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 Duckworth:如何定义努力工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直接询问"你是否努力工作"虽然简单,但结果可能受到作假、社会期望偏差和参考系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努力程度,可以结合情境故事,让受访者评价假设性人物的努力程度,从而了解其判断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努力工作的标准也存在差异。
此外,幸福感并非人生的首要目标,成功也同样重要。幸福感包含三个方面: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缺失。幸福曲线呈U型,16岁时幸福感最高,之后下降,到50岁左右再次上升。中年时期幸福感下降可能与家庭和工作压力有关,也可能与对目标的调整或对现实的接受有关。年轻人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但这并非完全不明智。焦虑、抑郁和自杀率的上升,可能与期望值与实际成就之间差距的扩大有关。理解幸福曲线,有助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更好地管理自身情绪。青少年时期幸福感下降,可能与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成年后责任的增加有关。提升幸福感的方法之一是关注积极的事情,例如进行“三件好事”练习。中年时期幸福感提升,可能与对人生的感恩和更广阔的视角有关。关注的焦点决定了情绪体验,积极关注有利于提升幸福感。
Stephen Dubner:自我评价工作努力程度时,要考虑自身潜能和与他人相比两个维度。即使自我感觉工作努力程度很高,也仍然存在可以更努力的空间。虽然直接询问"你是否努力工作"并非完美方法,但回答"是"的人比回答"否"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评估"努力工作"程度时,存在作假和社会期望偏差等问题。社会期望偏差不仅源于他人评价,也源于个体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对"努力工作"程度的自我评估可能存在错觉优越感和乐观偏差。人们倾向于夸大自己努力工作的程度,这可能是由于自我欺骗。在评估自身努力程度时,人们往往会参考少数几个具体的例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努力工作"的标准存在差异,这会影响自我评价。来自远东地区的人们在自我评价"努力工作"时,可能会由于自身标准较高而给出较低的评分。通过提供情境故事,可以更精确地衡量个体对"努力工作"的判断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个体对相同故事中人物努力程度的评价,可以了解其参考标准的严格程度。将"你是否努力工作"的问题与对假设性人物的评价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努力程度。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参考案例,可以影响个体的工作表现。提供积极的参考案例,可以激励个体更努力工作。提供难以企及的参考案例,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工作积极性。任何评价都存在参考系,而参考系的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差异。
The episode explores how individuals assess their own hard work and the biases that influence these assessments, including 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and reference b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