便吴三桂后来不反水光凭唐同的八千人马也是万万挡不住曼清铁骑的从大顺政权入驻北京开始李自成似乎完全没有把关外的清军当一回事
他似乎觉得他和满清素无恩怨之前都是明朝的事和他那个新生政权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他所不知道的是满清早就想好要抓住机会在这次中原的王朝更迭中分一杯大羹了当然他们没有想到后来不是分了一杯羹而是把整个锅都拿到手了在得知吴三桂出尔反尔之后李自成是震惊的
震惊至于他一方面让吴三桂的父亲吴湘亲自写信给儿子继续劝降另一方面他点上大将刘宗明亲率十万大军于 4 月 13 日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还有吴湘还有明朝太子朱慈朗以及一干皇族可以推断李自成是想恩威秉师一手打一手诱彻底解决吴三桂事件
当时吴三桂的手里加上山海关总兵高地的人马一共只有五万人李自成觉得这是一次十拿九稳的出征所以在大顺军开拔行至三河县的时候李自成再一次因为轻敌而上当他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说自己还是愿意投降的请求李自成派使臣和他一起去山海关谈判
于是李自成派出了明朝祥官王则尧作为使者跟随前往而自己放慢了行军速度原本北京到山海关五日可大大顺军走了八天等到了山海关下李自成得知王则尧已经被关押了吴三桂已绝无可能投降了这时候李自成才知道一场大战已经无可避免
但他依旧没有想明白吴三桂为什么要拖延时间他在等谁呢在崇祯上吊自杀后没多久朝鲜国收到了一封自己使者的加急信那是驻清国首都沈阳的使者发回的信信里写勤日九王九王就是指多尔滚
九王闻中国本座空虚数日之内急骤兵马而行南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再次一举由此可见满清知道这次时机可贵实际上是实行了全民总动员准备入关干一笔大的换句话说即便是没有五三贵满清原本也是准备自己单干了
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多尔滚收到了吴三桂的一封详书尽管名义上是借兵在信中吴三桂称李自成是流寇而自己向多尔滚借兵为崇祯皇帝报仇一旦事成他写道是则我朝之报北朝起为财博将列土以仇不敢食言
事实上以乌三桂一个边关总兵的职位有什么资格许诺猎土以筹也就是把国土把领土分给你作为筹线呢大明朝连皇帝都没了谁来拍板这个猎土以筹当然乌三桂自己心里清楚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投降的借口听上去好听点的那种而多尔滚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在回心中热情鼓励许诺封以故土尽为藩王
同样的作为多尔滚的角度来说若只是我借兵帮你报仇我有什么资格封你故土生你藩王呢所以双方对对方的底牌都心知肚明只是不点破罢了在回信之际多尔滚知道机遇难得立刻改变行军方向下了死命令全军直扑山海关路上他再度接到了乌三桂的催命信件肃整葫芦直入山海
4 月 21 日晚上满清主力骑兵以一天 200 里的速度急行军抵达距离山海关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而此时乌三桂已经与大顺军杀得天昏地暗而且乌三桂快垮了李自成是 4 月 21 日上午 8 时左右开始对乌三桂发动进攻的
当时李自成手下的十万大军虽然是农民起义军但也饱受战争洗礼且士气高昂面对吴三桂麾下五万明朝最后的边关精锐丝毫不出拼命冲杀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了 4 月 22 日上午吴三桂的部队已经出现了崩溃的征兆据说北义城的一支部队已经向李自成的大顺军投降了
关键时刻吴三桂亲自率领少量兵马和地方乡绅冲出关门来到了清军大营请清军出战多尔关之前一直在观察两军队内在已经抵达山海关后他的心情反而不急了而是愿意花上最后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吴三桂的忠诚度
等到吴三桂灰头土脸心急火燎的亲自到大帐前请求发兵的时候多尔滚知道这笔买卖应该是真的谈成了当时多尔滚除了留下两万人左右留守沈阳以外把八万左右的全部家党都带到了山海关除了清军主力外也包括了部分汉人和蒙人的军队在确定了吴三桂的诚意后多尔滚随即命令八万争装待发的清军分三路出击直扑大顺军
眼看即将胜利到手的大顺军发现对面忽然出现了漫山遍野的清军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关键是李自成其实对此并没有做什么心理准备武三桂手下的五万兵将加上多尔滚手下的八万精锐面对已经激战一昼夜精疲力尽的十万大顺军强弱形势顿时逆转
在曼清铁骑的呼啸冲击下大顺军是拼死抵抗但最终还是被一意带牢的清军冲破了阵线军容大乱大将刘宗明也受了伤一直在不远处高地上观看战局的李自成眼看败局已定只能下令收军急速撤退清军借此一战一举占据了一直梦寐以求的山海关
当大顺军撤退到永平府范家殿也就是今天的唐山地区的时候李自成做了一件事他命令人提出随行的乌三桂父亲吴湘退出出战 4 月 26 日李自成返回北京又下了一道命令将乌三桂一家 34 口全部出战几乎同时远在山海关乌三桂率官僚军民正式降亲剃发六遍
吴三桂本人被封为平西王他个人命运齿轮的转动最终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好下面进入馒头说事件晚明的时候有个大儒叫朱之渝他曾经对吴三桂有句评价叫鱼似树子失于教计仔细想想吴三桂的这一生真的是成也教计败也教计
北京城破大顺掌权按常理吴三桂作为一个边关总兵也没啥好叫急的随大流投降就行但他偏不几番审试夺势决定还是开关放满清铁骑进来让自己的利益能够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决定不投降李自成之后他闪电奔袭山海关不是因为他对这座关口有多深的感情而是他深知要投降满清后获得尊重那是必须的筹码
满清入关进而夺取天下吴三桂可以说是押对了宝当然他自己也是促成押宝成功的重要部分但满清对他还是存有戒心的只是让他打击李自成的残部而吴三桂自己也乐得其强暗地里和南明朝廷眉来眼去
在荡平李自成余部之后吴三桂眼看曼青在中原余裔一城心中有数开始断绝于南明的往来而是全心全意的打击反清的力量包括征讨南明最后的残存势力把永利皇帝压制昆明处死他深知此时除了表忠心别无选择这一番举动让清廷觉得吴三桂却是忠勇可嘉最终让他坐镇云南
那是吴三桂一生的高光时刻却也是衰败的开始等到康熙决定削三藩的时候吴三桂几经算计最终决定扯起造反大旗但有意思的是他处心积虑地提出的口号是新明讨鲁从掐灭明朝的残存血脉又变成了为明朝报仇血恨了他自己也不讲究一个逻辑自洽
贵大名贵大顺贵满清所以啊网上有人戏谑吴三贵是吴三贵那就是下贵的贵吴三贵在做出最初决断的时候未必没有想到过自己的身后名是怎么样的但是作为一个没有执着信念和理想的人每一步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抉择也是必然的抉择
中国 2000 年封建王朝时更替过多少朝代其中清取名而代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可以说是在历代王朝更迭中排在前几位的大变动在这种惊天的大变动中势必会出现一批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无论正反无论中介而吴三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