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写《崖山》是因为他平时积累了很多历史题材的灵感,并在写作前做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确保题材和材料都足够成熟。
崖山海战发生在1279年,是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的大规模海战,最终南宋军队战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标志着南宋的灭亡,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崖山》通过十二个地名(如蔡州、钓鱼城、襄阳等)为线索,从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探讨了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崛起,涵盖了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个视角。
张明扬反对南宋中心主义是因为他认为在讨论南宋灭亡时,不能只关注南宋自身的问题,还应研究对手元朝如何壮大和应对南宋,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历史。
文天祥在抗元过程中表现出知行合一的特点,他不仅言论上支持抗元,还亲自出钱招募士兵参与战斗,尽管最终失败,但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坚持信仰,与当时许多只打嘴炮的士大夫形成鲜明对比。
张明扬认为元朝的军事实力在当时是无可匹敌的,南宋的失败是实力碾压的结果,尽管南宋坚守时间最长,但面对元朝的强大军事力量,最终还是无法抵抗。
钓鱼城是南宋时期四川的重要军事堡垒,由余介和孟拱等人打造,坚守了三十多年,直到南宋灭亡后才投降。钓鱼城的坚守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影响,尤其是蒙哥汗的死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
张明扬认为贾似道虽然常被视为南宋的奸臣,但他并不是唯一责任人。南宋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军事实力、政治内斗等,贾似道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张明扬认为忽必烈对文天祥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尽管多次劝降未果,但忽必烈并没有杀害文天祥,而是将其软禁并给予优待,体现了元朝对对手的尊重。
张明扬认为南宋的文官武将制度是赵匡胤吸取唐朝节度使权力过大的教训而设立的,尽管这种制度避免了内部政变,但也削弱了军事力量,最终在外患面前显得无力。
主播:潘采夫 嘉宾:张明扬 ,资深媒体人,历史作家。曾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编,澎湃新闻思想中心总监,梨视频副总编辑。著有历史著作《入关》《弃长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史不语》等多本著作登上国内各大好书榜与畅销榜。新作《崖山》主要讲述了南宋灭亡的历程,全景还原了影响到王朝兴替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在《崖山》中,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