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436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後心得:如何拯救被手機餵養的世代?

EP.436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後心得:如何拯救被手機餵養的世代?

2025/2/14
logo of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下一本讀什麼?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瓦基
Topics
瓦基:我认为,现代年轻人普遍存在压力适应力低、人际互动不自在等问题,这与过去世代明显不同。雇主常抱怨新世代年轻人难以承受批评且容易焦虑,家长也对孩子沉迷虚拟世界感到困惑。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全球趋势,其根源可追溯到2010年左右智慧型手机与社群媒体开始普及的时期。我观察到,过度保护和虚拟世界保护不足导致手机世代孩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伤害。人类童年本应是适应文化、学习生活技能和思考方式的过程,但现在却被手机和社交媒体所改变。我呼吁,我们应该审慎选择接触的内容和使用的东西,社群媒体的影响不只在孩童,也会影响成年人。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童年。 瓦基:我分析了《失控的焦虑世代》这本书,书中作者指出,从2010年开始,青少年焦虑、忧郁、自残和自杀的数据飙升,这是人类童年被重塑的过程。过去童年充满实体探索和社交,现在孩子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户外活动减少,操场上的奔跑摔倒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滑手机,连吵架和好的社交技能也消失了。社群媒体和新闻轰炸让家长觉得世界充满风险,降低对孩子的信任感,采取过度保护模式。以手机为主的童年是一场灾难性的挫败。现代孩童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屏幕取代,肢体协调和社交能力被虚拟世界取代,实际互动减少。孩子与他人同步活动变成线上非同步活动或网络跟风。孩子通过社交媒体互动,担心信息不被回复,容易受算法影响。沉浸在社群媒体的孩童孤独感和沮丧感达到高峰。孩子的学习对象从家庭变成了网红。孩子模仿网红,网红的价值观不一定适合孩子,但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孩子忽略了身边值得学习的对象,无法发挥良好的社会学习效果。手机对孩童造成了四种严重伤害,改变了他们的身心状态:剥夺社交机会,降低睡眠品质,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以及导致上瘾现象。 瓦基:我对比了宗教活动与社群媒体,社群媒体鼓励的行为与宗教哲学智慧背道而驰,因此将宗教活动作为对比。宗教的神圣与社群媒体的世俗形成对比。宗教活动具有凝聚力,关注更广大的领域,而社群媒体缺乏结构化,关注自我意识。宗教仪式需要有意义的身体动作,营造群聚感,而虚拟空间不需要在场,活动非同步。宗教活动鼓励安静和冥想,而社群媒体充满通知和干扰,让人心灵支离破碎。宗教强调自我超越,社群媒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行为举止和社会地位上。宗教劝人减少批判,而社群媒体鼓励指指点点;宗教教导慢一点愤怒,快一点宽恕,社群媒体反其道而行。人们渴望追求意义、连结和灵性升华,宗教可以提供这些,而手机生活以琐碎低俗内容填补空缺。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哈喽,我是阅读前哨站的站长瓦基欢迎收听下一本《读什么》

很多人都说现在刚出社会的年轻人和过去的世代完全的不同他们对于压力的适应力比较低在人际互动上也显得更加的不自在有很多的雇主也会抱怨新世代的年轻人好像比较难承受批评比较容易焦虑那么家长也觉得很困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对现实世界提不起劲却总能在虚拟世界里面沉浸好几个小时呢

这个改变它不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而是真实的发生在全球各地的趋势你想要知道说为什么它们有这么大的不同吗这个时间必须倒转回去回到 2010 年那个时候智慧型手机跟社群媒体开始兴盛的那个年代

这是一款 AI 语音转文章的工具只要按下录音键随口说出你的想法就能够帮你转换成条理清晰可以直接发表的文章最棒的是它不只是单纯的转成文字而已它会帮你自动修正错别字补上标点符号甚至优化语句的风格让你的内容读起来更流畅更专业

你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转换风格还有长度无论是逐字稿适度的润色还是你要精炼文章都可以一键搞定我自己使用之后真的是爱不释手无论是写部落格文章整理笔记会议记录都变得更轻松许多

