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的夏天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上学时认识了一个名叫任思轩的北京女孩她逻辑缜密 牙尖嘴利是学校普通话辩论队的绝对主力
那些年呢只有像北大复旦等有限的几所一流大学刚招收的大一新生才有机会通过面试到香港念本科任思轩呢来自北大中文系在香港中文大学念的是新闻是妥妥的一枚学霸印象中啊他喜欢跳舞时尚写小说满口的儿化音言必称我们北京
那时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有着强烈乡愁而且信誓旦旦要回北京发展的女孩有朝一日会脱家带口到英国定居创业
我一直很好奇任思轩的经历从北京大学到香港中文大学再到英国的华为大学从电视媒体到时尚行业再到英国大使馆紧接着又到牛津大学念了个 NBA 最后干脆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一路的选择究竟是怎么做的决定于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深夜我联系到了他
我在香港其实这四年里大概有两年可能都处于一个很不开心的状态,就多方面原因吧。但是在大学参加的两个社团,一个是变灵队,一个是现代舞,就这两个兴趣,这两个兴趣班吧,反而给我带来了一些就是,
很不一样的体验不太开心的原因除了个人的生活方面一些原因之外有跟你自己在香港学业压力也大然后完了毕竟是另外一个城市包括你毕业以后怎么着这些一般的学生会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关吗有很直接的关系我觉得因为我去香港是等于说从北大去的所以就是
实话实说在那之前的求学道路整起来说还是比较顺畅的所以自己可能比较习惯处在一个感觉好像学习不是个事的那么一种认知中吧再加上我由于种种的机缘巧合就是我的高三其实过得非常轻松就是我并没有被高考
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所以整个人都是有点那个吊儿郎当的状态然后又处在那样的年纪然后以一个很轻松的状态靠近北大以后自己就很飘有点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种感觉就觉得哎呀我太厉害了我就不用我哪用费劲学呀什么的就感觉有点盲目的自信于
自己的智力水平或者一些天赋什么的就觉得我不是靠努力的我就是就在当时上大学的那个节点我处在一个盲目自信于自己的
小小天赋的那种状态下吧然后到了香港刚一开始的第一年其实还好就处在一个一切都很新鲜然后又离家在外好像过着挺独立的生活然后每个月还有钱拿然后又是在学广东话呀什么就觉得哇塞一切都有那个新鲜感那个劲儿在那撑着第一年就觉得还好结果到了一个
一个暑假再回去的时候我整个人就忽然间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然后为什么呀就是我大一第二学期可能就慢慢的开始有点那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水土不服就觉得很不适应就反而其实那个时候广东话已经不是门槛了就是我当时特别明显的就是我其实是一个很喜欢学不管是外语还是方言吧就是对语言是
很有感觉的人然后我其实很快就把广东话学到基本上可以就不说好不好吧就能应付日常绘画的这个程度但是我就是没有办法开口去说就是张不开嘴特别特别痛苦
然后我整个就不断地在鼓励自己因为我明明知道我可以说然后我大部分日常的话也都可以听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张口去说就是很矛盾一方面我其实是很擅长学习语言的然后另一方面我觉得可能正是有这种心理负担在这就觉得说话是一个我很拿手的东西所以在一个语言我没有把它掌握到我认为很娴熟的
一个很优越的程度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自己跟别人去拿这个语言交流就是感觉可能在潜在的内心里就很不愿意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不够
或者不能完全百分百的去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或者说语调不好反正就这些可能就有一些就是很没有必要的心理负担然后多重的因素就导致我大一第二学期其实就已经处在一个很堕落的状态我记得我当时有一些课就明明是自己选的自己想修的课啊然后我就是不去上课就是我也没有别的事也不是说跟人出去嗨去了或者去
逛街去了或者睡懒觉睡过我这个人睡眠又特别少我早早的就起来然后就在宿舍里待着然后明明就上课的时间到了我也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要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是不去上课然后就导致我那个学期的成绩非常的差以至于一直影响了我大学本科的毕业成绩所以就是我大学本科的成绩后来是非常矛盾的就是我是一个拿着全奖但是毕业只有突突的
这样的一个组合就很尴尬就是你因为你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充分的表达然后呢你就感觉自己可能在很多方面没有办法融入人群当中所以产生这样的一种落差是吗对就觉得从主观上也没有想融入的意愿然后从客观上也没有能融入的条件就觉得特别痛苦然后当这个时候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大
比如说我记得有一个星期我们那个宿舍的热水就不太稳定然后有一次我就洗着半截澡就是头上全是那个洗发水的泡沫的时候突然间那个水就变凉了然后就大冬天你知道香港也没有暖气我就在那冲着凉水然后就站在浴室里哇哇的哭然后反正就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变得特别的脆弱
然后一方面呢自己面临着这种心理压力的时候一方面又在鄙视自己这种状态就觉得说你拿着一个奖学金出来念书你哪那么多事啊就是你有什么你有什么可纠结和痛苦的理由就觉得自己又在无病呻吟然后又附加着再去讨厌自己这种无病呻吟的状态反正就非常的纠结在很长的
一段时间里尤其是我从暑假从北京暑假回了北京几个月就觉得你舒坦这才是我们家我就才应该在这生活就那种归属感特别强然后等到大二第一学期再回到香港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一个学期就觉得什么什么都不顺然后
反正就是所有的事所有的不愉快和一点点的困难就都会被放大再加上上一个学期的成绩又不好然后之前就觉得我不在乎这些成绩然后发现真的成绩不好的时候我其实可能还是在乎然后就觉得事事不顺就处在一个很痛苦的状态然后又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在那边反正就是
觉得又孤立然后又不想去社交然后同时又不满意自己所有的状态和境遇然后又鄙视自己这种不满就是层层叠加的那种精神上的折磨那你这种状态你持续了多久啊
应该说是持续了大概半年多就是大二的第一学期是我最痛苦的就是整个学期都很痛苦然后怎么走出来的呢寒假我回北京的时候发生了两件比较有那个转折意义的事件一个就是当时刚好流行一套绘本就是有两本其中一本就全都是那种
动物的照片然后配上一点点的文案的那种绘本有一本叫妈妈我爱你好像是一个大北极熊抱着小北极熊的封面然后还有一个我都忘了那个标题就反正也是大概类似这种就全是动物画面的暖心绘本然后我当时就买了这两个绘本然后说不出来为什么就好像给了我特别大的鼓舞和力量然后
然后当时就自己意识到说我本性其实不是这种就是斤斤计较然后换得换失的那种感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首先主观的先迈出了一步吧就想说我要努力的让自己快乐起来就是找到那些快乐的事所以就是我才开始比如说去参加什么辩论队啊然后想去找到一些自己可能
能从个人体验和社交生活上都丰富起来的这样的途径然后另外一方面当然也是就是上点新学习开始正经上课开始好好学习然后成绩就一下就很明显的上来了然后就觉得可能就比较走入才真正的走入正轨吧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当时有一个很不幸的事件但是从客观上就是帮到了我就是当时突然间发生了非典然后我不知道你记不记得非典的时候咱们学校是第一间宣布停课的大学然后紧接着就是所有大学都停课然后紧接着紧接着是所有中小学都停课然后当咱们学校宣布停课我记得是个中午
当听说这件事的时候第一时刻因为当时我的室友也是个北京人你也认识然后我们俩就二话没说都没有跟家里商量就立刻冲了出去买了回北京的机票
现在啊就是咱们现在有了更多的认知这种疫情的知识其实现在反观我当时可能这个做法不对就是理论上我其实是在疫区往非疫区去跑其实可能是不好的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纪和当时的那个认知所以我就觉得真的是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
就在当时的认知下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就是觉得即便是北京也有这些情况我也要回去因为我就是要死也得死在北京我不能死在香港就是那样一种心态我记得我当时还写了特别长一篇那个 blog 的文章就是说
我当时就是抱着那种死我也要死回去的那种心态因为当时我要走的时候好多人当时的那个舆论不是说你不要把病毒带回家乡就不是而是说现在各地都在爆发就是可能北京人口密集或者可能会更严重就是你回去更危险你其实在学校咱们宿舍在个山头没有什么感染的风险你就在宿舍里待着你是最安全的但是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不行我就是
抱着那种因为年轻嘛就很容易畏负心词抢说愁的那种情绪就抱着那种必死的信念所以我要死回家去的那种那种感觉然后就回了家你说你这决断力真的是我当时第一时间收到那个风啸的这个通知之后赶紧冲向百家超市去买了两袋米回来哈哈哈哈
你看你那个时候其实我跟你接触你你一直在说北京反正能看得出来就北京的孩子都挺热爱北京的反正我是自豪感很强的对啊所以你倒腾回去其实我还是挺好奇你当时为什么会去香港上学呢尤其是你当时高考完了以后你是被北大陆娶了是然后怎么着就又想到香港去上学了
这个事再往回倒就可以倒到很远可以追溯到
可以追溯到大概 1997 年还是 1998 年就是我还在初中或者就是初中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在北京晚报上看见一条新闻就说从今年开始有香港的大学开始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两所学府招生然后这个是一个国家公派留学的计划
因为我从小就挺羡慕那种电视台的主持人啊什么电台的 DJ 就特别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然后想说哎就感觉好像在香港就是这种电视业什么就挺发达的传媒这种行业嘛然后当时就指着那个报纸就说我
以后就去这个等于就是香港回归之后没多久可能作为就是内地和香港交流的这种机制然后有这么一个计划然后当时就小小年纪立下了这么一个志愿就说我去这个那你当时就是想着去念新传是吗对那你的志向还是一早就立下了
就是反正中间也变动过因为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有觉得我从小是比较偏向文科然后喜欢这种抛头露面的事然后想站在什么聚光灯下呀想出镜啊就这种就一直挺羡慕这些事的然后我高中就跟我大学一样又处在一个因为我当时中考没有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就很不开心其实上了一间很好的高中但是由于是第二志愿所以就超级的不开心
