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25 两个太阳:中美镜鉴下的百年变局启示录

Vol.25 两个太阳:中美镜鉴下的百年变局启示录

2025/6/30
logo of podcast 十分吸引

十分吸引

AI Chapters Transcript
Chapters
本部分探讨中国与日本经济的异同。虽然在某些产业和经济规律方面存在相似性,但从国家、人口结构、企业和金融等视角来看,中国与日本的发展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拥有更高的全球话语权和产业升级潜力,更接近30年代的美国模式,而非日本的‘失去的三十年’。
  • 中国与日本在制造业产业链升级和国际竞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 从国家视角来看,中国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拥有更高的全球话语权和产业升级潜力。
  • 中国人口结构与日本不同,不存在全民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
  •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与日本不同,更像60-80年代的美国,目标在于提升国家全球影响力。
  • 中国银行股估值水平与日本在房地产和股市双危机后的银行估值水平相似,但由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没有出现抽贷的囚徒困境。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深入探讨了全球新秩序下,货币和实物资产的变化及其对中美两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会像日本失落的30年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吗?

牟一凌给出的结论是否定的:不,不会的,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反倒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

何出此言?

欢迎收听本期播客,可能会收获很多:

  • 中国为什么不像也不可能走上日本之路?
  • 中国为什么更像1930年代美国?
  • 中国科技股与银行股的投资本质是什么?
  • 为什么产能过剩的解药不是减产而是找到新的需求?
  • 为什么消费品牌的崛起与国运有关?
  • 为什么宏大叙事到投资策略中间隔着千山万水?

===============================

本期嘉宾:

  • 牟一凌: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官;公众号:一凌策略研究

本期主播:

=================================

本期提及一凌策略研究公众号文章:

本期书单:

  • 《动荡时代》 白川方明
  • 《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 金观涛
  • 《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大卫·哈克特·费舍尔

===============时间线===============

第一部分 中国与日本的发展路径比较

中国和日本在某些产业和经济规律方面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和面临的国际竞争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国家的整体命运和未来潜力,中国与日本则有明显不同,中国有更高的可能性实现全球话语权和产业升级,更接近30年代美国的发展模式。

04:44 **从产业视角:**中国与日本是相似的,从汽车行业到半导体行业,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消费品行业,日本值得借鉴,因为就是一个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往上走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

06:25 但从国家视角,中国更像1930年代的美国,一个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正在努力想实现国际秩序上更多的话语权;

08:23 **从人口结构视角,**中国有十几亿人,并非当年日本的一亿总中流。所以我们的国家还会往前进,还有很多人的收入水平有提高的空间,且在过去可能没有任何负债,不存在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

11:07 **从企业视角,**目前中国的出口出海跟日本也不像,反倒更像美国在60~80年代:我们的出口出海目的,是为了国家在全球施加更加多的影响力,产业要做好遍布全球的准备,并且还没有到能够获得较强资本回报的时候;

15:07 **从金融视角,**在这轮银行行情启动之前,中国银行股PB水平在0.3倍多,相当于日本在房地产和股市双危机之后的银行估值水平。但因为我们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国家,导致没有出现抽贷的囚徒困境。这点与日本也不像;

17:57 石磊认同银行有点类似于一个信用债,不是一般的红利股。且在银行板块内部分化极大:四大行更像信用债,招行则是PEG估值模式,而城商行完全看所在地政府财政情况。所以银行板块集结了世界观&各个地区经济情况&估值模型差别。

22:11 **从消费视角,**中国消费数据,从表面看只有墨西哥的一半、不到日本的1/3、更不到美国的1/10。但是如果把金额转换成实物消费量,就会发现中国的卡路里、蛋白质、鞋和手机消费,已经超过日本的人均消费水平了。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者的金额被低汇率和低物价扭曲了;

25:39 制造业的成本下降的能力,不仅仅降低了中国的物价,也在向全球输出福利,只是没有资本利得;

所以,如果从货币量和实物量两个视角来看实体经济和金融循环,我们会看到两个不同的中国和世界。

29:19 过去我们大量的消费本质其实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和金融,白酒自带货币属性;而疫情之后,节假日旅游的流量在变大;

30:32 当labubu变成投资品的时候,泡泡玛特就开始下跌了;

31:20 中国的新消费的背后是什么做支撑?为什么可以用供给创造需求?还是因为中国的设计师与工程师红利;

35:50 我们目前消费路径,是从制造业往下向消费端辐射,但是还无法给出高溢价。消费领域的品牌价值、情绪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国力是否足够强大,最终演变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输出;

41:04 总结,为什么无论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中国都不会像日本?

