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 Johnson 可以被視為控球前鋒的始祖之一,尤其是在1980年代,他是最特別的存在。他的助攻率在生涯中達到34%,並且有8年超過40%,顯示他在場上掌控了大量的進攻。
控球前鋒的定義包括使用率(usage percent)高於25%,助攻率(assist percent)高於30%,傳統助攻數大於6次,且身高在6呎7吋以上。這些數據需要在同一賽季達標,才能被視為控球前鋒。
Larry Bird 的助攻率為24.7%,接近30%的標準,且連續多個賽季助攻數超過6次。雖然他的使用率較低,但在1980年代,他可以被視為控球前鋒的雛形。
Yannis Antetokounmpo 的使用率和助攻率都達到了控球前鋒的標準,且他在場上能夠持球從外圍切入,並在沒有傳統控球後衛的情況下掌控比賽,因此他被視為控球前鋒。
Ben Simmons 的使用率未達到25%的標準,且他的終結意願低,缺乏投籃能力,這使得他無法被視為控球前鋒,儘管他的助攻率達標。
控球前鋒的容錯率較高,因為他們通常是側翼球員,能夠在場上扮演多個角色,並且在搭配其他球員時,能夠創造出更多的 mismatch 優勢,這使得他們在現代籃球中更具競爭力。
Evan Turner 的使用率太低,僅有19.5%,儘管他的助攻率曾達到30%,但他的傳統助攻數僅為5次左右,未達到控球前鋒的標準。
許久不見的專題系列來啦 這次要來討論的是定義更加模糊的控球前鋒 作為新世代常見的種族 控球前鋒究竟是從何時發跡的? 這段過程又是如何演進 創造多少支線 就讓我們透過這集來深度討論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