就整个第一年都处于一个特别也是特别痛苦特别纠结的状态然后到了那个高二那年成绩巨差然后结果到了我们那年呢就是赶上一个什么事呢本来应该高一结束的时候分文理班然后结果当时说以后不分文理了就到了高二快念完的时候又说哎改主意了还分然后我就去到了文科班然后突然间
我好像就想起来了我记得我好像是个成绩挺好的学生来的然后就开始大家讨论说要考什么我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反正成绩不咋地在我们学校在我们班里然后大家讨论要考什么学校什么的我就忽然间想到说哎呀完了我也没有去了解都有什么学校可好要不然就还
不忘初心来北大吧然后我估计我当时周围的朋友可能听着都跟笑话一样觉得都在瞎扯然后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等于老师谁也不认识谁然后就这一个班新组出来的老师就问说咱班如果有谁因为文科班嘛如果有谁是志愿想考北大的下了课来找我一下
然后呢就人家都很低调你知道吗人家那些从小的学霸人家都悄不声的就不去出这个头哎就我傻十下了课就咚咚咚的直奔那个老师办公室说老师我要考备大然后这个时候呢刚好我那个文科班的新的班主任跟我之前那个原来那个班的班主任坐在同一个办公室
然后他就转头问那个班主任说这是你班的学生吗然后那个我原来老师说对啊说这个学生成绩怎么样呀然后我原来班主任说他发挥好了大概能排在班里中等偏下吧哈哈
这么刺激你吗当着你的面吗对呀然后我那个新班主任就是脸色铁青你知道吗他就是我感觉他又觉得这个事很难办这个学生可能是半分然后但是又不想打击一个想报考北大的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他就跟我说
那你还得努力呀我说那老师我肯定得努力就我又特别贫然后所以我估计可能也就老师没那么大回事然后但是反正就
种种原因吧最后还是侥幸考上了所以就是就整个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的时候就像我刚才说的我高三吧就没费什么劲然后呢考的也是自己想念的专业就是中文系当然中文系在北大可能不算是一个格外难考的专业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那个成绩也考不上那些更
更难考的专业但是碰巧我想念的也就是一个在北大里相对来说就是录取分数线不是那么高的专业所以就很顺利的考上了中间还有点那种小曲折就是我们那年是考前报志愿然后
出分然后出录取结果然后我当时的成绩呢作为一个文科生来讲我必须要把这个前提说清楚因为我平时跟人说这个事的时候都显得我这个人很嚣张就是我当时的成绩作为一个文科生如果我报清华是稳的就是我是有把握肯定能考上的
但我如果报北大其实是悬就是也不是绝对不行但是就是没有把握因为清华的文科毕竟比较少然后就比北大还是相对好近一点吧对于文科专业来讲我一定要反反复复把这个事强调清楚因为前些年在跟其他同事聊天的时候有同事引用了网络名句说你不上清华是因为你不喜欢吗我说是啊然后
就显得很嚣张真是嚣张因为曾经在我们讨论那个报志愿这件事的时候我妈曾经在这样的上下文的基础上曾经跟我说要不然就凑合上清华不我说不行然后就在这种非常自以为是的精神状态下就比较顺利的考进了北大然后但是就是其实在我出分的时候
我的高考成绩是 581 我记得当时就是当时来看往年北大的录取线是在 534534 左右而中文系又是比较偏低的所以当时就觉得妥妥的够了所以报了分以后我就开始到处请客你知道吗就到处还庆祝了好几轮然后结果临近要出录取结果的时候就开始传说今年北大录取分数线高啊什么的
然后我就把那个电话打到了我不知道北大是什么招生办还是前台之类的我就说我想问问咱们的录取分数现在出来了吗然后那个接电话的人说正式的分数还没有出来但是预计文科录取现在 580 左右然后我考 581 然后当时我们家就整体都有点慌然后我爸就开始动员我要不要复读我说不复读考上哪算哪就这样吧
然后结果后来就是还好最后的录取分数线是 571 但是你知道高考超分数线 10 分真的不算是很大的差距我觉得可能就是算是卡着边进的这种然后结果就有了这么一个惊吓以后其实我是犹豫了一下的因为我本来的计划是我上了北大就去香港中文大学念新闻传播然后当时
不是中间被他这么一下感觉差点没考上吗然后后来终于考上的时候我就想说算了不去了好不容易考上那我就留在北大念吧然后就动过这么一个念头其实然后但是后来我觉得还是有一种好像就挺想去见见世面的那种动力就是因为我从小吧可能因为家庭条件也不怎么样然后
我这个人又比较懒所以就是我到 18 岁的时候连飞机都没有坐过然后当时他们就问我为什么考上北大不念我就经常跟人开玩笑说因为我没有坐过飞机我想去坐一坐飞机什么的
反正就是就处在一个很少去我们家也没有那种旅行的习惯也没有这种能用来旅行的财力所以就是感觉哪也没去过然后什么也没见过然后虽然现在可能觉得香港跟内地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了但是在当时
香港都是不能随便去的就是我们刚去念书的时候由于是公派留学嘛相当于我们拿的都是因公通行证都没有开放嗯因私通行证这么个东西就在那个时候还是有挺大的那个见世面的成分在里边的嗯
然后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为我高三并不像有一些其他的同学可能也不是所有吧但是就是有一些同学可能是拼死拼活考上的北大他就感觉更来之不易然后但是我当时可能是觉得哎就是差不多这么一糊弄然后就侥幸让我进去了然后就是所以可能相对来说就是舍弃这个东西对我的
打击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即便如此我记得我中间有一年回家收拾东西就翻到了我的那个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突然间意识到上面有一个编号我想说这可能是我其实连在北大的学号都有了然后忽然间就泪如雨下的就是反正也大哭一顿就感觉说你说后悔吗也不是但你说有没有遗憾那绝对是有的尤其是
中文系这种我又本身真的是发自内心向往的专业而不是说我为了能进北大考一个低分专业然后我好再去香港转专业因为其实当时有一些同学是比如说小于种录取的然后不是说小于种不好啊但是就是你能感觉到他可能最终的志愿不是想念小于种但他可能是小于种考进去了然后他
转到了香港去读了商科或者读了什么生物工程或者读了什么其他一些他自己更向往的那些专业吧就是对我来说也没有这个成分在里边而且当时我就很清楚从在那个北大办的招生咨询会嘛当时是港大然后咱们学校和科大吧
三间然后他让你每个学校填两个志愿专业然后我就只填了一个我就只填了咱们系然后我就交了上去后来那个招生官就问我就说你为什么只填这一个我说因为我就想念这一个然后他说那你如果这个没录你呢我说那我不去呗然后他说那你在北大是中文系你
要不要考虑也报我们校的中文系我说我如果想念中文系我为什么不留在北大反正就很嚣张这个人当时不知天高地厚的那个镜头透出来所以就很快就遭到了生活的重击所以后边自己再怎么挣扎和纠结恐怕也是活该就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现在的人可能就不太了解那个背景当年去香港上学其实你是先要考到比如说北大这样的学校然后有这么一个机会就是当时香港的三所高校来内地招生还没有那么简单对吧对他是不公开不能公开报名他当时是只从北大和复旦招生
当地户口的应届考生我应该是第四届我记得第一届是抽签是被抽中的人然后你选择你要不要去报考然后再单独去面试然后到我们那一年是我收到的那个北大的录取通知里
就加着一个就是招生会的宣传业然后就说在某月某日然后在北大什么什么厅有这三间香港的大学来招生然后如果感兴趣你可以来看但大部分人不会去看因为我到了现场就是没有特别多人去看也不少吧但是就是相对于考上北大的来说吧可能绝大多数而且好多人是去看了然后去
申请了然后也被香港的学校录取了但是你要填一个自动放弃北大学级的那个就是你要签这么一个字然后当时就有坐在旁边的同学开始嚎啕大哭死活不签然后
下不去手什么然后就放弃不去的就是也有所以当年咱们学校本来它每年是有 30 个名额就北大 15 个复旦 15 个结果当年可能也是因为像我说的就是
北京的这个高考成就有点毛了就是考上北大更不容易了有点然后当年就只从北大招到了九个人我们这一届然后剩下的 21 个人都是从上海复旦招的其实虽然说你初中的时候怎么着就是因为一个机缘巧合然后你知道了有去香港的这个一个政策的一个支持啊
然后包括你后续你也一直想做记者之类的但是说实话其实北京的孩子上大学一般都不愿意往外地跑的一个是因为好的大学大多在北京嘛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北京你这跨度还是挺大的就是虽然说你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吧你上新闻也好或者做怎么着也好你对香港有一种向往也好但是那种向往有那么强烈吗让你放弃一个你从小依赖你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北京然后去到香港这么远的地方吗
我觉得可能有点那个相见不如怀念那种感觉,我从小就在北京的时候没觉得那么爱这个地儿,我觉得反而是离开了以后,就比如说好多人说我说话就是那个北京味特别重,这件事就是其实是反而从我离开北京以后才凸显出来的,因为小时候在北京的时候可能就觉得好多北京土话就觉得真土,就是
没进什么的然后反而就是离开了北京以后好像特别怕失去我这个原生的这些东西特别怕有一天人家说哎呦我说话变味儿听不出来是北京人好像就格外要去加重那个北京味儿然后包括我到现在打字
我打一段那个什么朋友圈发一段自己的照片我都自己在那调半天哪个字加二话音哪个字不加二话音在那排半天然后自己还要念念试试看这个字不自然什么的反正就可能也跟我的工作有关吧有点办对文案的那个强迫症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个习惯就好像要格外的凸显自己那个
北京的这种所谓的 identity 的这个特性我觉得反而是我去了香港以后才发现我特别爱北京这个城市然后我从小一直在那的时候可能没那感觉没有那么深刻最起码对我印象很深就咱俩不是老是就怎么讲讲起这个细节吗你在香港的时候老跟我强调你们东城
对对对我一直有时候我跟别人说笑话我说我认识一个北京的朋友东城的孩子找对象都得找东城的都得拿身份证验过结果我自己身份证是 10103 的你知道吗
什么意思就是我自己当时是重温区的身份证因为一些完全不相关的我没有在那个重温区生活和学习过但是就是各种原因吧历史原因吧然后当时我还问过问过我的哥们我说怎么办我这怎么能改成 10101 他们说你这样你去报一个死亡然后你再重新上户口
我觉得就跟我一直在强调就可能人的认知都有局限吧我就觉得也承认这个局限但是这个局限的结果就是因为我可能小学初中高中都在东城然后就没出那几里地可能然后反正就总有一种好像很念旧然后就很想抓住自己最原生态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是
110101 就哎排那第一个哈我就要抓住这个特征而是因为自己就是打这来的我相信有很多从不同地区出生成长的人都对自己的家乡会有一个格外深厚的感情然后一方面又想去见世面然后但是另一方面可能又是一个比较怀旧的那种心态所以就
当时我有好多那个其他的地儿认识的朋友然后等他们再认识了别的人当听说他们是北京人的时候他们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说那你是哪个区的哈哈哈哈
这种地缘的这种身份认同还是与生俱来的然后你当时在北京其实像你说的怎么讲也不自知吧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但是到了一个他乡这样一个地方就我们以前学身份认同的时候老说我们有个他者的这个概念就是你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那种
对于故乡那种认同可能就越来越强烈了所以也包括你刚才说的你到了香港以后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你会发现可能每一次你刚才跟我举例不管你是特别崩溃的时候就是你第一次回到北京