中国拥有政治和军事的独立性,这能打开我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向上的空间;

中国有更广阔的人口,我们没有面对全民产负债表衰退的压力,甚至还有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和可能性。

第二部分 中国与美国的镜像

这是一个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这个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金融资产衰退与价格下跌,这个国家现在面对最严重的产能过剩,甚至在贸易上很多国家都在抵制和抑制。

这个国家是谁?

是我们,也是1930年代的美国。

49:45 美国在188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直到1941年二战爆发之前,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年化回报率仅为0.3%左右,与我们上证综指的原地踏步如出一辙;

57:27 美国现在一些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企业、制药企业,在上世纪5、60年代,都曾经是大化工企业,但在70年代油价飞涨之后,毛利大幅下降,产能过剩、资本收益低,被迫转型,成功的就是现在的高科技企业;

58:29 可口可乐的起源:竟然来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禁酒令:用无酒精配方饮料替代古柯叶成分的酒精饮料,并在品牌运营之下传播到全世界;

芬达的故事:德国发明,战败后随着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回到可口可乐公司。同时,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漂亮50的崩盘,可口可乐的股份低迷,直到1987年美苏签订中岛条约创下历史新高。所以,大众消费品往往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01:02:51 从2018年贸易冲突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出口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下降了4%,但美国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却没有下降;

01:13:33 1930年代的美国人,会痛恨供给过剩,但是到了1944年,却是核心竞争力:在著名的凡尔登反击战中,德国用100架飞机摧毁了盟军400架飞机却被认为是德国的失败,为什么?因为一个月之内美国就能产出400架,而德国产不出来;

01:15:04 对比1930年代的美国,什么时候解决了产能过剩和物价下降的问题?是通过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找到了新的外部需求。所以中国现在更重要的方向是找到更多的市场和需求;

01:18:04 与19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类似,我们现在也在加强GDP分配过程中的劳动力倾斜,反内卷政策的出台,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有可能出现消费的复苏;

01:25:21 当下中美的镜像,中国脱虚向实,把房地产干掉发展制造业;美国则是转移支付给到需求,现在又希望发展制造业。缺啥想啥;

01:29:15 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股赚钱?因为美国的科技股都是用更优质的供给去找到新的需求,从而形成很强的资本回报率;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股不赚钱?因为在中国买科技股不是赚股东回报的钱,是赚下一个人的钱。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下一个人进来。目前看,AI和机器人领域的投入还在增加;

第三部分 牟一凌的投资框架与哲学

45:26 为什么要建立百年尺度的研究框架?人类社会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短期的记忆都是很深刻的,但恰巧我们的股票市场又是一个需要超预期的地方;

47:30 A股市场特别年轻才20年,数据节点是不够的,但是人类社会规律的时间会更长,所以要去找更久远的一些规律;

51:05 任何三体以上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所以人类社会也是复杂系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也只和观察主体有关,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历史也一样;

53:22 做研究的时候我们要找到历史的确定性规律,但是在做投资、看未来的时候,要借鉴历史、借鉴经验、借鉴研究,还需要不断的试探,因为它的可能性非常多,甚至远远超出我们的经验;

01:33:18 这两年一凌的研究框架一直在做迭代,最早时期的形成还是受了石磊的启发;

01:34:29 大变化的捕捉和判断没有那么难,但这些重大的事件传导到微观的投资路径却是千变万化,我们无法同时预测时空;

01:38:35《动荡时代》《价格革命》与《真实与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