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Duckworth:探讨了野心与自私的关系,认为两者并非必然联系。她以自身经验和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为例,指出人们既有自私的冲动,也有利他的冲动。她还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利己心是人性中重要且有用的组成部分,但它与自私不同。她认为,可持续的利他主义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避免倦怠和被利用。她还谈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响,以及感恩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Stephen Dubner:提出了一个问题:有野心且成功的人是否天生自私?他认为,成功的定义取决于其目标,服务于公共利益的野心家不应被视为自私。他以乔纳斯·索尔克为例,说明即使行为看似自私,但如果最终结果是利他的,那么这种“自私”也是可以接受的。他还讨论了“自私”与“非正统”之间的区别,以及在一些行业中,例如对冲基金、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存在着潜在的自私性。他认为,比尔·盖茨的例子说明,即使过去被认为自私的人,也可以通过慈善行为改变自己的声誉。
Angela Duckworth: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习惯化现象,认为习惯化使人们对生存更重要的事物更敏感,有助于人们忽略不变的事物,从而关注变化的事物。她还讨论了习惯化的优缺点,以及人们对习惯化和敏感化的个体差异。她认为,感恩能够让人更慷慨和善良,并建议人们通过设置视觉提示来提醒自己感恩,避免习惯化。
Stephen Dubner:探讨了习惯化现象,认为习惯化是一种捷径,让人们能够继续生活。他还讨论了峰终定律,以及人们对体验的记忆更敏感于变化,而不是平稳的状态。他认为,人们容易习惯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忘记感恩。他还谈到了习惯化与敏感化的区别,以及人们对相同刺激的反应不同。他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习惯化好的事物,而对坏的事物保持敏感。
The discussion explores whether ambition and success inherently correlate with selfishness, using examples like Jonas Salk and Adam Smith's views on self-interest versus selfish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