北京然后嚎啕大哭但其实拯救你的也是在北京让你的心情平复下来了你包括你经历的一些人和事但是你既然已经经历了这么多了你也知道你有多喜欢北京多留恋北京你也知道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去上学哪怕有自己的一些梦想你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甚至会造成你的一些精神上情绪上的一些崩溃那你为什么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回北京去走得更远了对啊 2005 年的夏天任思轩结束了四年的本科生活之后很快就离开了香港用他的话说是头也不回的就赶去了机场
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心心念念要回家的北京女孩并没有立刻回北京而是去了英国继续漂泊但就给了自己一年的时间其实我以前对自己的认知一直是觉得我不算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我只不过就是小的时候可能碰巧了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爱上学可是呢不知道是出于虚荣心还是
又说到这个认知局限吧就好像默认说我得再念一个研究生才算完然后但是由于我已经在香港念的本科吧你知道它跟就是比如说北京念书的那个系统不完全一样然后如果比如说我想考一个研如果我想考回北京去不知道怎么考就是也不知道怎么报也不知道从哪考然后反而呢就是好像英国的那个大学跟它
更接近就觉得好像更好操作当时我就考虑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去法国学时装还有一个是来英国学电影然后这两个方向我其实当时都在了解然后都在问
然后后来法国那边问下来的结果吧因为我其实在本科的时候也是复修了法语的就是法语当时也到一个还不错没多好但还凑合的那么个程度吧反正就是最起码把咱们需要的所有法语课都修了而且我法语成绩都好过我主修的那个新闻课的成绩然后
当时我就去咨询了一些法国的院校然后他就说先不说我能考上哪儿他就说如果你要来的话你首先我们觉得你大概可能还需要再学半年的法语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呢他说因为好像就是香港跟法国的那个高中学制不太一样和大学学制也不完全一样然后他说你还要再
续着上本科的最后一年而且我可能因为又牵扯到转专业如果我真的从新闻去转时装我肯定不能直接读研究生吧所以就是你要再念本科的最后一年然后你要再念两年研究生所以我当时掐指一算我需要再在外边念四年才能回北京
但是英国就是短平快就经常被人说水数啊什么的嘛就一年然后夸叉就能念完我就觉得我再坚持一年我就能回北京我比较好坚持然后所以当时就申请了而且我又是只报了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就是华为大学的电视研究因为当时那个专业是排在全英专业排全英第一然后我就觉得哎不错
我去这念一个电影结果一考分够了然后再一申又录取了所以就这么着就来英国念了一年的电影但是不管是英国的电影还是法国的这个时尚跟你之前想念的星船所谓的理想吧还是有一些距离的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就失去了这个在星船在美国能下做主持人做记者那样一些想法吗
就是从我发现自己长得不太行开始的嗨你这个真的真的真的这是大实话就是因为其实咱们需要的那个专业我不知道跟你们的课程肯定设置不一样啊但是就是我们本科的课程其实是有大量的那个实践性的专业就是有一门课叫 TV Production 有一个 Radio ProductionRadio Production 的老师还是郑秀文的经纪人叫郭启华哦
然后那个反正就是都是业界挺专业的人在教吧然后等于就是也会试着拍广告什么拍 MV 然后也做那个现场那个新闻什么直播什么的然后我就发现我一上镜以后我自己看不了觉得特别难看然后就
接受不了然后自己给自己压力太大了就是我就去上了很多这类的课包括就是那种模拟那个新闻主播我记得当时是什么 11 个岗然后大家轮岗等于你每个岗都轮一遍什么的就很紧凑然后又去拍 MV 拍广告什么反正就都试了一遍然后我就发现我好像更想去做那些有点幕后的比如说编导比如说
甚至剪辑就这类的工作然后好像就不太想做那个出镜的工作因为我就发现一个是我客观的来说我就确实是外形不够好另外一方面呢感觉就是我好像还挺在乎自己的形象所以呢就是我就觉得我会有很大的注意力放在
显得我是不是难看是不是显胖什么就这些就不太跟核心业务相关的这些事上就没有办法去真正的发挥我就是属于又想又有那种表现欲其实就是比如说要让我出镜我其实心里是非常愿意的但是每次我穿镜再回看那个笑我都觉得哇塞难看反正就
我觉得我有点像就是英文有一个表达就是说 never felt comfortable in your own skin 的那个感觉就是从来没有真正的满意自己的外形这件事就在外貌这件事上就是老是觉得
就是自己不喜欢或者就是反正就比如因为我后来其实很多年都从事跟时尚相关的工作嘛然后但我特别爱跟我同事说的一件事就是我就跟他们说我说我觉得我这个妈就是天生长得比较土然后但是呢就好在可能还有一些时尚品位所以就是依靠靠那个穿衣搭配可能就是看着也不算太土但是就是就那种感觉
就是在有一些方面极度的自有一些方面极度的自信觉得这我都不用学然后在另一方面极度的不自信觉得不行我长太土不行这我穿不了不行这我难看那你怎么怎么就对时尚和电影感兴趣了呢时尚我有点说不清因为其实可能爱美还是一个天性吧怎么说呢我记得我是初中毕业开始有一次买了一本时尚杂志然后叫现代服装
然后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去了解这些设计师品牌然后我不知道有没有关系但是就是其实我爸妈都是衬衫厂都是北京衬衫厂的以前是工人后来做什么会计财务什么这种但反正就都是好像多多少少跟这个行业有关的所以我从小经常穿那种我妈给我做的衣服就是在物质比较贫瘠的年代特别是我们这种又家里没什么购买力的家庭但是就也经常穿一些好像
挺好看的小裙子啊什么的就比较早可能就对这些东西有点追求吧就是所以后来慢慢接触了时尚就觉得挺喜欢的然后一下到了香港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就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比如说大品牌啊什么设计师啊什么的这些然后所以就我常年一直都在买什么各种时尚杂志啊然后就是也一直喜欢什么打扮啊什么染头发什么的不知道是出于我对美的追求还是
回应到我一直觉得自己难堪可能总想弥补一下的那种心态吧反正就可能正向和反向都有吧然后就一直对这个领域比较感兴趣然后电影真的纯粹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兴趣因为当时其实我本身并不是一个从小就特别爱看电影的那种习惯
结果一上了电影课就立刻爱上这门艺术然后真的是在教室里培养出来的热情对电影这个事情你还记得你当时电影那课程的老师是谁吗我太记得了当时有两个老师我当时上的第一次就好像就同一个学期就上了两门电影课一个叫 understanding movies
那是一个香港本地的老师叫 Sam 何然后还有另外一门课叫 film genre 那个教授叫 James Kenny 然后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 Sam 的那个课不是 understanding movies 吗然后一上来他就说他说上我的课你们一定要多穿因为我这个人非常有机器我上课会非常的激动所以我的冷气开的特别的凉呵
然后他一上来放的一段那个电影片段就是周星驰的少林足球然后我特别喜欢周星驰周星驰是我人生的三大偶像之一然后我就特别的激动然后那个 James Canny 呢他那门课
我上了他三门课后来第一门是《飞翁商》然后他就讲了一些比较基础的电影类型比如说西部片比如说悬疑片比如说爱情喜剧然后比如说歌舞剧什么就这些歌舞片然后他另外一门课叫《飞翁 Directors》
然后他当时介绍了四个电影导演然后这四个电影导演对我整个的后来的电影审美都有特别决定性的作用他第一个是《西区柯克》第二个是《库布里克》后来《库布里克》是我最最喜欢的电影导演 of all time 然后第三个是《Woody Allen》然后第四个是《王家卫》然后《王家卫》是我
最喜欢的华语电影导演就是就整个在影响着我对于电影这门艺术的审美然后还有一门课是 film love and death 也是他的就是我修了他三门课你这记忆力太强了既然你那么喜欢电影怎么就去英国上这个电影专业就一年完了就以后也没有再从事这个电影电影这个行业呢他宁可他宁可就一年哈哈
而且就是因为我在香港的时候吧因为上好多刚才不是说咱们需要那些什么 TV production 的那些你要自己扛上机器出去拍片我这人就特别懒我觉得特累然后
而且就发现在香港没有什么人脉特别难你比如说你现在要让我在北京约几个人拍一广告分分钟我能给你敲到好几十口子但在香港我想约人出个镜就谁也不认识全是你自己的同学人家也在约就是很困难然后我就想着如果我去了英国这件事会变得更困难所以我其实当时念的
不是一个拍电影的课程当时我同学就问我我说我学电影人说那你是学拍电影吗我说不人说那你学什么我说我学的是看电影他们就
他们就觉得非常的可笑但这就是事实我那一年就是一直在看电影所以那一年那一年你选那个专业其实并不是为了为以后自己就业择业的方向做准备纯粹就是因为你像你刚才说的就是想念一个硕士然后你的电影又感兴趣然后你又想去到另一个地方好像好像就是比较是这个思路
就没有为未来有什么规划说我以后要从事什么行业所以我要为我的工作做准备所以就是不太好我这个
希望作为一个反例提醒大家在求学的时候还是稍微考虑一下自己虽然我后来的工作也不能说跟他无关但是就是并没有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求学因为当时我让我的那个 James Kenny 给我写推荐信的时候他就问我以后想干什么我说我希望我能成为 film director 他说
那你这个课不是把你往 film director 方向去培养的然后当时我一听就觉得情尖霹雳想说不会我又要重新去调研再看什么别的学校和专业吧我说不不不就这个就这个了然后
但是你刚才在说在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学校之间做选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你觉得英国那个就一年就够了你就可以回北京了所以你当时选择留学其实你还是有个大的一个规划长远的规划就是说我念完以后我是要回北京的对对对我甚至于我
9 月底开学然后我 2 月份就买了当年 8 月 18 号回国的机票为什么呀就特别想回北京特别想回家感觉留学有点像是在完成任务就也不是别人给我的任务不如我们家说我们家其实跟我去英国念那一年还挺费劲的然后就是不是家里说你得什么什么学历而是我好像自己就觉得我得
再拿一个硕士学位然后我就把上学这件事解决了我就这辈子再也不用回学校了什么的就觉得把这件事勾
勾调就有点像现在所谓的那种 take off 然后就可以翻篇了我就可以开始进入人生的下一程啊什么的然后但是另一方面又是觉得我肯定要回家的然后之所以来英国我中间都放假都没回都没回国就想着一鼓作气就把这一个一年扛下来然后就能迅速的回家就这是我主观上的然后当时有一个客观的因素是
我不知道我以前跟你提过没有就是我从小是跟着我的姥姥长大的然后她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然后我当时就想着说不知道她的生命还有几年我就想着说如果我有一天想再去到国外生活肯定还是有机会的但是如果我以后想再陪伴她我可能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就特别讨厌后悔所以我就希望我能
