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205:与中国民族学擦肩而过——人类学家劳弗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国远征(1901-1904)

0205:与中国民族学擦肩而过——人类学家劳弗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国远征(1901-1904)

2024/11/25
logo of podcast  纽约文化沙龙

纽约文化沙龙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薛茗
Topics
我将讲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01-1904年中国远征的故事,以及人类学家劳弗的学术生涯。这次远征是美国人类学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由“美国人类学之父”弗兰茨·博厄斯策划,劳弗作为主要参与者,为西方世界带回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学收藏。然而,由于博厄斯和劳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差异,以及与资助者的理念冲突,这次远征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反映了美国早期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失之交臂的遗憾。 我的研究关注物质文化、物质宗教、博物馆人类学、社会变迁等主题,长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从事热贡唐卡艺术和唐卡艺人的研究。在这次讲座中,我将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探讨现代人类学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方式,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呈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通过对劳弗在中国远征的经历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对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博厄斯对文化相对论的倡导。劳弗在中国收集了大量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民间文化物品,例如鸽哨、鼻烟壶等,以及大量的碑刻等书画作品,这与博厄斯的期望存在差异。博厄斯更关注技术和工业,而劳弗则更关注文化和艺术,这导致了他们之间在研究目标和方法上的分歧。 劳弗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中国民族学藏品、书籍和录音,以及与博厄斯的通信。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美国早期人类学对中国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劳弗在中国收集的藏品在纽约的展览并不成功,因为展览方式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与当时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华丽展示形成对比,后者因其商业性和娱乐性而更受观众欢迎。 博厄斯与博物馆管理层在策展理念上发生冲突,最终辞职,这影响了美国人类学的走向。劳弗在博厄斯离开后,前往菲尔德博物馆工作,并继续进行中国研究,但其研究方式发生了转变。博厄斯和劳弗的经历反映了美国早期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失之交臂的遗憾。 现代人类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辩证,不再将其视为凝固的静态事物。现代人类学研究关注个体叙事,并探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劳弗的录音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代人类学博物馆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藏品的返还和新的展示方式。 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的展览“All the world is here”重新审视了1893年哥伦布纪念博览会,并探讨了现代视角与当时视角的差异。哈佛大学皮博迪博物馆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展厅举办了亡灵节活动,让观众参与其中。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反映了其背后的社会观念,现代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其展示方式,并与原住民群体合作。 现代人类学研究关注全球化的议题,例如劳工问题和新殖民主义等,并尝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现代博物馆展览应促进对话,而非单纯地呈现信息。美国早期人类学对中国的研究存在缺失,劳弗的远征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抢救人类学”具有两面性,既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资料,也可能导致文化被静态化。劳弗的远征中,照片资料的比例较小,影像资料则较少。现代社会中的日常事物未来可能被视为传统,博物馆需要更新其展示方式,并促进文化交流。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被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弗兰茨•博厄斯(Franz Boas)的策划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二十世纪初进行了第一次中国远征(Jacob H. Schiff China Expedition,1901-1904)。博厄斯派到中国的“取经人”,是通晓汉、藏、满、蒙、梵语和波斯语等十余种亚洲语言的德裔犹太人伯特霍尔徳•劳弗(Berthold Laufer,也译为“劳费尔”)。年轻的劳弗不辱使命,1904年为西方世界带回来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学收藏。然而博厄斯野心勃勃的亚洲研究计划、这批中国收藏以及劳弗的学术生涯,都随着1905年博厄斯从自然历史博物馆愤然辞职而前途未卜。博厄斯为什么会对中国感兴趣?劳弗眼中的中国与博厄斯看到的中国是否一样?当劳弗把中国带回来的皮影、鸽哨和《御制耕织图》摆在展厅里,当时的美国观众买账吗?这批收藏后来的命运又如何?在本次讲座中,供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的薛茗博士将回顾百年前的这场中国远征,一个远征者在“人类学家”与“汉学家”之间摇摆的一生,以及美国早期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失之交臂的遗憾。

薛茗博士的新书《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今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活动结束后将举行签售会。

图书介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很少有游客会专门去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 77 街的⼈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类学博物馆之⼀。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是有“灵性”的。本书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五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太阳⽯及“镇馆之宝”独⽊⾈——来讲述这些⼈类学藏品背后的故事。⼗九世纪世纪末到⼆⼗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类学收藏。⼀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类学“去殖民化”“去西⽅中⼼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在探索⼈类学藏品命运的同时,也融⼊了⼈类学家的故事,并探讨⼈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

主讲人:薛茗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014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她的研究关注物质文化、物质宗教、博物馆人类学、社会变迁等主题,长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从事热贡唐卡艺术和唐卡艺人的研究。学术研究之外,担任纪录片导演、策展人、非虚构撰稿人。纪录片《画唐卡的女子》(2019)曾入选玛格丽特•米德国际电影节(Margaret Mead Film Festival)、世界遗产电影节(Heritales: International Heritage Film Festival)、亚洲研究学会电影节(AAS Film Expo)等。中文非虚构作品曾发表于三联《新知》杂志、澎湃思想市场、腾讯谷雨、飞地、《生活》月刊等媒体平台。她的最新非虚构作品《77街的神龛——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物的灵韵与人的故事》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