我觉得免费版本的就已经很好用了那如果你有像我一样有大量写笔记写文章的需求可以再考虑升级付费版这个是我过去一年来最喜欢的软体那我也特别撰写了一篇教学文章录制了一段教学影片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节目资讯栏参考看看今天我要分享的这本书叫做《失控的焦虑世代》它的作者是心理学家强纳森·海德特

他在这本书里面指出了科技是怎么样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童年导致青少年变得更焦虑 变忧郁而且他们的社交能力还会下降同时他也给出对应的建议期待家长 学校 政府还有科技公司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孩童成长

那今天的话我们就来聊聊这本书看看这个被称为焦虑世代的青少年们他们的成长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首先第一个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作者他整理跟分析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从 2010 年的时候开始也就是智慧型手机跟社群媒体开始全面渗透到年轻族群的时候那个时候的青少年他们的焦虑忧郁

自残甚至自杀的数据就开始飙升而且这个不是巧合是我们正在见证的一个人类童年被重新改造的过程我们可以把时光回到还没有手机跟还没有社群媒体出现的那个年代

以前的年代是什么过去的童年时期充满了很多实体的探索还有社交活动我们会在下课的时候跟朋友聊天打闹放学的时候跑去旁边找邻居玩甚至呢自己去探索这个社区公园里面的每一个角落到处乱跑乱玩那现在的孩子呢他们不再是放学之后见面而是透过 Instagram 之类的社交软体来去保持联系

那操场上跟游乐场上面的奔跑跟摔倒都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沙发上面滑抖音刷社群媒体甚至他们连和朋友去吵架或者吵架之后和好的这个社交技能也不见了变成了已读不回或是直接封锁对方

那这些改变的影响现在正在一点一滴的侵蚀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呢不只是孩子会沉浸在虚拟世界的问题而已哦家长去教导孩子的方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随着社群媒体的出现各式各样的新闻 24 小时全年无休的在轰炸家长

全世界的事故意外啊一堆有的没的事情占据了家长的注意力让这个世界呢听起来或看起来充满了风险跟威胁相较于以前资讯流通还没有这么样的发达的时候家长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相对的平静的但是现在这个年代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危险重重好像出门就会遇到意外一样

这会导致父母对于孩子的信任感一直降低会花更多的心力想要去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很多活动在养育的过程当中会采取更多防御模式的这种保护的模式这个反而呢会损害了孩子应该得到的成长跟发展所以作者他才写这句话他说导致焦虑世代的主因

过度的保护在实体世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虚拟的世界则是保护不足就是在这种失衡的状态之下在手机世代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还有伤害我们想想看人类的童年应该要做什么

人类的童年跟其他的物种是不太一样的我们的孩童呢他的大脑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成人尺寸的 90%了但是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的发育完毕这种比较缓慢的成长是为了让他们适应文化去学习他们学习什么东西学习他们在这个文化当中要怎么样成功生活学习各种的技能跟思考的方式

作者就指出了一个健康的童年成长必须具备三个很重要的元素第一个他们要能够自由自在地玩耍

因为自由自在的玩耍对于发展社交技能还有身体技能都一样重要在玩耍的时候孩童们会学会跟其他人去建立连结去一起行动他们可能偶尔会输掉一场游戏会摔倒会遭遇挫折他们偶尔呢也会发生这些事情嘛就像我们大人也是会遇到失败一样但是小孩子会从那些小小的失败学到如何重新站起来去克服挑战

那么第二个他们会学到调整节奏跟他人同步活动他们在和别人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跟别人产生一个同步的状态像是你在一起玩游戏一起唱歌一起跳舞的时候就是一种同步他们也会把人际关系跟这个群体可以凝聚在一起培养出更完整的社交技能

再来第三个是进行社会学习作者就指出了人类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机制第一个是从众偏见会鼓励他们去模仿最常见到的那些行为第二个是声望偏见会鼓励他们模仿最有成就跟最有声望的人

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可是随着手机还有社群媒体的出现这三件事情变得非常的不一样所以接下来我们谈谈在这个手机世代长大的童年他们反而在做什么事情呢现在的小孩子生活几乎是离不开手机跟社群媒体了嘛那么作者就认为

