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晚清风云】(31)同文馆之争:“凭什么,要学洋人的东西?”

【晚清风云】(31)同文馆之争:“凭什么,要学洋人的东西?”

2025/2/21
logo of podcast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馒头说·历史的温度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馒头大师
Topics
馒头大师:我从晚清同文馆的设立和发展,以及围绕其展开的激烈争论,来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语言和科技的阻力和挑战。首先,晚清时期中国官员普遍不识英文,严重影响外交沟通效率,也暴露出国家在语言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 其次,同文馆的设立和发展过程并不顺利,面临师资和生源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朝廷难以找到可靠可控的外国教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观念的阻碍,许多人认为学习洋文是丢人的事,导致生源不足。 再次,同文馆最初的目标仅仅是培养翻译人才,远远不足以满足洋务运动的需求。洋务运动需要更多掌握西方科技的人才,因此,奕䜣建议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掌握西方天文、算学和科技的人才。 然而,增设天文算学馆的提议遭到了来自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反对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张士藻这样的官员,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科技是“奇技淫巧”,读书人应该专注于科举功名;另一类是像温肃这样的重臣,他们认为学习西方科技会造成“华夷之变”,有损国体。 奕䜣则积极反驳这些反对意见,他认为学习西方科技是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学习西方科技并非舍弃传统,而是使其焕发生机;学习西方科技并非耻辱,其他国家都在学习,中国不能落后。 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同文馆和天文算学馆最终得以设立,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天文算学馆的招生考试人数寥寥,录取的学生也大多是科举无望者,最终,天文算学馆名存实亡。 这场争论反映出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学习西方科技方面的巨大阻力,这些阻力既来自社会观念的束缚,也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克服这些阻力,需要智慧、手腕和魄力,更需要对自身缺点的认识,以及对外部经验和长处的吸取。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来到“馒头说·历史的温度”,我是馒头大师。 今天我们切换个专辑,换到【晚清风云】,说段关于学外语的事儿。 有一句话,叫做“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凡学过初中历史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 但时间回到100多年前 何为“夷”,何为“长技” 包括凭什么“师” 争论起来可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