不管怎么说先去回国多陪他几年然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当然肯定也跟我之前说的就是我在当地都不怎么努力的去融入什么这些都有关系就没有归属感啊什么觉得别扭啊什么这些都相关吧但是就是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英国的这一年这个经历有像在香港那几年的经历一样这么跌宕起伏吗有经历过情绪的崩溃吗没有特别开心特别开心
有这么开心吗因为是这样的就是我觉得在香港的时候我有很多纠结一方面来自于当下的感受另一方面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就像你刚才说的没有整个规划好说我在香港毕业了以后呢就比如说我童年
当时啊就在我们刚刚毕业那一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这一年绝大多数一起从北京和上海去到咱们学校的人都留在香港了就是大家当时默认就是怎么着也会在香港再工作几年什么的好像就只有我一个人早早就离开了我记得我当时在香港办的来英国的学生签然后我当天拿下了
英国签证第二天就飞离了香港都没有时间收拾完自己的行李后来我把我的东西给了你然后是你帮我寄回北京的是吗还有这么一出你记得吗我记得留了两箱我的什么破衣烂衫后来你帮我寄回去的你就完全没有留恋那时候就想早恨不得早一分钟走的那种哈哈哈哈
但英国怎么就不一样了呢那一年你听上去那么开心我觉得一方面就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因为我从踏上英国土地的那一天心里就非常确定我坚持完这一年我就可以回北京长住了然后就是你知道这个东西有多久你就觉得很好坚持
然后在另一个角度可能因为有了香港的过渡因为我在香港后两年也挺开心的我估计你要是回忆一下就是后来咱们一起吃饭什么
喝酒都挺愉快的了就是但那种开心已经也没有办法阻挡你离开香港那种强烈的意愿了我在香港没事干我记得我好像也申请过就是咱们学校的什么专业但好像也没有没有什么下文我忘了我好像当时了解过咱们学校的翻译系的安飞
因为安费不用交钱是不是就是有钱挣的那种对能挣钱对后来反正就也没有什么下文然后就感觉很自然的没有留在香港然后但是也并没有说是因为一直都很痛苦就后来也就和解了吧就跟这个跟这段经历但只不过我确实没有说就觉得
特别喜欢香港特别想一直在那常住就确实没有当时没有那种感觉但我后来就觉得其实对香港的感情还是挺深厚的因为我毕竟是头一次就是相对来说过比较独立的生活就是离开家然后虽然说拿着奖学金可能跟你上班挣钱还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就是感觉好像在靠自己有点自己自足的这种状态其实还是香港对我的影响挺大的
但是在当时可能就挺想赶快的逃离就现在走了以后有的时候我还想起来就觉得对香港其实还是挺有感情的并不是说哎呦充满了厌恶再也不想回去而是每一次比如说我因为工作原因再回到香港或者之前什么带孩子去玩什么的都是觉得很亲切然后就觉得
很好就是是美好回忆站主导的但是你到了华为之后那一年虽然说你去的时候你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规划的就是我念完这一年我就得回北京长期的定居生活了回去了但是那一年的经历既然那么开心
有没有影响到你或者说有没有让你产生一些动摇或者让你可能说我说不定可能有第二个选择之类的当时没有就觉得没有办法长期在国外生活觉得不对劲可能一个刚才没有提及的原因就是我当时的男朋友就是我当时在英国如果说有一些不开心的话可能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远距离恋爱因为我
老公当时男朋友在新西兰就是我们俩离巨远特别的困难可能也是有这个原因吧所以就没往那想没想在那多待然后当时我们俩的计划都是各自的学念完了就赶紧都回北京团聚就是也有这个因素吧所以没有考虑就我觉得在英国当时开心并不是因为哇塞觉得英国剧好而是就是心里知道我下一步要干嘛就有点那种
按部就班的感觉就觉得这就是我的一个过程然后所以就是这一年过得很满虽然我的课水硕嘛我澄清一句啊其实大部分的英国的那个一年制的研究生还是很密集的课程的但是我当时念的那个你要说它是水硕我确实也没什么可反驳因为我毕竟就是
全年只修了三门课我第一个到英国是一年三个学期嘛我第一个学期有两门课第二个学期有一门课第三个学期没有课就是写毕业的大论文然后我一年看了
大概三百多部电影因为前边那些日子我基本每天都看三部电影就除了学校上看的还有当时本着自己作为一个电影系的那个学生的那个专业自豪感然后自己在补课因为我小的时候不是不算是电影爱好者吗所以就是好多经典的片子可能还没看过卡卡在那补
然后前面看的多一点后半年可能主要就看我论文写的那些包括我的论文的题材都写的是 1994 到 2004 这十年间中国电影里的北京就这样的一个题材叫北京 in cinema 我的
论文的标题反正就是整个都处在这样一个很满当的状态我在这个基础上还去一个酒吧打工挣点零花钱然后每个假期都还出去旅行或者比如说我圣诞的那个假期就去因为不是心里喜欢时尚但又没有什么设计的才华然后结果就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虚荣心跑到圣马丁去念了一个那种
圣诞假期的那种短期课就是一个星期什么 introduction to fashion design 这种然后就自我感觉挺好要在伦敦学一周时装设计什么就是体验一下反正就是去了好多这种地儿然后出去玩了几趟然后又买了相机在家自学摄影什么反正就是大概这样
事情排得很满当也没有什么时间让自己郁闷或者纠结把该干的事都干完然后早早的订好了机票也是为了对抗自己的拖延症就省得把论文拖到最后所以也就提前了一个半月就把论文写完交了然后就
卷铺盖走人了所以现在回过头去看的话哪怕你此时此刻你已经定居在英国了但是你的定居的选择跟那一年的经历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是吧也并不意味着说那一年就好像就埋下一颗种子一样说是为你以后做准备了做一个情绪上的准备了
还是有关联是吧因为我其实那一年在英国就是没有说觉得英国剧好但也没有特别大的不是比如说遇到特别严重的种族歧视或者什么有特别挣扎的什么事件都没有反正就
还是有关系吧我觉得不能说是毫无关联的所以那年待完以后你就直接回北京了吗对而且那年我学了一个词组特别有意思就是当时我不在酒吧打工吗然后那酒吧是一个特别小的那种小镇竟是一些商场
上了岁数的老头因为我是每周固定时间去打工他们也是每次都固定时间然后去喝一种固定的啤酒坐在固定位置后来就有一些人就挺熟的了后来就聊天然后有一次我就说我要走了我要回中国什么的然后他们就说 for good
我就学了这样一个词就是当你表示我这次就是永久性的回去而不是回去度假然后就是那个探亲再回来的那种然后他就会说 for good 我记得我当时就还特意写了一篇 blog 就说我觉得这个词特别好就是
因为如果你说什么 forever 或者什么 permanently 就显得好像特别决绝的那个意志然后但是这个就很轻描淡写但是又把这个含义说清楚就是 for good 所以我当时就是觉得我要回国 for good2006 年任思轩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北京就业第一份工作是北京电视台
学过传媒又喜欢时尚的他两边都没落下做起了时尚节目的编导但两年之后他就离开电视台去了北京最潮的商圈三里屯 Village 紧接着又跳槽到了时尚百货公司联卡佛做的都是市场推广的工作那时候偶尔有他的消息都说他发展得很不错
我以为他已经确定了自己最终的职业方向但没想到在 2013 年他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去了英国驻华大使馆工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彻底改变他人生规划的重要选择
就是其实你听着觉得我从媒体跳到地产公司又跳到零售就觉得跨度很大但是其实我自己做的事情真的很接近就是我之前最早在电视台的时候是去参加品牌的活动和逛商场踩点然后去购物中心拍每一季的那个新的那些产品怎么搭配什么穿搭什么这些
然后到了太古的时候就是会变成从一个购物中心的角度去策划一些活动然后跟品牌去合作然后到了莲卡佛就是会变成从品牌自己的角度和我们买手买过来的这些货品的角度去做一些促销所以其实是一样的就比如说很多时候我用的模特然后我用的
设相然后我联系的什么餐饮的供应商其实前后都是一样的就在我工作的前大概七年里吧其实就是我接触的人和我做的事是有很大的重合的那七年之后为什么就突然间去了英国大使馆呢这是有两个巧合吧一个是当时我生了孩子然后我生了孩子以后呢就是差不多自己到三十来岁的这个时候吧好像就突然间
觉得说我得考虑一下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因为之前就觉得还特别喜欢这个挣的多点少点无所谓然后我就是想开开心心的就挺好什么就大概这样就挺安于现状的然后突然间就觉得此刻我当妈了我现在要有一个非常严肃的职业规划
你既然也会有这样的一种年龄焦虑吗到了 30 岁也不是焦虑就好像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其实我一直不断地会接到猎头推荐的那个职位啊什么的然后后来就意识到一件事就是如果你想做时尚类的工作绝大多数的职能其实都在上海然后但我就非常的不想去上海不是我对上海有任何成见啊我去过上海我觉得上海很好但是
但是就是说回到咱们之前的那个由于我当时就是根深蒂固觉得我就要在北京所以我就特别不想离开北京去到别的城市不是说我就针对上海就不愿意去上海可能上海人还不欢迎我呢然后但是就是任何其他地方都不想去当时我觉得就想留在北京所以我就意识到我可能在这个行业发展不下去了因为我当时在这个联卡佛的同事后来要不然就是不在这个行业了要不然就是搬去了上海
还有一些可能本来是从香港来的就搬回了香港什么的但是他们现在都不在北京继续工作了因为就像你说的很多品牌它在中国的总部可能都是在上海或者说最起码如果它在香港有办公室的话它可能在内地的总部也是以上海为核心这样的所以当时就面临着一个如果我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很快我可能要面临不去上海就没办法了
没得可发展的这样的一个境地我觉得可能更多是出于这种考虑那我如果不想搬去上海就意味着我要换一个行业了就是转行可能就是一个早晚的事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呢当时因为我老公在那段时间他没在工作然后有一天我们俩就聊天然后我就说我说你要是在家闲着要不你还是去找一工作呢后来
后来他说去哪找工作呀我说你这样你就打开那个招聘网站然后就给他演示我说你就这样比如说一搜什么什么什么职能然后你就看比如说你看然后就指着那个屏幕上显示的那些条目我说比如你看这个这是哪招什么人这是哪招什么人然后忽然间我就发现了英国大使馆在招一个叫 Great Campaign Marketing Manager 我说比如你看这个这不就挺好的吗我说比如咱们点进去看看就是那种示意性的然后点进去以后我一看我说
这个事情适合我呀我说我不跟你说了啊你爱深不深我自己去深一个这个然后我就去深了一个然后就很幸运地被录用了所以就这样换了工作但是进去以后跟你想象的一样吗我刚被使馆录取的时候我想说使馆嘛你一听就觉得肯定是那种
挺安逸的那种工作环境就觉得好像做的事也不错然后又有助于两国之间的交流所以我就说为什么我在英国念书可能还是有用我就觉得我升到使馆的职位跟我曾经在英国留学的经历可能也有关系因为这个职位本身就是要全方面的去推广英国虽然教育不是
主打因为其实教育是 British Council 在主要推广的就是教育文化类的艺术类的我们那个还是比较偏商业类的但是就是整体来说嘛就是我认为可能他还是会优先考虑这些曾经在英国求学过就是对英国多少有一些直观认识的人嘛所以我觉得跟我的这个留学的经历还是多少有一些关系的然后当时我就想着说进到使馆你一听就感觉