从以前这种以玩耍为主的童年变成以手机为主的童年这种童年的重新塑造是一场很灾难性的挫败为什么他给出一个读起来这么悲观或这么悲惨的一个评论呢我们要来看看首先第一个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刚刚说的自由玩耍现代的孩童的自由玩耍很多时间都被荧幕给取代了

在过去孩童在户外奔跑探索现在呢他们花大量的时间沉浸在社群媒体跟线上游戏里面原本要发展的肢体协调跟社交能力逐渐的就被虚拟世界取代了实际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很多的研究指出孩童的玩乐时间玩耍时间还有跟朋友的相处时间跟以前相比都已经在大幅的降低到一个非常非常少的一个水准了

那其次他们的跟别人同步活动的这件事情现在变成了什么哎线上活动非同步活动或者在网络上面跟风

在过去呢孩子是透过游戏跳舞音乐然后跟伙伴去建立合作的默契现在是干嘛去抖音看看有没有什么抖音的挑战看看社群媒体的潮流是谁什么网红又说了什么他们的互动经常会透过现实动态或是讯息交流总是会担心别人不回自己的讯息或是很焦虑别人即将发表什么讯息

朋友之间的互动变成了不再是基于真实的感情而是为了迎合社群媒体的演算法这个会让他们很容易受制于演算法的影响就如同作者所说的这句话这就是社群媒体的巨大讽刺你越是沉浸其中你就越孤独也越沮丧沉浸在社群媒体的孩童他们的孤独感还有沮丧感都来到了时尚最高峰

最后他们的学习对象也从家庭变成了网红

像是以前,孩童在模仿的对象可能是身边的长辈,可能是兄长可能是整个社区当中的一个典范人物现在是什么?现在是 YouTube,Instagram 上面的网红这些网红的价值观,它不一定适合孩子但是因为社群媒体的演算法机制他们会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学习对象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那么这些以人气声望为主的社群平台它会破坏孩子的社会学习机制把他们的时间注意力还有模仿行为转向那一些好像看起来很厉害的人但是这些人不一定可以真正的指导他们或是帮助他们迈向成功孩童因为忽略了身边那一些真正值得学习的对象和楷模所以就很可惜的他们没有办法发挥这个很好的效果

所以呢手机对孩童它造成了很显著的伤害作者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在手机世代之后成长的孩子遭受了四种很严重的伤害他们的身心状态完全被改变了

首先手机剥夺了孩子们的社交机会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他们开始使用智慧型手机之后跟朋友面对面的相处时间大幅的减少也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会受损社交能力持续下降那其次睡眠的这个品质呢还有他们的时间长度也大幅下降

科学家同样观察到在开发国家普遍存在的就是睡眠不足的问题而且呢睡眠不足会引发忧郁症焦虑很容易生气还有认知能力的缺陷甚至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导致意外事故增加的问题再来第三个是注意力变得碎片化

我们都知道嘛专注是成功的重要特质但是呢智慧型手机却是专注力的克星每天几百则的通知跟简讯这么多的消息跟社群媒体的干扰让孩子们很难以专注思考一直被干扰打断最后第四个手机会导致一种上瘾的现象

很多的社群媒体的应用程式它设计的就是让人上瘾的就连我们成年人有时候都很难抗拒了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童一旦你突然禁止他们使用他们就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情绪低落这些都是上瘾阶段的症状

讲到这边你就可以知道当这四种伤害同时间作用在青少年身上的时候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所以作者才给出了这个结论他说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对孩童造成的伤害是根本性的它影响了社交情感还有心智等多种能力的发展这种伤害是会跟着孩童一辈子的

再来我们谈一下这个宗教活动跟社群媒体有什么样的对比什么意思呢书本里面有提到社群媒体会鼓励人们采取的行为其实跟我们全球的宗教哲学长期累积下来的智慧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所以他特别举了宗教活动来做一个鲜明的对比首先我们用宗教的神圣来对比社群媒体的世俗

宗教活动是具有凝聚力的它会让你关注更广大的领域或者更神圣的目标可是相反的社群媒体的这个虚拟空间呢是缺乏结构化的它完全是一个世俗的状态你只需要关注自我的意识因此宗教活动会让人家感到满足但是虚拟空间常让人感到毫无意义

