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南朝兵户的困境:身份低落与生活苦楚

南朝兵户的困境:身份低落与生活苦楚

2024/6/11
logo of podcast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Shownotes Transcript

在南北朝动荡的年代里,兵户与吏户背负着沉重的生活与军事负担,他们的身份逐渐降低,生活陷入极端困苦。世家制度的形成与世袭责任的加强,不仅使他们的社会地位日益低下,更是让他们的生计陷入绝境。本期播客深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揭示了南朝时期社会阶层分化与经济压力之间复杂的关系。吴灭时,全国有吏三万二千人(见《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西晋统一中国后(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要表示“息役弭兵,示天下大安,于是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世说新语·识鉴篇》“晋武帝讲武”条注引《竹林七贤论》)。这种“州郡悉去兵”以后代兵执行职务的“武吏”,他们的身份虽仅高于“医”,但是由于一经为吏,便受所在机关之役属,除非解除吏名, 不能自由,一切徭役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身份也渐渐沦落到与“兵户”同列了。 东晋、南朝,州郡拥有巨额的“吏”员。刘裕在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三月下诏,规定“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兵士不在此限”(《宋书·武帝纪》)。裁汰之后,吏的员额还是那样多;裁汰之前,当更可观。既然州郡拥有那么大数额的吏,自然非迫使他们参加农业生产以增加政府的收人不可。在东晋初年,应詹就有这种建议,詹在王敦平后(公元324年)上表云:“都督可课佃二十顷,州十顷,郡五顷,县三顷。皆取文武吏、医、卜,不得扰乱百姓。”(《晋书·应詹传》)可见在东晋之初,即已计划用文武吏来佃耕官吏的职田。宋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始兴“郡(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市西南)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一户内,随丁多少,悉皆输米” (宋书·良吏·徐豁传》)。从这一条材料来看,当时“吏”已经成为世袭的身份,由于世袭,必然会导致全家要为政府服役,而且求属性之强,租课之重,更已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2。 兵户和吏户要世代负担沉重的兵役,而且要世代佃耕政府的土地,承担巨额的租课,因此他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他们不是在疆埸上“裸身求衣”(《宋书·后废帝纪》,便是在家庭内“弃子不养” (宋书·良吏·徐豁传》),这一阶层的人口,就无法繁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