感觉像我刚才说的那种一个比较严肃的这种职业发展吧然后想说这个地我就不想再换了我其实不愿意换工作我这个地起码要干十年什么就当成这种想法然后我进了使馆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同事跟我说你是新来的是吗我说对他说你为什么要来干这个呀我说啊我觉得挺好的他说但你已经是 top level 你没有任何晋升空间了你知道吗
我说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呀就是我在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时候一不小心由于这个行业的限制做到了当时职位的天花板我本着想有一个更就是
缜密的职业发展规划才换的工作然后入职第一天就意识到说我这个职业没什么发展了已经做到头就这样了所以你在那份工作待了几年啊我是 13 年 6 月入职的干到 15 年 8 月底两年但是真正产生一个呃
离开的这个念头的是什么时候呢其实我去的时候感到很好因为那个时候就是中英之间的交流比较多所以我当时赶上了什么英国
英国首相访华呀然后威廉王子访华啦还有就是中国也是有很多商务代表团去访英啊什么的这种是一个很好的时期然后做的事情也挺有意思的虽然就是我具体做的事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等于你参与的事情本身就
觉得好像还有一定的重要性觉得我在促进两国的交流就觉得挺好的所以其实本身对这份工作是没有不满的然后包括工作的环境啊周围的人都相处的也不错然后这个工作本身又是跟我以前的差异比较大我当时是在 UKTIUK Trade and Investment 后来那个部门改名改叫了 DIT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然后反正就大概还是做贸易投资这一类领域比较多然后我由于是一个 marketing 的职位我当时其实是相当于在做一些
B2B 的 marketing 然后就是会按 sector 去推广的也就是按行业然后我当时主管的行业有一个是零售和那个奢侈品然后还有一个比较新的让我当时去看的行业叫做最早叫 green energy 后来叫 sustainable energy 后来叫 smart cities 反正大概都是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这个就比较热的这种
然后后来才做得比较顺畅
后来是感觉就是潜意识的也在想自己未来的发展然后我那个时候因为刚好有了七八年的工作经验然后年龄也比较适中在那个时候所以就经常会收到猎头的电话就是有特别多的
新的工作机会找过来然后很多都是非常不错的企业比如说 Apple 啊然后比如说一些航司啊然后比如说那个时候就刚刚 Uber 要进中国的时候啊什么的就是都是一些这一类的机会我当时就忽然间意识到因为我你知道我的教育背景就是我以前学什么新传啊什么法语啊什么电影这些都相对来说就比较文艺但其实我后来做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是跟
商业发展有关就是虽然 marketing 可能还是有很多比如创业类的职能但是其实它核心还是为了促进商业的这个进步嘛但是我就发现我没有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的认知比如说我就在设想假如说我去一个公司做 marketing director
那我比如跟其他的 directors 一起开会的时候我都不知道那些 finance 的人在干什么或者说 operations 的人在负责什么或者说 human resources 有什么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我就觉得
我就突然间觉得我可能想了解一下他们各个职能都在干嘛或者说最直白一点我可能自己不需要会记账但人家记了的账我是不是应该得能看懂反正就是觉得自己在知识
和经验上有一些欠缺就可能不太适合我再去做一些更高的职位但我又想着如果使馆的这个职位也没有什么晋升空间的话那我早晚还是要再跳槽的我就想说如果我跳到了一个职位以后发现自己不能胜任那与其那样我是不是应该在我
去出任更高级的管理职位之前先补一补课然后就先补充一些商科的基本知识所以就才描上了 MBA 这个学科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考虑说我要不要再回路再造一下
才有的离开使馆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你在这个大使馆这块你看到了天花板对吧或者说你自己就已经身处在天花板了对然后另外一方面其实如果你要出来的话你不管是你收到的那些猎头的讯息还是自己的一些呃
擅长的一些领域其实你觉得在这个领域里边你要有更好的发展包括你可能以后想做企业高管或者高层那你至少得需要跟他们有一个对话的同频的一个语境
然后你觉得你需要继续回炉去深藏对就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很明显的欠缺好像不太能胜任更高级的职位了然后就觉得与其到了眼前才发现不够用不如在下一次跳槽之前先补一补
这个是一个非常理性的怎么讲非常现实的一个考虑了就是因为很多人念书这个事它其实是一个兴趣的一个事儿
但是你到 NBA 然后你到你的那个当时的那个年龄其实你确实不得不现实所以你回过头去想的话就觉得还是挺出乎意料的因为我印象当中接触的你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那个你然后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时尚特别前卫的一个文艺青年你要今天不这么解释我一直好像有点理解不了就是怎么就一个文艺青年就愿意去
读 NBA 了呢我觉得我其实人生中大部分的决定还是比较感性的但是有很多都不是纯感性的就是还是有很多理性的思考在里边的然后但是当就是每每当感性跟理性发生了一些冲突或者说指向不一样的时候我可能最终还是会朝感性的那一方
去走但是就是很多决定最初还是基于理性去判断的就包括念书这个事其实是挺鲁的吧可能在那个年龄还要再去二进攻特别是我说我之前对自己的认知又一直是没有说是我特别热爱学习但当时的判断其实是一个我最起码在当时认为是一个很客观的判断然后
就面临着我当时想说我要再去补一补这个知识那其实在这个时代虽然我当那个时候跟现在也差着将近十年了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也一样就是你想补充知识其实是有很多途径的所以我当时其实也考虑过比如说读一个那种不脱产的就比如说一个 part time 的 MBA 或者说在国内读一个或者说读一个 online 的有好多那种线上的课程什么的
但是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小的念头就是我在使馆的时候吧因为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周围有很多英国人嘛我每天工作的环境是一个就是纯英文的环境虽然我之前在太古河莲卡佛其实都是有很多的英文的
英文是在那个工作中要用到的比如说什么邮件啊开会啊什么汇报的那种报告啊什么的都有但是其实我到了使馆是我第一份纯英文环境的工作然后我不是就说原来我在英国的时候就觉得哎呀没有办法融入当地的这个社会什么的就是你想我要是找老公都得挑东城自己一个区的那我跟跨语言的人就是很难
就是可能正常往来可以但是你就说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就觉得不可能就没往那想然后当时我在使馆的时候就周围有几个同事有的时候就是在工作之余也会聊聊天啊什么偶尔聚着吃吃饭啊什么的我忽然间就重新去考虑了这个事就觉得好像也不一定就是我只能跟说中文的人一块玩我觉得我当时好像就是发现了我其实可以
享受英文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语境这样的一个设置所以才重新考虑然后又回到就是刚才跟你说的我在想念书的时候就意识到比如我想去再圆一下自己的北大梦吧什么的不知道怎么考但是呢英国的学校特别知道怎么考反正就一来二去的就又变我就开始调研就有什么好的 MBA 课程先锁定了 MBA 这个
专一也觉得适合我念然后就又开始调研有什么课程然后就调研来调研去筛了一个五个学校的名单出来这次不是唯一的一个选择这次有五个对当时
就筛了五个然后这五个都是在欧洲的有两个在法国三个在英国然后我最后呢报了三间录了两间然后这两间就是英国一间英国一间法国一间然后又是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选择的时候最后又再次选择了英国为什么呢两个原因吧因为当时呢我的孩子比较小那个时候我申请 MBA 的时候他是两岁等于说我是提前一年申请的
等于说我出国念书的时候她是三岁那个时候就觉得孩子反正也都还没开始上学觉得在国外体验一年也挺新鲜也挺好的就也都没想着说让她学英语什么那么小
但是我老公明确地跟我说如果你去法国的话我就不去了我就在国内看孩子因为他拒绝再学另一门外语了然后他说我不想去学法语然后你要是想去法国的话你就自己去
然后呢他说你要想去英国的话呢我就陪你去一年然后孩子也去体验体验国外的生活然后回来才四岁什么也不耽误什么上幼儿园什么学前班上小学什么这些嗯
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呢就是我当时在法国深的那个学校的 MBA 这个课程的排名其实是高于我后来念的这个课程的然后法国的那个学校叫巴黎高商然后巴黎高商是最早给我 offer 的然后就很激动然后这个同时呢就是这边的英国的学校呢也是开始陆续的什么面试啊什么之类的然后突然间
我是在特别巧的在参加后来又有一次牛津的 MBA 在北京的宣讲会会上就正在听人家讲的同时手里收到了邮件说我的 offer 来了录取了然后我在收到那个 offer 的那一刻就觉得根本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注定的就是特别笃定的想去牛津
可能就是对这样的学校还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就是就觉得两个学校都很好都很想去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如果我放弃了哪个会更遗憾的话我可能放弃了牛津会更遗憾我不知道有没有那种因素就是我本来就有过一次能上北大没去上是不是心里多少有点遗憾然后这次又是一个这种这样的学府然后又没去上我会不会又
特别意好而且再加上咱们学校历史比较短然后我上的一个华威其实是不错的学校然后但是它的历史也很短就是这两个学校都是感觉几十年的那种建校历史然后我就特别想上一个那种历史悠久的大学然后牛津是
英语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嘛就是九百多年约等于千年古校这种我就当时就觉得走极端我去念一个老大然后就那种那种感觉
我当时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我选择牛津就是觉得我要去一个最悠久的然后在一个排名上不管怎么着吧还是有很多的排名是把它排在第一位的对吧然后想去那个学校待一段时间但是你当时是说你跟你老公一块考虑的其实当时只是想出去念一年嘛对吧也并没有想说我这次就破釜沉舟我去待着可能找个机会我就那边留下来了
坦白说是没有预设但是这个没有预设的含义也是双向的就比如说我第一次来英国念书的时候我是有预设说我念完必定就要立刻回国
但是这一次的确我们是以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来的就是虽然不是说我就要留在英国但是也没有说我就保证只念完这一年就立刻回来就是也没有但是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差异了因为上一次是一定不留的而且我第一次来英国念书的时候当时还有一个政策叫做 PSW 叫 Post Study Work Visa