再来宗教仪式需要很有意义的一些身体动作像是同步的仪式动作宗教场合营造出一种群聚感那么虚拟空间呢就不需要你在场了大多数的活动是非同步的此外呢很多的宗教活动它会鼓励你静止安静或者是冥想以比较宁静的心态去体悟这种神圣

但是社群媒体就充斥着很多的通知、简讯跟干扰让人的心灵是支离破碎的再来,宗教强调的是自我超越这个时候大脑的活动会减少,变得更宁静那么社群媒体会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自我的行为举止上面会看那些什么自我的个人品牌会看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个会使得自我超越变得更加的困难

还有作者也提到大多数的宗教劝我们减少批判但是社群媒体却鼓励我们对其他人指指点点宗教会教导我们要慢一点愤怒快一点宽恕社群媒体都是鼓励我们反其道而行

最后呢大部分的人内心会渴望追求意义追求连结还有一些灵性的升华宗教可以去提供这些意义那么在历史上面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那手机的生活呢是以那种比较琐碎的低俗的内容去填满这些空缺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因此我们应该审慎的去选择我们接触的内容还有我们使用的东西社群媒体的影响它不只是孩童而已它也会影响到我们成年人

那么在成长过程跟工作阶段我自己有一些些的想法就是像我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触真的是很多像我那个年代算是蛮幸运的我开始在读大学好像大一的时候那个时候的 PTT 啊网络论坛啊或是微软的 MSN 聊天软体才刚开始流行起来从那个时候起我才开始去大量的接触到这些东西

那在大学之前的那个年代像是国中跟高中的生活我接触的大概就是一些简单的电玩游戏它只是虚拟世界的一个部分而已在电玩游戏里面虽然你可以聊天但是也没有太多的社群互动或是非同步交流那那个时候你说简讯啊通信软体也不发达所以你要找朋友基本上你还是要直接打电话约出去打篮球啊约出去网咖打电动之类的啊所以当时的活动大多数都还是同步的

你可以自由自在的到处一起玩耍去玩电脑游戏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无论是在同一个空间或不同的空间我们都可以看到朋友都可以跟他们一起玩有这种社群的力量那可能也算是蛮幸运的吧我并不是在手机时代成长的这个小孩那如果我自己晚出生个十年的话我的思考方式或大脑的运作可能跟现在会完全的不同那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也有很多收获

虽然我们成年人不需要像孩童一样天天是在什么学习呀或探索的阶段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我们对于成年社会有一些可能不太满意或不太开心的地方很多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你很怀念童年那种无忧无虑充满挑战充满惊喜的生活现在

现在职场上的环境其实慢慢的都是向虚拟的世界靠拢工作上有很多时候你不需要身体的参与你可以透过网路啊或线上的交流去完成工作像是有很多朋友的工作应该都是像是写 email 啊你要传讯息啊在 LINE 的群组开群组讨论啊然后讨论工作内容这些人

这些都是非同步的这种工作活动不需要你身体在那边实际参与那尽管有时候可能会开一些线上会议当面讨论但是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变得越来越非同步越来越虚拟化了

那么你去加入跟退出社群的门槛可能也是这样子我们对一个群组不满意的话就可以封锁它或者退出它我不想再花心力去经营或是修复人际关系所以说有时候这个部分的动机也会相对降低可是我们仍然知道因为可能有小时候的这些历练你还是会知道如何去弥补跟你亲近的人的关系

那再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在自由自在的玩乐这件事情上找到一些启发像是你可以在工作上面找到一些方式让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就不要像说都是像工作一样有强烈的奖赏跟这个惩罚的因素如果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你又自由自在可以玩耍的地方你又刚好可以赚钱那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那我就回想到像我那时候在台积电工作的时候我是斜杠做自媒体边工作边做自媒体因为我那时候觉得做自媒体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玩乐我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我也不太在乎什么互动数啊按赞数我只在乎自己爱写什么爱看什么喜欢研究什么我想要把网站改成什么样子那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玩耍所以我经常会有一个感触最快乐的成年人往往会活得最像小孩子

