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West: 本期节目探讨了Guy Debord的著作《景观社会》及其对西方社会的批判。Debord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如同一种人们不自知的宗教,人们深陷其中,对现实真相的关注远不及维持这种虚幻的社会生活。他借用费尔巴哈的观点,指出当代社会偏好符号胜过其所指代的事物,更重视表象而非本质,这种偏好将虚幻视为神圣,而真理则变得世俗。任何宗教或意识形态,其维持自身的方式在于将对自身的忠诚视为美德,从而削弱人们对其进行质疑的可能性。Debord将费尔巴哈关于基督教的论述,用于描述二战后欧洲的消费文化,认为现代消费文化与宗教信仰具有相似性。他认为,现代社会如同一个由经济驱动的宗教“景观社会”,它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包括身份、目标、人际关系和语言。Debord认为,“资本主义”一词不足以描述他所批判的1967年的社会经济形态,现代社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依赖如同宗教信仰,而“景观”是这种依赖的核心。他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认为现代生产方式导致消费者与商品的生产过程相分离,从而导致异化。他以肉类产业为例,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们与食物生产过程的脱节,导致人们能够被动参与到他们主动参与时会感到恐惧的事情中。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其物质价值。他解释了“商品拜物教”,指出消费者将社会赋予商品的象征意义误认为是商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社会表象比其实质更重要,交换价值比使用价值更重要。与传统的宗教信仰不同,现代社会对商品的信仰更加隐蔽和根深蒂固,即使人们意识到其非理性,也很难摆脱这种思维模式。Debord认为,“景观”是用来安抚和转移大众注意力的工具,是市场经济的专制统治,它将现实转化为可商品化的图像的循环。“景观”的最终目的是维持经济现状,通过让人们与现实脱节来实现。西方社会的“弥散性景观”不同于集中性景观,它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工作和消费)来维持经济现状。“景观”在不同层面上让人们与现实脱节:与现实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从直接参与现实转变为通过屏幕观看,导致人们不再参与塑造自己生活的事件。“景观”导致人们感到迷失方向,并通过逃避现实的方式(如观看电影、玩游戏)来缓解这种迷失感。“景观”中图像的自主性导致虚假信息盛行,从而破坏了政治进程的革命潜力,使人们陷入对不同幻象的争论。“景观”使得语言沦为描述短暂图像的工具,无法用于革命性变革。“景观”不仅仅是媒体,而是通过图像流来调解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关系。人们在选择政治候选人时,往往更注重其外在形象而非政策细节。人们对商业领袖的认知往往受营销宣传的影响,更关注其表象而非实际能力。在“景观社会”,伪装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策略。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数字身份塑造,对人们的影响超过了其现实身份。在“景观社会”,人们的感情也成为商品化和碎片化的东西,更注重其表象而非真实感受。在“景观社会”,人们做选择时,往往更注重其社会价值而非自身价值。“景观”最终会吞噬人的一切,将“存在”转变为“拥有”,再转变为“显现”。“景观”暗示着可见的事物就是重要的,而不可见的事物则不重要,这是一种循环思维。城市化进程是“景观”的一个例子,它加剧了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隔阂。Debord认为,现代科技并非中立的,它加剧了人类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退化。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现代经济体系,而科技公司则利用算法来让人们沉迷于“景观”。Debord认为,可能无法完全摆脱“景观”,但或许可以找到一种“途径”。
The episode begins with a provocative question about being part of an unknown religion, drawing parallels to the pervasive nature of modern consumer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dail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