然后他也不是移民类的亲生但是他最起码是有机会让刘卫生留在这工作的但等我再来牛津念书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这个政策的所以就是坦白说我其实是在一个相对更有机会留的时间节点选择了不留然后但是反而在一个就是更难留的时间选择了说开放式的看看情况再说嗯
就这样在离开校园十年之后任思轩又回到了课堂但这一次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而他要就读的是精英会粹的牛津大学商学院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注定了他这一趟英伦之旅会困难重重
你当时是说你想去一间比较悠久的古老的一间大学去 enjoy 一下但其实你选择了这个应该是赛尔德商学院是吧因为我在你之前其实有同学在那边我也认识嘛就听他们说每年都有特别牛特别牛的大神你们班上你还有印象吗就是有
有有有有特别神的我们当时因为三百多人嘛所以好多课没法所有人一起上就分了四个 section 我在那个 section A 然后每个 section 大概有那么七八十人的样子
然后我们那个 section 有一个男生是一个越南的一个男生特别的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他本身是一个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的 PhD 也就是说他是拿着博士学位又回头来念一个 master degree 然后他是全奖的他这个人厉害在什么地儿呢就是他本身非常的优秀但他同时又非常的谦逊
我们当时临到那个经济学课程要考试的时候好多人都一头雾水嘛就是一脑子懵比如说像我就懵了八几然后突然间有一天我们就听到一个传闻说他要在教室里自发的组织帮大家复习
我们说什么还有这等好事然后就在周末我们那个课特别紧你记得我跟你说我在华为一年念了三门课吗我在牛津同样也是一年念了二十三门课我可以把我那个 transcript 发给你简直吓人
然后呢就在大家每天都是从早上八点甚至八点半左右吧就开始上课一直要上到五点半然后晚上还有一堆作业动不动就是七十页的 case 今天看完明天上课讨论你讨论的好也不好直接叫 CPA 就是什么 class participation
什么 assessment 还是什么的就是直接算进你成绩的那种你还得上课抢着发言我那个时候在时间紧到我锻炼出了每天早上不开玩笑啊坐在马桶上都能写 PPT 的这样的技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周末听说他要开小班的时候我们就呼拉一下好几十人涌进了教室坐那听他讲了四个钟头
把整个微观经济学这一个学期很多我们迷惑的知识点咔咔全都拆解开了讲得具清晰
然后这件事就传开了这个教室平时是坐 80 人的啊然后在下一个星期他说再给你们讲讲宏观吧我们说太好了然后就有大概一两百人拥进了这个教室然后好多人就坐在地上就跟那个追星的那个状态一样他就是在那个前面那个板书的位置就是非常
淡定的那种很若无其事的在那唯唯道来的给你讲然后看见我们这些人就对他散发着发自内心的那种崇拜然后比如说他那个版书这边写满了然后他要再写到那边等他再写回来的时候这边不就需要擦吗然后他就说谁能帮我擦一下然后就我们那些同学就抢着说来我给你擦然后但你要想这些人有可能是
那种年薪几百万的 investment banker 然后我们那还有什么是飞行员甚至还有什么那个奥运选手因为当年不是我是 15 到 16 年不正好 16 年有那个礼遇奥运会吗当时我们有同学上上课说下周不来了我们说为什么说奥运会
去奥运会比完赛过两礼拜再来就有这样然后还有什么演员还有什么说已经公司卖给了巴菲特实现财务自由的就是各种各种然后就是所有的这些人都像碎尊一样冲上去争先恐后的帮人擦黑板然后就在他讲完了
这两次每次四个小时共计八个小时以后我的经济考试就拿了 distinction 哇这么厉害就这么厉害然后还有一次就是我是有一门课叫 marketing 什么 analytics
跟他一起上然后有一个作业然后那个作业我们就当时本来也是几个同学说凑在一起去讨论然后后来他就来了然后他一来我们就开始鼓掌就掌声雷动然后他过来就问我们就说你们开始做了吗我们都跟二傻子一样就张着嘴在那摇头说没做没做
然后他说那咱们找一个教室吧我们说好好好然后就都端着电脑跟着他去了教室然后他就把那些题都给我们捋了一遍然后我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英国大学的大分啊就是好像是 50 及格 60 算不错 70 就已经算是成绩优异然后在我听他讲解完了以后那门课拿了 96 哇
你这么一说感觉就这么神奇这个越南哥们真的像学术扶贫啊特别的神奇而且更令人感动的是因为我觉得就是也跟他关系不错然后就是也受到了人家的帮助嘛然后我当时来英国的时候就从那个故宫的
那个淘宝那天猫的礼品店买了点那种就比如中式的什么故宫的文创什么冰箱贴啊书签啊什么的因为这个人特别爱看书然后他一放假就找一咖啡厅待一整天就一直在那看书我就送了他一个我从故宫买的书签然后我就附了一个小纸条然后我就说
这一年就是能跟你同教室学习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他给我回了一个 message 说哇
然后我就特别感动这哥们我想知道他那哥们你现在还有联系吗他在干嘛呀他一直都是在自己创业做一些幼儿和青少年的教育现在应该是回到了越南当年那些轮流抢着帮他擦黑板的那些同学们那些财务自由的同学们都应该投资啊但
反正我有很多同学都是很优秀然后我印象很深刻的但是就是我最爱给人讲的例子是她
我当时觉得怎么讲一方面你又回到英国去上课这个事挺让人震惊的但另外一方面就是你带着老公孩子一块出去这件事情就更让人震惊了 NBA 课程压力太大了你就没有担心过说老公孩子可能一块去毕竟孩子还小会对你的学业造成一种负担甚至说拖累你吗我跟你说正好相反
就有的时候吧我觉得好多事都很神奇就像你说的这里边其实大部分的学科我是不熟悉的是之前没有接触可能只有 marketing 虽然也以前没怎么学过但毕竟干了这么多年就比较游刃有余的其他的都是很费劲的我当时是处在什么状态就是晚上先把孩子哄睡觉
孩子可能九点来中有时候甚至十点才睡我才开始学然后学到夜里三点然后早上六点再起来然后我记得当时 finance 要考试我当时那个在复习的时候就整个人都已经非常的疲惫然后但是还在那特别疯狂的复习然后我老公就说你要不是歇会吧我说不行马上就要考试了他说要不是你就
别这么勉强自己你就冲着过能考过就行了我就抬头看着他我说你以为我在争取什么我就是在冲着考过但由于我不知道这个东西的难度到底是什么样所以我只能全力以赴所以最终导致了一个什么附加的成果呢就是我一不小心用力过猛
最后我毕业的时候拿了 distinction 然后牛津的 distinction 应该是所有就是全系的前 5%到 6%左右你的意思是说其实老公孩子包括这种家庭你需要去照顾这么大的压力包括学业上的双重压力
反而是让你花了怎么讲更多的时间去驱动自己去学习然后反而是让你有获得这么一个好的成绩是吗对怎么说呢这个事我一把它拆解开你就会觉得特别合理为什么我会拿优异成绩毕业是说 300 多人里我就一定排前 5%都比别人成绩好吗不是而是因为很多人来念 MBA 不是为了拿高分的
他们可能是为了社交是为了 party 是为了找工作有的人像那种财务自由的可能就是来玩的我们那个好多同学都毕了毕了业以后跟自己原配离婚在同学里重组家庭的就好几对反而是因为我有孩子在家比如说五点多下课虽然从早上八点或者八点半上到五点半也是挺累的但是可是才五点半哟
下课了很多同学就去喝酒了去 pop 去 party 去吃 formal 去玩你敢信我在牛津一整年没有参加过一个 ball 到最后就是所有 college 的 ball 我全都没有去包括 MBA 自己的 ball 我也没有去过而我又是一个爱跳舞爱到就是恨不得想专业要不因为自己身体条件限制我会想专业跳舞的人没有去过一个舞会
因为一放学所有人去玩去搜寻的时候我说不行我要回家看孩子然后这个时候我冲回家里发现我老公刚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孩子躺在沙发上睡着了你说这个时候我干嘛我不可能再出去搜寻了吧我一看好孩子睡着了赶紧抓紧孩子睡觉的时间学 30 分钟然后就是这种碎片的时间就是这样累积出来的我听上去太不容易了真的是很辛苦的我记得我当时
上到差不多 11 月份就上了差不多两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发烧了然后就烧 40 度实在上不了下午的课了就躺在那个床上打开 iPad 看了一集生活大爆炸然后那个是我
当时就是几个月来唯一的一点 entertainment 就在尤其刚开学的那个时候就是密度高到这个程度后来慢慢就稍微好一些了吧所以当时就已经很习惯就是争分夺秒的去实现自己当时定下的目标所以最后我们 MBA 念完的时候
学校组织了一个活动就是请了一个机构叫做 Dear World 它就是给每个人拍一张照片然后你就拿黑色的那个马克笔在胳膊上写一句话就是你这一年念下来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然后我当时写的胳膊上的那句话就是 You will always find the time 就时间就是这么挤出来的对时间是挤出来的然后你已经在备考的过程当中怎么讲慢慢的习惯了这样一种碎片化的时间的利用的
方式但是其实跟过去相比听你刚才描述其实你在这个新的环境去学习它的压力会更大是我想起你刚才跟我说一开始跟我说你在你在香港上学的时候其实哪怕是一些非常细小的事情比如说你在洗澡的时候突然之间水停了你都能够让你好头大哭但你在
英国上学的时候哪怕压力比在香港可能大很多你都已经能够学会情绪的控制的是吗而且特别开心特别开心对就觉得能再念书来之不易而且我跟你说真的是实话就是我不是一直强调说我小的时候一直不觉得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吗我在牛津的那一年是我第一次感受到
我爱学习这件事我不知道是我第一次爱上学习还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对学习的这种热爱但是我第一次就是
深刻地感受到我非常的享受学习这件事本身而且就是我不之前说我考上北大的时候特别那个不可一世觉都是因为我聪明什么这那的在牛津的那一年忽然间重新认识了这件事然后有一天我就因为我其实最好的朋友也是那一年来英国念书了但他去的是伦敦的另外一间大学所以我们俩就是几个月可能能聚上那么一两次那种
然后就在车上我就跟我那朋友说我忽然间想通了一件事就是聪明和努力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我就跟他说我觉得聪明我现在对他的认识就是他像一个系数就比如说我确实可能智力还可以
那我这个系数可能比有的人稍高一点比如说同样的时间我可能学习效率比别人更高就是学到的东西更好或者说要取得同样的成绩我可能比别人付出的努力稍少一点点就这个东西我不否认但是最终还是要靠努力如果你只有这个系数当你的努力为零的时候你再聪明也是白搭什么也学不会
只有你有努力在乘上你这个系数的时候你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呈现那比如我们默认平均的系数如果是一的话我们
我可能是一点几那有的人可能相对来说没这么幸运他可能是比如 0.8 或者 0.9 但是你最终还是要有努力为依托我觉得我从在牛津上学的这一年开始就不再去标榜自己聪不聪明这件事了嗯
而每次说到就是可能自己成绩还行的时候我可能最多的反思都是说我在大部分时候还是比较努力的在我不努力的时候就是不行比如说我在大一的那一年
但是一个人即便再怎么努力或者聪明其实有的东西他是客观的就是这个压力在那其实你这块比我那个这个强度大多了我再怎么着也是在香港中大学就当时就是相当于是当年在香港的你嘛就一个人生活然后你在
牛津其实你是一家人一块的虽然说有时候是一个陪伴是一种支持但是学业这块你毕竟得兼顾吧我好奇的就是像你们班上像你这样一家人过去陪读的外国学生多吗不多也有还有那个来的时候怀着孕上上上课生了孩子过了俩礼拜又回来什么的