那么在最后来谈一下我们其实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本书的后半段它提供很多具体的建议像是针对老师针对家长学校政府甚至是科技公司它建议说应该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例如说延后孩子使用智慧型手机的年龄减少他们使用社群媒体的时间或是恢复一些真实社交跟户外活动甚至要制定一些完全没有手机的时间区段

这些建议呢我就不在这边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会更鼓励你亲自去读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看那书里面的内容呢很扎实有评有据的有很多的研究跟分析让你了解我刚刚所说的所有现象的成因

你在阅读到后半段的建议的时候你会更有自己的思考你会明白为什么他说这些建议背后的原因跟证据是什么你会做出更好的判断所以呢我的想法是我不会去盲目的接受任何的建议而是你要先经过完整的思考之后再做决定所以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然后呢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角色跟定位在生活当中去采取适当的活动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童年

那作为一个说书人,我自己感觉我的责任其实也蛮重大的,我会相信,透过阅读这种比较静态的活动来学习,可以改变人生,所以我很希望说,我自己有一些声望,有一些流量,可以透过社群媒体去提高阅读的能见度,让阅读更容易可以被接受,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那我也期许自己在孩子的这个社会学习当中就是尽一点点的绵薄之力让他们在学习阶段可以看到这样的频道或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发现说阅读的乐趣跟价值原来这么多进一步的可以产生一些兴趣去学习跟模仿所以我也很衷心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让下一代可以更健康快乐的长大

接下来分享一下 Apple Podcast 上面的听众留言这位听众是来自香港他说用读书会的方式分享别把你的钱留到死实在是太对了昨天晚上听了第 425 集别把你的钱留到死然后呢做读书会去分享这本书真的太对了会有不同身份的人来分享他们对钱的看法跟用法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那个这个也是继陈思路之后另一个我最喜爱的读书会集数那么其中 June 她分享了对家人带家人去旅行的这件事情她也很有共鸣

一方面呢现在不做以后就没有机会那另一方面又想要省钱要怎么样取得平衡还在学习在读书会的最后你也分享到巴菲特前辈留下的遗产还有他觉得应该要趁孩子还年轻的时候就做分配遗产这件事情也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书就是巴菲特的儿子 Peter Buffett 他的做你自己古神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他说当中他提到年轻的时候收到巴菲特给他们兄弟姐妹的这个波克夏的股份他选择把它都卖掉然后去支持自己去追梦去做音乐

那么后来虽然这个伯克夏的股价越来越高但是他依然觉得当初的决定很值得虽然不是遗产但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年轻的时候的一块钱我想老了之后一万块也换不了这一块钱那瓦基我记得你好像没有分享过这本书对吗那我想说你也会喜欢它如果看过也觉得喜欢也可以跟我们分享吗最后

最后想说的是真的很喜欢你的节目电子报还有你的书那也期待你的继续更新

OK 谢谢这位读者的这个留言然后非常的有意思耶因为那时候我们在讲别把你的钱留到死其实我也有一点忐忑不安啊就是在读书会的时候会很担心就是有时候我们分享自己的金钱观或分享我们对于人生更长远的看法有时候会觉得不太好意思就是这么样就是这么样脆弱的东西然后赤裸裸的讲在就是在别人面前讲出来这样子

那在那个读书会的当下其实我们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大家我感觉到大家也有一点点怕怕的不太敢分享可是随着这个就是热度慢慢的这个暖起来了大家热起来了然后开始会愿意上来分享然后

然后分享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说自己对钱的用法这个真的是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然后也是让我出乎意料的收获就除了自己的看法之外我们同时也可以去了解哇哦原来世界上有好多不同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那这个也是我们做读书会觉得很棒的一个地方所以接下来呢就是持续的会有新的读书会推出那大家也可以去持续的关注我们新的读书会消息

那其中也感谢这位听众朋友有分享的一本书就是巴菲特的儿子写的书好那我把这个书名注记下来了也特别的去找来看一下那如果说之后有读完的话再跟大家来做个分享非常感谢这位听众朋友们分享了这本书那我也把这个书名还有连结就放在节目资讯栏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先去前往参考甚至是买来阅读

OK 节目到这边就进入了尾声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订阅下一本《读什么》你也可以订阅我的免费电子报每周收到最新的读书心得还有好书经据我们下次见咯拜拜