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在跨境电商网站上购物,却在出现纠纷时对应该适用哪国法律感到困惑?许多人享受海淘的便利,却不了解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尤其是在卖家的用户协议中,往往藏着不利于消费者的条款。
本期节目将为您深入浅出地剖析跨境电商纠纷中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将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并重点介绍国际私法中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护身符”,告诉您在何种情况下,即使合同另有约定,您依然能受到美国本地法律的保护。
具体案例:
湾区的王先生在某家网红跨境电商网站上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定制家具,网站是英文的,价格是美元,看起来和美国公司没两样。结果收到的家具不仅有严重瑕疵,材质也与描述不符。当王先生要求退货时,客服却甩给他一份用户协议,说根据协议规定,所有纠纷必须适用卖方所在国法律,并在其所在国法院解决。王先生顿时傻眼了,难道为了几千美金的家具,还要去打一场跨国官司吗?
本期干货:
- 点击“同意”用户协议时,我到底同意了什么法律“霸王条款”?
- 如果合同没写,默认是适用美国法律还是卖家国家的法律?
- 为什么说消费者有一个“法律护身符”,能推翻合同里的不利约定?
- 什么样的商家行为,会被认定为是“主动把生意做到美国来”?
- 法院地和适用法律是一回事吗?在美国法院就一定能用美国法律吗?
- 除了打官司,有哪些更现实、成本更低的维权途径?
- 为什么说网站用美元标价、能直邮美国,对消费者维权至关重要?
- B2B和B2C的纠纷,法律适用规则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您希望系统了解美国的财务规划与资产保护,欢迎访问我们的姊妹品牌“美国高净值财务指南”的官方网站:https://us-wealth-gu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