然后但是肯定都是少数对这块我就挺好奇的就是你跟你老公孩子一块当时是申请住宿的时候是提前去到英国之前去牛津之前你要提前申请住宿是吧特别麻烦因为那个牛津不是书院制吗就是要报 college 然后我报 college 的时候就优先的考虑了
这个 college 有没有提供可以允许带着家庭特别是带着孩子入住然后就是符合这样条件的就非常少然后好一共就只有那么四五间我又在这四五间里挑了一个地理位置上离商学院最近的然后我就去申请看他有没有然后就比较
幸运的申请到了所以我住的是学校的宿舍但是它是专门可以允许你家庭包括你有孩子一起住的
你说的这个学校的宿舍我不太了解就是说跟我当时是不是一样因为我当时是学校给你介绍比如说有哪个地方你是可以去申请当然你要花钱的然后你当时 NBA 的课程你申请到的是那个学院他派给你的宿舍但同时也是要交钱的对吧要交钱要交钱但是 college 自己的房 OK 然后呢是家庭房
对它就有一小栋然后大概两三层一共好像有六户然后每一户是相当于
也不算是两居室可能就是一居半的那种感觉然后有一个小的客厅有一个小厨房卫生间就都不大但是就是这些基本的设施都有就很旧然后反正一进去的时候到处都是蜘蛛网什么的那样就觉得条件也挺艰苦的感觉然后但反正最起码它是
相对比较方便也可以允许你带孩子住就我觉得比租房因为我后来在英国租房
换过好多那个不同的地儿什么的就是比租房还是方便很多的但是那个贵吗那个时候就看你跟谁比吧你要单说它肯定是不便宜你要是比起租房还是更划算一些吧我忘了具体多少钱了确实终于找到一个你忘了的一个概念了哈哈哈哈
我就是对钱特别不敏感所以到现在一直没脱贫嘛主要是因为我们那个房子是一下就一年跟着学费一笔就汇过去了还是说反正就是特别早就汇过去了而且是一整笔没有单算的然后再加上我的学费又抵扣了一部分奖学金所以那个拆分出来的金额我就不太确定了嗯
住宿当然因为这边还是能解决嘛那边但是那个像你老公孩子当时是身份是算是怎么讲是拿着陪读的签证陪读对 dependent 这种陪读的签证比如说对于你老公来讲他是可以工作的吗还是说陪读就不能够去就业
可以工作他而且是基本上没有限制除非是那种特别具体的比如说牙医啊或者什么专业运动员啊不行然后他不能自己创业但是他打工几乎是没有限制所以其实陪读当时是一个等于就是他你不知道算不算陪读可能叫家属签证吧反正就是对对对是一个很
是一个很好的签证但他并没有去工作但是从那个签证本身上是不限制原则上就是不怎么限制工作的只有极少的几个行业特殊行业是不让去的
那孩子呢孩子上学这个事呢因为又有去的时候是三岁嘛我理解印象中好像三岁还不是英国的那个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阶段嘛在学前这个阶段你如果要去上学的话还是需要支付费用的就找了个幼儿园然后交钱幼儿园费用我记得是 900 镑一个月
900 磅一个月那也还行但是管饭管饭而且其实可以上到很晚和很早就去但我老公由于自己
也起不了那么早所以都不会特别早把他送去然后由于晚上他不知道为什么老师很积极的就把孩子接回来所以没有上够他最长的时间但最多应该能在幼儿园吃五顿饭就是早餐然后上午加餐午餐下午加餐和晚饭所以你孩子在那边上幼儿园呃
这个事他并不会因为自己签证和身份的问题跟别的本国的那个孩子有什么区别对他的签证就是包括他后来上学等于说他也是从来不需要学生签的因为他一直拿的都是家属签证就等同于你有合法在英国上学的身份而且听上去就是学校也好政府也好就是能够在你
就业啊或者是上学这块能够帮你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吧当时应该算是可以现在好像不行了今年好像英国改了规定就是除非你读的是研究型的课程
否则的话应该就不能携带家属了像 NBA 这样的课程就被排除在外了应该是所以当时还是运气还挺好的所以我刚才不是跟你说我说我二十三十四十对自己的那个认知差异特大吗就是我二十的时候就觉得这些都是
当然我其实没有什么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是就比如说像这种什么侥幸上的学校还不错就这些事我二十的时候就觉得都是因为我聪明然后我三十多念牛津以后就觉得都是主要还是靠努力然后现在我四十多岁了以后就觉得都是幸运就是赶上了赶抢了一年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任思轩就再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对于他最终选择留在英国的这个决定我并没有感到意外但意外的是他竟然要在当地创业而当我跟他聊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呢我也是第一次得知就在他忙着规划创业的时候他的身体出了状况
你当时刚过去上 NBA 课程的时候有遇到过一些问题吗虽然说那个学校和政府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念书的过程中也就还行只不过就是我也没有你感觉说我应该是好像为了职业发展特别有备而来的来念书吧但其实也没有规划到底怎么找工作所以就是书念到一半的时候其实有好多人手里都拿着招包份了但我都还没想好我到底是要留英国工作还是回国工作呢
然后我当时反正就几条路吧都在同时考虑到底是就看哪边有机会就在哪当时就连我到七月份差不多课程快结束的那个时候我还是处在一个回国也行留英国也行的精神状态还是两边都在找工作然后都
然后在北京当时有一些公司在有那个以前的同事帮我去申请了内推然后跟人力面试什么的然后本来都面试的挺好后来说第二天要约我跟在上一集直属的那个经理面试结果连夜就是一宿睡醒觉打开手机发现了这个公司被别的公司收购的消息然后
就没戏了我估计人家人力自己也不知道要不人家早自个儿找工作去了还跟我约什么面试然后当时在英国就是也在找比如说也在觉得自己念完了商科是不是应该转行去做金融然后是不是能改善一下长期以来都不咋地的收入什么的然后当时在一个金融公司实习嗯
后来那个公司也是愿意留我做全职但我自己对这个工作还是激发不出什么热情然后当时又在英国申请其他的工作后来也没有成功申请到然后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突发性的事件就是我忽然间得了面瘫那什么时候啊
2016 年的 9 月 18 号好像是个礼拜天然后就忽然间突发了面瘫然后等于说很多东西就停滞了但我那个时候其实已经萌生了创业的念头然后也已经在往这个方向上努力了所以当时好多东西就暂停了就没有再去更多的
要快速的确定下一步要怎么样,就优先先恢复了一段时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创业的计划也就真的成行了,所以就其实后来也是同步推进的。其实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创业的这个想法的呀?
就是我在实习的时候就是这个工作本身其实那个公司非常好然后周围的人也都特别好但是我本人就是对这个行业提不起兴趣来然后就是上班的时候就一直在走神然后好像就突然间自己思路不知道在哪飘着飘着的时候因为当时也是在给那个公司做一些调研就是因为金融类的公司想做一些
社交媒体推广就是限制非常的多所以当时就在查一些相关的规定然后就意识到说其实这个社交媒体推广你感觉是一个
很好操作很好入手的东西但其实它这个背后需要的知识储备和那个经验也是挺多的然后就在这个过程中忽然间觉得会不会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帮英国的公司和品牌做国内的社交媒体推广然后就想到可以把我过往的经验都链接起来然后就有了这么个念头
所以这个念头不是在你上 NBA 的课程的时候产生的其实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对 特别神奇因为其实牛津是创业风气特别盛行的一个学校然后我们尤其就是 NBA 然后我们课上经常就包括我们不管你想不想创业你都要学一些基础的创业技能的课程然后我们经常会有那种就比如说上课老师说咱们同学里有谁是计划毕业以后创业的然后特别多人都举手
结果他们就好多人一个一个的接了招包分就去入职了然后我从没有举过手我从来没有主动的去想说要自己当老板我就觉得打工更省心因为我觉得当妈已经很操心然后再当老板又 double kill 更操心
然后所以我从来没有举过手然后就突然间的那天上着半截班自己走神的时候想到了人家上班摸鱼可能都做点娱乐性的事情结果我摸了一个更累的鱼然后就想说是不是可以考虑创业但是你毕竟是刚在英国上完毕业课程然后那个时候身份也没有解决然后
你作为一个非本国尤其是非欧盟的人士你要在英国创业我不太清楚在那个年代在 2016 年他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政策环境面临一个特别复杂的政策环境当时是这样的就那个时候英国有一个签证叫做 graduate entrepreneur visa
然后这个东西是干嘛使的呢就是给专门你刚从英国的大学毕业然后你想创业的话就可以去申请这个签证但这个签证首先有一个门槛就是你需要大学 sponsor 就是不是给你掏钱创业而是说就是 sponsor 你的 visa 嗯
然后但是每个大学都是有名额的比如说我的那个当时我说同样跟我同年都在英国念书的我的那个好朋友后来也是我的合伙人然后他那间学校呢当时就说好像每个学校是有 20 也不是 30 个名额给到这一整年然后当时我们就大概知道这个事但我们谁也没想创业就没在意这个事情后来等我忽然间想到了
想创业的时候呢那这个肯定是一个比较对应的那个签证的种类但我的那个朋友呢就说他们学校的那个名额早就发光了让我问问我们学校我说牛津的人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恨不得个个都想创业肯定早就没了然后他就说你去问问我就问了我的那个学校结果学校说牛津是 rolling application 就是
就是每三个月还是多久反正就是每季度这种吧申请一次然后也没有说每次是有几个名额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平等的不知道牛津
仗着自己排名高会不会有多点名额啊就不知道总数但是反正肯定是也是有限的名额然后学校就说牛津的下一批申请是在刚好就是一个星期以后从我当时问的那个节点然后我们俩一下就抓住了一线希望然后就想说
从我们学校这边去申请然后就在几天的时间里传出了一份 BP 然后交了上去结果
就是我突发面瘫不是在周日吗然后转过来的周一的那一天就连着发生了三个事首先是我本来约了那天考驾照这个事本来不是什么大事我是一个就是驾驶技术非常靠谱的司机然后但是当时就是在我这种连夜在急诊十个钟头看到夜里三点才回家的这种精神状态下我就 fail 掉了我的驾照考试
然后本来就很烦然后就坐火车回家的路上又收到了我当时在面试的一份在伦敦的工作打电话的 rejection 然后我还得客客气气跟人说还没有关系啊希望以后保持联系啊什么的也理解您的决定一系列的然后到了家就收到了学校的邮件就说我们提交的申请缺材料需要补充然后就是
24 小时之内就是一连串的打击先从我脸麻木面瘫开始就已经严重到我左眼也闭不上然后左边嘴也闭不上然后就是这个一天重重打击回到家就觉得累的不行然后就看见桌上有杯橙汁就拿起来想喝一口结果就从左边漏了下来就流了一身然后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可能就是
可能就是如果说在英国完全没崩溃过可能也不是那次就是挺崩溃的然后也是就崩溃大哭了一顿结果晚上还是接着起来补学校说我差五年的 financial projections 补材料然后又补到夜里三点把这个东西交了然后比较好的就是交了以后就很快收到了面试的通知然后那周的周四就回到牛津去参加这个 panel 的面试嗯
然后在面试的那天我这个面瘫已经严重到我没有办法说话了因为我左边的嘴就是完全不受控制但我发现如果我手托着左脸然后拽着往上拽着点那个嘴角就又能勉强的说话于是我跟我的合伙人去面试全程
40 分钟就是我左手托着脸拽着嘴跟人面试就是我一进屋就捂着脸进的屋我说 my apologies 我跟你们解释一下啊我现在有这样一个 condition 叫做 belts palsy 它导致我不
捂着脸拽着嘴不能说话然后那个那天呢还特别有纪念意义就是那天是那个泰晤士排名头一次好像把牛津排到了全世界第一然后从那天以后好像连续七年都是全球第一然后所以那天牛津整个都洋溢着喜悦和祥和的气氛简单
结果不知道是我这个深残之间的 image 打动了他们还是他们当天本身就很开心然后我们面试完当场就得到了一个比较积极的反馈就是默认就可以拿到学校的这个 LISA sponsorship 你刚才提的那个细节其实 16 年那一次
牛津排名世界第一那个我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我还特意发了朋友圈我还挺开心的就是那天我去你可以查一下是不是一个礼拜四我记得好像是个周四然后应该就是 9 月 18 号那个周日转过来的周四没想到我这是那么高兴的那一天原来你在那边其实
我也很高兴我也很高兴了那天那之前的五天比较不高兴你是整脸笑的我是半张脸笑的
半张脸笑你的状态你当时没有去应该那么忙是不是也没有时间去看病啊不当天就去急诊了因为我礼拜天的时候我就是一早醒了以后就觉得好像脸感觉有点肿就自己觉得肿但一照镜子好像也没什么区别然后我就问我老公我说你看我脸肿了他说不肿啊我说那不知道可能没睡好还是怎么着因为我那段时间确实是特别缺觉嘛就是一年都很缺觉不是说每天都睡三中头但是就是
可能至少有一半是只睡三钟头其他的可能也就是五个钟头吧就这种然后我到了那天下午就当时考虑想创业这个事就跟我其他的 MBA 的同学还在打电话聊天说这事他说我觉得你这靠谱因为你这个就比较 practical 你这不是那种就是特心什么动不动我要独角兽的那种你这就是一个很实打实的行业嘛然后就做的事也是你熟悉的他就鼓励了我一番然后挂了电话我就突然
好像感觉不到自己左脸了的那种我就去找我老公我说麻木了对我说我感觉不到左半边脸了然后他就看着我他说你整个左半边的脸都掉下来了然后就是我眨眼的时候其实左眼已经不再眨了就眨的是单眼
那周是我刚搬来温莎的第三天就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就在这种情况下又是个礼拜天现搜哪个医院还开门哪个医院有急诊我们整个温莎的那个当时的那个镇上都没有一个急诊在开着的去的是一个隔壁别的镇的急诊然后就到了那个就给那个急诊先打电话就跟他说了我这个情况因为这个症状可能是好多原因造成的就有点像中风
然后所以当时那个医院就很紧张他就说你必须立刻来然后我都不知道怎么去因为没车然后
又现当时就是我的合伙人那个时候也是毕业了在考虑回不回国什么的就临时跟我们一起住然后当时我那合伙人给我们手机叫了个出租车然后他留在家里看着我儿子然后我老公陪我去医院看着急诊然后这个病是不能主动确诊只能靠排除法
先排除中风然后排除脑梗排除什么脑出血做那个什么脑 MRI 扫描那些检查一溜够嗯十个钟头加上中间等待的时间啊嗯十个钟头到夜里三点就是别的都没有了就剩他了确诊
面瘫然后面瘫在大部分治疗的方式就是先吃 12 天肋骨醇也就是激素然后吃完就自己等着吧因为它其实是一个自愈性的疾病就理论上你就算不管它它自己也会恢复但是恢复到什么程度就是不一定
但是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情那个当时你同时又在申请可能留在英国创业但这个并没有影响到你的这个决定或者选择是吗就是
我后来我过了两三天才告诉家里然后我妈听了以后就哄了我妈就说咱们中国人面谈一定要扎针灸你赶紧回国来扎针灸什么的然后但是我就觉得我在这边孩子刚找着一个小学就刚开始入学然后就等于说为了我一个人生病就所有人的计划都要去改变然后我就
当然就可能我老公和儿子的计划跟我一直也是一体的啊但比如说我合伙人就刚决定说要看看是不是留在英国创业然后我就觉得我这样半巴掠掠地回去就不太对劲然后因为很多事情都悬而未决然后我就跟我妈说妈不要慌
我找找我我觉得肯定英国也有地儿能扎针灸后来我就找到了那个同仁堂在伦敦的那个网点算是一个医馆的那种感觉吧然后就是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就每周去伦敦扎针灸扎了几个月喝中药什么的
等到你痊愈的时候其实你整个的一个创业的一个计划都已经开始落地了对吧就是已经在已经铺排了创业的计划就是从礼拜四面试学校说 OK 了开始我们就同步在推进然后这个病其实一直也没有痊愈就康复了大概百分之七八十怎么说呢就是这个病吧就是在他刚发病的急性期有一个指标
就是说如果你在全面发病之前就已经觉得舌头有那个失去味觉和麻木的感觉的时候就说明你这个程度是比较重的然后我就是回想我在那之前的那天就已经是中午吃饭的时候跟他们说我觉得
吃东西不对味我说老觉得像那个舌头上忽着一层蜡所以就判断出我这个其实是很严重的然后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就是三周之内有没有开始康复的迹象如果三周之内开始康复预后就比较好我就是卡着从我发病那天起之后的二十天温思不动就是什么什么康复的迹象都没有
然后直到第 21 天的时候好像就是你真的使劲盯着才稍稍有一点像是嘴角能动的那种感觉但是在那之前就是毫无进展所以我到最后也不过就是康复了七八成而已我很快就接受了这件事我觉得
我不是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好看吗然后就当这个事发生的时候那你任何一个人无论男女老少谁一说自己得了面瘫肯定也挺个硬的吧就心里挺烦的肯定是不喜欢就觉得为什么我生病不能报寿而要面瘫这么恶心
然后但很快我就接受了这个事我就觉得反正我一直也没有觉得我的外貌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或者说是我最最满意的事是我因为他给我筛查了那些什么脑瘤什么这些那我就觉得如果他筛调的那些东西其中有任何一个没有筛调都比我现在结果严重多了然后我就觉得
当时就还处在我完全就是左脸是瘫的状态的时候我都已经觉得如果说我后半辈子就这样了我也可以接受我觉得如果说我说不了话了我可能会更痛苦但我当时不是拽着脸也能说吗然后我后来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然后就
突然间明白了对我而言什么叫乐观我当时就觉得在那种状况下乐观不是相信自己能好起来而是觉得即便不会更好也可以接受这几年咱俩应该见过至少两次吧每次见好像都没有觉得你有什么一方面人的脸都不是百分之百对称
另一方面就是可能因为我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所以就是我可能自己的动作上也有一些矫正就比如说我左边比右边使的劲儿大点或者怎么样就是动态的时候不明显但是静态拍出来的照片就很明显所以其实你看我很少发什么自拍照什么的而且很多时候我发的都是半张脸
因为即便是我拍出来的照片即便是我比如自己心里想着可能笑的时候左边多使点劲什么的然后一拍出来在那个照片上看左边脸就像是有点要融化的那种就往下搭了着就挺明显的反正最起码我心里可能因为知道然后我可能在特意的在找这个迹象就能找到就是就觉得很明显那如果完全不知道的人可能不至于一看我就说哇塞这人面瘫了
就属于这么一个状态吧但是我的体感是一直有感觉的就是我说每句话每一次比如咀嚼什么的就是我左边的嘴嘴角和眼角都是
很别扭的一个感受因为他有一个很常见的后遗症就是精神错乱就是左眼角和左嘴角的神经连到了一起就比如说如果我现在想比如说吹笛子或者什么吹气球就那种要大力拢着嘴的那种动作的时候我左边的嘴使不上劲就这个我如果现在吹气球是吹不起来的但是我一吹我左眼就会闭上就控制不了嗯
而且特别神奇的就是纠正了我不睡觉的这件事因为我现在只要一缺觉左边脸就疼我就很紧张因为这个东西如果再复发可能就会更严重
然后所以我现在就改掉了以前多年就是以较少为荣觉得自己活的同样的日子活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小时什么的这种变态的心理然后现在我就是一个很注重睡眠的人而且就是经常我现在遇到一些后辈在比如说工作中遇到一些年轻小姑娘什么熬夜什么的
我就会跟他说我说可能会面瘫哦你跟他说什么其他的对于不是吓人的就是前车之鉴嘛就是你跟他说其他的那些什么健康啊什么的人家可能年纪轻轻的不会放在心上但我跟他说我说我以前就是以不睡觉为荣但是就是面瘫然后真的是我当时在那个伦敦的同仁堂扎针灸和吃中药的时候我每周去复查大夫就问我一句话每天睡几个钟头
但是你那会儿就是刚好在决定要留下来创业的时候你自己是能够顶过去的哪怕你发生了这么一个面瘫的这个事但是你老公和孩子呢就是他们是完全没有犹豫过说是不是可以回北京啊或之类的他们已经习惯了是吗当时吧孩子确实还小他可能没有真的参与到这个决策的过程中我
我老公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偏好我觉得当时我们整体达成的共识就是既然有这个机会就试试然后能开起来呢就看情况然后因为这个事其实也是跟中国非常相关的嘛也不是说我完全做一个纯就是本土的东西因为还是
牵扯到要在国内去推广做国内的社交媒体什么运营所以当时想的可能也是一个两边跑的工作然后另一方面呢也不是说就非要留在这儿了而是说既然费挺大劲拿到了这个机会就推进着试试看看他会把咱们带到哪去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感觉然后我老公对我一直也是挺支持的因为我
我这个人也是我其实是怎么说呢就是对别人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对自己有很多的要求就是变着花样的折腾自己的那种感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老公一直都是给了我挺多的包容和支持吧一方面是对你包容了另外一方面如果他也选择跟你留在那边呃
是不是也可以说明就是说在那一年至少他并没有因为包括语言或者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对英国这个地方有什么不喜欢或者排斥没有这样的一些感觉
对他在英国过挺开心的我们来英国的第一周因为我老公喜欢骑自行车嘛然后来英国的第一周他出去骑车把钱包丢了颠出去了先是什么手机摔了然后后来好像第二个星期就钱包丢了然后钱包里还有那个 BRP 卡就是那种相当于签证身份证那么个就很重要的证件其实都不用带出去但我们当时不知道嗯
然后就丢了然后他就特别烦然后他就跟我说我可能跟英国八字不合我准备带着孩子回国你自己念吧然后后来我就说呢我说那你现在也回不了国因为你这个签证丢了嘛你得去挂尸重办啊然后就让他去警察局结果他跑去警察局他说我要挂尸什么什么证件因为我钱包丢了警察说你等会儿然后就回声过会儿出来说这是你钱包吗然后他
钱包找回来了有人捡到了就刚好给他送到了同一个警察局然后他就乐呵呵的把钱包找回来以后骑着自行车去买菜了哎
虽然当时只是过去了一年嘛,就是听你的这描述,还是大家都觉得挺开心的,包括又有其实在那边上学,跟大家融入的状态其实也挺顺利的是吗?一开始不顺利,因为他在国内没上过幼儿园,然后也在国内没学过英文,就我也是特意没有在国内让他学英语,然后我想着反正马上要去牛津了。
到那时候在学呗什么的然后所以他刚开始大概最起码有一个月吧就是适应的挺困难的就是双重的吧又离开家在国外然后再加上刚开始上幼儿园这件事然后也是有个过程但是之后就慢慢的比较适应了
就这样任思轩的人生进入了海外创业的模式而她的老公和孩子也都慢慢适应了英国的生活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她接连遭遇市场的动荡和病痛的折磨而三年疫情的到来更让一切陷入了某种充满不确定的停摆状态
关于任思轩的故事我会在下一期更新敬请留意同时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的播客并与我互动我会持续邀请海外华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您可以在您使用的任何播客平台订阅和收听另外也欢迎您通过邮件来和我们联系 crossingborders2024atgmail.comc-r-o-s-s-i-n-g-b-o-r-d-e-r-s2024atgmail.com 无穷之地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